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霞
(山西农业大学,太谷030801)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改革探析
甘霞
(山西农业大学,太谷030801)
作为一门思政课,自然辩证法概论在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该课程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素养为出发点;以培养研究生的生态意识为侧重点;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为落脚点。要完成此目标,需要在有限课时内,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稳定师资队伍、优化考核方式、加强实践教学,通过探索专业化、专题化、专职化的实践路径,既保障课程内容体系的严密完整,又充分发挥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创新思维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自然辩证法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中比较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它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知识,尤其侧重生态自然观的树立和培养,具有综合性、交叉性、思辨性的特点。从1981年开始及后三十年,自然辩证法概论一直以理、工、农、医硕士研究生必修课的形式开设,在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2010年,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教社科[2010]2号),对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设置作出较大调整:由原本面向理、工、农、医类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改为面向所有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由54学时调整为18学时;由3学分调为1学分,旨在更好地实现本科生、研究生思政课之间的衔接,构建更科学系统的高校思政课体系。
调整后的新《大纲》依旧延续原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模块,增加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尤其是中国话语体系的内容[1],更强调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性质。然而课时的减少与内容的增加也给任课教师带来新的挑战:即如何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使自然辩证法概论在有限时间内,既保障课程内容体系的严密完整,又充分发挥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概论除了承载意识形态教育的功能外,还有其在知识教育方面的独特性。它虽以恩格斯同名原著为出发点,却不是简单的克隆和放大,不能把自然辩证法概论看作自然科学知识的拼盘,把它讲成“现代科学技术概论”或“自然科学发展史”,而要与其它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保持一致,做到“有政治而非纯政治,有哲学而非纯哲学,有理论而非纯理论”,使教学改革具有明确的课程指向。
1.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素养为出发点
作为思政课,自然辩证法概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由其学科内在规定性决定的,即培养硕士研究生包括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学术诚信、科研方法、技术设计承载的社会责任等在内的科研素养,使他们不但具有较强的辩证思维能力,更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事科学研究首先必须具有良好的研究态度、一定的知识积累和适当的研究方法”,“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务实、严谨的态度,比源源不断地单纯为追求论文发表而不断制造‘文字垃圾’重要得多”[2]。
相对于本科生,研究生群体具有了较强的专业知识储备、理论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目标也更注重科学研究。因此,自然辩证法概论的教学改革首先要着眼于硕士研究生成才发展的需要,以他们的科研素养为出发点,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努力使学生在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上受到启发[3],具备批判与反思能力,明白“应然的科学与实然的科学有不同”[4],营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科学研究的浓厚学术氛围,更好地发挥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体现出自然辩证法概论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2.以培养研究生的生态意识为侧重点
“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概论的重点内容,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一环,环境教育也受到更多重视。当前,环境教育仍是多数高校的薄弱环节,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诸如“环境学”、“生态伦理”等选修课,但在教学内容上偏向于理工科知识,教材内容不够规范,且存在“重理论灌输,轻意识养成”的问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设置调整后,虽然成为选修课,却是面向所有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实际上是扩大了课程的覆盖范围。以往的辩证自然观主要讲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而新大纲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重点讲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自然观”,这更充分发挥了该门课的环境教育意义。教学实践中,可以把环境热点问题作为授课的素材,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深刻体会作为“生态自然观”和“系统自然观”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掌握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科学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的关系,更好地认识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掌握“绿色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
3.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为落脚点
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内在诉求,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而这恰是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落脚点。
科学史研究表明,在科学认识活动中,每一种思维模式背后,都隐藏着制约、影响和支配思维主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与其具体思维同步产生。自然辩证法概论偏重于哲学,重在表达基于正确逻辑基础上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自然辩证法课程的内在价值是要帮助研究生获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具有批判思维、辩证思维、理性思维、交叉性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建立自觉、清晰、合理的思维模式。
在实际的科研探索过程中,正确的思维方法起着举一反三的决定性作用,要充分利用自然辩证法的课堂,使研究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多角度考虑问题,从而在研究中得出更多的设想或解决问题的方案[5]。相对于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具有了更深的理论基础,因此针对他们的课程教学也更注重研究性。要把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教学过程看作对研究生进行深入理论思维训练的过程,从原来的接受型思维,转变为探索与创新的研究型思维,从而具备从事科学研究所必备的思维素质[6]。
1.专业化教学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研究领域遍及自然、科学、技术哲学及科学技术方法论、科技创新战略等,如此多元、开放的教学内容,不可能在18个课时全部涉及,因此必须采用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不同高校,由于研究生知识水平、学科背景的不同,需要探索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因材施教。2012年的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大纲指出 “本大纲注意兼顾不同学科学生特点,力求普遍适用”,但同时强调“各高校在遵循教学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7],就是要不同高校的任课教师在把握教学大纲基本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专业和本土案例,按需取舍,有针对性地拓展和深化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的实效性。
东北大学突破原有教材关于科学、技术的二元划分,结合现代科技与产业之间密不可分的现实,提出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四元论”的立场,并把其作为主线贯穿课程始终,最后落脚于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凸显了自然辩证法中国化、时代化特色。北京化工大学根据学校的专业特点,在自然辩证法概论的教学中增加了关于化学化工技术的哲学、演进史、方法论及化学化工技术与社会等方面的内容,课程设置凸显特色。清华大学和山西农业大学根据研究生的专业进行分组,把自然辩证法的课程内容与不同专业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教学,根据班级专业背景侧重不同的教学内容,如生态学专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专业的学生准备生态哲学专题,食品加工专业的学生准备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或者技术伦理问题专题,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负责系统科学方法专题等。学生不再是被灌输的对象,积极性被充分发挥,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此外,清华大学把培养兼具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综合人才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在课时压缩的大背景下把“STS”(科学技术与社会)作为一门通识教育课程面向全校本科生,极大促进了自然辩证法教学工作的发展[8]。这些高校的做法实现了教学内容与方式上的多样化,值得借鉴。
2.专题化教学
研究生思政课要始终突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研究意识。因此,自然辩证法概论不仅要追求教学内容上的深邃严谨,而且要讲求教学方法的实用和创新。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半专题式教学法,变传统的理论讲授为问题求解式研究型教学,紧扣导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观与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几个部分的大纲要求,按模块打造专题,较好地解决了内容多与课时少、教师教学与科研的矛盾[9]。
所谓“半专题式”教学,是根据大纲设定相应专题,在保障课程内在逻辑体系的同时,再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以专题形式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半专题教学重在以问题为中心,提炼教学专题。专题设置和案例选择要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引导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去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教学要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深刻领会我国现阶段的重大科技战略部署,弘扬科学精神,反对迷信和伪科学,达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最终融合与内化。改革后的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着重体现和增加了十八大精神的相关内容,主要在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三个方面进行了修改[10],因此,可以安排一定比例的学时,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让学生分析科技风险与人类未来,分析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意义。
目前,根据课程的几大模块,不同高校可以分别开设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专题、科学方法论专题、科研伦理与工程伦理专题、生态哲学专题等,通过专题讲授的形式,培养研究生的社会伦理意识,思考坚持科学真理,弘扬科学精神。具体到医科类院校则要适当增加医学伦理学的内容,使学生从医患关系、医德医风的角度关注医学背后的人文关怀[11]。
科学方法只有在运用中才能活生生地显现出来。实际运用是获得好的思维模式的最佳途径。由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共同完成对一个问题的追问或对特定案例的分析,是使理论思维获得训练的好方法,往往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力,调动思考的积极性,从而使思维真正得到训练的目的。
3.专职化教学
当前,自然辩证法学科归属上的模糊和学科团队的萎缩使得整个队伍呈“焦虑”状态[12]。不仅课程的时数大幅减少,在2016年10月19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公布的《关于下达2016年动态调整撤销和增列的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中,全国原有的11所科技史硕士点被取消了7所,也使得其相近学科更加边缘化。作为一门“曾经辉煌”的学科,如何保障师资队伍的专业和稳定,从而保障教学效果,也是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高校一般要求“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大部分高校引进教师的首要目的也是出于教学和学科建设的需要。目前,自然辩证法课程的老师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仅靠这门课的教学课时不足以维持基本的“工作量”,随着课时大幅减少,许多原来从事这一课程教学的老师纷纷改弦易辙,去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因为在高校现有的考核和评聘体制中,对教师的教学工作量都有明确要求,18个课时的工作量显然无法满足教师的考核需求,“迫于生计”只好改变学科所长,去端其它“饭碗”。曾经的专任教师投入到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时间和精力便越来越少。师资的不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但也不可否认,虽然课时有所调整,全国依然有20个自然辩证法专业的博士点、70多个硕士点,不同级别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7个,专业委员会(含筹备)34个、工作委员会8个。从研究的角度讲,一些高校的自然辩证法队伍已经或正在形成某种特色研究,如山西大学以语境论科学哲学为特色,中国社科院突出应用伦理学研究,吉林大学侧重认知哲学研究,东北大学沿袭技术哲学传统,南京大学重在科学思想史,中国科技大学则以跨学科和重计量方法的科学社会学研究见长等等,各自显示了自己独特的研究视角。因此,换句话说,自然辨证法学科依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教师要坚守阵地,明确课程定位,把这门课打造成特色突出、令学生印象深刻的思政课。
1.稳定师资队伍
目前,研究生思政课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校重视不够,对硕士生和本科生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区别不明显,没有把“研究式”教学的特点充分体现出来,缺乏完整的建设思路和方案,缺少对课程建设的自觉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宗旨在于强化其课程体系的思想教育功能,作为研究生思政课的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改革,必须从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大背景出发,认识到加强本课程建设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实现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和重要途径。自然辩证法概论不是仅仅教授知识,让研究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更要探索如何育人,提高研究生理论素养和运用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关于研究生教学的境界,顾海良教授曾提出精辟见解,把研究生教学层次比喻为三个“星级”:一星级是“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二星级是“根据教师准备的,学生有选择地听”;三星级是“学生要什么,教师就讲什么”,也就是教师在充分了解了学生的需求后,有针对性地去备课和讲授,真正把研究生课程打造成学生真心喜爱又终身受益的课程。因此,如何建立一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一方面稳定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教师队伍,保障这一学科队伍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激励教师在课时减少的形势下反而能投入更大精力探索教学改革,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总之,学科团队的萎缩和教师队伍的不稳定让我们看到了“饭碗决定学科”的现象,这样的势头必须及时遏制,同时建立其学科发展与教学改革之间的良性关系:以学科发展带动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促进学科发展。
2.优化考核方式
任何一门课程的考核内容与考核方法,都决定于且服务于教学目的。作为一门哲学气质突出的课程,自然辩证法概论的考核目标绝不是学生对知识点的熟记程度,而是重在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尤其是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认识和解决问题、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自然辩证法学科内容的特殊性与授课对象的特点决定了教学中应该始终强调哲学的思辨与平等对话特性[13],本着灵活、开放的精神,以问题为出发点去带动课程的各个板块面,因此,小班教学无疑是最好的模式[14]。但由于师资和工作量安排等方面的原因,目前自然辩证法概论要真正实行小班教学和研讨还非常困难。因此,如何在大班教学的过程中,更好地改进教学模式、完善考核办法、建立多样性的考试体系,是课程面临的最大挑战。一些高校改变过去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采取命题论文、随堂开卷,将课堂考试与课外文献阅读、撰写读书报告或调研报告结合起来;广西医科大学采用“平时成绩+读书报告+期末开卷考试”相结合的模式[15],这些创新方法较全面考核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值得借鉴。
3.加强实践教学
“牢固树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理念,不断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实践特色”,是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向。教育部有关文件明确规定,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紧密结合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准确概括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正确回答当代科技革命提出的重大哲学问题,系统分析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使学生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理解,形成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16]。自然辩证法概论是地地道道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17],新大纲在教学目标上也突出课程的实践性要求,强调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当代问题。
目前,研究生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还未做到有计划、有规范、有考核、有经费,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也尚未形成常态。一些高校简单地把这门课程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阐述课,把实践教学当作理论教学的一种补充,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和设计过于简单化。所谓的实践教学大多是千篇一律地参观红色文化景区或者博物馆,然后提交感想。虽然从形式上完成了实践教学任务[18],但距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当代问题”的目标还很远。教师要进一步“以实践教学为引领”,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真正通过实践教学有效推动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活动,将其打造成研究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而不是被迫应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1]张明国.试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基于“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体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8):79-83.
[2]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58.
[3]刘成荫,胡卫红.教育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2015年第一次工作会议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0):139-142.
[4]吴彤.科学史教育:一种英雄史诗的励志教育[J].河池学院学报,2012(8):8-11.
[5]郭月娟.论自然辩证法课程在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实现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6(17):50-51.
[6]智广元,刘霁堂,冯慧卿.“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创新意蕴[J].教育评论,2014(12):116-118.
[7]《自然辩证法概论》编写组.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8]雷毅.自然辩证法课程改革中的“STS”课程体系建设[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8):125-128.
[9]柴秀波.关于“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专题式教学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5):75-77.
[10]覃世艳,董波.《自然辩证法概论》的课程设计创新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3(7):50-51.
[11]杨成兰.“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改革与医学硕士研究生人文素质培养[J].湘潮,2013(11):70-74.
[12]吕乃基.自然辩证法的“焦虑”与“自信”[J].创新,2016(1):40-46.
[13]吴红.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探析—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2):242-244.
[14]报告课题组.2013年哲学教学改革热点和难点问题研究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2014(2):80-84.
[15]秦桂秀.“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合目的性教学初探[J].教育评论,2011(2):85-88.
[16]高宜新,王汝坤.以实践教学为引领的研究生思政课教改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11):89-90.
[17]刘孝廷.纪念邓小平批准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成立30周年大会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六届二次理事会在京隆重召开[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2):112.
[18]于莲,李传兵.《自然辩证法概论》实践教学探究[J].亚太教育,2016(3):83-84.
(责任编辑:姚歆烨)
Teaching Reform in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Dialectics of Nature
GAN Xia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gu 030801,China)
As 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dialectics of nature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This course is to train graduate students’scientific literacy,cultivate their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and creative thinking.To realize this goal,we need to reform the teaching method,stabilize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contingents,optimize the evaluation methods and strengthen practice teaching.By doing so,we can not only better the curriculum,but also give a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 of the cours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alectics of nature;teaching reform;creative thinking
G642.0
甘霞(1983—),女,讲师,研究方向:科技哲学、思想政治教育。
山西农业大学校教改项目(PY-20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