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2017-01-27 17:36孙崇涛
孙子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孙子兵法孙子研究

孙崇涛

《孙子兵法》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孙崇涛

被誉为“兵学圣典”的《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古今中外的学者们从不同层面对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国内的研究成就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古代的文本校注和疏解阐发、近代与西方军事思想的融合、现当代“孙子学”研究的全面繁荣等方面;《孙子兵法》在海外的传播与研究,20世纪前以日本成就最突出,20世纪以来,许多国家掀起了译介和研究《孙子兵法》的热潮。回顾总结《孙子兵法》的研究成果,可为当代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些许借鉴与启迪。

《孙子兵法》 研究历史 研究现状

两千多年来,《孙子兵法》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古今中外众多的研究者,他们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拟对这些研究成果做一总结介绍,并结合当前研究现状提出自己的一点拙见,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国内《孙子兵法》研究的历史回顾

《孙子兵法》成书于何时?作者是谁?这是任何《孙子兵法》研究者都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学界对此也长期存在广泛争议,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成书于春秋晚期,孙武所著。2.成书于春秋晚期,开始于孙武,形成于孙膑。3.成书于战国时期,孙膑所著,而且孙武和孙膑同为一人。大多数学者都认同第一种观点,在司马迁的《史记》、曹操的《孙子略解》、清代孙星衍的《孙子十家注》等都持此说。

笔者认为,自春秋末期孙武创作《孙子兵法》至今,中国对《孙子兵法》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兹简要梳理如下。

(一)战国至清中期的《孙子兵法》研究概况

战国时期是《孙子兵法》研究的创始阶段,这期间《孙子兵法》流传甚广,其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兵学理论,而且已扩展到非军事领域。战国时期的一些兵学著作不同程度的反映了《孙子兵法》的研究状况,如《吴子》一书继承并发展了孙子的军事思想,书中的一些观点和《孙子兵法》极其类似;在出土于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的《孙膑兵法》竹简中也可看到孙武思想的痕迹,书中有多处援引了孙子之语。此外在《管子》《黄帝内经》等非兵学著作中也有《孙子兵法》思想的身影。

汉朝时期是《孙子兵法》的初期校理阶段。西汉统治者曾组织学者三次校理兵书,其中就包括《孙子兵法》。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第一次校理是在汉高祖时期,“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定著三十五家”①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45页。。所谓“序次”,应是编排次序和校理文本。第二次是在“武帝时,军政杨仆捃摭遗逸,纪奏兵录,犹未能备”②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42页。。此次“兵录”应是在第一次的基础上有所增益,但仍有缺陷。第三次是孝成帝时,“命任宏论次兵书为四种”,即“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孙子兵法》被列在兵权谋之首。“论次”应当有评论性文字,并编排目次。西汉时期的三次整理对《孙子兵法》等兵书的整理、留存和流传具有特殊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孙子兵法》的初期注释阶段,以曹操注解《孙子兵法》为开始标志,这一时期的注解为后世注释和应用《孙子兵法》奠定了基础。《孙子略解》,后人亦称为《曹注孙子》《魏武帝注孙子》,汉末曹操注,原本已散佚,《隋书·经籍志》著录为二卷。曹注的主要特点:一是训解简明扼要,如将“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九变篇》),注解为:“安不忘危,常设备也。”③麦田、王盈:《孙子解说》,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154页。文字简练而切中肯綮;二是注受汉儒治经和自身经历的影响,兼备理论性和实践性,是各家注中较为独到者;三是曹操曾用不同版本的《孙子兵法》进行参校,在文字校勘方面颇有价值,因而成为后世较为可信的注本之一。

隋唐五代时期是《孙子兵法》注解发展的高峰期,这一时期注家众多,注书从内容到形式均有所创新,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李筌注孙子》《杜牧注孙子》《孙镐注孙子》等,尤以《杜牧注孙子》影响最大。杜牧从宏观上对《孙子兵法》进行了较为全面准确的阐释,他认为:“武之所论,大约用仁义,使机权。”④何锡光:《樊川文集校注》,成都,巴蜀书社, 2007年,第724页。此外,他还注重与实际相结合,以当时最新的军事经验来注解《孙子兵法》中的军事理论,并广泛征引史例和其他典籍来阐发《孙子兵法》要旨,弥补了曹注过于简单的缺憾。正因如此,有人称他是曹操之后第二大注家。

北宋时期是《孙子兵法》研究史上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确立了《孙子兵法》武经之首的地位。宋仁宗中期以后,由于北宋在与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败多胜少,激起了士大夫阶层乃至整个社会对兵学的广泛重视,“元昊即叛,边将数败,朝廷颇访知兵者,士大夫人人言兵矣。故本朝注解孙武书者,大抵皆当时人也”⑤孙猛:《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069页。。宋神宗时,诏令国子监司业朱服等人编校刊行了《孙子兵法》等七部兵书,作为官方颁行的军事教科书,号称“武经七书”,《孙子兵法》位列“武经七书”之首。这一时期的孙子研究,以官方为主,著述者多为文人,他们认识到了《孙子兵法》在兵学理论中的特殊地位,故将其列为首书,体现出兵事尚智、首重权谋的思想;同时也认识到了它的缺憾,用另外六部兵书(《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

与之互补,又体现出努力完善兵学理论体系和培养全才将帅的宗旨。《武经七书》不仅满足了历代统治者对高层兵学理论的需要,而且此书校勘精密,颁行郑重,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故而久传不衰。

明朝时《孙子兵法》研究进入疏解阐发的新阶段,其显著特点是以疏解阐发孙子思想为主,改变了以往偏重于文字注释的现象,注重从整体上把握孙子的军事思想,出现了大量疏解阐发孙子思想的著作和文章,其中,赵本学所著《孙子书校解引类》最具代表性。赵本学主张兵儒结合,善于用《易经》来解释军事问题,作者不仅校勘了《孙子兵法》原文,而且全书贯穿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并引证大量战例和将帅事迹来阐述孙子的军事理论。《孙子书校解引类》以解说精当著称,而且校解详细,见地深刻,在明代《孙子兵法》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清初顺、康、雍时期,能真正体现一定研究水准的《孙子兵法》研究著作当属邓廷罗所著《孙子集注》,该书主要对《孙子兵法》的章句进行注释,虽然参引前人之说,但更注重自己的心得体会,将《孙子兵法》的历史论证与理论阐述紧密结合在一起。乾、嘉两代至道光初,最具代表性的是考据学家孙星衍、毕以珣等人对《孙子兵法》的考据研究。毕以珣的《孙子叙录》一文汇总了以往对《孙子兵法》的零散研究,为后世提供了极大便利;孙星衍、吴人骥共同校订的《孙子十家注》是一部集大成的学术著作,作者不仅修正了原本各家注编排顺序错乱的缺点,而且把《孙子兵法》原文及各家注考校后配套刊印,为《孙子兵法》的研究应用提供了一个可信版本。

(二)晚清民国时期《孙子兵法》研究的转型

鸦片战争后,在西方近代兵学的冲击下,《孙子兵法》研究进入了休眠期,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内既无创新之处,亦乏高论新作。甲午战后,休眠的《孙子兵法》研究开始复苏,这一复苏虽然来得较晚,但它却与中国兵学的重生再造紧密相关,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气息。1900年,顾福棠所著《孙子集解》问世,这是以新方法研究《孙子兵法》的开始,该书以孙星衍校勘的《孙子十家注》作底本,删减各注之繁芜,专取其义精妙者,并附以己见。作者不仅把《孙子兵法》的注释同西方近代军事研究相结合,而且对历代《孙子兵法》校注中存在的疑难点发表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为了解释孙子的军事理论,书中还列举大量欧美战例,如:拿破仑战争、美国独立战争、普法战争等。《孙子集解》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孙子兵法》研究著作,对推动《孙子兵法》研究与西方军事学的融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这种东西方结合的意识虽然只是初步的,但意义非凡。

民国时期是《孙子兵法》和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在融会贯通中深入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孙子兵法》研究就是在这种东方传统兵学思想和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碰撞融合中进行的,出版的研究著作约有近百种,在义理阐发、内容形式等方面同以往相比都发生了本质变化,是传统《孙子兵法》研究转向现代研究的一个重要转型期。

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大地上始终战乱不断,战争形式发生巨大变革,大批新式武器出现,大量的西方军事理论也被介绍到中国,这些都对中国传统军事理论提出了挑战,促使人们去寻找新的与之相适应的军事理论。能否将诞生于冷兵器时代的兵法运用到热兵器时代的战争中,这是民国时期研究者遇到的首要问题,大多数学者对此持肯定态度,他们坚信《孙子兵法》在当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他们认为:“战术虽有新旧,战理固无古今,孙子乃论理而入深微者,此其所以历百世而莫能易者也。”①刘文垕:《孙子释证·述旨》,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第1页。这一时期的研究著作突出强调对孙子军事思想的阐发,并大量引用近现代战例和西方军事理论来加以诠释。如蒋方震、刘邦冀所著《孙子浅说》、叶慕然的《孙子兵法新诠》、钱基博的《孙子章句训义》等。为了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民国时期的研究者还对《孙子兵法》进行了提炼升华,对孙子的军事思想进行了近代军事理论背景下的新阐释,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如李浴日的《孙子兵法新研究》、郭化若的《孙子兵法之初步研究》、杨洁的《孙武子》等。新文化运动以后,现代白话文和新式标点日渐流行,一些学者采用现代白话文和各种新式标点来译注《孙子兵法》,革新著述形式。如叶玉麟的《白话译解孙子兵法》、温晋城的《孙子浅说补解》和吴鹤云的《孙子兵法新检讨》、徐容溥的《孙子表释》等。正是由于民国时期出版的研究著作大多采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以及适合近代人阅读习惯的著述方式,使《孙子兵法》在这一时期得以广泛传播。

(三)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末孙子兵学的蓬勃发展

新中国建立,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孙子兵法》研究也进入新的辉煌时期。建国后的50年里,《孙子兵法》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孙子学”已经形成,其影响遍及全球。新中国的《孙子兵法》研究大致历经了建国初期、“文革”十年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三个阶段,各自呈现出大不相同的特点。

建国之初,一批身经百战、熟谙《孙子兵法》的将帅们便十分关心《孙子兵法》的研究。1950年,担任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的刘伯承元帅就积极提倡研究《孙子兵法》,选派相关人员进行注解,并将其作为“战役法”课程的指导教材,亲自为学员讲解。郭化若在此期间又完成了对《孙子兵法》的注解和现代汉语翻译,并出版了《今译新编孙子兵法》等著作,开现代注解《孙子兵法》之先河。杨炳安对《孙子兵法》原文进行了详细校理,出版了《孙子集校》,成为现代校勘《孙子兵法》的一部杰作。六十年代有关《孙子兵法》研究的著作虽然不多,但质量较高,如以南宋刻本为底本影印出版的《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可信版本,作为该书附册的《孙子今译》,凝聚了郭化若多年的研究心血,把《孙子兵法》的注释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文革”时期,《孙子兵法》研究被抹上浓厚的政治色彩:孙武被当作法家的代表人物和“批儒”先锋,出版了一大批受“左”倾思想影响的有关《孙子兵法》的书籍,这些书籍政治色彩浓厚,学术价值极低。值得大书特书的是,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同时出土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这不单是我国考古史上的大事,同时也是《孙子兵法》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银雀山汉墓竹简的出土为沉寂多年的《孙子兵法》研究界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久即涌现出大量整理汉简和用汉简校勘《孙子兵法》的作品。如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写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孙子兵法》、吴九龙所著《银雀山汉简释文》、吴如嵩所著《孙子兵法浅说》等。

改革开放后,《孙子兵法》研究进入历史上最有成就的时期。据统计,到20世纪末,20多年间,国内共出版有关《孙子兵法》的图书300余部、发表论文600余篇,众多专家学者和业余爱好者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得意之作。陶汉章根据当年刘伯承讲授《孙子兵法》的笔录,附以个人研究体会,出版了《孙子兵法概论》,此书侧重对孙子战略思想的探讨,广受好评。郭化若对其所著《孙子今译》进行修订后出版的《孙子译注》,不仅对《孙子兵法》的校勘提出了新的见解,而且对孙武思想的阐发也更完整充分;杨炳安对其《孙子集校》进行修订后,出版了《孙子会笺》,此书笺注博采众长,对历代各家之说进行了归纳梳理,是一个完备的笺注本。进入80年代,《孙子兵法》研究热潮兴起,随着研究队伍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1989年,在首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上,与会学者提出建立“孙子学”的设想得到广泛认可,并付诸实践。经过20余年的发展,“孙子学”已发展成为一门覆盖孙子研究各领域、研究成果丰硕的学科,其影响遍及世界各地。1989年,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成立后,一直引领当代孙子研究,积极协调专家学者进行集体攻关,出版了一批学术水平高、引领学科发展的研究新著。如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组织编纂的“孙子兵法大型丛书”,从已出版的作品来看,这些著作内容丰富翔实,富有创新色彩,在校勘注释、思想研究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度①于汝波:《孙子兵法研究史》,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69页。。

二、《孙子兵法》的外传及研究概况

(一)7-19世纪《孙子兵法》在东西方的传播与研究

学术界一般认为,《孙子兵法》最早传入的海外国家是日本。日本学者吉备真备在717年受派为遣唐使到中国留学,735年归国时将《孙子兵法》等书带回日本。但《孙子兵法》一直作为兵家圣典秘不外传,直到战国时代(1476-1573)才逐渐公开。这一时期的枭雄如武田信玄、丰臣秀吉等人都是运用《孙子兵法》的高手,武田信玄所部突击旗上就引有“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军争篇》)16个字。

江户时代(1603-1867),日本的《孙子兵法》研究十分活跃,人才济济,著述甚丰。如,北条氏长不仅研究了日本的《今文孙子》,而且研究了《古文孙子》,其所著《孙子外传》就是对《古文孙子》的注解,并开创了新的流派——北条派。佐藤坚司认为:“日本研究《孙子》自北条氏长以来,才真正步入正轨。”②[日]佐藤坚司:《孙子研究在日本》,高殿芳等译,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 第22页。山鹿素行被称为“日本的孙子”,他对各行各派兼容并包,创立了宏大的山鹿派武学,他的《孙子谚义》是注解《今文孙子》的佳作,他还是第一个将《孙子兵法》作为一个完整体系加以阐述的军事家。新井白石把《孙子兵法》和《管子》进行比较研究,其所著《孙武兵法择》不仅是日本研究《孙子兵法》的经典之作,而且在日本史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吉田松阴师承山鹿派,又博采众长,所著《武教全书》对《孙子兵法》有重大发展。

明治维新后,孙子思想不仅继续在军界发挥作用,而且向其他领域扩展,如尾池义雄的《孙子》、服部诚一的《尚武评价孙吴讲义》、久保天随的《孙子新释》等,这些著作不再局限于对《孙子兵法》文字上的注释,而是主动探索其在社会各领域中的应用。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孙子兵法》的西传比东出晚了千余年,乾隆三十七年(1772),来华传教士阿米奥在巴黎出版了译成法文的《孙子兵法》,打开了《孙子兵法》的西传之路;《孙子兵法》一经出版,立刻引起时人注意,在法国广受好评,但因为违背了翻译以“信”为先的准则,阿米奥在很多地方把评注与原文混在一起,显得不伦不类。1860年,俄国汉学家斯列兹涅夫斯将《孙子兵法》译成俄文,书名为《中国将军对部将的训示》。至19世纪末,《孙子兵法》在西方的流传只有这两种译本。

(二)20世纪海外对《孙子兵法》的译介与研究

20世纪的《孙子兵法》研究在东西方文化的频繁交往中获得迅速发展,而20世纪上半叶是《孙子兵法》在西方的译介阶段,下半叶则转向以研究应用为主。20世纪初,各种西文本相继问世,对《孙子兵法》在西方的传播起了重大作用。1910年,莱昂内尔·贾尔斯将译成英文的《孙子兵法》在伦敦出版。贾尔斯严格依据孙星衍校勘的《孙子十家注》翻译,而且译文忠实于原作,行文流畅,总体上达到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这个英译本不仅第一次比较完整准确地用英文翻译了《孙子兵法》,同时也为其他西方文字转译《孙子兵法》提供了蓝本。1910年,德国的布鲁诺·纳瓦拉将《孙子兵法》译成德文,书名为《中国古典兵家论战争的书》,但此书并未在德国产生太大影响。20世纪上半叶,日本发动了对邻国的侵略战争,一方面将《孙子兵法》的“慎战”“重战”等军事原则弃之不顾,另一方面又注重《孙子兵法》的战场应用,呈现出对《孙子兵法》的矛盾态度①苏桂亮:《〈孙子兵法〉研究在日本》,载于《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第151-158页。。研究著作还有如阿多俊介的《孙子之新研究》、尾川敬二的《孙子论讲》、北村佳逸的《孙子解说》等一些佳作。

20世纪下半叶,美国出版了多个不同版本的《孙子兵法》译本,其中以格里菲斯译本影响最大,索耶翻译的《武经七书》则向西方全面译介了中国古典兵学。二战后随着形势的发展,需要新的《孙子兵法》译本来完善20世纪初的译本,塞缪尔·B·格里菲斯在1963年依据孙星衍校勘的《孙子十家注》重新翻译了《孙子兵法》。格里菲斯不仅对中国古代军事术语把握很到位,而且将其毕生研究心血凝聚到译文中。1993年,拉尔夫·索耶翻译的《武经七书》出版,其中包括《孙子兵法》,索耶是第一个将宋本《武经七书》完整译成英文的人,索耶译本有两大特点:其一,译者不仅细致研究了《孙子兵法》中的兵学概念,而且在吸收他人成果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反映到译著之中;其二,译者充分利用汉简残本补正武经本《孙子兵法》,使英译本更加忠实于原作。研究与翻译并重是美国《孙子兵法》研究的一大特色,美国的《孙子兵法》研究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实用性,注重应用研究,善于将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其次是广泛性,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体育等领域无所不包,再次是创新性,强调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他们善于抓住孙子的思想精华,密切联系实际,提出创新性的思想理论②商海燕:《近百年美国〈孙子兵法〉研究述评》,载于《滨州学院学报》,2014第5期,第58-66页。。

20世纪下半叶,日本的孙子研究更加兴盛,无论是研究范围还是研究深度均大大拓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佐藤坚司、川野收和服部千春三位学者。佐藤坚司的《孙子之思想史的研究》系统介绍了日本各个时期的孙子研究概况及成就;川野收发表的论文《银雀山竹简孙子研究》,把简本《孙子兵法》和今本《孙子兵法》进行对比研究,对《孙子兵法》原文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服部千春著有《孙子兵法校解》,该书校注精准,阐发到位,出版后广受赞誉③吴荣政:《〈孙子兵法〉在日本的传播与研究》,载于《贵州社会科学》,2004第5期,第90-95页。。

在英译本的影响下,其他译本的《孙子兵法》也陆续出版,以俄文译本最为突出。1950年,苏联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出版了汉学家N.孔拉德的鸿篇巨著《孙子兵法的翻译与研究》,该书论述了《孙子兵法》的哲学基础和孙武战争论的原则问题、《孙子兵法》和《易经》的联系以及《孙子兵法》成书的背景和年代等问题,对俄罗斯的《孙子兵法》研究产了生深远影响。1955年,苏联国防部又出版了新的《孙子兵法》俄译本,译者西多连科中校直接以《诸子集成》中的《十家孙子会注》为蓝本进行了翻译。

迄20世纪末,国内外翻译出版的《孙子兵法》外文译本已有:日文、法文、英文、俄文、德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意大利文、荷兰文、希伯来文、阿拉伯文等近30种译本。

三、《孙子兵法》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跨越两千多年的《孙子兵法》研究历久弥新,呈现出以战略文化为纽带、以融合创新为宗旨、以普及应用为重点的特点,每年出版著作十余部、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姚振文、吴如嵩两位学者的文章《新中国成立以来〈孙子兵法〉研究述略》,从学术史的角度梳理总结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孙子兵法》研究状况及成果,重点介绍了有关孙子生平与兵书创作背景研究、《孙子兵法》文献学研究、《孙子兵法》理论研究、《孙子兵法》普及应用研究等方面的新成就,并揭示了《孙子兵法》研究的发展轨迹、总体特点①姚振文、吴如嵩:《新中国成立以来〈孙子兵法〉研究述略》,载于《滨州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第1-19页。。

《孙子兵法》作为一部兵学著作,最直接的运用就是指导军事斗争,如今的军队作战与以往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并没有使《孙子兵法》无用武之地,反而使其中很多远见卓识更加凸现出来。黄朴民的文章《从〈孙子兵法〉基本原则看美英攻打伊拉克的得与失》,运用《孙子兵法》的基本原则分析了美英在伊拉克战争中的成败得失。高润浩的文章《孙子“不对等对抗”思想及其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在分析孙子“不对等对抗”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海湾战争实例,细致探讨了孙子“不对等对抗”思想及其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价值②高润浩:《孙子“不对等对抗”思想及其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载于《军事历史》,2003年第3期,第51-52页。。此外还有王桂芳的《孙子兵法与当代反恐战争》、余起芬的《孙子思想与现代局部战争的战略运用》等文章,也分别从不同方面论证了《孙子兵法》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价值。

在非军事领域,《孙子兵法》和经济活动深入结合已成明显趋势,尤其是在商业竞争方面的应用最为广泛。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陈昆福的《孙子兵法与现代商战论》、洪兵的《孙子兵法与经理人统帅之道》、黄麟的《〈孙子兵法〉与营销战》等。这些著作从不同层面探讨了《孙子兵法》在商业营销领域的借鉴作用。许多学者更是从高处把握孙子的思想内涵,从“道”的层面阐述《孙子兵法》在商业中的价值,有效抵制了《孙子兵法》应用的低俗化倾向。近些年,《孙子兵法》与现代管理学的结合仍是《孙子兵法》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余德仁的《〈孙子兵法〉对企业管理的实践意义》从宏观上论述了《孙子兵法》中涉及的管理学思想,着重强调了“因敌而制胜”的企业竞争应变策略③余德仁:《〈孙子兵法〉对企业管理的实践意义》,载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第1期,第156-157页。。

《孙子兵法》作为一部兵书,不仅可以指导军事斗争、经济管理,对文化教育同样也具有积极的作用,这类著作文章如常映德的《孙子兵法对教育教学的启示》、岳亚军的《兵法策略与语文教学》、李德裕的《〈孙子兵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等。《孙子兵法》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近几年又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不断问世。王修智的《〈孙子兵法〉中的朴素辩证法——浅谈〈孙子兵法〉的哲学思想》,从反对唯心主义、主张科学决策、重视实践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等较为新颖的角度论述了《孙子兵法》的朴素辨证法思想体系①王修智:《〈孙子兵法〉中的朴素唯物论—浅谈〈孙子兵法〉的哲学思想》,载于《创造》,2009年第6期,第8-13页。。孙喆的《略论〈孙子兵法〉中的人本思想》一文论述了《孙子兵法》人本思想对维护世界和平与社会和谐、建设文明社会的现实意义②孙喆:《论〈孙子兵法〉中的人本思想》,载于《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56-58页。

纵观近十几年的《孙子兵法》研究状况,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对《孙子兵法》的研究,一方面继续发掘其所蕴含的军事思想,另一方面对其在经济、管理、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我们不能否认,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孙子兵法》的研究运用存在滥用和低俗化应用的倾向,将“大智慧”与“小计谋”混为一谈。比如在当今的一些出版物中把《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混搭在一起,大肆宣扬其“诡诈”的一面,而忽略其注重道义的一面,对“借刀杀人”“趁火打劫”“笑里藏刀”“美人计”等一些小手段津津乐道,大书特书,并将其应用到商业竞争、人际交往等行为中。商业活动要讲究诚信和双赢,人际交往更应该讲究诚信和道义,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兵以诈立”的思想,不能把兵法中的那些战术简单地运用到商业活动和人际交往中。我们必须明确:《孙子兵法》是蕴含“统帅之道”的大智慧,是有深层哲学底蕴的揭示竞争规律的科学,绝不能将其与所谓的“计谋”相提并论。毕竟,《孙子兵法》的核心是指导敌我双方生死斗争的兵法,与人类其他的社会活动有本质的区别。因此,我们在借鉴《孙子兵法》指导其它工作时必须采取十分谨慎严肃的态度。

(责任编辑:孟祥才)

History and Status Concerning the Studies of The Art of War

Sun Chongtao

The Art of War, which is honored as a “military canon”, is a bright pearl in China’s ancient military culture legacies. The scholars at all times and in all lands have launched extensive and deep studies ofThe Art of Warfrom different levels and aspects. The study achievements in China are manifested in three aspects: checking, annotat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ancient editions; mergence with the western military thinking in the modern times; and present-day full prosperity in the study of Sun Zi’s military strategy. The overseas spread and studies ofThe Art of Warare manifested in the prominent achievements in Japan before the 20th century. Since the 20th century, the translation and studies ofThe Art of Warhave become hot in many countries. Looking back to and summarizing the study achievements ofThe Art of War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for the contemporary studies and application ofThe Art of War.

The Art of War; History of Studies; Status of Studies

B22

A

2095-9176(2017)02-0056-08

2016-12-19

孙崇涛,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孙子兵法孙子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孙子兵法》组歌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孙子壵
孙子垚
孙子垚
孙子
谈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