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词汇研究的新进展
——《二语学习者中的词汇加工:献给Paul Meara教授》述评

2017-01-27 20:02吴彩霞
肇庆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二语语义语境

吴彩霞

(肇庆学院 文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二语词汇研究的新进展
——《二语学习者中的词汇加工:献给Paul Meara教授》述评

吴彩霞

(肇庆学院 文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自Meara对二语习得的词汇研究转向的呼吁性文章开始,二语词汇习得研究日益深入,研究范式也不断地推陈出新。《二语学习者中的词汇加工:献给PaulMeara教授》是一部总结Meara教授一生对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论文集,可以说是Meara毕生主要研究观点的升华,也是二语词汇习得研究最新研究动向的集中反映。书中采用的研究范式、实验逻辑和对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值得借鉴。

二语词汇习得;研究范式;述评

引言

由MultilingualMatters出版社出版的《二语学习者中的词汇加工:献给PaulMeara教授》①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访问www.lognostics.co.uk下载Meara教授分享的相关词汇测试软件。是一本总结Meara教授一生对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论文集,该书是为了纪念PaulMeara教授从英国斯旺西大学退休而由其弟子们集体撰写而成,可以说是Meara至此已有的主要研究观点的升华[1]。它可以被看作是Meara的专著《连接的词:词汇联想与二语习得》[2]的姊妹篇,二者都是对其个人研究的比较集中的总结。

一、内容简介

该书第一部分由四章组成。第一章为第一部分总括,作者Read首先介绍自己与Meara对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取向的不同。在作者看来,Meara教授对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贡献主要有:1)Yes/No词汇测试的研究;2)词汇联想测试研究;3)产出性词汇研究;4)心理词汇网络建模以及一些词汇习得软件的开发①。

第二章是对Yes/No测试在语境中的应用的介绍。Yes/No测试的理论根基是心理学的信号检测论(SignalDetection Theory,简称SDT),该测试也为欧洲诊断性语言测验系统(DIALANG)所采用,可见其重要的影响。本章中,Shillaw首先从Yes/No测试的历史发展角度展开;继而纳入语境因素,通过对比控制组(NC-group,n=48)和实验组(C-group,n=47)的方式验证语境效应对Yes/No测试信度的影响发现,语境对受试影响微乎其微,该结论亦从随后的访谈得以验证。因此,本研究对究竟使用语境化还是传统的Yes/No测试持谨慎态度[1]24。

第三章是对二语词汇网络的探索。二语词汇网络研究的理论根基是数学的图形理论(Graph Theory),而实现形式则多采用词汇联想任务。在词汇联想模型中,一般而言,对于组间差异的考察,学界常见的做法是,将语言能力相似的受试归为一类(如母语组、高水平组、中-低水平组),以便考察分组变量对词汇联想任务的影响[3]。对于组间的过于“推崇”,则又将研究推向另个“极端”,即:研究鲜有着力于受试个体差异对词汇联想任务的影响。有鉴于此,作者强调对词汇习得研究的“个体差异”研究转向,涉及到如下问题:1)词汇联想任务是否受到受试态度的影响?;2)词汇联想任务是否受到受试个体性“标准”的影响?3)词汇联想任务是否受到受试加工策略的影响?此外,受试的策略是否受到刺激词呈现方式的影响?第四章更是对词汇联想任务的进一步探讨。就词汇联想任务而言,三大问题值得考量:1)受试的选取;2)刺激词的选取(如根据词频取词,1K、2K常见高频词和AWL①即学术词表,如无特别说明,下文直接用AWL。;从Kent Rosanoff词表中取高频词等等);3)反应词的归类。如果说第三章着眼于受试个体差异因素对词汇联想任务的影响,那么,在本章中,Fitzpatrick则考察双语词汇联想模式异同问题(或,双语心理词汇共享与否)。她主要从另两个维度来探讨词汇联想任务的方法论困扰和难题,问题有二:其一便是传统的将反应词归类为横组合、纵聚合和语音联想的问题;其二则是与词汇联想相关的刺激词选取问题[1]41。Fitzpatrick的实证研究表明:1)对于高级学习者而言,二语与母语词汇联想存在差异,至少在某些类属的反应类型上(比如同义词、概念联想、“yx”型搭配②详细参数请参考Fitzpatrick(p.48)的英语反应词与威尔士反应词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的存在显著性差异。随着二语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二语者没有出现像母语者联想反应词的个体偏好(preference);2)就词汇联想的反应而言,母语组不能被简单看成是同质的(homogeneous),词汇联想存在一种“个体性偏好”,不过这种偏好在母语者中存在一定的一致性[1]50-51。

第二部分包括第五至十一章。其中,第五章为对既往研究的验证性研究。既往研究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不足,尤其是教师课堂话语缺乏语料库支持,因此,Marlise Horst冀借助教师话语语料库重新对课堂环境下的词汇习得进行重复性研究。研究问题有:1)学生在英语作为二语(ESL)的课堂中究竟一天可以习得多少不同的词汇(按照1K、2K、AWL、超纲词汇③即off-list词汇,不属于1K、2K和AWL中的任何一种的词汇。),其中超纲词汇占多少?2)教师中的口语词汇的输入丰富程度(richness)是否存在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会不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发生改变?3)词汇的丰富程度与教学活动的类型是否有关系?4)学生在一天中可以习得多少词汇?5)哪些高频词汇不会在教师课堂话语中出现?

第六章是个比较新的话题。随着外语教学的信息化加快,电子词典已经广泛为学生所使用,因而有必要对其使用情况展开调查。基于此,作者提出以下研究问题:1)受试在词汇学习中是否使用电子词典?2)受试是否能恰当找到所查词汇的词性(word class)?3)受试如果在电子词典中找不到搜索词时,该如何去做?

第七章探讨词典在阅读中的使用对词汇增长的影响。本章在研究方法上有三大亮点值得国内研究者的关注:1)在研究设计上,Jim Ronald用了数学上的“转移概率矩阵”(transitional probabilitymatrix)方法来对比受试(n=1)在两种状态下(不查词典/查词典)的情况;2)在测试软件的运用上,用V_States测试受试在各个情形下的词汇发展状况;3)在实验设计上,在目标词(n=300)中混入控制词(n=20),以备验证实验效度之用。实验的过程是,主试首先用V_States对受试的词汇情况进行前测(pre-test),之后便给受试一篇短篇文本,让其每读一次用V_States测试一次词汇发展状况,重复3次,从第四次开始,受试允许在阅读中查阅词典,重复5次,这样共计有9次的重复性阅读活动,每次都会用V_States收集受试词汇发展状况。研究结果表明:阅读活动对二语学习者词汇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查词典与不查词典的阅读活动相比,前者对二语学习者的词汇发展具有更大的积极作用。

第八章探讨产出性二语搭配知识。本章中,Andy Barfield在“英国国家语料库(BNC)”中选取30个高频名词作为刺激词,用“柯林斯在线词库(CollinsWordbanks Online)”和“牛津搭配词典(Oxford Collocations Dictionary)”来标记出刺激词的联想搭配词,并且按照词频将搭配词归类(低频:1K和2K词表内;高频:AWC和超纲词)。然后仍使用词汇联想范式对受试(高级学习者和低级学习者)的反应词与事先备好的搭配归类词进行匹配和比对,主要考察的问题有:1)低级学习者的搭配产出的词汇频度概貌(lexical frequency profiles)是怎样的?2)高级学习者与低级学习者的搭配产出的词汇频度概貌有区别吗?如果有,体现在低频还是高频词汇上?3)低级学习者更加倾向于产出何种词性的搭配?4)高级学习者在产出性词汇的词性方面与低级学习者不同吗?如果有,何种词性存在差异?5)对于二语学习者而言,什么样的名词很容易/困难被受试所搭配,该如何看待[1]97?

第九章与前面介绍的第七章都属于历时性的个案研究,本章中,Huw Bell通过对一个受试长达16个月的跟踪、调研,收集其28篇同一类型(genre)的文章,细致分析其中词汇和语法复杂度的变化以探讨受试词汇的发展状况,结果发现受试对预制性语块(formulaic chunks)的使用得到了提高。

第十章是对词汇习得的“语义优先(meaningfirst)”论的叛离,提出了“语义滞后”的词汇习得。关于二语词汇习得的论述,Schm itt[4]提出“积累模式”,认为词汇习得是一个连续体:从“不会拼写单词”到“知道单词的字母组成”,再到“能够恰当地发音”,最后“能够完全掌握单词拼写”[1]118。

由此可知,词汇知识不能简单地看成“认识”或“不认识”,而是一个连续体(continuum)。该模式便是“语义优先”论的代表之一。按照BrentWolter的观点,这种观点可能将问题想的过于“简单”了,他有三点质疑:1)词汇被语言使用者视为孤立的、离散的意义单位;2)语言学习者直接且毫无困难地从情景线索(contextual clues)中习得词汇的定义性语义(definitionalmeaning);3)当新词与语境信息存在某种程度的关联时,语言学习者是通过语境信息来猜测(infer)词义而不是考察新词对整个语境的情感特征的语义贡献(即语义韵)[1]129。那么,“语义滞后”论又是如何运作的?“语义滞后”词汇习得的基本假设为:词汇习得通常从对基于型式(pattern-based)和语义韵(prosodic)知识结合的辨认状态驶向该词的孤立的状态,而后才会习得词汇的定义性语义[1]130。具体地,作者对“frumpy”修饰方向盘不解,倒不是他不认识该词(即具备该词的型式和语义韵知识),只是该词目前处于一种孤立的状态(缺乏对定义性语义的掌握),所以感到困惑。当遇到类似情况,语言习得者会有一种迫切需求要了解其定义性含义,词汇习得便成功了,这个例子就是所谓的词汇习得的“语义滞后”论。

第十一章关于一语阅读教学对二语听力能力的影响讨论。Richard Pemberton用近乎“内心直白”的方式来展现研究的要领:问题的“酝酿”→“预感”。研究问题为:1)大陆的学生是否比香港学生更善于将单词(英语单词或汉字)拆分成音素?2)如果是这样的话,大陆的学生是否在英语口语词辨认方面优于香港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和实验的开展,得到结论:大陆学生与香港学生在英语口语词音素和音节的辨认方面确实存在差异,一语的拼音字母教学对二语听力能力有益的影响仍需未来研究加以验证[1]152。

第三部分是Fitzpatrick&Barfield对全书的点评和总结。编者希望这本纪念Meara教授的著作能够为未来的词汇习得研究添砖加瓦[1]158。这也是出版此书的一个重要目的。

二、简评

通读完这本书,读者定会为书中精巧的研究范式、严密的实验逻辑、高端的计算机技术运用(测试软件、语料库、数据建模、统计技术)拍手称快。而对于国内针对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往往容易落入直接沿用国外研究者的研究工具、手段(例如刺激词表、联想反应词的归类等)的窠臼,导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与国际接轨的道路甚是漫长,而该书的研究范式则可以为国内研究者们带来一股新鲜空气。该书与Meara的专著[2]都是二语词汇习得研究最新研究动向的集中反映。不同的是,这本书更加侧重对PaulMeara本人研究取向的概述和延伸,尤其书中所用的研究方法,值得国内二语习得(词汇习得)研究者们学习、探讨。

(一)词汇习得研究的标准问题

在词汇习得研究领域,学界鲜有单独讨论有关“标准”的选择问题。更进一步说,选择的问题是关词汇习得研究的“效度”问题[5]。一般来说,词汇选择主要有两大标准,即“外在标准”(extrinsic norms)与“内在标准”(intrinsic norms)。就前者而言,二语词汇实证研究多依赖于一定的量具,主要有语言能力测试(proficiencymeasures)、词频词表(frequency lists)以及语料库证据(corpus evidence)等[1]155,而对于这些量具的“效度”则需要“审慎”考量,因为这些所谓的“外在标准”测试的结果与二语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能力在多大程度上趋同?为了消解上述不足,采取历时的研究方法则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如量表的信效度问题、受试的组内差异问题等研究范式的不足。就后者而言,二语学习者只需将自己各个时段的言语(performance)进行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行为学研究范式,严格“操纵”被试间差异,利用受试自己做控制,使受试的各方面特点在所有处理中保持恒定,以最大限度地控制由受试的个体差异带来的变异[6],即“内在标准”的重要意义。因此,未来的研究应将“外在标准”与“内在标准”相结合,以提升其研究的生态效度和阐释力[7]。

(二)词汇习得研究的“语境”关照

词汇习得研究第二个值得关注的话题是“语境”的作用。“语境”虽为语用学的重点研究话题之一,在词汇习得研究中的影响亦不容小觑。具体来说,词汇习得研究中的“语境”因素主要有两大取向:“去语境化”(de-contextualized mode)与“语境化”(contextualized mode)。前者而言,如前所述,Meara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Laufer的LFP信效度提出质疑,这是一种“去语境化”的研究思路,也就是说,在纯粹“非语境”的情况下,词汇习得的发展状况是怎样的?进一步说,参照乔姆斯基的“语言行为”(performance)和“语言能力”(competence)二分法,“理想化二语习得者”(ideal L2 learners)的二语词汇能力是如何习得,又是怎样加工的?然而,后者强调“语境化”取向的学者则对Meara等的“去语境化”思路展开批判。例如,Laufer对Meara的还击是Meara的数据不是真实的数据,而是“假想化”的学习者(imaginary learner)数据(详见Laufer[8]),不能够反映语言使用者的真实习得状况。当然,两种研究进路(approach)不存在优劣之分,两种研究路径在该书中都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

(三)词汇习得的学习者因素转向

近年来,词汇习得研究出现了“个案研究”倾向,这在该书中亦得以广泛体现。既往研究表明,词汇习得的组群性研究有助于大规模测试及推断统计的实施,因而所得结论的“普适性”较强(参见李锐等[9][7])。一般而言,对于词汇习得的研究更加侧重于大样本的推断统计的研究方法来对总体进行预测。但词汇习得的组群性的弊端亦显而易见,即被试的个体因素(如,性别、年龄、社会身份及语言水平等)差异则很可能对其词汇习得结果产生重要影响,采用“小切口式“的“个案研究”则很好地规避了上述不足。该书部分章节采用少量受试(如第七章和第九章),历时地挖掘受试的个体差异或者受试的词汇阶段性发展状况,有助于揭示二语词汇习得的深层次影响机制,为国内的词汇习得研究者们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当然,该书也有不足之处。从结构上看,该书由序言和12个章节组成,每个章节虽然按照Meara本人的研究取向来架构而成,但结构上还是稍显混乱,这在可读性方面可能会为读者带来某些不必要的困扰。同时,部分章节的内容并非采用验证性的口吻来迎合Meara的某些研究结论,相反,有的研究甚至对Meara的某些结论发起挑战,也正如该书的主编Fitzpatrick&Barfield所言,“本书不畏惧提出令人不快的问题和质疑那些似乎说得过去的假设(assumption)”[1]158。从内容上来看,第十一章在安排上与词汇习得研究不甚相关,顶多可以被视为词汇习得的边缘性研究。总之,该书为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者们提供了多种新视角,书中提出的问题也值得国内研究者们共同探讨、深究。

[1] Tess Fitzpatrick&Andy Barfield(eds.).Lexical Processing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Papers and Perspectives in Honor of Paul Meara[M].Clevedon,England: MultilingualMatters.2009.

[2] Meara,P.Connected words:Word associations and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M].Amsterdam: John Benjamins.2009.

[3] Wilks,C.&Meara,P.Implementing graph theory approaches to the exploration of density and structure in L1 and L2 word association networks[A].In H.Daller,J. M ilton and J.Treffers-Daller(eds.).Modelling and Assessing Vocabulary Know led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167-181.

[4] Schmitt,N.Vocabulary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5] 秦晓晴.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定量数据分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6] 舒华.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多因素实验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7] 李锐,倪传斌,肖巍,等.泛在学习理念下的交互英语平台持续使用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 2016,(10):72-78.

[8] Laufer,B.Lexical frequency profiles:From Monte Carlo to the real world.A response to Meara(2005)[J].Applied Linguistics,2005,26(4):583-584.

[9] 李锐,倪传斌,苏秋军.学生使用在线作文自动评价系统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11): 64-68.

A Book Review of Lexical Processing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Papers and Perspectives in Honor of Paul Meara

WU Caixia

(Collegeof Foreign Languages,Zhaoqing University,Zhaoqing,Guangdong,526061China)

The study on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hasbecome a hot issue since the publication of Meara’s paper about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1980.This paper introduces another book about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Lexical Processing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Papersand Perspectives in Honor of Paul M eara,edited by Tess Fitzpatrick and Andy Barfield.The book collects Meara’s students’papers about the new development of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The research paradigms of the articles arewellworth learning.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research paradigm;book review

H319

A

1009-8445(2017)04-0043-04

(责任编辑:姚 英)

2016-09-14

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研究项目(2013JK181)

吴彩霞(1978-)女,河南商丘人,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二语语义语境
中国大学EFL班级的二语自我分型特征分析
真实场景水下语义分割方法及数据集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二语习得理论对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基于L2MSS理论的职业英语二语动机策略干预研究
语言与语义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action from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in English Teaching Classroom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