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培养机制研究

2017-01-27 13:54王丽
淄博师专论丛 2017年1期
关键词:个性化大学人才

王丽

(渤海大学 学生发展与事务中心,辽宁 锦州 121013)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培养机制研究

王丽

(渤海大学 学生发展与事务中心,辽宁 锦州 121013)

我们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的根本职能、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关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等四个方面就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教育研究的重要性进行论述,然后提出了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教育模式实施的具体措施: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师资源。

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培养机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高校大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的思想、行为、心理等方面,都呈现了新变化、新特点,传统、单调、划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探索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培养的机制和制度,实现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的持续个性化发展,是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历史要求。

一、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教育研究的重要性

(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是祖国的宝贵资源,是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希望。但伴随《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教育文件的颁发,从1999年开始,为了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高等教育执行了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从这一年开始,高等教育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高校大学生人数的剧增促就了高校教育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截止到2015年2月2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信息中第十项(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数据)给出全国大学生有4018.1万人,我国高等教育彻底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并且有了更加深入的发展。然而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分类培养目标的需要及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要求,高校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尝试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的个性化培养,既响应了高校教育内涵式的发展要求,又证实了高等教育并未否定精英化的教育模式。

(二)高等教育的根本职能

大学是什么?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培养拔尖创新性人才是大学产生之日起就具有的根本职能。从中世纪大学建立之初、18世纪英国大学的崛起、19世纪德国大学的超越、20世纪美国大学的引领,都是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指针。无论大学如何发展,这一职能永远不会改变,离开了这一点,大学不能被称之为大学。因此,通过高质量的教育活动培养各方面的创新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也是高校工作的中心,高校的一切工作都应该围绕培养创新人才这一使命来开展。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职能是永恒不变的,但是其内涵是随着时代发展变化的。大学的教育职能永远不能脱离社会生产生活,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呈现个性化,不断尝试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内容、质量等方面建立新的创新模式,努力为社会培养后备力量。如在英国,高校教育以文化为中心,把学术发展作为根本目的,注重培养学者。美国大学重点在于服务,把学术看作是从事服务的工具,注重培养为社会服务的创新型人才。

(三)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文化软实力逐渐成为了各国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着力点。而各国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拔尖创新人才的竞争。如果说当今世界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那么拔尖创新人才就是人才资源中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关键。因此,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下,各国不断出台各种人才政策:早在很多年前,美国为了吸引世界拔尖创新人才继续实施“美国竞争力计划”,澳洲出台奖、免等激励政策吸引各国高水平人才,欧盟出台“欧洲2020计划”,把研发领域的投资提高到GDP的3%,目的都是为了吸纳世界上各个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近几年,随着高技术人才竞争更加激烈,加拿大、北欧对人才提出税收减免,新加坡还给予财务补贴吸引外国人才,像英国、瑞士、印度等国还签订了双边人才协议,包括一些特殊的招聘,等等。

(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随着对拔尖创新人才的竞争,世界各国加快了人才培养的改革步伐。从20世纪以来,国外先后诞生了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墨尔本模式、“研究导向教育”等一系列先进经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化等数字化手段席卷整个世界,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受到了强烈的冲击,MOOCS、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数字化大学等,全新教育模式以其多样化、个性化等特点得到人们的广泛青睐。而面对国际间的竞争及全球化、数字化的多重挑战,国家必须加快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遵循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规律,让有潜质的专才、偏才、怪才脱颖而出,在良好的教育生态下,实现个性化的快速发展。

二、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教育模式的实施

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需要一个漫长的、系统化的过程,时代呼唤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教育模式的实施。

(一)更新人才培养理念

“以人为本”是时代发展的产物,社会的发展赋予了大学生新的时代特征,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时刻把学生发展教育放在首位。那么,在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是高校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需要明确一个问题:教育是什么?在中国,教育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其中“e”有“出”的意思,意为“引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方“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这样可以把教育理解为教化培育,即教育者以现有的经验、知识为学习者解读问题或行为,其根本是教育者以个人的思维经验让学习者慢慢地对事物产生认知,进而完善理性的认识过程,而不是教育者直接把自己对事物的认知简单粗暴地抛售给学习者。其次,按照怀特海的后现代教育理论视角,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创造力和审美观念的具体存在,是主体。这与视学生为机器的当代教育形式是截然不同的。高校大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和地区,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处于不同的生活境遇中。同时,高校大学生的贫富差距比较明显,必然会对其思想与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样,大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与人生阅历,如有些人学习过钢琴、笛子等乐器,一些农村家庭的学生没有学过相关的内容。这就要求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必须精细化、层次化。只有将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现实诉求结合起来,让学生敢于直面自我和憧憬美好的未来,思想政治教育才真正的行而有效。因此,高校教育要不断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个性化培养,积极引导学生理性、道德的规划人生,为大学生创新人才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什么是人才培养模式?文育林(1983)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按学科设置专业》中首次提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这一说法。十年之后,刘明浚(1993)在《大学教育环境论要》中首次对“人才培养模式”概念做出界定,而直到 1998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周远清同志,在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作出阐述,他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

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牵扯到高校所有教育环节,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且是教育理念的具体化表现。知识体系的完美设计只是高校“理想化”地解决了学生的发展问题,而现实教育过程中能否把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能力素质,还要取决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没有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创新是绝对不可以的。

现代社会科技迅猛发展,全球化趋势明显,信息流动迅速,一些国外高校已经根据需要进行了人才模式培养的改革。例如,英国诺丁汉大学教育的根本点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在学术活动中的创新。给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机会,让学生置身于有多种发展可能性的真实问题之中,来探讨有哪些可能的解决方案,教师的作用是给出一些提示,改变学生原有的思维方式,并测试和评估学生提出的方案。哈佛大学通过课堂讲授、小型研讨班、个别辅导、科学实验、角色扮演、案例研究、模拟法庭、独立学习等富有参与性、启发性、发展性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了宽松、自由,能独立思考,有利于形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的学习环境。但是,我国的很多高校受到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办学理念的惯性束缚,没有及时变革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在理念层面,对如何育人、如何健全育人的体系、如何引导教师的长远发展、如何带动学生的创新、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等这些问题都没有进行规划设计。在我国,多样化、以人为本、个性化、终身学习等理念,基本上停留在学界,还没有被高校很好地付诸实施。

(三)优化教师资源

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水平高质量的杰出教师。世界著名大学的共同经验证明,高水平且具备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是一所大学竞争的根本,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1931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清华的就职演说中曾提到:“我们要向高深研究的方向去做,必须有两个必备的条件,其一是设备,其二是教授。设备这一层,比较容易办到,我们只要有钱而且肯把钱用在这方面,就不难办到。可是教授就难了,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他还仿照孟子的话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新的时代发展更需要拔尖创新型教师的大量涌现。因此,我们的高校必须优化教师资源,组建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算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1]林崇德.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钟秉林.中国大学改革与创新人才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8.

[3]周光礼.把握契机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新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1,(1).

[4]林崇德,胡卫平.创造性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培养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5]顾明远.个性化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2011,(10).

[6]姜士伟.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及构成[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

[7]于海琴、方雨果、李婧.本科拔尖创新人才“试验区”建设的现状与展望[J].教学研究,2014,(1).

(责任编辑:胡安波)

We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search on the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of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need of the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the fundamental fun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the key to enhance the national soft power,the need of the reform of talent training mode.On the basis,we put forward the specific measures to implement the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mode,namely,to update the concept of personnel training,to innovate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and to optimize teachers'resources.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individualization;training mechanism

G641

A

(2017)01-0030-03

2016-10-10

王丽(1982-),女,辽宁锦州人,硕士,渤海大学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注:本文系辽宁省教育规划课题“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G16DB015];锦州市党建课题“青年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培养机制研究”;辽宁省高校党建课题“新常态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机制的创新研究”[2016GXDJD0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个性化大学人才
“留白”是个大学问
人才云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