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路径研究

2017-01-28 07:58余时平彭新社
运动 2017年22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心理健康心理

余时平,彭新社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要的信息技术日益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特别是进入新世纪,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跃发展,人们获取信息进行信息资源共享的途径更加便捷,大数据时代已然到来,如何利用大数据进行体育教学已然成为当前体育工作者的研究热点和重要领域。中小学生由于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对日益变化发展的社会充满着好奇和探索热情,在充分享受大数据带来的信息便利的同时由于自身心理发育程度的影响加之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指导,极易对大数据背景下一些消极的思想和行为缺乏有效的认识和判断,容易对其生长发育造成不便影响。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一种途径,不仅可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而且可以显著改变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心理认知水平。因此,基于大数据背景下在体育学科中进一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一个新课题,也是学校体育工作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此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对大数据背景下的体育教学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和实施途径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旨在为深化学校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1 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产品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各种思潮的不断涌现,青少年学生由于处于特殊的生长发育周期,自我保护等方面较差,导致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日渐显露,而青少年的心理压力问题更是当前家庭、学校及社会极为关心的问题。当前中小学生的不良心理现象主要集中在:独立自主能力较差,对父母过分依赖;独占心理较强,缺乏共享意识;个人自我适应调节能力较差,团体意识薄弱;责任感缺失,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自信心不足,易产生孤独、寂寞和焦虑、紧张的情绪;意志品质薄弱,缺乏坚韧、果敢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等。因此,立足新课标的课程改革要求,加强体育课程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干预,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势在必行。

2 影响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分析

2.1 自身因素对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2.1.1 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速度不平衡性一般来讲青少年的生理发育快于他们的心理发展,7~8岁儿童的大脑重量已接近成人,神经皮质细胞的髓鞘化程度也接近成人。但是,由于他们的知识结构不健全,社会阅历缺乏,社会经验严重不足等现实原因,导致青少年的理解、认识、思维判断能力远远落后于成人。

2.1.2 青少年个性结构发展不完整性青少年的个性结构的形成受诸多因素制约,其各成分发展的敏感期也不尽相同,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 如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愿交谈,就会阻碍其沟通能力的发展,一旦遇到挫折极易产生自卑、退缩等情绪,继而影响其他能力的提高。

2.2 外界环境因素对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2.2.1 家庭因素对子女的教育是每个家庭的重中之重,但在同一文化背景下,不同家长受教育的程度、文化素质、思想素质以及心理素质不同,将直接决定其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家庭成员用关怀、爱护、温暖、说理、奖励、表扬等良好的教养方式教育子女,子女容易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心理品质,反之亦然。同时,家长的期望和家庭的完整性也将影响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水平。

2.2.2 学校因素近年来,虽然国家致力于素质教育的教育指导思想,但由于社会现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应试教育下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潮仍然占主体地位。在应试教育的指导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长期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紧张状态,导致学校重智育轻德育,忽视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的教育,导致学生心理负荷加大,心理问题频出。

2.2.3 社会环境因素当前由于大众传媒的兴起,各种思潮不断涌现,大众传媒在积极宣扬社会正能量之外,各种暴力、色情、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的思潮也逐渐影响到青少年的发展,导致青少年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 学校体育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1 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学校体育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来,党和国家结合我国特有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基本国情,提出了教育的基本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标。然而,由于受一定现实条件的影响,导致诸多中小学在教育理论方面出现偏差,“应试教育”问题突出。学校体育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而且可以通过不同的项目和运动负荷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是学校实行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多功能学科。然而,在“应试教育”的现实条件下,体育课被视为可有可无的一门学科,体育课私自被其他学科占用,无故被取消等问题突出,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也无法与其他学科相提并论。因此,转变教育观念,重塑素质教育的基本方针,重视体育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多功能学科的主体地位,提升体育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成为学校体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前提。

3.2 设计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系统教育

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程定义为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强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习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学校体育在学生学习领域方面重点突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大方面,在学习过程中需本着健身、教育、发展、文化、趣味、适应和安全等原则。因此,根据学生各年龄段的身体特征和心理需求,安排合理的体育课程成为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重点。设置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的首先需建立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结合中小学各年龄段的特征,可设置为以下不同层次:(1)培养学生体育兴趣;(2)学生乐于学习和展示简单动作,获得愉快的心情;(3)主动参与运动技能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4)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获得不同的心理刺激;(5)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可调控自身心理状况;(6)动员和带动他人进行体育锻炼,获得社会化的体验。其次,根据体育课程目标,设计不同的体育项目和课程。由于小学阶段,学生自主能力较差,注意力易分散,但学生模范能力较强,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可先安排体育游戏,待学生兴趣培育完成,可安排简单的易于模仿的跑、跳、投等练习项目。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逐渐成熟,可安排较为复杂,需要身体协调配合的足球、篮球、羽毛球等球类练习。中学阶段,由于学生主观意识加强,各种心理需求加大,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可先安排田径类的体育项目,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培养克服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随着社会化需求的加大,可安排团队项目和新兴体育项目,促进学生团队协作和创新意识。总之,设置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需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和心理需求,设计不同的体育项目,促进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系统教育。

3.3 加强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教师的教育水平和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的目标能否实现,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多种学科的渗透和相互作用,其不仅需要教育学,心理学、学校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等专业化知识,而且还需要社会学、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因此,不断加强体育教师专业化知识和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已然成为体育教学能否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加强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素质,首先体育教师需转变角色,将体育教育定义为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学科,加强体育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摒弃体育教学仅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局限性,最大限度的发挥体育的功能。其次,需加强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理论水平。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掌握本学科的专业化知识,而且还需熟悉了解心理学、医学和社会学等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诸多理论知识。最后,学校需提升体育教师的主体地位,对体育教师进行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培育,同时纳入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之中,以此为体育教师进行专业化学习提供条件和基本保障。

3.4 营造良好教学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环境是一个由多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良好的教学环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和良好的个性发展,而且有利于体育教师组织体育教学,顺利完成体育教学目标。因此,积极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贯彻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为此,首先需设置科学合理的场地和器材,创造健康安全的学习环境。任何体育教学都需要在安全的环境之中才能进行,有碍或有害于学生安全的场地和器材都必须进行安全监测,坚决杜绝安全隐患。其次,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合理的教学和评价手段,保障学生学有所获。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体育教学的复杂性,教师需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目标,在教学过程和考核环节,运用教师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手段评价学生,营造积极向上、齐头并进的教学氛围,杜绝影响学生自信心的一刀切的评价手段。最后,教师需转变观念,可通过角色互换,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角色互换,建立平等、友爱、互助的良友关系,让学生真正融入到体育课堂,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4.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要的信息技术日益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大数据时代已然到来,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进行体育教学已然成为当前体育工作者的研究热点和重要领域,体育教师应顺应潮流,转变观念,充分利用大数据为教学服务。

4.2 当前中小学生由于受到自身和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学生心理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心理问题频出,已然成为影响学生发展的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建议提升家庭教育的认识程度,学校通过体育教学等多途径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同时社会应创造和谐的健康环境,共同促进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预防和解决。

4.3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作为学校育人的重要途径和阵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路径主要体现在:首先,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学校体育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其次、设计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系统教育;再次、加强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另外,营造良好教学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耿培新.体育与健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顾军次,余建位.体育锻炼与学生心理健康关系浅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3).

[4]何瑞华,李建臣.开展学校体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探讨[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21).

[5]杭长建.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心理健康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5(2).

[6]李林林.对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探讨[J].体育科技,2014(2).

[7]于浩男.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J].青年与社会,2015(5).

[8]赵爱琴.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J].吉林教育:综合,2015(29).

[9]张立国.学校体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体育世界:大学版,2013(5).

[10]张敏锋.浅议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4(5).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心理健康心理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中小学体育教师创新行为的现状与促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