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临床教学现状浅析推拿学科发展的新对策※

2017-01-27 21:08李多多刘长信魏良燕蔡承穆游宏菊王锡友温建民杜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东直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

李多多 刘长信 刘 娜 魏良燕 蔡承穆 游宏菊 张 慧 王锡友* 温建民 杜琳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推拿科,北京100700;2北京普祥医院针灸科,北京100015;3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100027;4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北京100700;5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关节二科,北京100102)

结合临床教学现状浅析推拿学科发展的新对策※

李多多1刘长信1刘 娜2魏良燕3蔡承穆3游宏菊3张 慧3王锡友1*温建民5*△杜琳4△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推拿科,北京100700;2北京普祥医院针灸科,北京100015;3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100027;4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北京100700;5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关节二科,北京100102)

笔者身处推拿临床教学的前沿,深刻体会到推拿专业教师和学生的种种焦虑,基于推拿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设立较晚且相对滞后的现状,我们认为未来推拿学科的发展,仅单纯依靠提高和规范手法操作的技术是不够的。推拿学科的发展,更为迫切需要的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树立特色。而“建立以推拿为基础的中国式疼痛治疗模式”,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和尝试。它是以中医经典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西医学理论知识,形成的一套诊疗模式,它首选推拿疗法,在此基础上辅以现代中西医等多种技术,针对不同疼痛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法,以达最有效、最合理、最经济的为患者治疗疼痛性疾病的目的。

推拿学;临床教学;多学科

笔者2006年起担任东直门医院推拿教研室教学秘书工作至今,9年来亲历教研室主要临床教学工作。通过收集教学调查问卷,笔者发现,东直门医院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们,特别是成绩较好的学生,大多表示毕业后不愿意从事推拿工作,相比之下他们更愿意从事针灸工作。而目前各医院推拿科也均存在高学历、高层次推拿医生紧缺的局面。笔者身处推拿临床教学的前沿,深刻体会到教师和学生的种种焦虑,基于推拿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滞后的现状,撰此文略表拙见,唯期抛砖引玉,以求教于同道,共促推拿学科的发展。

1 问题

1.1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难以为继近年来,国家的支持和全民的中医热潮加速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很多中医学科发展迅速。而在激烈的竞争面前,推拿学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却有被低层次化和边缘化的趋势,致使推拿临床阵地的全面萎缩,高层次人才的缺乏和流失,进而使得学科面临“内忧外患,举步维艰”的困境[1]。它是以中医经典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西医学理论知识,形成的一套诊疗模式,它首选推拿疗法,在此基础上辅以现代中西医等多种技术,针对不同疼痛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法,以达最有效、最合理、最经济的为患者治疗疼痛性疾病的目的。

1.2 推拿科学整体科研水平偏低李华东[2],检索与推拿有关的学术文章2238篇,其中推拿临床疗效研究比例为99.5%,仅有10余篇为推拿手法机理方面的研究;刘敬[3]等,以2001—2011年为出版年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进行检索,共检索到SCI关于推拿的文献83篇。经分析得出,这些文献普遍具有收录杂志的影响因子偏低这一特点。可见,目前中医推拿的科研还主要停留在简单的临床疗效研究上,科研层次较低,论文水平不高,发展速度较慢。

1.3 学生就业面临尴尬困境2008年应届毕业生择业,北京共有4家一甲以上医院,来东直门医院预约招取5名推拿专业毕业生,但推拿专业实际毕业生只有1名。可见,一边是就业难,一边是招收难[4]。

2 分析

2.1 推拿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梯队建设严重滞后中医药高等院校自1956年成立以后,直到20世纪90年代前后才相继设置推拿专业。目前在各中医药大学,推拿学科存在缺少博导、行业领军人物、学科顶层设计专家和高学历的技术、科研人员的现状,这使得学科从业者既无法对推拿前辈的医学实践经验进行有效的发掘和整理,又缺乏基于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对学科未来发展前景的宏观视野。加之综合性中医院对推拿科始终缺乏重视、社会上涌现的大量休闲娱乐按摩混淆视听和物理医学康复等新兴学科的猛烈冲击,造成国内推拿学科整体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前景堪忧。

2.2 院校对推拿科研投入欠缺近年来,推拿领域的科研成果并未体现出与中医界相应的学术水准和高度。其原因,一方面,中医推拿学的科学研究起步相对较晚,起点相对较低。另一方面,中医推拿在国内外始终没有统一的操作标准和疗效评价体系[5],甚难进行基于严谨科学设计的随机对照研究,尤其是能够精确控制手法刺激量的实验研究[6],故其实验结果使国内外医学工作者难以认同,加之多数学者对推拿学科一贯不甚了解,导致科研管理部门对推拿专业的科研缺乏政策性倾斜,对推拿科研的经费投入甚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科研的发展。

2.3 教学缺乏对学生就业需求的重视就推拿专业而言,东直门医院推拿科在国内同行业,无论是在临床、教学还是科研均名列前茅。可是,当每届七年制学生面临转硕选择科室时,很少有学生选择推拿科(02七D 1名,07七D 1名,08七D 2名,09七D 1名)作为今后研究和就业的方向[4]。笔者通过调研,总结出学生们不愿意选择推拿专业的原因主要是对推拿医生的医学地位、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等前景的担忧。以目前中医院校的推拿教学效果来看,推拿学科给学生的感觉更像是培养“匠人”的学科,而非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这一现状也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

3 对策

3.1 强抓推拿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梯队建设推拿学的学科建设需要各大学、各针灸推拿系、各附属医院推拿科和推拿教研室的共同努力,方能在全国立于不败之地。笔者深信,推拿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梯队建设仅凭借临床的摸索和临床技能的提高是远远不够的,学科急需大量高学历、高职称的行业顶尖人才。笔者认为各个中医药大学领导能够为推拿学科提供更多深造机会,给青年教师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提供倾斜政策以给予年轻学者更多承担课题、攻读博士学位、出国访学深造的机会。这样,推拿学科方能从根本上稳步发展。

3.2 提高推拿科研支持力度21世纪,随着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等思想的贯彻与深入,业界诸多学者认为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中医推拿领域已成为实验中优化设计、理论上指导临床的必经之路[7]。从2008年起,国际上对中医推拿的研究进展开始加速,所涉及到的学科达16门。学科涉及的广泛性不仅体现出中医推拿自身具有的较高价值,更体现了医学领域多学科交叉衔接、多角度深入研究的必然趋势[8]。东直门医院推拿科自2012年起,在坚持一贯进行的北中医推拿专业特色技法系列研究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学科交叉融合,制定出“推拿特色技术+现代疼痛技术”的科研方向。这种研究方法正符合当前国家倡导的“多学科联合促进医学的整体发展、创新来自多学科的交叉碰撞”等医学发展方向。笔者再次恳请上级科研主管部门领导能为推拿专业的科研给予政策性倾斜,提供更多经费投入,这必将为推拿学的科研发展注入一针强心剂。3.3推拿临床须走交叉学科走综合融合的道路未来推拿学科的发展,仅单纯依靠提高和规范手法操作的技术是不够的,因为推拿疗法是一项疾病的治疗手段。这一治疗手段可在诸如疼痛、骨伤、内科等诸多医学专科中发挥不同程度的辅助治疗作用。发展学科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让该治疗手段更好地为临床医疗服务。因此,推拿学科的发展,更为迫切需要的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树立特色。而“建立以推拿为基础的中国式疼痛治疗模式”,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和尝试。“中国式疼痛治疗模式”是笔者教研室主任刘长信先生于2014年提出的,它是以中医经典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西医学理论知识,形成的一套诊疗模式,它首选推拿疗法,在此基础上辅以现代中西医等多种技术,针对不同疼痛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法,以达最有效、最合理、最经济的为患者治疗疼痛性疾病的目的。

3.4 尝试建立推拿临床实训教学体系临床技能实训是强化学生中医临床思维,提高临床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9]。由笔者教研室主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十二五”创新教材《推拿临床技能实训》[10],近两年受到读者的一致好评。为进一步提高推拿临床操作技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推拿,立志投身推拿事业,笔者教研室专家经过反复研究,认为建立一套有效的推拿临床实训教学体系是十分必要的。鉴于推拿学的特殊性,该实训教学体系将从整个临床学科的发展、兼顾各学科的特点来设计技能训练平台,以临床诊疗技能为基础,筋伤病治疗为重点,中医标准化病人为载体,探索构建符合中医推拿教育特点的新的实训教学体系。

[1]李进.综合性医院推拿科现状与发展探讨[C].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第九届推拿学术年会暨浙江省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继续教育项目论文汇编.2006:299-302.

[2]李华东.实现推拿专业科研突破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2(8):41-42.

[3]刘敬,郭义.2001-2011年SCI源期刊发表的中医推拿文献分析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210-212.

[4]刘焰刚.中医临床7年制推拿课程思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5 (17):85. [5]罗敏,廖品东.近十年推拿按摩临床科研热点分析[J].中医药信息,2001,18 (5):47-49.

[6]赵毅,孙鹏.推拿手法量化是推拿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C].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第九届推拿学术年会暨浙江省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继续教育项目论文汇编.2006:45-49.

[7]王继红,柴铁劬,林天珍.论推拿学科的创新和发展思路[J].按摩与导引,2006(03):2-3.

[8]苏宁,陈群,杜标炎,等.多学科交叉碰撞—提升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新途径[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3):12-13.

[9]杨宇峰.中医临床技能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 274-276.

[10]刘长信.推拿临床技能实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2.

Brie f Ana lysis on the New Strategy o f Deve lopm en t o f the Discip line o fM assage Com bined w ith Cu rrent Situation o f Clinical Teaching

LIDuoduo1,LIUChangxin1,LIU na2,WEILiangyan3,CAIChengmu3,YOU Hongju3,ZHANGHui3,WANGXiyou1*,WEN Jianmin5*△,DU Lin4△(1.Massage Department,Dongzhime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M edicine,Beijing 100700,China; 2.Departmentof Acupunctureand Moxibustion,Beijing Puxiang Hospital,Beijing 100015,China; 3.Graduate School,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M edicine,Beijing 100027,China; 4.DepartmentofAcupunctureand Moxibustion,Dongzhimen HospitalAffiliated to BeijingUniversity of 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700,China; 5.JointDepartment,Wangjing Hospital,China Academyof Chinese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102,China)

Massage subject sets up later than other Chinesemedicine subjects.As a clinical doctor and teacher,the author can understand the worries ofmy students.Only raisemassage technique is far away not enough.We should set up ourmassage treatment pattern.These patterns first applymassage treatment combining with Chinese and Western multidisciplinary.Our aim ismost effective,most reasonable and most economy stop pain.

massage;clinical teaching;multidisciplinary;pain treatment by Chinese pattern

10.3969/j.issn.1672-2779.2017.05.017

1672-2779(2017)-05-0039-03

:李海燕本文校对:陈红

2016-09-19)

北京中医药科技发展资金青年研究项目【No:QN2016-03】;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育传承研究课题【No:YJY1503】;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No:XJY16027】;北京中医药大学中青年教师资助项目【No:2016-JYB-JSMS-031】;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臧福科名医传承工作站;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孙呈祥名医传承工作站

*通讯作者:dwxy658@163.com;wjm5734@263.net

△指导老师

猜你喜欢
东直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数据驱动下“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参书题录库”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谢亮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历史上的三条东直门外大街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长 王耀献
《中医研究》杂志通信作者标注格式
《中医研究》杂志通信作者标注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