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思维脉络初探

2017-01-27 17:36王方庆
孙子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汉简行军孙子兵法

王方庆

《孙子兵法》思维脉络初探

王方庆

本文认为,篇题次序反映了《孙子兵法》的思维脉络,遂以李零教授对银雀山汉简本木牍的研究考证为基础,提出汉简本《孙子兵法》之《计》《形》《势》《作战》《谋攻》《行军》《军争》《实虚》《九变》《地形》《九地》《用间》《火攻》的篇次假说,并根据各篇内在的逻辑关系探讨其合理性,以内容展开次序为主线理解其思维脉络。

战胜攻取 木牍 篇次假说 展开秩序 思维脉络

《孙子兵法》历经2500余年仍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无疑是因为它符合军事斗争的客观规律。但是,由于其高度概括,采取舍事而言理的表述方法,再加上历史传承中产生的错讹,遂使我们全面理解其内涵存在不少困难,并且也制约了其在现实指导方面作用的发挥。还原其本来面目,准确解读其内涵,进而与实践相结合发挥其现实指导价值,应是每一位《孙子兵法》研究者努力的目标。作为一名《孙子兵法》爱好者,笔者试图从战胜攻取的角度,探索全面理解《孙子兵法》的方法与路径。不妥之处,敬祈方家同好教正。

一、基本想法

兵法的核心是论述如何获取胜利。《孙子兵法》是春秋末年周王朝衰落诸侯争霸背景下,为解决争霸胜利所面临的军事斗争问题而著,战胜攻取、克敌制胜是它的核心要义。这一点,正是准确理解它的钥匙。

任何一部著作,要将思想观点表述清楚,让别人能够理解,必须符合认知特点,按照一定的秩序展开。一般来说,多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顺序展开,“是什么”一般遵循先总后分、先直接后间接、先核心后整体的秩序,“怎么办”则一般遵循先易后难、先直观后内在、先理后法的秩序。从其属性上看,战胜攻取、克敌制胜脱不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这个范畴,也无法脱离认识、决策、行动的行为规律,所以必须符合以上认知特点。

篇次最能反映作者的思维脉络和论述秩序,但《孙子兵法》的篇次存在很大争议,这对整体把握《孙子兵法》是一个不小的障碍。以往,传世本篇次在历史上占据主导地位,鲜有疑义,但其篇次解读却存在很多不合理的方面。银雀山汉墓竹简本《孙子兵法》出土后,《孙子兵法》的篇次又产生了新的争议。比较传世本与汉简本篇题次序,汉简本确定的篇次似更加符合表述规律和各篇内容的衔接关系。

本文试图从《孙子兵法》篇次入手,理解《孙子兵法》的内在思维逻辑和展开顺序,以更好地把握传递给我们的战胜攻取的制胜机理、竞争规律。笔者拟按照以下四步进行尝试:第一步,根据现有线索还原《孙子兵法》的篇次,提出假说;第二步,对篇次假说进行合理性探讨;第三步,以假说为基础理解其内容的展开顺序;第四步,从总的兵法体系上感受其思维脉络。

二、由汉简本篇题木牍线索提出篇次假设

目前,银雀山出土的汉简本《孙子兵法》年代上最为接近原著,在与其他版本的对比中,无论是篇次还是内容,往往是汉简本《孙子兵法》更优,但遗憾的是汉简本多有残缺。值得庆幸的是,残留简本经各位专家研究整理,给我们提供了尽可能多的可资利用的线索。现在,我们还原《孙子兵法》篇次的尝试,就从竹简《孙子兵法》木牍开始。

据考证,《孙子兵法》竹简还包括木牍一方。木牍已残,系由6块碎片拼成,上存《势》《行□》《军□》《实虚》《□形》《九地》《用间》《火□》8个不完全的篇题,以及两个不完全的计数。此木牍原来是将《孙子兵法》竹简的篇题合抄在一起,再捆扎在简册上,相当于后世书籍的目录页①摘自吴如嵩主编《孙子兵法辞典》第203页,白山出版社1993年版.。李零教授在《〈孙子〉古本研究》中,对木牍作了专门研究。据介绍,上面的文字分为三个横排:“其中第三排分五行,第二排似亦分五行,第一排残缺过甚,但据二、三两行的行款推断,很可能也是分五行,大约一共十五行。”为叙述方便,李零教授将木牍释文分行编号如下:

(一)甲排1.(缺) 2.(缺) 3.□□ 4.势5.(缺)

(二)乙排6.(缺) 7.行[军]……十五(中间疑缺四字)8.军□(争)9.实□(虚)10.(缺)

(三)丙排11.□(地)刑 12.九地 13.用间 14.火□ 15.七埶三千﹝□﹞□……②以上内容摘自付朝著《孙子兵法结构研究》第33页,解放军出版社2010年版.

按照《孙子兵法》包含十三篇的主体认知,除《势》《行军》《军争》《实虚》《地形》《九地》《用间》《火攻》等8篇以外,还有《计》《形》《作战》《谋攻》《九变》等5篇在木牍上的位置未定。

对各种可能性进行尝试后,基于《形》《势》姊妹篇的前后顺序,《作战》《谋攻》的前后逻辑,对汉简本《孙子兵法》篇题木牍填充如下:

(一)甲排1.吴孙子(或孙子曰)2.计3.形(或“形甲”)4.势 5.作战

(二)乙排6.谋攻 7.行军……十五 8.军争 9.实虚 10.九变

(三)丙排11.地形 12.九地 13.用间14.火攻 15.七埶三千﹝□﹞□……

第二填充方案甲排可能是“1.计 2.形甲3.形乙4.势 5.作战”,其余与第一方案相同。

根据木牍上有具体统计数字这一情况,第二填充方案两个《形》篇同时纳入的可能性不大,第一方案可能性更大。李零教授也提出其他木牍都没有出现书名大题的问题,第一填充方案第一空格“吴孙子”或“孙子曰”可能性不大。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出土的汉简中还有《孙膑兵法》,为区分两部《孙子兵法》,便于检视,专门在《孙子兵法》木牍上标明也是可以理解的。

由此,笔者提出汉简本《孙子兵法》的完整篇次假设是:

1.计2.形3.势4.作战5.谋攻6.行军7.军争8.实虚9.九变10.地形11.九地12.用间13.火攻。

三、篇次假设的合理性探讨

这样一个篇次假设,与传世本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别。其中,《行军》《军争》《实虚》《用间》《火攻》等篇的篇次差异,是木牍确定性的信息,已经在2015年第2期《孙子研究》之《汉简本与传世本〈孙子兵法〉篇章次序比较》一文中进行了探讨,为便于了解,在本段后面再作一简单回顾。

篇次假设中,《形》《势》《作战》《谋攻》的篇次关系是主要的假设内容,需要进行合理性探讨。《形》《势》两篇是姊妹篇,先《形》后《势》的次序基本没有异议,《作战》与《谋攻》先后次序也基本没有异议。在这里,重点探讨《形》与《势》在《计》之后、在《作战》与《谋攻》之前的合理性。

仔细研究感到,《形》和《势》是按照克敌制胜的主旨,对《计》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计》通过“察”战争胜负直接影响因素(道、天、地、将、法),因利而制权、兵者诡道的特点规律,全面揭示了政治条件、军事力量以及主观能动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以七个方面(主道、将能、天地、法令、兵众、士卒、赏罚)的比较为途径,以“得算”多少给出知胜负方法。《形》以“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做法为切入点,论述实力对比与攻防决策的关系,重点表明对“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的赞同态度,指出先胜而后求战才是制胜之道,提出“修道而保法”增强战争实力的称胜策略。《势》论述作战中的治众、斗众、受敌、进攻(兵之所加)等问题,重点论述奇正的正确运用构建势如弩节如发机的有利态势,不乱不败的战场把控要求,指出治乱、勇怯、强弱相互转化的特点,提出动敌的方法策略,总结提出善战之将择人而任势的组织指挥要求。总起来看,《计》论述战争胜负的影响因素以及知胜负方法,《形》论述如何因“知胜”而确定攻防决策以及如何建立称胜实力,《势》论述作战中择人而任势充分发挥作战能力的组织指挥问题。这三篇内容由胜负认知到作战决策到实战策略,前后衔接,一以贯之。另外,《谋攻》“知胜有五”中“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明显是对《形》“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先胜而后求战”原则的总结,如果将《形》放于《谋攻》后,明显于理不合。由此看来,《形》《势》两篇放于《计》之后,从内容衔接和表述秩序上来说没有什么不妥。

《作战》是对全面进攻作战影响胜负的外部制约条件和对策进行探讨,是对前三篇内容的拓展和深化。《计》《形》《势》三篇对作战胜负的军事对抗直接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并没有涉及经济保障条件,没有探讨久战危害。《作战》对战争的粮、役保障等外部制约因素及对国家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全面探讨,严正指出久战会造成钝兵挫锐、屈力殚货的严重后果,并由此提出了“兵贵胜不贵久”和“胜敌而益强”的指导原则。《作战》是从外部制约条件,从整体上对战争胜负问题的深入探讨,与《形》《势》内容比较,是补充、拓展和深化。《作战》放于《形》《势》之后并无不妥。

《谋攻》是《作战》的延续和推进,也是对战胜攻取问题的全面深化。《谋攻》首先针对《作战》提出的钝兵挫锐、屈力殚货严重后果,提出了兵不顿而利可全的谋攻之法——“必以全争于天下”,是与《作战》的紧密衔接,也是战争最优指导原则。接着,又提出了众寡用兵之法,提出将能而君不御的事实依据,并总结提出了“知胜有五”的胜负判定原则,构建了针对作战动态过程实现知胜的原则方法,既对《计》根据静态信息知胜方法作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同时也全面论述了战胜攻取的基本原则,最后根据“知胜有五”等原则的内在需求和逻辑关系,提出了“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的著名论断。

至此,关于战胜攻取的一般原则论述基本结束。将五篇内容按假设篇次连贯起来看,《孙子兵法》对战胜攻取问题的论述由直接影响因素到间接影响因素,由内在联系到外部联系,由核心要素到整体认识,由知到行,由浅入深,由静态到动态,符合认知特点规律。这样的篇次假设从内在联系上来说有其合理性,应当对理解其内容有益无害。

后面8篇的篇次中与传世本不同的主要是《行军》的位置、《军争》和《实虚》的先后次序、《用间》和《火攻》的先后次序。

《行军》重点讲述处军、相敌、部队管理的做法,以及“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的用兵取胜一般方法原则,是作战行动的最直观内容,也是用兵作战较为浅显的问题。在前5篇完成对知胜负和求胜避负的总体探讨后,进入探讨具体用兵之法的环节,《行军》放在《谋攻》后,作为后续各篇的引入,并无不妥。另外,根据《实虚》中“敌虽众,可使无斗”的表述,相较《行军》中的“兵非益多”有进一步的深化,“策、作、形、角”知敌四法也比《行军》中的相敌之法深入一步,《行军》居于《军争》和《实虚》前有其合理性。

《军争》和《实虚》也是姊妹篇,《军争》论述重点不是“知迂直之计”,而在于论述“先知迂直之道者胜”①吴如嵩主编:《孙子兵法辞典》,白山出版社,1993年,第306 页。的军争之法,论述争取先机优势、选取合适作战时机问题,《实虚》论述“致人而不致于人”以及“因敌而制胜”等通过争取主动权而取胜的方法原则,是论述争取作战主动问题,而主动必须以优势(或相对优势)为基础,先有优势才有主动,与我们现在所认识的战争中争取优势和主动的理念以及内在逻辑关系一致。《孙子兵法》作为揭示了战争客观规律的兵家圣典,将优势和主动的逻辑关系弄反是不可想象的。另外,《实虚》中“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也是与《军争》内容的衔接,是对“致人而不致于人”观点的引入。《军争》在《实虚》前有其内在逻辑依据。

《用间》和《火攻》的先后关系,主要依据以下理由。《用间》主要论述战略侦察的特殊方法、手段以及使用原则,是攻防作战“信息、机动、火力、指挥”战斗力要素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用间》与《行军》到《九地》各篇战胜攻取具体方法原则的基础和重要补充,不可分割,将《火攻》插入其中不够妥当。《火攻》内容主要有两个,一是论述火攻这一佐攻手段的方法原则,另外重点论述战胜攻取后的修功以及慎战原则。佐攻手段补充论述,慎战原则照应开头收束全文,《火攻》作为尾篇更为合理。

综合以上,笔者认为《计》《形》《势》《作战》《谋攻》《行军》《军争》《实虚》《九变》《地形》《九地》《用间》《火攻》的前后顺序有其合理性。在没有原著作为依据的情况下,这种篇次假设符合我们的认知特点,有助于理解其内容和内在逻辑,可以作为学习《孙子兵法》的一种参考。

四、战胜攻取内在逻辑关系和由理到法的论述秩序

综合起来看,《孙子兵法》以战胜攻取为主旨,可以按照不同的视角,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计》《形》《势》《作战》《谋攻》等5篇,以俯视的视角,综合论述知胜、制胜的原理、原则及方法,偏重于从战争总体论述制胜之理以及克敌制胜的指导原则。第二部分包括《行军》《军争》《实虚》《九变》《地形》《九地》《用间》等7篇,以作战参与者的视角,论述克敌制胜的机理、方法和指导原则,偏重于讲战胜攻取之法。最后一篇《火攻》,重在论述慎战及修功观点,跳出战胜攻取本身,从战胜攻取后应该怎么办,从巨大风险方面对战争问题进行审视,与《计》“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相呼应。

第一大部分5篇按照由直接到间接、由核心到整体、由理到法、由浅入深的秩序展开,也可以细分为三个部分。《计》《形》《势》等3篇为第一部分,从影响战争胜负的直接要素和核心内容进入,论述庙算知胜负的方法途径、先胜而后求战的原则和修道保法称胜的策略,以及实战中择人而任势的组织指挥要求,按照认知、决策、实战的顺序对战胜攻取直接影响因素、核心内容进行了综合论述。《作战》从影响战争胜负的间接要素粮和役入手,从久战造成的经济困境和钝兵挫锐的不利影响,形成对战争的整体认识。《谋攻》针对《作战》提出的战争风险,提出兵不顿而利可全的“全争”之法,综合众寡用兵之法、君将关系提出既是知胜方法又是制胜一般原则的“知胜有五”和“知彼知己”论断,既是对《计》篇得算多少知胜负方法进行了深化和完善,也提出了克敌制胜的一般指导原则。

第二大部分7篇根据战胜攻取内在逻辑,按照由浅入深、由直接到间接、由核心到整体的秩序展开。《行军》论述处军、相敌及部队管理等一般作战问题,达到“兵非益多”的取胜能力;《军争》《实虚》论述如何争取先机之利占据优势和争取主动及因敌制胜的方法,论述了克敌制胜的最核心内容,达到“敌虽众可使无斗”的制胜能力;《九变》重点论述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决策和一般的决策方法原则,是《行军》《军争》《实虚》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地形》将战胜攻取的要素由人的对抗扩展到地形影响,结合“兵有六败”明确地形兵之助的地位和作用,使战胜攻取的论述进一步推向具体,同时也将“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推进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九地》综合论述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重点论述控制军队携手若使一人的方法原则、王霸之兵的标准要求,提出战略突袭的胜敌策略,达到“千里杀将”的战胜攻取能力,将战胜攻取进一步推向具体实施层面,推向“巧能成事”的兵法极致。《用间》与前面6篇的关系是“知胜有五”与“知彼知己”关系的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用间这种战略侦察手段是达到胜乃不穷的基础条件,与前面所有内容都有密切联系,又非常重要,单独进行补充论述,使战胜攻取逻辑体系更加完整,贴近实际。

另外,《孙子兵法》在内容展开中还有己方将能而君不御、部队管理使用两条推进线索。按照现在的篇次假说,《计》提出“四曰将”,《作战》进一步提出“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安危之主也”,《谋攻》提出“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的问题,得出了“将能而君不御者胜”的结论,《九变》论述“将有五危”的反面问题,《地形》提出“利合于主,国之宝也”的论断;《行军》首提卒“难用”和“不可用”的问题,提出“合之以文,齐之以武”的解决方法,《军争》进一步提出“风、林、火、山”的行动标准要求,《地形》论述兵有六败、“视卒如爱子”的方法及“譬若骄子,不可用也”的问题,《九地》根据“人情之理”提出“携手若使一人”的方法手段,都是按照提出的问题、正面论述、反面论述、最后指出解决办法得出论断的秩序展开的。

五、对思维脉络的综合认知

《孙子兵法》就像一位兵法大师的谆谆教导,客观辩证、有理有法、逐层展开、步步推进,可以解答所有兵法上的疑惑,引导我们进入战略理论的神圣殿堂。分析论述全面,兼顾正反两面,讲攻必讲守,讲敌必讲我,讲正必讲奇,讲利必讲害;每一篇都是有理有法,说理必说法。兵法13篇,内容展开由直接对抗因素到保障要素、到战争总体、到战争外部影响逐层展开;兵法深度由知战到决策到实战,由称胜到兵非益多、到敌虽众可使无斗、到千里杀将巧能成事,敌情掌握从相敌到策敌、到用间,部队管理从卒未专亲到人情之理携手若使一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不断深入。

《孙子兵法》就像一条完美的鱼,具备了在战争大海中自由游弋的所有要件。《计》综合论述战胜攻取的问题,是鱼的头部;《形》论述战胜攻取的力量基础及战争决策原则,是鱼的骨架;《势》论述实际作战中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是附生于骨架上的鱼刺;《作战》论述战胜攻取的制约条件和应对策略,是提供营养的内脏和提供氧气的腮;《谋攻》论述战胜攻取的最一般的指导原则,是蕴含兵法智慧的鱼脑;《行军》论述行军作战的处军、相敌、部队管控,是直观可见的鱼体;《军争》论述行军、对阵中先知迂直之道者胜的方法原则,是能够实现行动优势的鱼的肌肉;《实虚》论述争取作战主动权和因敌而制胜的基本原则,是鱼蕴含在肌肉中实现自主游动的能量;《九变》论述灵活机变和一般决策的原则,是控制鱼灵活游动的脊髓;《地形》论述地形兵之助的观点,提出知彼知己、知天知地的论断,是适应环境应对环境包裹鱼体的鳞片;《九地》重点论述王霸之兵的战略突袭方案,是负责游动的鱼鳍;《火攻》的佐攻之法与鱼身相连,慎战部分把控战争的方向,是战争之海中负责游弋方向的鱼尾;《用间》论述最重要的知彼手段,是《孙子兵法》画龙点睛之笔,是鱼眼。

《孙子兵法》就像盛开的花朵,辉煌灿烂,开放在战略理论之巅。前3篇是花蕊,是兵法的核心内容,第4、5篇是花萼,是兵法的框架与收束;随后7篇是盛开的花瓣,层层展开,闪耀着兵法的光芒;《火攻》慎战部分是枝干,与战争的土壤相连,使理论之花存之有根,生生不息。

〔1〕吴如嵩主编.《孙子兵法辞典》[M].白山出版社,1993.

〔2〕付朝.《孙子兵法结构研究》[M].解放军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李兴斌)

Primary Study of the Thinking Skeleton of The Art of War

Wang Fangqing

This article is of the opinion that the order of chapters of The Art of War reflects the thinking skeleton. Therefore, on the foundation of the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bamboo slips edition of The Art of War launched by Professor Li Ling,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assumption of order of chapters of bamboo slip edition of The Art of War, including the chapters of Laying Plans, Tactical Dispositions, Energy, Waging War, Attack by Stratagem, The Army on the March, Maneuvering, Weak Points and Strong, Variation in Tactics, Terrain, Use Spies, and Fire Attack.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l logical relationships of the chapter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ir rationality and understands the thinking skeleton that takes the order of the contents as the masterstroke.

Attacking and Seizing in War; Bamboo Slips; Assumption of Order of Chapters; Launching Orders; Thinking Skeleton

B22

A

2095-9176(2017)02-0086-06

2017-01-23

王方庆,中国人民解放军93682部队工程师。

猜你喜欢
汉简行军孙子兵法
雪域高原,行军千里练战法
《孙子兵法》组歌
永不褪色的武威汉简
行军蚁
《肩水金关汉简》(壹)(贰)释文校订
大郭小郭行军锅
大郭小郭行军锅(连载一)
银雀山汉简兵书出土30年回眸与展望
谈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
银雀山汉简及近年来出土兵书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