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孙子兵法》文献学研究

2017-01-27 12:48熊剑平
孙子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武举兵书孙子兵法

王 敏 熊剑平

明清时期《孙子兵法》文献学研究

王 敏 熊剑平

明清时期,《孙子兵法》在文献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具体表现在这几个方面:对其人其书进行了深入考证,对《孙子兵法》文辞有进一步的疏解和注释,对《孙子兵法》文本的校正和考据,同时也对十三篇结构问题进行了考察。

《孙子兵法》 文献学研究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孙子兵法》(以下简称《孙子》)研究突出成果相对集中于文献学方面,在成书年代、文本疏解、校正和考据等方面,都有着较为突出的贡献。

一、明清时期《孙子》传播概况

明朝建立后不久,朱元璋便罢宰相之位,行特务之政,建立起空前专制的政权。这个专制的朝代,并不排斥兵书,留下的兵学著作非常多,仅就存目兵书来看,几乎占历代兵书总和的三分之一。明代诞生的千余部兵书中,有关《孙子》的兵书就达200多部。①于汝波主编:《孙子兵法研究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134页。可以看出,宋代热衷研习兵书和《孙子》的风气,在明朝得到了很好的延续,各种有关《孙子》的研究著作由此而层出不穷。当然,这其中也有相当多的书籍是为满足武人将佐参加武举考试需求而出现的层次较浅、内容较为简单的教科书。

朱元璋用兵思想与《孙子》精神时有暗合。重视“先知”,重视“以奇胜”,是朱元璋击败各路诸侯、统一天下的重要法宝。史料显示,明太祖朱元璋曾数次和大臣一起讨论《孙子》兵学要义。②《明实录·附录五》,《明太祖宝训》。朱元璋的重视,为《孙子》在明代的传播打下了基础。明洪武三十年,明朝政府曾令兵部复刻元板《武经七书》,供将帅学习。后建文帝初立武举,英宗皇帝正式推行武举,武举的制度逐步规范化。张居正主政期间,也曾亲自增订《武经直解·孙武子直解》,试图为武举提供较为准确的教科书,充分反映出他对武举的重视程度。朝廷希望通过规范的武举考试来选拔军事人才,《武经七书》本《孙子》由此而得到更为广泛的流传。明代有关《孙子》的书籍,其中不少重要作品一直流传至今。

相比宋代,明代的武学科考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为应付策试而刊印的标题讲章之类,也在明代逐渐发展起来。刘寅的《武经直解》甚至被官方钦点为教材,成为法定军事教科书,占据了难以替代的极高地位,这多少也对《孙子》的流传和普及起到了一些作用。刘氏此书,连同赵本学的《孙子书》等,至今仍是人们研究《孙子》的重要参考书。除此之外,郑灵、陈天策、曹允儒、黄献臣、李贽、何守法等人的注本,也曾影响一时,对于研习《孙子》同样颇具参考价值。

清朝统治者对于兵书的态度比较暧昧,他们一方面对兵书有着一种恐惧和打压心理,比如批评《武经七书》“未必皆合于正”,不是什么“王道”,甚至在编修四库全书时,对兵书大量裁剪,将《孙子》的注释作品全都抛弃,只留下一篇白文;另一方面,他们又不能不以武事为重,依靠武举来选拔人才。清政府曾下令将《武经三子》(即孙、吴、司马法)作为武举的必考科目,提倡研习《孙子》之风。大量禁毁兵书,唯独不禁《孙子》,可见在清朝统治者眼中,《孙子》一度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

为适应朝廷推广武举考试、选拔军事人才的需要,清政府从顺治时期开始,就非常注意加大相关出版力度。据统计,截止到雍正时期,已产生有关《孙子》的著作41种。①于汝波主编:《孙子兵法研究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156页。当然,从总体上看,这些著作追求的是文字浅显、通俗易懂,因为读者群是文化水平不高的武人,故此,这期间的《孙子》研究水平不是很高,但众多普及读物的出现,还是多少促进了《孙子》的流传。

从总体上来看,清代的《孙子》研究相较其它各朝,仍是相对发达的。清代出现的《孙子》注家就多达五十余位。王瞰的《孙子集注》收罗不少前朝旧注,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孙星衍在“道藏”中找到《孙子集注》作为底本,对十三篇文字作了许多校改,并据《宋志》而改称为《孙子十家注》。经孙氏所校的这个版本,成为在近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孙子》书,改变了此前“武经本”长期一家独大的局面。

二、相关其人其书的考证

从汉到唐,世人论及孙子其人其书,所本多为《史记》,而且很少有人会对司马迁的相关记载提出过疑问。这种情形一直到了疑古风气甚浓的宋代,才发生了一些改变。北宋仁宗时期,欧阳修在为梅尧臣《孙子注》写序时,称《孙子》为“战国相倾之说”。②[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42,《孙子后序》。欧阳修的怀疑之说,到了南宋开始赢得更多的响应。当时的学者如叶适、陈振孙等,都纷纷站出来反驳司马迁,与欧阳修的异议形成呼应之势。

宋代所开启的怀疑《史记》的风气,到了明清时期仍在延续。清代学者姚鼐同样认为《孙子》其书反映出非常明显的战国时代的特点。他曾这样说道:“春秋大国用兵,不过数百乘,未有兴师十万者也,况在阖闾乎!田齐三晋既立为侯,臣乃称君曰主,主在春秋时大夫称也。”③[清]姚鼐:《惜抱轩文集》卷5。姚鼐还进一步指出,《孙子》当中所描写的用兵之法,其实也是秦国贵族驭使民众的作战之法。根据这些理由,姚鼐判断认为,《孙子》书中所说的,多为战国时期的事情,而且“吴容有孙武者,而十三篇非所著”④[清]姚鼐:《惜抱轩文集》卷5。。

清代另外一位学者姚际恒则将《孙子》列为“有未足定其著书之人者”⑤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证》,齐鲁书社,1980年6月第1版,第6页。。在《古今伪书考》中,他曾这样说道:“此书凡有二疑:一则名之不见《左传》……一则篇数之不侔也。”①姚际恒所说的篇数之疑,是遵照传统说法,将《汉书·艺文志》中的《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当成《孙子》十三篇,二者之间篇目数差距很大,所以很可疑问。而他的“名之不见《左传》”的说法,当是受到了叶适的直接启示。清代另外一位学者全祖望则极力称赞叶适的推论,认为叶适之说“可以补《七略》之遗,破千古之惑”②[清]全祖望:《鲒埼亭集》卷29。。

当然,明清时期也有不少学者支持《史记》的说法,比如宋濂、刘寅、何守法等人。相比较怀疑说,肯定司马迁的这部分学者更为多数,但也缺少更为扎实和更加细致的考证,所以这里不再一一展开。

三、文本的校勘和注疏

明清时期的《孙子》注疏也有不错的成绩,尤其是在考据学发达的清代。其中的代表作,要数《武经七书汇解》和孙星衍校理的《孙子十家注》。《武经七书汇解》为朱墉所辑注。这本书集采众说,引用古代经史子集等各类书目多达85种,收集的《武经七书》的注家也多达83人,从曹操、杜佑、李筌等权威注家,到默默无闻的普通注家,都有大量收录。《孙子十家注》是一部集校类著作,为清人孙星衍、吴人骥校。孙星衍认为《孙子》“传本或多错谬,当用古本是正其文”③《孙子十家注·序》。,于是以华阴岳庙道藏《孙子集注》为底本,又参考大兴朱氏明刻《孙子注解》本,并采用《通典》《太平御览》等宋以前的古书引文进行校勘,校正出不少错误,也一举使得《孙子》集注本受到世人重视。《孙子十家注》是清代朴学研究的产物,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清代兵书整理的最高成就。

下面我们分两个方面,对明清时期《孙子》研究专家在校勘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进行简要总结。

第一类是对文辞的校正或存疑,而且这样的情况占绝大多数,疏解《孙子》各书,对这些问题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接触,甚至可谓俯仰皆是。

比如对《作战篇》“故兵贵胜,不贵久”一句,赵本学《孙子书校解引类》、何守法《校音点注孙子》都指出:“一本‘胜’上有‘速’字,非是。”不少注家均训“胜”为“速”,所谓“贵胜”即为“贵速”,如果另外再增“速”字,则明显犯复。再如《势篇》的“以利动之,以本待之”一句,有的“本”作“卒”字,赵本学《孙子书校解引类》、何守法《校音点注孙子》等,均对此加以校正。再如《九地篇》中“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一句,一直令人费解,赵本学《孙子书校解引类》指出“死焉之死”四字当为衍文,这便为人们理解该句提供了新的思路。再如《火攻篇》“昼风久,夜风止”一句中的“久”字,《方山先生孙子说》认为是“从”字之误,《武备志》和《兵镜》也持同样观点,说明这种说法也有一定道理。另外,《用间篇》“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一句中的“因间”,当作“乡间”,刘寅《孙武子直解》、赵本学《孙子书校解引类》等书,均对此进行了校正。

《孙子》流传千年,版本众多,亥豕鲁鱼,难以厘定的情况很多,注家有时也只能存而不论,无法深究。比如针对《作战篇》“其用战也,胜”一句,赵本学《孙子书校解引类》所作校语为:“‘胜’上疑脱一‘贵’字。”这种只存疑、不深察的做法还有不少,这里不再详举。

第二类,虽然无意考订是非,却也为人们留存了异说,传递了部分古本的信息。这样的情况虽说并不多见,却非常珍贵,对人们考察《孙子》各本的流传情况,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比如,无论是“十一家注本”,还是“武经本”,各篇开头都有“孙子曰”三字,以此说明下面内容均为孙子的思想体现,但《戊笈谈兵·孙子》的各篇却无此三字,这便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版本的信息。以前曾有不少学者怀疑“孙子曰”三字系整理者所添加,而非《孙子》所故有,《戊笈谈兵》对于这种怀疑论给予了一定程度的支持。再如《谋攻篇》中“破人之国而非久也”一句中的“破人之国”,刘寅《孙武子直解》等均作“毁人之国”,这也提供了某种版本信息。尤其是这种意见得到了古今图书集成本《孙子》的支持,可见其并非完全没有来历。

四、对《孙子》结构问题的探讨

明清时期研究专家对于《孙子》结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成为一项突出成就。他们试图找出《九变篇》和《九地篇》的关系,并对《孙子》错简现象进行分析,提出了值得重视的观点。

刘寅完全接受元代张贲的意见,认为《孙子》中确实存在“简编错乱”现象,他认为,《九变篇》中的“圮地无舍,衢地合交,围地则谋,死地则战”四句也是错简,它们本应是《九地篇》中的文字。因为《九地篇》中说“九地之变”只说了“六地之变”,这其中应当是有部分文字错简到了《九变篇》中。

刘寅的主张,得到明代另外一位重要注释家赵本学的支持。赵本学说:“及获见刘寅《直解》,知有张贲之书,直以‘圮地无舍、衢地合交、围地则谋、死地则战’四句为衍文。”①《孙子书校解引类·九变篇》。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在刘寅看来是错简的“圮地无舍”四句,赵本学已经将其定性为衍文。不仅如此,赵本学甚至认为《九变篇》开头一句——“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也属多余:“亦误因上篇之文而重出也。”②《孙子书校解引类·九变篇》。在赵本学看来,如果将《九变篇》“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9字归诸《军争篇》,其下4句归诸《九地篇》,则《孙子》全篇更为简净,甚至“孙子之书无一言之不足,亦无一言之有余矣”③《孙子书校解引类·九变篇》。。

与张、刘、赵等人意见相左,何守法在校注《孙子》时,明确地对当时一度盛行的“错简说”提出了质疑:“刘寅《直解》谓‘高陵勿向’八句曾见张贲注云乃《九变篇》脱简。愚因可疑,特详正于后。”④《校音点注孙子·九变篇》。接下来,何守法针锋相对地对“错简说”予以批驳。他指出:“《九变》者,用兵之变法有九,不专在地也。《九地》者,遇九地而处之有变法也,二篇意各不同。谓‘九变’乃‘九地之变’亦非也。”⑤《校音点注孙子·九变篇》。何守法坚决反对张、刘、赵等人割裂《孙子》原文、拼凑出“九变”的做法。所以,他说:“用上篇八句并‘绝地’一句,固为九矣,恐难免移易割破之弊。”⑥《校音点注孙子·九变篇》。在何守法看来,东拼西凑固然可以凑足数,却并不可取,还会影响《孙子》十三篇的文气,给人以“移易割破”的感觉。

茅元仪对“九地”即“九地之变”的说法也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九变篇》讨论的是用兵之变法:“此论变,非论地也。”⑦《武备志兵诀评·孙子·九变篇》。他在写《武备志兵诀评》的时候坚持保留《孙子》传本的固有模样,此外他对《九变篇》篇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五地’及五‘有所不’共‘十变’也,大略举其数曰九。”不知是否因何守法等人的这种极力反对起到了效果,明代天启、崇祯年间所出《孙子》版本,已基本不再追随张、刘、赵,并没有再出现类似他们的这种妄改。①相关这部分内容的详细讨论,可以参看熊剑平:《〈孙子·九变〉再考察》,载《军事历史》,2013年第5期。

反对张、刘、赵这种改动版本的风气,甚至一直延续到清代。清代康熙年间著名学者汪绂在评论《九变篇》时说:“上篇言地利而篇末已微露变通之意,此篇遂极言变通之道,盖恐人泥于地形而不知变通之道也,故略举九者而言之,以见其例,究之无处不通变而后为不止于九者……”②《戊笈谈兵·孙子·九变篇》。针对张、刘、赵等人批评《九变篇》错简,汪绂非常明确地提出反对意见:“旧解多误。”③《戊笈谈兵·孙子·九变篇》。而且,在汪绂眼里,《九变篇》“通篇只一气起结”④《戊笈谈兵·孙子·九变篇》。,并不像张、刘、赵等人认为的那样杂乱。

“错简说”的提出距今已有六七百年。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它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热捧,但在经历一段时间之后便遭到了有力反驳,并逐渐被打入冷宫。从“错简说”的提出到被放弃,这个过程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个无用的循环,但其中反映出了明清研究专家对《孙子》结构问题的探讨力度,也充分体现出他们执着的研究精神,同时也可提醒后人少走类似的弯路。所以,无论对错,这些讨论还是很有价值的。

Documentary Study ofThe Art of Warin the Period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ang Min Xiong Jianping

In the period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were made in the documentary studies of The Art of War, which can be shown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Deep textual research was made on Sun Zi and his book. Further interpreting and annotation were made on the language ofThe Art of War. Correction and verification were made on the editions ofThe Art of War. Reviews were made on the structure of 13 chapters ofThe Art of War.

The Art of War; Documentary Studies; Period of Ming and Qing

B22

A

2095-9176(2017)05-0065-05

2017-06-14

王敏,当代中国出版社编辑;熊剑平,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仝晰纲)

猜你喜欢
武举兵书孙子兵法
从前有只猴儿
从前有只猴儿
从前有只猴儿
《孙子兵法》组歌
不是兵书的兵书——从吴起说《左传》
宋代武举华岳的军事思想
谈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
涌入日本的《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大全》开始编纂
古代兵书览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