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高青“扳倒井”传说之初步研究
——传说文本的梳理与分析

2017-04-01 08:09安丰雪
淄博师专论丛 2017年1期
关键词:高青县宋太祖赵匡胤

吴 庆,安丰雪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人文科学系,山东 淄博 255130)

淄博高青“扳倒井”传说之初步研究
——传说文本的梳理与分析

吴 庆,安丰雪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人文科学系,山东 淄博 255130)

扳倒井本身是一种侧面开口的筒井,从凿井技术的角度看,并不难实现。此种形制的井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河北、辽宁等北方地区,而比附在扳倒井上的传说更是五彩缤纷、各具特色。相对而言,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的“扳倒井”传说出现时间较晚,文本记录时间较晚,且其主人公宋太祖赵匡胤所处的历史阶段与历史表现皆个性突出,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从系统梳理其文本入手,通过细致地对比分析,发现不同文本间的异同,释读文本流变的内在逻辑,进而文史互证,探讨传说文本的历史文化主题,挖掘其中的历史真实,方可进一步理解传说具有的丰富内涵。

淄博市高青县;“扳倒井”传说;传说文本;梳理

The wrenched down well has a side opening,and from the technical point of view,it is not difficult to achieve.The wells in this form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Shandong,Henan,Hebei,Liaoning and other northern areas,while the legends related with the wells are more colorful,and distinctive. Relatively speaking,“the wrenched down well”legend in Gaoqing Zibo appears quite late,and is recorded late.Besides,the historical stage and historical performance of the legend's protagonist named Zhao kuangyin are both outstanding,so it has certain typical significance.Combing the texts of the legend,through the detailed comparative analysis,we can fi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texts and unscramble the internal logic of text interpretation.Through the mutual proof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we can probe into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heme of the legend text and tap the historical reality in it,in order to further comprehend the rich connotation of the legend.

Abstract:Gaoqing Zibo;“a well wrenched down”legend;legend text;carding and analysis

齐地是传统的经济、文化发达区域,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资源丰富。除了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孟姜女故事及牛郎织女传说已有系统研究外,尚存在大量仅有地域性影响的传说仍待深入探讨。淄博高青“扳倒井”传说即为其中之一,这为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拓展研究的空间。

一个多世纪以来,对我国民间故事、传说的研究从历史考辨到文化探析,从单一的社会批评到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宗教学、心理学、文化史等多维度研究视角的运用,研究渐趋深入,成果丰富,这其中甚至有多位欧美、日本学者的积极参与和贡献。①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山东地区的民间故事及传说进行深入研究,顾颉刚先生当居开辟之功,尤其是他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发起的对于孟姜女故事全面系统的探讨。以历史学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故事文本的变迁,结合历史文献解读故事背后的社会因素,创立了一种科学完善的民俗学研究新范式,至今为人沿用推崇。②凡此种种,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具体学术观点,皆为对淄博高青“扳倒井”传说进行专题性研究的重要参考与借鉴。

“一件故事虽是微小,但一样地随顺了文化中心而迁流,承受了各地的时势和风俗而改变,凭借了民众的情感和想象而发展。”③此为顾颉刚先生对于民间故事演变规律的不刊之论,以之考察淄博高青“扳倒井”传说自然是可行的。本文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系统梳理传说文本的流变入手文史互证,探析传说与当地地理环境、历史变迁、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关系,挖掘其中的历史真实,力求解读传说所具有的丰富内涵。

一、“扳倒井”传说文本的梳理

民间传说不同于神话、民间故事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它的内容具有历史性与现实性,即具备基本的事实依托,且能与具体地域、具体时段、具体人物、具体实物存在对应性联系。高青“扳倒井”传说所指的扳倒井遗址位于今高青县高城镇北关村东侧村口附近,属筒状砖砌井,井口呈螺旋状向南扭转约3-5度,大体朝西南方向倾斜,与一般的常见垂直竖井相比,确实给人以歪倒之感,稍加想象演化,产生此井被非凡之神力“扳倒”的说法亦在情理之中。“扳倒井”传说的主人公为宋太祖赵匡胤,从逻辑上讲,此传说必然出现于960年赵匡胤登基称帝并以文治武功建立起崇高威望之后。此传说以高青县高城镇为中心向周边传播,在鲁北平原地区为人熟知,近年来随着“扳倒井”品牌白酒的畅销而名扬四方,但其文本形成较晚,正史中无相关表述,《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也无相关表述,杂记、私人笔记,志怪小说、传奇、杂剧、历史演义等等都没有相关阐述。甚至,明清以来所修各种《青州府志》《高苑县志》中也不见记载。也就是说,此传说在绝大多数时段内处于民间口耳相传的状态。与民间传说的常态的文本记录方式不同,或者是由于传说内容尚未成熟定型而未能引起知识群体的重视,或者是因为受到了某种外在社会因素的干扰而无法形成文献,究竟如何,仍需细察。改革开放以来,文化研究的热潮兴起,民间文学备受重视,对各地民间故事、传说的搜集整理工作广泛展开,在此背景下,高青“扳倒井”传说的文本最终得以形成并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高青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1年编写的《高青文史资料》第七辑中有《旧高苑的景与奇》一文,涉及到了“扳倒井”传说:

相传宋太祖赵匡胤南巡来到高苑,又饥又渴,然而高苑城内,自古皆苦水,要喝甜水都在城外。宋王选了旧日救过驾的滚龙桥右这眼甜水井,来到井旁。井王爷听说御驾亲临,连忙螺曲、倾斜,宋王已渴不可待,遂探身即喝上了甘甜的井泉水,从此,龙探井的美名流传了下来。[1](P128)

此文本的口语化痕迹明显,应是对当时民间口头流传内容的直接笔录,平铺直叙的语言较好地保留了传说的原貌。从中可知,扳倒井原名龙探井,井非被宋太祖扳倒,而是井王慑于作为“真龙天子”的皇帝的权威而自动倾斜,赵匡胤探身喝到了井水,故名龙探井。井有井王,这是一种神异化的想象,井王不一定是人的形象,也可以是水中神兽,龙是其中的一种。井龙王在很多神话小说中出现,是汉族民间崇奉的家宅六神之一,属于井神信仰的表现。[2](P61-62)无论井王是否为井龙王,终究在神仙谱系中层级很低,在寓有天之神力的皇帝面前,自然表现出敬畏与顺从,甘愿为其驱使。井王匍匐在赵匡胤的脚下,这是对皇帝至高无上地位的有力烘托。井神尚且如此,又何况是凡夫俗子的平民百姓呢?可见,文本的叙事逻辑归于对皇权的神化与崇拜。此文本中所言高苑城内皆苦水而城外有甜水,有违事实。扳倒井位于高苑故城北门外护城河旁边,与城内一墙之隔而已。如此邻近的距离,地下水质不应出现明显的差别。说城内外井水有苦甜之分,是文本的情节安排。唯有如此,才能使皇帝巡视到高苑需要饮水时而不入近在咫尺的县治的举动显得顺理成章。高苑在开封东北,太祖至此,应为北巡,何来南巡?若此时赵匡胤尚未登基称帝,则可能是其早期巡游或征战经过此地,不应该提及“旧日救过驾的滚龙桥”;若此时已经御极,则不应再言南巡,如若为帝王外出巡视,出警入跸、仪仗森森,沿途所经,接驾供设必是周密预备,绝不会出现让皇帝因天热口渴而自出寻水的情况,这是文本行文中的一个自相矛盾之处。民间传说的内容并不一定具有严密的组织体系,思维的跳跃往往导致不经意间的细节冲突与常识性错误,这都是民间文学叙事风格的反映,不应被看作缺点,反而是由其民间属性所带来的特点,符合基层民众的思想与心理状态。

2000年10月出版的《黄河三角洲的传说》一书中录有高青县当地人士王庆光、蔡廷甫搜集整理的“扳倒井”传说文本:

高苑城北关东头,有口古井,人们叫它扳倒井,也有人叫它龙探井,歪歪井。说是那一年宋太祖游玩,来到高苑,正逢天热马渴。宋太祖说:“井这样能饮马么?”那井听宋太祖一说,竟然一下子歪了过来,马伸头喝了个足。从此以后,人们就给这井起了那些名字。[3](P303)

由此文本可知原名龙探井的扳倒井亦被称为歪歪井,“歪歪”是对井的形状的直观描述,朴实无华,民间色彩最为浓厚,而“龙探”与“扳倒”则加入了文化因素,形象生动,是经过改造提升后的产物。仅就名称本身的变化而言,似以歪歪井→龙探井→扳倒井的顺序比较合乎一般的由俗变雅的命名规律。[4](P47-53)在情节构成上,此文本与前一文本的区别在于,不是人渴而是马渴,不是赵匡胤探身饮井水而是他的马伸头饮水。皇帝只是要饮马,此井却亦有神奇的灵气,领会圣意而歪斜井身,更加凸显了宋太祖口衔天宪、九五至尊的权威。表面上看,御马伸头饮井水,此井似不应叫作龙探井,而应是马探井;若从文学意象的角度分析,马与龙有着紧密的关联,《山海经图》赞曰“马实龙精,爰出水类”[5](P208),马与龙具有共性,《文选》之《海赋》云“龙衔当蹊”,注曰“陆绥《海赋图》云‘马衔,其状马首,一角而龙形’”[6](P547),这种海中神怪是马与龙的结合,亦马亦龙。西晋末年有童谣云“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7](P157),马能化为龙,柳宗元《龙马图赞》云唐玄宗有异马入渭河而化为龙,直言帝王的御马可以变作飞龙,[8](P230)后又有马生龙驹的说法,[9](P176)所谓龙马负河图、灵龟出洛书,龙马为龙头马身的“瑞兽”。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古人的神话语系中,马能变为龙,龙可变作马,龙就是马,马就是龙,“世俗画龙之像,马首蛇尾”[10](P94),“马有三分龙性”[11](P182)。所以即使是宋太祖的御马饮用歪井之水,依文学虚构的内在逻辑,亦完全可以称为龙探井。或许在民众的眼中,宋太祖之坐骑正如唐明皇之神马,也是可以入水成龙的。文本中表明赵匡胤是游玩到高苑,不是出巡,则应是称帝之前的行为,否则北宋的皇帝无论如何也是不能私自外出游玩而到达离开封千里之遥的淄州小县。此文本的口语气息浓烈,应是直接采自民间,却有着与前一文本明显不同的情节构成,说明即使在二十一世纪初的民间口耳相传的体系中,“扳倒井”传说也存在不同的版本,传说本身仍然处于演化的进程中。

2005年11月出版的《高青县志》的第二十编《文化 科技》第三章《民间文化》第六节《民间传说》部分中出现了又一个“扳倒井”传说的文本:

相传,赵匡胤在平定天下的一次战斗中失利,单人匹马跑到高苑县。高苑县城北的济水河上有一座桥,赵匡胤催马过桥准备南行,不料马失前蹄,赵匡胤滚鞍落马,跌入桥下河滩,滩内布满荆棘,因赵匡胤是真龙天子,棘神便命棘针倒立朝下,以免刺伤天子。因此,后人将这座桥命名为“衮龙桥”,将荆棘称为“顺王棘”。

又传,赵匡胤从桥下爬上来后,牵马东行。时值天热,人马俱渴,见不远处有一眼砖井,水质清澈,但无法汲水。赵匡胤信口说道:“若能将井扳倒就好了。”金口玉言刚落,只见井缓缓向西南方倾斜,人、马喝足了,井又慢慢立起,但却再也恢复不到垂直程度。后人遂称之为“扳倒井”,也叫“龙探井”。[12](P608)

此乃高青县政府主持编写的地方史志中的文本,具有官方性质,比较正式,自然是文人学者撰文组稿,经过整理后的文本更加通顺、流畅而富有逻辑性,用词考究、文采斐然,不再有常识性错误。此文本的突出特点是与“衮龙桥”“顺王棘”的传说互相衔接而整体出现,使传说的情节构成更加饱满、丰富、曲折,形式上的欣赏价值与可信度大为提升。“衮龙桥”是确有实物存在的,清乾隆《高苑县志》卷二《建置志》的桥梁部分有载,“衮龙桥,在北门外,原土筑,明邑人王宁改建以石”[13](P6),意即原为土桥,明代改建为石桥,未明言在哪条河流之上。因金代皇统九年(1149年)以后小清河改从高苑县城之南的长沙沟经过,北关只有护城河,则衮龙石桥很可能是跨护城河而建。土桥最早何时修建,无法确论。然文本中所说北宋初期的高苑城北济水河道上有此桥,却不可信。因为当时的济水(清河)菏泽以西段虽然逐渐堙塞而历城以东段依旧通流,且水量可观,夏秋雨季易生水患,如乾德四年八月“淄州清河水溢,坏高苑县城,溺数百家及邹平县田舍”[14](P13119)。如此大的破坏力,一座土桥是很难屹立不倒的,是故依照常理推断,或者衮龙桥另有所在,或者济水河道上的不是衮龙桥,究竟如何,仍有待考证。“衮龙桥”,亦作“滚龙桥”[1](P128),“衮”取文化寓意,“滚”即滚落之义。《说文解字》释“衮”为“天子享先王,卷龙繍于下幅,一龙蟠阿上向,从衣,公声”[15](P167),“衮”是皇帝祭祀时所穿法服,上衣绣蟠龙,下裳绣卷龙,是皇帝尊贵地位的重要标志,衮上有龙,衮龙合称,词义叠加,更显优雅。传说中的赵匡胤为真龙天子,与此桥有缘,称其为“衮龙桥”可谓名实相符,且作为县治北门外桥梁,命名必有考究,定用“衮”而不用“滚”字明矣。“滚龙桥”是一种表面化的称呼,虽用词粗糙,却直观分明,应是民间创造,而“滚”与“衮”音韵相近,讹传中调换字形也属正常现象。在此文本中,“衮龙桥”的传说是个引子,是个序幕,是个铺垫,真正的神奇出现在“顺王棘”与“扳倒井”传说部分。棘神显灵,命棘针向下,以免刺伤赵匡胤,因为他是天命所在的真龙天子。棘神的形象与前述文本中的井神一样,是虚构的神灵,他们都能识得龙颜,暗中护佑或俯首听命,都衬托了赵匡胤身上的神秘色彩与崇高的权威。在这个文本中,赵匡胤信口所说的话中直接出现了“扳倒”的字眼,而井则是闻命向西南方向倾斜后复又缓缓竖起,且痛饮井水的既有人也有马。由此三点,可以隐约看出是对前面文本情节与表述的融合与归纳,传说文本的继承与发展的轨迹清晰可见。这里的赵匡胤不是到高苑巡察或游玩,而是作战失利后败退至此,且是单人匹马,可谓落魄至极,这是个明显的不同。也就是说此文本将传说的逻辑发生时间明确地定位在赵匡胤称帝前的征战阶段,英雄落难之时,龙游浅水之际。即便如此,他仍是天命所在,仍具有天赋神力,仍是万物景从,似乎冥冥之中一切皆有定数,非人力所能左右。这就非常有效地烘托出宋太祖的高大形象,充分展示出民众对皇权的膜拜心理,其中包含着王权神授的天命观。这种历史观虽是唯心的、迷信的,却是在民间社会长期真实存在的,也是统治者及士大夫阶层通过儒家的教化渗透而希望达到的状态。

2006年9月,高青县县城第一个综合性公园-芦湖公园正式对社会开放,其中建有“流金岁月”景区,主题为生活空间与文化特色,[16]仿造了龙探井与衮龙桥,井的四周围墙上写有对龙探井的说明,形成了又一个“扳倒井”传说的文本:

赵匡胤,我国宋朝创立者,在创立北宋时期,他领兵征战南北,历经了无数的惊心动魄。一次,在经过一番激战后,兵至高青,正值天热大旱,将士们身疲口干,渴的难耐,情绪躁动。恰好路见一井,干旱天气里,井水晶莹清澈、清凉宜人,但井深难以汲取,赵匡胤心中默念:“井若知我心,井助我成功,请倾井相助。”言毕,此井倾斜,井水缓缓流至井口。赵匡胤及众将士淋漓畅饮,解得燃眉之急,后众将士继续行军,终成一代霸业。宋太祖登基后,感念此井相救之恩,亲笔御封此井为“扳倒井”。④

芦湖公园为高青县政府投资建设,公园内的文本自然具有官方背景,应出自文人学者之手。此文本比《高青县志》中的文本更加规整流畅,又能注意联系历史背景展开行文,首尾呼应、文史互映。本文简单介绍了赵匡胤,并有意使扳倒井与北宋的建国伟业发生关联,文本的历史纵深感陡然增强,显得越发真实可靠。文笔凝练、简朴,文白参半间似有正史的叙事风格,分明是民间传说的文字记录,却容易给人以出自史传的错觉,可见作者具有不俗之文字功底。由此,我们大概可知“扳倒井”传说越来越受到当地政府与文化界的重视,这无疑促进了传说文本的整理与完善。比较成熟定型的文本得以出现,无论从保护民俗的角度还是弘扬民间文化的角度看,都是十分惹人注目的,值得肯定。此文本虽亦将传说的逻辑发生时间明确为赵匡胤领兵征战的创业时期,却不言胜败的场景。只是中性地表述为经过激烈战斗后兵至高青县境,将士们口渴难耐,而赵匡胤为解众人之困默念祈祷苍天相助,井遂倾倒,饮水者为赵匡胤及其所率将士,未提及战马。战马应该是随军同至的,是否饮水却未明言。如此的情节设计,使得赵匡胤的英雄形象增加了新的涵义,威武善战之外,还有与将士同甘共苦、体恤下情的仁德,以及对上天的儒雅的恭敬。这就在前面文本的霸道的基础上生出几分王道,草莽气质少了,诗书气浓了,这里的宋太祖俨然是一位文武双全的理想化君主。此种塑造是一种成功的升华,也是一次从民间视角到官方视角的转换。[17]五德终始,天命无常,惟有德者居之。在主流的文化语境中,为君者无须多么勇猛,却不可缺乏文德。民众关注的是宋太祖打天下的赫赫武功,而文人对赵匡胤将来治天下的仁道更感兴趣。在知识精英们看来,唐代以后,英雄可以不问出身,但即使孤微发迹也不应该是粗野少文的草莽武夫。于是便有了不同的形象刻画与文化寓意,传说文本的流变中,主人公形象的转化尤其应该加以重视。[18](P11-23)此文本中,宋太祖与将士们饮用了扳倒井的井水后继续行军作战,终于建立了北宋王朝。这种表述使得扳倒井不但与赵匡胤本人存在联系,同时也与一个王朝的兴起产生了因果关系,扳倒井具备了听从天意也即赵匡胤之愿望而倾倒以及助此人夺取江山的双重神异,政治韵味更加浓烈,地位因此进一步提高,于是获得了御封赐名。尽管这种赐封不是历史事实,却是传说文本内在逻辑发展之应有结果。这一文本对“扳倒井”传说各方面的提升比较明显,是目前为止较为成型的文本,龙探井、歪歪井的名称被忽略,扳倒井的名称则被强化,且杜撰为皇帝赐封之雅号,这就为后期出现“国井”名号埋下了伏笔。

2008年1月出版的《黄河三角洲旅游文化》一书中也记载了一个“扳倒井”传说的文本:

高青县高苑城北关东头有口古井。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来到高苑,正逢天热马渴。宋太祖说:“井这样能饮马吗?”那井听宋太祖一说,竟然一下子歪了过来,马伸头喝个足。从此,人们称这口井为“扳倒井”或“龙探井”、“歪歪井”。[19](P208)

此文本与前述《黄河三角洲的传说》一书中的文本基本相同,具体的行文甚至也是高度相似,两者前后相隔8年,但这不影响文本流变过程中正常的参考与继承。此文本也有细微的变化,它对宋太祖到高苑的时段、原因进行了模糊化的处理,直接说明赵匡胤到了高苑,至于是称帝前还是称帝后,是因为征战还是因为巡察、游玩,概不涉及。如此一来,有利有弊,好处是使行文更加简洁明了,更容易凸显后面的主要情节,弊端是弱化了文本的整体文学表达效果,降低了渲染力,影响了内在的时空逻辑性。就其民间传说的根本属性来说,似乎是弊大于利的,传说理应起码对发生时间有个大致的描述。与前面文本相比,这一后出文本缺乏实质性的提升,也不见形式上的亮点。

2010年7月,扳倒井被淄博市人民政府确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遗址旁立碑纪念,石碑碑阴所刻碑文中记录了一个“扳倒井”传说的文本:

史传,宋太祖赵匡胤率部征战高苑,时值天热气燥,人马俱渴,前方忽现砖井一眼,井水晶莹清澈,军士无不望而生津,然人多马众,苦无汲水之法。见此,太祖口中念道:“上天若怀仁德,何不助我?”遂使神力,将井扳倒,清泉倾涌。众人皆惊,无不跪地称颂,取而饮之,人马之渴立解。复率部继续征战,横扫中原霸业终成。太祖感念神井之助,御封“扳倒井”,因井名为天子所赐,故又有“大宋国井”之誉。④

石碑之立是政府行为,具有官方背景,碑文文本自然为文人学者所写,正式、规范、文雅、流畅,就其情节构成与行文风格而言,明显吸收整合了前述《高青县志》文本与芦湖公园文本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改进。文本开头表明其为“史传”而来,而真为史者往往不会自我标榜为史,就历史本体而言,遍查史籍,不见有赵匡胤本人到过高苑县的明确记载,甚至不见有宋太祖亲临淄州、青州或途经济水流域而到山东地区的记载。所以此文本亦非“史传”,只是民众的一种主观愿望与想象,由想象形成一种记忆,却不是客观历史。此文本出现了一些重要的细节变化,其一,宋太祖不是心中默念而是口中念念有词,内心的外化,言为心声,言出君口,君无戏言,君命不可违;其二,君为天子,“仁德”的苍天遂赋予他神力,“仁德”一词非常关键,此乃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所在。昊天之德是以“仁”为根本的,天有此德,天子也必有此德,天子因仁心而祷告上天,天当然给予回应,人格化的“天”是无所不能的至高神灵,这是西汉中期以来经董仲舒神学化改造后的儒家教义长期浸润所形成的信仰,是古人精神世界的真实状态,士大夫如此,民众也是如此;⑤其三,天赋予赵匡胤神力,赵匡胤出手把井扳倒了,不是井自觉的倾斜,也没有出现井神的形象,加之众人的惊讶与跪地称颂,都突出了主人公的非凡身份与力量。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正是天命攸在,自是人心归宋。“扳倒”的动作,已经把赵匡胤送上了神台,他的高大形象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受到神一般的敬仰,这正是北宋以后的强大皇权在世俗心目中的清晰印象。井被“扳倒”后,人马皆得豪饮,终成一代帝业,龙探井、歪歪井的名称不再被提起,因为重点在“扳”而不是“探”与“歪”。此文本的情节结构将传说中英雄崇拜、王权神授、天命观、皇权至上等历史文化主题空前全面而直观地揭示了出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总体比较以上六种文本,此文本的水准堪称优等。

附表:淄博高青“扳倒井”传说文本对比表⑥

二、“扳倒井”传说文本的对比分析

在以上对六种“扳倒井”传说文本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结合附表中所列各种文本相关因素的对比情况,我们可以得出对传说文本的总体的初步认识。其一,1991与2000年的两种文本由于直接采集自民间,是对民众口头版本的文字记录,表现出朴实、通俗的民间文学风格,情节结构比较简单,行文逻辑并不严密,且带有受制于民众有限的受教育水平和文史知识水平而产生的正常的常识性错误。就常识而言,这种错误似乎是缺憾。就民间传说的民间色彩而言,这种错误却是难得的个性特点,是一种民间传说形成与流传过程中的文学史的真实。由此种真实可以发现,短短的十年时间内,在高青县相对狭小的县域地理范围内,即使是民众口头的版本仍然表现出动态的变化,表现出部分情节上的差异,这或可说明“扳倒井”传说在民间仍有活力与生命力,说明传说仍在流变中,今后还可能出现不断的丰富与完善;这还可以被理解为民众创造力的强大,也可以理解为“扳倒井”传说在高青一带民间社会中的巨大影响力,以至于到最近的二三十年中仍能被民众所津津乐道,没有被边缘化,这是一种并不多见的民俗生态,值得关注。

其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原王朝历史上雄才大略的代表性帝王。前面二人为继承祖业而能发扬光大者,是守成之佳主,后面二人为筚路蓝缕、亲冒矢石的奠基建国者,是创业的英雄;然就出身而言,宋太祖最为低微,就获得皇位的方式而言,宋太祖也最为特殊。他在后期的治理藩镇割据、强化中央集权等方面又展现出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这是一个个性非常鲜明的帝王形象,容易引起士大夫的注意,也容易引起广大民众的兴趣。所以有关他的故事遍布于史传、小说、戏曲及民间传说,这些故事总体上可以按照赵匡胤出生、年少、游历及创业四个时期来划分。⑦淄博高青的“扳倒井”传说就文本内容来看,应归入创业时期,主要反映赵匡胤领兵征战、平定天下过程中的一次神奇的事件;2000年的文本提及赵匡胤“游玩”到高苑,似乎可以视为游历阶段的反映,1991年的文本则言及“南巡”到高苑,似乎可理解为赵匡胤称帝后出巡地方的反映。然而细加揣度,无论是游历还是出巡,都是较为从容的。口渴难耐之际,何必于高苑县治北门外的一口古井内求水解困?而在征战过程中,艰苦的作战后偶然巧合在城关外的井中汲水,那种饥不择食、慌不择路的狼狈与辛苦,更合乎情理。所以这两个文本也可以看作创业时期的资料,不应受制于个别用词的矛盾,当综合前后情节的构成逻辑整体上加以把握。

其三,前五个文本中,无论赵匡胤的主观意志是通过心中默念还是口头表达的方式呈现出来,无论井的形象是以人格化的神灵——井王爷,还是以作为自然存在事物的井出现,赵匡胤都是与井本身进行直接的沟通,也都获得了井的积极主动的回应与配合,井是自己发生倾斜的,属于“自倒”井。因为赵匡胤是上应天命的真龙天子,拥有至高的权威,所以能号令万物,其中凸显的是他尊贵的身份。最后一个文本中,宋太祖明确祈求上天的帮助,他不再与井直接交流,而是与天进行对话,天赐予他神力,遂将井扳倒。直至此时,才是名副其实的“扳倒井”。其中天与人之间有一个互动的过程,天对赵匡胤的态度印证了他作为天子的命数,进一步提高了他的地位,而借助天赋神力扳倒古井的动作使赵匡胤身上具有了一种无人可以阻挡的强势与霸气。这就把前面文本描述中有些模糊的民众内心意识深处的“天”的概念与“天命”史观清晰地展现了出来,“扳倒井”传说的内在叙事逻辑与历史文化内涵即在于此。

其四,民间传说是一种民间舆论,民间舆论折射出民心之所向。“扳倒井”传说表达了民众对赵匡胤登基称帝的支持态度,宋太祖即位前后的表现获得了民众的高度评价与认可,尤其是他消除藩镇祸乱而开创新的政治格局的举措深得人心,民间社会意识非常欢迎一位强有力的英明帝王与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所以民众乐意用虚构、夸张、想象的方式去渲染赵匡胤获得最高权力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这要比史官在正史中运用谶纬式的故事来神化帝王更具有说服力。因为传说是民众心悦诚服的自发行为,是江湖对庙堂的主动反馈,而正史则试图进行自上而下的教化与渗透,民众不一定真正接受。从文化意象上讲,井是实物,赵匡胤是历史人物,“天”是虚幻,“扳倒”是想象,把赵匡胤、天意与井联系在一起,形成一段富有神异的民间传说,这是非常巧妙的自然因素与历史因素的文学比附,[20]反映了民众的复杂情感与心理,对的神的崇拜,对皇权的敬畏,对仁政与太平盛世的憧憬,都是民众创作和传播传说的内在动力。

其五,井的称呼,从歪歪井、龙探井、扳倒井并称到逐渐淡化前两者而单独强调扳倒井的演变,与饮井水者从赵匡胤本人或他的战马到赵匡胤率领的众多人马的变化相符合。一人一马伸头饮水,可用“探”字,人马众多就无法探身入井口了,只能把井扳倒而使井水流出。饮井水的人马越来越多,井与政治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单人匹马而井倒,只是神异,人马众多而井倾,却可以解得口渴后继续征战南北而打下江山,井的功劳就非同一般了,就与一个朝代的兴起变得息息相关。赵匡胤也从一个孤身英雄变成了一位众人拥戴的心怀仁德的开国之君。因此,“扳倒井”传说文本在不断丰富、规范的同时,具备了日益浓厚的政治象征意义。

总之,在梳理淄博高青“扳倒井”传说文本流变之后,从多维度进行分析,使我们能够透过民众的记忆去大体还原相关的历史真实,去体会社会思想文化的变迁,进而感受民众在传说创作与流传中所进行的文学幻想。这种幻想的内容并不反映客体的历史,但本身却是一种历史上的主观存在,是思想史的一部分,是传说形成与流变的各个时代的历史印记。其中包含着民众的价值观与政治倾向,与主流的政治哲学相对比,可以看出传统社会中官方与民间在政治、文化诉求上的异同之处,这对理解整体意义上的历史发展进程具有明显的意义。

三、结语

“扳倒井”传说的背景是真实的,传说的内容有事实也有虚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假相间、虚实并存是传说的特性,也是历史本体的客观状态。传说所具有的史料价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史书记载的不足,只要审慎对待、科学探究,定能有助于拓宽历史研究与文学研究的视野。“扳倒井”传说如此,其他传说也是如此,而这一切都应从对文本系统细致的研究开始。

高青县当地关于赵匡胤的传说实际上形成了一个系列,除了衮龙桥、顺王棘、扳倒井之外,见诸文史资料记载的还有灰菜柱子、摩天岭等传说。[1](P129)在这些传说中,以“扳倒井”传说最为著名。灰菜柱子传说内容中有神异现象,灰菜因赵匡胤的一句戏言而变为参天大树,这与井因赵匡胤的意志或随口之语而倾斜是同样的逻辑,都着眼于突出赵匡胤所谓“真龙天子”的神秘而至高无上的身份与权威。摩天岭传说中无神异现象,但也以赵匡胤的口吻表明了对普天之下尽归宋的坚定信念。也就是说,一系列的传说皆围绕赵匡胤展开情节,且都归结到赵宋王朝一统四海的历史合理性与必然性,归结到赵匡胤受天命而王天下的历史宿命论。赵匡胤作为创业英雄的形象是高大威武的,其权力与地位也是不容挑战的,世间的人或物必须无条件地匍匐顺从。耐人寻味的是,北宋以来,高苑县所在的附近区域,既非经济中心,亦非政治、文化中心,更不是赵匡胤的籍贯故地,当地民众何以对北宋建立者赵匡胤及其所具有的强大皇权表现出如此浓厚的兴趣而作出如此强烈的反应,以至于出现这么多关于赵匡胤的传说,而传说的主题与情节结构又如此一致?凡此种种,都让人觉得非同寻常,其中有何奥妙,原因何在,都应继续加以探讨。北宋时期,高苑县属京东路淄州,当时京东路的地位较唐代有了明显的提高,成为经济富足、文化发达、学术繁盛的地区,⑧且济水仍能发挥一定的航运功能。而济水长期稳定流经高苑县故城北,交通的便利可以带来物质的丰富,也可以带来人文的荟萃,此或为“扳倒井”等传说出现的一种背景。据《水经注疏》,高苑县城北枕济水,“济水又东北,迤为渊渚,谓之平州坈”[21](P758),“坈”为“坑”的别体字,[22](P125)清人胡渭《禹贡锥指》考证平州坑即麻大湖,[23](P101)即今高青东南的马踏湖。至北宋中期以前,济水一直侧高苑县城北流过,宋神宗熙宁年间后,黄河决溢,从历城东北决出一股新道,北流入济阳县境,与漯水合入渤海,是为大清河;历城以下的济水故道遂成为小清河道,仍流经高苑县北,金代以后小清河道虽屡有小规模变动,但大体格局稳定。高苑县城附近河流纵横,又靠近湖泊,且为平原地貌,就其水文地质条件的实际情况而言,因地表水的丰富而大量补充地下水资源,完全具备开凿浅水井的可能性,井水伸手可探,此或可为“扳倒井”传说的事实依托。唐代安史之乱以后,河北、山东地区藩镇割据、不服王化,并造成儒学衰落、文化倒退的境况,高苑县在控制山东的淄青平卢节度使辖内,且靠近河北地区,可谓深陷其中、深受其害。北宋代后周,赵匡胤统一中原、制服藩镇,进而集权中央、重振皇纲,后来出现了“扳倒井”传说,其井口向西南,正是北宋东京开封之方位。扳倒竖井向西南,王气龙脉在西南,山东人心向西南。向西南即是向朝廷,结合北宋以来儒学复兴、尊王褒圣的文化气象,传说的寓意非常微妙,此或可作为“扳倒井”等传说出现的政治史、文化史背景。“扳倒井”等传说的叙事方式具有鲜明的先秦以来形成的燕齐滨海地域方术、神仙文化的特色,这或可理解为高苑县所在的齐地地域文化的某种影响。以上都是探索奥妙、解释原因的一些角度,或许还有更多的途径,获得更多的信息,到底如何,正是下一步在传说文本梳理与分析的初步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的重点问题所在。

注释:

①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外学者对于我国民间传说的研究,成果丰硕,相关学术史问题,已有专门论著,详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湖北分会编印《传说研究资料选》,199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自1981年开始每年编纂《中国文学年鉴》年刊,其中有民间文学研究概述部分,对每年度的民间传说研究状况专文总结,可参看。

②详见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出版。

③参见顾颉刚的《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10月出版。

④此处文本内容系笔者到高青县实地考察时从芦湖公园抄录所得。

⑤关于董仲舒对公羊学进行神学化改造的情况,参见赵伯雄的《春秋学史》第94-114页,山东教育出版社2014年2月版。葛兆光则对北宋初年以来的天命思想关注较多,详见其《中国思想史》第176-177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⑥扳倒井酒厂生产的扳倒井品牌白酒的包装盒上还有一个传说文本,虽是寥寥数语,却交代了传说的梗概,因其背后浓重的商业色彩,应谨慎对待。本文在梳理传说文本时未加以关注,此处亦未将其作为正规文本列入表中。

⑦将关于赵匡胤的故事划分为四个阶段的观点,参见郑美慧《创业英雄赵匡胤的故事研究》(台湾静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2年)。

⑧参见程民生的《宋代地域经济》,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8月版,以及王祥的《论宋代交通与文学之关系》,收入《第五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

[1]高青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高青文史资料(第七辑)[M].高青县政协文史资料办公室,1991.

[2]李剑平(主编).中国神话人物辞典[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3]鸿雁(主编).黄河三角洲的传说[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4]李炳尧,刘保全.地名管理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5]周明初(校注).山海经[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6][南朝]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7][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六.元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唐]柳宗元.柳河东全集[M].上海:世界书局,1935.

[9][北宋]李昉(纂),夏剑钦(等校点).太平御览(卷八九五)·兽部七 马三(第八册)[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10][东汉]王充.论衡(卷六.龙虚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11][明]吴承恩.吴承恩诗文集[M].刘修业(辑校).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12]高青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高青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3][清]张耀璧(等纂).高苑县志.卷之二[M].乾隆二十三年刊本.

[14][元]脱脱(等撰).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5][东汉]许慎(撰).[北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6]王娟,元颖.从公园发展看园林城市的建设-以高青县芦湖公园建设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0,(14).

[17]陈辽.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帝王形象[J].盐城师专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2).

[18]刘静贞.北宋前期皇帝和他们的权力[M].台北:稻乡出版社,1996.

[19]左登华,李新(等编著).黄河三角洲旅游文化[M].济南:齐鲁书社,2008.

[20]薛晓秀.自然现象与历史因素:“扳倒井”现象的历史比附[J].环球人文地理,2016,(4).

[21][北魏]郦道元(注).[清]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卷八.济水篇》)[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22]陈桥驿.《郦学札记》之“别体字”条[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23][清]胡渭(撰).邹逸麟(整理).禹贡锥指(卷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李志红)

G127

A

(2017)01-0059-09

2016-12-06

吴庆(1982-),男,山东莱芜人,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科学系讲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山东区域历史地理、魏晋政治史研究。安丰雪(1979-),女,山东日照人,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科学系讲师,主要从事人文地理学研究。

注:本文为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课题“淄博高青‘扳倒井’传说之历史文化研究——基于两宋儒学复兴及燕齐滨海地域文化的考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高青县宋太祖赵匡胤
奶奶家的仙人掌
宋太祖的开门哲学
宋太祖“开门办公”
宋太祖的开门哲学
宋太祖的开门哲学
不当皇帝就听话
读《自私的蜗牛》有感
勤劳的爷爷
熊猫兔
一赏一罚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