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2017-01-27 20:40:09徐杰邹勇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年16期
关键词:临床患者

徐杰 邹勇

(1青岛大学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专业,山东青岛266003;2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山东烟台264000)

抑郁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徐杰1邹勇2*

(1青岛大学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专业,山东青岛266003;2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山东烟台264000)

通过对抑郁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的总结和认识,从不同医学角度阐述抑郁症的病因、病理及相关的治疗方法,以期让更多的人们能关心抑郁症的群体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抑郁症;中西医疗法;综述;郁证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在医学上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具有高患病、高复发、高致残、高医疗成本的特点[1],临床上主要以各种原因引起的抑郁症状为表现,典型症状可表现为悲观厌世、情绪低落、行为迟缓、反应迟钝、语言减少、兴趣丧失等,多数患者伴有失眠、食欲减退、感到全身各种不适。原发性抑郁症是指发病前无其他精神疾病及临床各科疾病的抑郁症。所谓抑郁心境是指在一段较长时间内所体验到的占优势地位的一种抑郁情绪或抑郁心情,是一般认为的不愉快的情绪。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抑郁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心理压力,更有甚者,以自伤、自残或是自杀的方式带给社会和亲人沉痛的打击和伤害。据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和哈佛大学的一项联合研究表明,抑郁症已经成为中国疾病负担的第二大病。因此,抑郁症的研究对现在医学各科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近年来,中西医对治疗抑郁症都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治疗方法和理论日趋完善,为更好的了解抑郁症的中西医治疗,现从中西医角度对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进行论述。

1 抑郁症的西医认识

1.1 西医学对抑郁症病因的认识抑郁症的病因比较复杂,现在研究学者多认为其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抑郁症的研究也由单纯的生物学观点转向考虑生物、心理和社会诸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生物-心理-社会的统一模式[2]。

1.2 西医学对抑郁症发病机制的认识

1.2.1 遗传因素据有关资料显示,30%~41.8%的抑郁症患者有家族史,亲属中抑郁症的患病率是一般人群的10~30倍,且患病率随血缘关系的亲近而增大[3]。

1.2.2 生物化学生物胺的发现被认为是与抑郁症最为密切、了解较为全面的领域之一,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去甲肾上腺素(NE)和五羟色胺(5-HT)。脑中NE/5-HT受体敏感性增高可引发抑郁症,如NE受体、5-HT受体等数量和敏感性发生改变。临床资料显示,一部分抗抑郁药物有下调肾上腺素受体和5-HT2受体敏感性的作用[4]。陈云[5]等指出5-HT功能低下是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标志。与抑郁症的患者抑郁心境、食欲减退、失眠、昼夜节律紊乱、性功能障碍、焦虑不安、不能对付应激、活动减少等密切相关[6]。因此,神经递质或受体失调均可能导致抑郁症发生。除此之外,对于单胺类神经递质和多巴胺学说的研究也有重要的突破和进展,值得在抑郁症的治疗方面进行更有价值的研究和发现。除生物胺外,很多研究证明,氨基酸、肽类和第二信使系统的研究也对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有着一定的影响。

1.2.3 神经内分泌系统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的调节中枢,同时,下丘脑本身也受到各种神经递质的调节。因此,抑郁症患者的发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基础脑功能失常的一种表现形式。临床研究显示[7]约有50%的抑郁症患者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改变,即抑郁情绪在晨间加重,在下午和晚间有所减轻,这与神经内分泌有关。尤以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PT)轴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现有的研究已证实,正常人群存在HPA轴活性的昼夜节律变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昼夜分泌节律与皮质醇的节律变化同步,均表现为晨高夕低,与抑郁情绪晨重夕轻相符[8]。此外,有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的生长激素、褪黑激素等重要的激素也会随着患病的时间而减低,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9]。

1.2.4 神经免疫学据最新的研究表明,人体的免疫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有双向调节作用,免疫调质如细胞因子和免疫学过程有可能影响到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发挥,从而在抑郁症等精神障碍的发病中有重要的作用。临床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免疫功能也发生了变化,IL-1,TNF-1等细胞因子水平较健康人明显升高,中枢一些促炎因子IL-1β,IL-6、α-干扰素(IFN-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表达上升,而抗炎因子1L-4、1L-8和1L-10在应用抗抑郁药物后表达上升[10]。

1.2.4 心理社会因素相对于上述的发病机制,心理社会因素被认为是抑郁症患者最重要的发病机制,较为易感的人在较轻的环境因素下即可能发病,而较不易感的人在较重大的环境因素影响下仍可能发病。认知理论认为,抑郁症病人存在某些认知上的误区,如生活经历、自我评价等方面。因此,对于心理社会因素对抑郁症患者发病机制的影响应得到社会和医疗机构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另外,睡眠和脑电生理异常、脑影像学研究都被认为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因素。

2 抑郁症的中医认识

中医学上虽无“抑郁症”的具体名称,但抑郁症在古代中医中属常见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相关记录和记载,可辨证为“郁证”“百合病”“脏躁”“不寐”等,均属于抑郁症的范畴,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11];《楚辞·九章·惜诵》:“心郁悒余侘傺”,《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淳于意诊齐王病:“此悲心之所生也,病得之忧也”。汉代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脉证并治第三》提到百合病的症状“……意欲食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食,或有不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如有神灵者”等文献的相关记载,为后人治疗抑郁症留下了珍贵的经验和方法[12]。

中医认为抑郁症的发生与情志有密切的联系,总体为情志所伤,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涉及心、脾、肾等,临床主要以解郁、健脾、交通心肾为重要法则。2.1肝失疏泄肝性条达,主疏泄,肝气疏,则全身气机通,气机通,则人体气血通畅,各脏腑器官功能正常,情志舒畅愉悦。若七情过极,肝失疏泄,肝失调养,机体平衡状态被打破,致使气血受阻,肝失条达,疏泄失职,肝气郁滞,气机不畅,从而易发肝气不舒,情绪抑郁,烦躁、乳房胀痛,可烦躁易怒,心神不安,睡眠不安寝等临床症状,严重者甚至出现敏感多思、注意力不集中、思考能力下降等精神问题。另有肝气不畅所致,肝火郁结,血脉受阻不畅,患者可表现为情绪低落或者容易发脾气,性情急躁、胸闷头痛等临床症状。肝失疏泄,气机受阻,血不能随气运行,使体内津液不通,出现郁而不散的现象。中医讲究气为血帅,是指气为血的主导,气舒畅则血通畅,气郁结则血阻滞,两者相互作用当气血失于调养时,人的情绪发生变化,出现神智迟缓,性情暴躁,胸肋憋闷,心悸失眠和健忘等。因此,中医治疗抑郁症应当从疏肝解郁滋养肝脏入手。

2.2 脾失健运痰浊内生心失所养《医宗必读·卷之九》曰:“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隔,凝聚为痰”[13]。脾脏的正常功能为运化,通过运输运化功能,一方面将津液上达于肺,另一方面将津液输布于全身以达到灌溉全身的功能。如若脾失健运,则津液不能输布,运化功能减退,水谷不能正常运行,从而生痰浊。痰为百病之源,痰火扰心可致失眠,心悸心烦等症状;痰蒙清窍,可致头晕头重,睡眠过多,严重者神志恍惚等症。如《素问·厥论》云:“脾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从而形成抑郁状态,治疗应以健脾益气为本。脾化失健,气血亏虚,心血不足,气血化生乏源,心神失养,无以充养脑髓,日久可见心境低落,对日常活动无兴趣,无愉悦感;脑为元神之腑,神失所养,出现对所面临问题的解决看不到头绪、注意力不集中、心情低沉并伴有自卑的复合情绪体验[14],治疗应以健脾养心,补益气血为主。

2.3 肾阳不足肾乃一身正气之所聚,肾阳不足,动力不足,则精神不振。人体一旦肾阳不足,则易精神低迷,嗜睡乏力,反映在情绪上则是自卑无助,妄自菲薄。肾脏为阳气之根本,阳气不足则不能生髓,髓虚则不能充脑,自卑感和悲观情绪占据主导地位,表现为面色暗沉、大便稀溏、起夜频繁等症状,肾阳还与心有关,《黄帝内经》指出“阳主动”,认为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动力之源,肾阳盛,则一身阳气旺。从而精力旺盛、情绪积极、意志力强等,反之,肾阳不足,则脑髓不生不养,一直精神萎靡、表情冷漠,此外,肾为先天之本,与肺、肝、心等相互影响,例如肝肾同源,肝失所养,形成虚实夹杂之肾虚肝郁证候,以情绪低落、悲观失望与烦躁易怒并见为主要表现,属本虚标实证。由此可见,抑郁症致抑制、淡漠等功能低下,提示与“肾阳亏虚”有密切相关。

3 抑郁症的中西医治疗

目前,单纯用西药治疗抑郁症有一定的局限性,且临床效果差强人意。当前临床上用于抑郁症治疗的药物主要有三环抗抑郁药物(如氯丙嗪、丙米嗪等)、新型抗抑郁药(如氟西汀、帕罗西汀、曲舍林)等,除此之外,西医学对于抑郁症患者的教育也纳入治疗方法之中,其中包括对用药副作用的解释和提醒,对生活中的其他不良影响的提示等。不可否认,通过西医学的系统化治疗,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较为明显的缓解,但同时,诸多的副作用带来的影响和沉重的经济压力也给抑郁症患者和家属带来了无形的压力。随着人们对于自身健康关注的不断加强,人们不再单纯的关心疾病本身的治疗情况,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注重治病和生活质量的双重提升。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和效果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和认可,临床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疗效。于磊、谢吟灵的相关临床研究证实,用导痰汤(药物组成:陈皮12 g,清半夏12 g,茯苓15 g,甘草9 g,枳实12 g,胆南星12 g,郁金12 g,白矾3 g,重楼12 g,石菖蒲12 g,香附12 g,磁石30 g,酸枣仁30 g,珍珠母20 g,夜交藤30 g。日1剂,水煎2次取汁450 mL分早中晚3次饭后温服)加味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老年抑郁症30例,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较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原杰等用解郁颗粒(党参、川芎、当归、丹参、香附、合欢皮)配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抑郁症,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8.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张雪梅,刘彩莉采用乌灵胶囊联合氟西汀治疗产后抑郁症,6周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19%,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17];王学军,马富晓采用智能电针配合米氮平治疗老年抑郁症,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治疗组的方法为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智能电针治疗(取穴:主穴:百会、神门;配穴:印堂、三阴交、太阳、内关、神庭、太冲)主配穴均接通智能电针治疗仪,主穴每位患者均选用,配穴辨证使用,肝郁气滞型配太冲、神庭;心脾两虚型配三阴交、内关;阴虚火旺型配印堂、太阳。每次治疗时间45 min,每周5次,结果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6%,对照组总治疗率为7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陈海波、涂亚婷、王省堂用用氟西汀加用中药汤剂(柴胡9 g,陈皮9 g,川芎6 g,香附6 g,枳壳6 g,芍药6 g,炙甘草3 g。水煎服,1剂/d,分早晚两次服用,7 d 1个疗程,治疗6个疗程,加减)同时配合一定心理干预,治疗1个月后,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分别较前降低约为15分和10分,二者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

4 总结

抑郁症作为当前发病率不断上升的一种心理精神性疾病,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人们从对于抑郁症的排斥、抵触开始逐渐走向了对抑郁症的正视和科学研究、科学治疗。随之医疗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治疗身体疾病的同时关注心理问题。尽管抑郁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考究,但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的方法较单纯的西医或中医有明显优势,已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临床中也得到较为显著的疗效,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为抑郁症患者本人缓解病情,改善生活质量,降低社会和心理压力,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希望。

[1]胡随瑜,王素娥,张春虎.抑郁症临床症状分层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1,9(9):933-936.

[2]凌丽,蒋萌.抑郁症的病因探索及治疗概述[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 (12):135-3136.

[3]江开达.精神医学新概念[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168-169.

[4]彭新贤.浅谈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13-14.

[5]陈云,曾玉卿.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2002,6 (5):707.

[6]齐玉玺.抑郁症病因学研究进展综述[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第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452-456.

[7]崔青,孙丽亚,肖红,等.抑郁症患者神经内分泌节律变化的对照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0,19(1):33-35.

[8]赵鹏,喻东山,曹秋云.抑郁症早醒严重程度与血清皮质醇关系的初步探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8,17(10):901-902.

[9]郝伟.精神病学[Z].2013,3(1):433-434.

[10]17cattena-de||Osso M,Be||antuono C,Conso||G,et a|,|nf|amatory andneuroegene path ways in depression;a new avenue for an tidepressant development[J]Our Med Chem,2011,18(2):245-255.

[1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Z].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392-393.

[12]张舜波,马哲,游秋云.围绝经期抑郁症引起失眠的中医发病机制及防治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3):664-665.

[13]陈林庆,张震文,彭晓明,等.脾失健运与抑郁症发病机制探讨[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10):907-908.

[14]贺娟,甘贤兵,梁怡.调理脾胃方药对大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3):31-34.

[15]于磊,谢吟灵.导痰汤加味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老年抑郁症30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3,3(35):390-391.

[16]原杰,李清亚,王晓慧,等.解郁颗粒配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抑郁症30例[J].陕西中医,2010,31(6):654-655.

[17]张雪梅,刘彩莉.乌灵胶囊联合氟西汀治疗产后抑郁症临床研究[J].新中医,2009,2(41):28-29.

[18]王学军,马富晓.智能电针对老年抑郁症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新中医,2013,10(45):91-92.

[19]陈海波,涂亚婷,王省堂.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期抑郁症3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1(198):63-64.

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Depression

XU Jie1,ZOU Yong2
(1.Integrated Medicine of Medical College,Qingdao University,Shandong Province,Qingdao 266003,China; 2.Integrated Medicine Department,Yantai Yuhuangdi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Medical College of Qingdao University, Shandong Province,Yantai 264000,China)

Through the summary and understanding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depress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fferent medicine,the etiology,pathology and related treatment methods on depression were described,in order to let more people care about the depression group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treatment.

depression;therapy of integrated medicine;review;melancholia

10.3969/j.issn.1672-2779.2017.16.066

1672-2779(2017)-16-0156-04

:李海燕本文校对:顾友谊

2017-03-13)

*通讯作者:ytmpzy@sina.com

猜你喜欢
临床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中老年保健(2022年6期)2022-11-25 13:49:39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27:52
认知行为治疗在酒精依赖患者戒断治疗中的应用
普外急腹症临床治疗的初步探讨
临床带教
临床带教
为了患者 永远前行
中国卫生(2015年8期)2015-11-12 13:15:20
医改如何切实降低患者负担
中国卫生(2015年11期)2015-11-10 03:17:20
患者
元胡止痛膏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