陈 伟 (山西传媒学院动画系 030013)
论二人台艺术的语言特征
陈 伟 (山西传媒学院动画系 030013)
滚滚黄河水,厚重黄土地,自古就是人们繁衍生息之所。形成厚德、包容、豁达、开朗的性格。他们生活交流产生出浓郁而真诚的地方语言。正是这些语言承载着多少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和追求。河曲这个黄河弯道上冲刷的与陕、蒙隔河相望的“鸡鸣三省”之地,孕育产生了“二人台”艺术,素有“二人台之乡,民歌海洋”的美称。本文着重论述二人台艺术语言的民间性、地域性、朴实性和感人性的特征,让更多人们了解二人台艺术,尤其是二人台艺术中朴实、真诚、感人的语言特征。在现今积极保留、挖掘、开发国家非遗二人台艺术资源的形势下,更要体现其“灵魂”。乡土气息浓郁的地方语言并不是自然主义,它应是提炼了的生活艺术语言,是接地气的语言,不是粗俗的语言。在光大二人台艺术,提炼语言精华的同时,要采用“扬弃”的办法,使这一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得以延续是本文的初衷。
二人台;语言;灵魂
本论文是“2015山西省社科联重点课题”(课题号:SSKLZXKT2015010)和“2015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黄土地自古是黄土人的繁衍地,文化传播的摇篮。地处边远的河曲人有着朴实善良、自强不息的天性;包容豁达、厚德载物的地性,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养成不屈不挠的性格。“二人台”就是在这样的土壤中孕育出来的,是劳动人民自己创造的,有着永久生命力的,能够表达人民喜怒哀乐的艺术形式,一开始就具有极强的民间性。它以民歌为基,吸收民间旱船、高跷、秧歌等艺术形式。形成自己独特的魅力,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千年的移民活动,促使长城内外不断交流,使这朵奇葩不断向外渗透、传播,形成陕、蒙、晋、冀的一个庞大的二人台文化圈。虽然“二人台”以土言土语入戏,但方言的受众圈随着相互交流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了特色。尤其是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流传的方言、俗语随着节奏入曲入白、质朴自然、泼辣幽默、清新鲜明、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以此形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串话、呱嘴(顺口留)、反话、俗语、歇后语、绕口令等语言形式,丰富了语言的表达能力和内涵,这也是民间口头文学的特点。
“串话”嘲讽的功效也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并提炼出来的生动的语言。在《王成卖碗》中对地主薛称心的一段痛骂:“你呀!骑了个骆驼赶了个猪,可把事情做了个苦。你是有钱财主家,到处问柳贪花,你害了多少良民女,你喝了多少穷人血……。”这是发自内心的恨的暴发,骂的干脆,骂的快意。这些串话的形成,是劳动人民长期生活的智慧结晶。但如果离开了人物、年龄、身份和所处的环境,赋予他的串话也是形合神离,不能真实地去表现。
这些语言都是接地气的民间语言,生长在深厚的民间土壤之中,厚重朴实。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养成幽默风趣的特点。他不是玩世不恭,而是一种生存状态,揭露不公现实,肯定自身价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经年深厚的黄河水,黄土地必将养育出情感真诚、厚道善良的黄土人,同时也孕育出一方文化。有学者认为,越是边远不发达的地方,山曲、民歌越发达。这不假,因为接地气,所以更纯洁。在晋、陕、蒙“鸡鸣三省”之地,由不同民族相互磨合碰撞的“二人台”艺术形式,有着深厚的土壤,其语言表达也有明显的地域性。在特色语言的表现中,有一种超越程式化的语言形式,就是“即兴表演”的语言,最受观众的欢迎。因为这种语言包含着表演者的自身素质、环境的气氛、当时的情绪以及观众的互动程度等因素的有机结合。自然生成的“即兴语言”可以说是不可复制的,任何一个因素的缺失也不可能说出同样的话语。即使是同一个话语,也是味道不够的。这是更高一层的语言艺术,更能体现“二人台”这种形式是劳动人民自己在生活中创造的,反映自己心声的,抒发自己情感,达到心理平衡,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灵魂”。如二人台小戏《走西口》中太春的原唱词:“太春(唱):妹妹莫伤心,哥哥有话对你明,口里出口外,不止哥哥一个人。太春(白):去年遭年旱,今年又成了婚,官害追的紧,逼得咱活不成。”在一种自身素质高,氛围浓烈,观众互动热烈的环境中,这段唱词的即兴发挥就变得更接地气,更有味了:“太春(唱):妹妹你不要哭,你哭的哥哥我心痒难受,扑麻乱燥,麻烦圪倒,不好活。家里头灾害逼的咱,少吃没喝,少穿没戴,没铺没盖不能活。”这些词异意浓的变化,是演员自由发挥,尽情施展自己演技,通过节奏、速度、力度和唱腔等的变化手段激情表现的效果。给观赏者一种清秀新鲜、明快振奋、心痒意快的感受。如果自身素质、环境、气氛、行腔不能有机配合,是出不来高超艺术效果的。这需要深入到劳动人民生活当中,熟悉方言,了解当地生活习俗、心理状态,认真体悟才能达到巧中生妙,妙中生奥的境界。
“二人台”语言是感人的,是自然心声的流露,可以说是字浅情深、话落有音。最大的特点就是叠字、叠词的使用,它能把本来浓郁的情感倍增,给人甜美激荡的感觉。如《打樱桃》中的唱词:“红腾腾的樱桃甜又鲜,哥哥我虽好没有钱,哎呀,恐怕你跟上我受可怜。灯瓜瓜点灯半炕炕明,烧酒盅盅挖米不嫌哥哥穷,哎呀,不爱钱来单爱你人。”语言是多么优美,感情是多么真实。
“二人台”语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饱含着劳动人民真挚的情感和深厚的生活凝练出来的。精炼准确、诙谐风趣、生动形象、合辙押韵。但不是自然主义,不是越土越有民间性的粗俗,而是内在情感的流露,让人听了有说不出的甜美感和舒服感。虽然现在赖以生存的基础在改变,二人台艺术会有更大的受众群,应用新的技术手段,拓展更大的传媒空间,让二人台艺术重新回归到大众的海洋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形式优势,积极传播正能量,给更多的人带来快乐!
于秀芳.山西民歌[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