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越窑青瓷的造型图案研究*

2017-01-27 10:34刘淑娟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越窑青瓷瓷器

刘淑娟

唐朝时期越窑青瓷的造型图案研究*

刘淑娟

浙江作为青瓷的发源地,一直繁荣了一千八百年,它的主要窑厂是越州所管辖的余姚、上虞境内。唐朝时期的越窑青瓷胎质细腻,釉质均匀,手感浑厚滋润。享有“南青北白”的美誉,青瓷虽以它的“千峰脆色”的釉色为美,但器物的装饰也很有特色。装饰图案新颖多样,造型制作精美,远远超越前代。一直都位居中国瓷业的主流,在静穆端庄与优雅中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内涵和韵味。

越窑青瓷图案;造型;研究

一、唐朝时期越窑青瓷文化探源

青瓷是指表面使用青色釉装饰的瓷器。由于釉中含有氧化铁,在烧制中经过还原火的作用,使得瓷器表面呈现青绿色。“所谓青瓷,颜色并不是纯粹的,而是具有黄、绿、青等颜色,但多少总泛出些青绿色来。古人对于绿、青、蓝三种颜色……一概称为‘青色’;后世人沿用古代记载上的称呼,就叫这种瓷器为‘青瓷’ ”。[1]

越窑的名称来源于唐代,唐代通常以窑的所在地来称呼窑名,因此,“越窑”其实就是“越州窑”的简称,它的主要窑厂是在越州所管辖的余姚、上虞境内。越窑名称虽然源于唐代,但它的创建时间则可以追溯到汉代,特别是东汉晚期以来,余姚、上虞等地率先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从此这一代瓷业蓬勃发展,影响遍及周边地区,所以,学术界便将余姚、上虞等越州旧地的瓷窑与唐宋时期的越窑视为一个瓷窑系统,将唐以前的阶段称之为“早期越窑”。

早期越窑生产瓷器的窑厂,主要分布在浙江东部地区,以上虞、绍兴、余姚、慈溪等地为重点。青瓷生产属于发展阶段,从遗址来看,未见规模可观的窑址群落,如上虞、绍兴境内的越窑窑场有减少的趋势,上虞已发现的这个时期的瓷窑遗址还不到三十处。[2]另外,窑厂也比较分散,如萧山县上董、 石盖村[3]、 鄞县小白市[4]。

近入中唐以后,制瓷技术的提高,大量使用匣钵装烧,提高了窑炉的使用空间,使产量大量提高,匣钵迭烧的功能,使窑身提高,窑门也可以打开,窑工能够在宽敞的窑洞内直腰操作,降低了窑工们的劳动强度,同时还有利于建立量产体制,使陶瓷技术得到更广泛的普及。[5]这种突破明火裸烧的工艺革新,是装烧工艺变革中的一大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提高产量,更重要的是使越窑青瓷的质量也得到极大的提升,尤其是釉色的改善,开创了制瓷工艺的新局面。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繁荣、昌盛的时期,其经济、文化水平都远超于前代。特别是在唐代一些城市还特别为“番商”专门设市,体现了唐代对外贸鼓励及其包容性的城市文明。[6]当年的长安面积为87平方公里,属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城市内外居住有200万人,与稍后的欧洲中世纪城市相比,是一个更自由和开发的城市,各种民族、文化、宗教和商品在此得到包容和礼遇。因此,都城的商业发达,必定会带来手工业的发达。据文献记载,唐代曾强调有很多“番匠”,从事各种器物的制造,并有官方设置的“将作监”、“少府监”等。同时私营的手工业作坊也蓬勃兴起,如纸坊、染坊、酒坊等民营作坊。另外,还出现了一些行会组织,专门维持私营手工业的群体利益。因此,各种手工艺品如瓷器、漆器、刺绣、染织、冶铸和金银加工等,均在过去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并有所创新和发展。[7]143特别是当时秘色瓷的成功烧制,使越窑青瓷成为当时南方青瓷中的杰出代表。由于工艺技术和艺术的高度发达,影响到周边的窑场纷纷效仿,青瓷莹润的釉色,成为中国瓷器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

“秘色瓷”一词来源于唐代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坑靡,共嵇中散斗遗杯。”[8]认为“秘”具有神秘的意思。而秘色瓷,是专门供奉宫廷的贡瓷。富有“千峰翠色”的美誉,它代表着越窑青瓷的精湛技艺。

特别是在中唐时期。茶具开始流行,其优美的造型深受文人学士的称赞,“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说:“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越州上,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可见他是以盛茶为标准来评判当时的瓷器。然而从唐朝诗人的作品也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对青瓷的赞赏,如孟郊在《凭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的诗句中就有“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的形容。再如1992到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洛阳唐东都履道坊白居易故居进行考古发掘,出土唐朝时期的瓷器就有八百多件,并且大多是茶具产品,由此可见,唐朝时期茶文化的盛行,也促进了茶具的发展,促进了瓷器的质量提高。推动了当时陶瓷业生产的发展。

在晚唐时期,越窑跨入了瓷器的繁荣时期。瓷业生产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主要依靠江南吴越的社会安定,经济发达和文化繁荣。所以青瓷作坊有百余处,先进的制瓷技术成为国内瓷业的宗师。从文献得知,“贡窑”鼎盛时期,每次上贡制品数以万计,甚至多达十四万件,供奉的品种、数量之多和质量之高是有史以来极为罕见。

唐代越窑青瓷的发展,主要来自四个主要方面:一是唐代经济繁荣,需要大量流通货币,而唐时主要货币为铜币,铜矿被大量使用于货币,资源下降,为保护货币发行,政府禁止民间使用铜铸造生活用品。所以,民间广泛使用瓷器代替铜器;二是唐代中期以后,饮茶成为时尚,唐人讲究茶具的质地,由于当时茶具皆为瓷器,因此也带动了瓷器的生产发展;三是政治行为的促进,越窑青瓷受到统治者的青睐,促进了越窑生产的精益求精,同时也刺激了越窑生产规模的大幅扩增。

越窑青瓷在唐朝时期,还跻身于金银器和丝绸市场,成为当时的珍品之一,不仅行销国内,而且还远销中亚和海外,随着瓷器贸易的供应不断扩大,刺激了当时的瓷业发展。如在印度尼西亚,井里汶海域沉船中打捞上来的青瓷就多达三十余万件,大多是唐朝时期的作品;而在台湾澎湖一带港口也出土了三千多件唐朝时期的越窑精品。由此可见,唐朝瓷器当时的输出量之大。

二、唐朝时期青瓷的图案和造型

越窑青瓷胎质细腻,釉质均匀,手感浑厚滋润。唐朝时期虽以它“千峰脆色”的釉色为美,但器物的图案也很有特色。装饰图案新颖多样,造型制作精美,远远超越前代。

唐代瓷器作为日常生活器具与时代和社会的风尚密切相关,如唐代饮茶之风盛行,促进了茶具的发展。另外,唐代的陆上与海上的外贸的发展也促进了瓷器的发展。当时出口商品不仅仅只有茶叶、丝绸,瓷器也随之销往国外,有时为了适应外销的需要,受西亚文化的影响,瓷器的造型和图案也吸收多种外来图案的影响。其装饰也多了一分异域风格。比如,图案上出现了两种外来的形象:胡俑和狮子。

在唐朝以前,狮子虽然不断传入中国,但数量很少,而到了唐代以后,丝绸之路的往返,使得异域狮子工艺品增多,狮子完全属于外来的动物,主要来自西域,它最早是作为“殊方异物”的西域贡品而被引入中国,历史上狮子多经海路输入汉地,《后汉书》就记载了汉章帝时期月氏国、安息国等献狮子的史实。以狮子形象作为器物的形象,是汉朝以来的传统,东汉的一些大型陵墓往往都有石狮镇守,并且在随葬品中还发现有狮形的烛座。狮子造型传入浙东,这与当时佛教传播也有着很大的关联,在公元3世纪的古印度,狮子造型就与佛教艺术结合在一起,此后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狮子的佛教寓意更为明确,如在《大智度论》中比喻“佛为人中狮”,而唐代的狮子造型,动势矫健,充满活力,如在宁波和义路出土的唐代青瓷座狮,高有18厘米,头部微微扬起,腹部内收,眼凸鼻张,威猛雄健,狮胸部挂有铃铛,虎视眈眈,神态静而待发,这件青瓷将浙东的狮子造型艺术刻画的惟妙惟肖。

胡俑在浙江东北部出土最多,这些胡俑图案多为越窑所产的青瓷,常出现在堆塑罐上。[9]但在唐代有 (盘内)塑胡人像标本:圈足,青釉细腻有开片,轮廓式塑像高2厘米;深眼高鼻,双手合掌于胸前,应为膜拜的供器。

唐朝时期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大帝国,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和开放的政策强烈地吸引着世界各民族和国家。周边各国的人们不远万里,千里迢迢地来到大唐,落籍长安,据《唐六典》记载,唐朝曾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友好交往。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唐朝成为外商云集的地方,也成为商品荟萃的中心。

而胡人大部分主要是来自西域,西域人能歌善舞,对唐代的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唐代的乐曲中,十部乐曲中有六部来自西域,这一现象说明,唐代在吸收外来文化方面有着重要建树。这些胡人踏着美妙的舞步,从异域来到大唐疆域,带来了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并把佛教文化也带入大唐,极大地丰富了唐朝时期的文化内涵。所以,对佛教在江南的传播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佛教从一开始,便把音乐当成“宣唱法理”的工具,并选择了一种由唱导师“夹唱夹叙”的“说唱形式”。[10]宗教信徒为了达到他们向群众宣传教义的目的,常常利用民间音乐,放入宗教内容,作为吸引群众的工具。[11]所以,在青瓷中我们看到只有手持乐器的胡人图案,而没有汉人。通过他们摆出吟唱姿态,可以说明这一时期的音乐发展十分活跃。

唐代越窑青瓷在图案发展上呈现多样化,特别是植物图案占据了主要地位,如卷草、莲花、宝相花、牡丹、兰花、石榴、缠枝水草、菊花、海棠等常见的植物图案。在唐朝早期,青瓷极少装饰图案,仅以釉色取胜,特别是中唐后期开始出现大量的图案,图案的装饰一般在碗和盘的内壁,以及壶的壶身和盒子的盖面等处,图案一般比较简洁,这些图案的制作刀法熟练,线条简洁明快,往往简单寥寥几笔就形成一朵盛开的荷花,所刻图案各尽其致,生机盎然,富有变化而不落俗套。

印花多用于碗底和盘底等圆形独立图形的表面,图案以动物和植物为主,这些图案大多是以独立图案装饰使用,一般比较拘谨和呆板,没有划花那样舒展有力。

唐朝时期图案中使用最多的植物是荷花,别名莲花,在唐朝时期,荷叶纹也分有二叶纹和四叶纹。这类荷花的图案在上林湖、里杜湖、银锭湖等窑址都均有出土,是当时比较流行的图案。尤其是佛教的盛行,荷花、莲瓣、莲子、荷叶等图案的大量出现,使得荷花形式丰富多彩。如交枝缠绕的四荷叶图案制作精细,一般是双线刻画荷瓣,中心有莲子。双线交插将器底分为四个区,每一独立的区间会向心绘制荷花图案,还有的在瓷器的中心,以独立图案的形式演变出各种对称和不对称形式的荷叶图案,如缠枝,交枝 (二、三、四枝等),花瓣式,平铺浮雕式等不同形式的图案。在这些图案中,还有植物与动物组合在一起的图案,如荷叶与鹦鹉组成的“莲花双凤 (双鹦鹉)”、戏珠等,这些图案中的莲子一般为九颗 (九子莲)、七颗 (七星莲),还有独颗 (莲子数目基本上是单数)。这类图案的使用,常带有“子孙长久、连绵不绝”的中国传统文化寓意。另外,莲花在青瓷中代表着高洁美好,而到了唐朝,随着唐朝繁荣盛世,与外界交流的频繁,佛教传入中原,莲花更进入了鼎盛时期。莲花图案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唐朝统治阶级特别推崇佛教,不仅使用金钱修建佛像,而且还规定佛寺和僧徒都享有政治和某些经济特权。这为佛教文化的发展,以及工艺美术方面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因此,这也影响到制瓷业行业,所以在青瓷上的莲花图案装饰被广泛盛行。特别是此时期生产的碗、盅、盘等器物大多都施有莲花瓣,通过单瓣、双瓣、四瓣等不同图案,反映出“清净高洁”的宗教意义。更增添了佛教文化的神秘色彩。

晚唐时期,随着植物图案的成熟和完善,卷草纹和团花纹图案成为青瓷的重要图形。卷草图案多使用刻花技法,弧度较深,突出了它自由的特性。卷草饱满的叶面往往以稳定的图案构成形式环绕着器物,形成了环形状装饰带。唐代图案的结构,有部分是以分层装饰,主要装饰在器物的上部,如颈部、口沿和肩部等部位,这与唐代盛行的团花图案正好前后呼应。团花宝相花图案,也属于佛教中的图案,随着佛教图案在唐代的流传,宝相花以其自由的图案形式、饱满的造型,体现出富贵和华丽的审美文化。

植物图案中经常出现的还有菊花纹和梅花纹。菊花纹图案一般都刻画的比较精细,如瓜楞罐开光式缠枝菊花、内壁飞鹤折枝花、内底水波纹碗等。梅花多与喜鹊相配成缠枝飞鸟纹,有三缠枝、四缠枝等图案,寓意“喜上眉 (梅)梢,这种传统吉祥图案在瓷器中出现比较多。

在唐代时期的越窑青瓷中,动物图案的使用,也占有很大的部分,如龙纹、凤凰纹、鹦鹉纹、摩羯纹、双鹤纹、孔雀纹、翠鸟纹、飞雁纹、双碟纹、龟纹等动物图案。这些图案,各尽其致,生机盎然,富于变化而不落俗套。

摩羯本来自印度神话中的河水之神 (常作摩羯鱼),是生命之本。随佛教传人中土,唐时期青瓷中的摩羯龙,是头上长角、鼻子上卷、獠牙长而弯、鱼鳞、水波纹身体特征的龙形摩羯,有些还出现鹰嘴、蝙蝠翅膀式鳍,头部与龙头类似,张嘴戏珠等造型。由于中国古代民间不能使用正龙形象,故民间在瓷器上常用摩羯龙代替,因摩羯形象融入龙首的特征,所以被作为吉祥图案使用。而在越窑摩羯纹虎座脉枕上的图案与在金银器上的鎏金银盘上图案完全相同。最早见于唐大历十四年 (779)的刻花扁壶。

“凤纹”亦称“鸟纹”,凤是象征吉祥的神,古老的汉族传统装饰图案之一。与龙纹类似,唐朝时期凤纹的造型更加“鸟体”化,常为成双成对的“鸾凤”,和鸣祝颂、象征着美满幸福。具有喜庆吉祥的文化寓意。所以在越窑青瓷中,除了单独使用,还与龙纹一起使用,代表了爱情的“龙凤呈祥”,富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鹤纹”也称“云鹤纹”,古人以鹤为仙禽,喻意长寿。在青瓷中使用云鹤纹时,最常见的就是与“寿”字组合使用,宁波和义路唐代遗址中,曾经出土过一件碗内底模印“寿”字和云鹤纹,并划“大中二年”纪年铭文,是一件非常珍贵的纪年器。

“鱼纹”,寓意丰富,造型自然、生动活泼,“鱼”与“余”同音, 年年有“余”、 岁岁有“余”表达着人们希望生活越来越美好的愿望,“莲叶何田,鱼戏莲叶间”、“荷叶池中鱼比目,蓝桥石畔凤双飞”这些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忠贞情感的追求。在瓷器上多为双鱼使用,有的还鱼腹相连,这种双鱼造型,在上林湖窑中出土较多。

造型与图案密不可分,唐代越窑的造型轮廓线条明快,属秀雅端巧型,深得人们的喜爱。青瓷在造型上既讲究实用,又注重美观,把各种生活用品加以审美化,制作成花、叶、瓜果等各种造型。

唐朝时期的生活用品有碗、盘、壶、罂、瓶、罐、耳环、 盏托、 粉盆、 水盂、 唾壶、 油盒、 瓷塑、枕、油灯等10多余种,这些青瓷中的一部分不仅继承了前代的造型形式,而且在此基础上还有了新的创新。如盘口壶变成了喇叭口、长颈的瓷罂,碗由深腹变为浅腹,形成玉璧底和矮圈足两种。

唐朝时期的青瓷在造型上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鸡首壶,在唐朝时期已经没有了。而最流行的则是执壶,多棱形式或圆柱形的执壶。壶柄由原来的龙柄变为曲柄,在流与柄之间的立系耳形式也少见。盘口壶的壶口也由盘口变成为喇叭口,壶腹一般是椭圆形造型,有的则是瓜形,在唐代文献上。被称为“柱子”,是一种酒器或茶具。唐朝时期的酒杯有高足杯、圆足的直筒杯、带柄小杯、曲腹圈足小杯等不同造型。其中有部分高足杯是直接仿制金银器的样式烧制而成。

隋代时期最流行的四系罐,唐初还保留了罐的基本形制,到中、晚唐以后就不再出现。一种广口外卷、无颈、丰肩、无系耳平底的罐,却大量兴起,这种罐的造型一般腹部丰满、有盖,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唐代碗的造型更加丰富,除了玉璧底碗、敛口浅腹平底碗外,还有荷叶碗、荷花碗、菱形花口碗、葵瓣口碗、海棠式碗等不同种类,唐初的碗深腹、直口、平底、较多保留隋朝时期碗的造型。但在唐代中期开始出现一种身浅、敞口外撇、玉璧形底足造型的碗。特别是在晚唐以后,这种造型大量出现,而碗的胎壁,从厚重逐渐转向轻薄,并从宽圈足发展,这种形式的碗,被称为“茶瓯”。例如荷花碗,也叫“花口”,端巧而又美观,口沿做成四缺、五缺不等,特点为腹部与缺相对的位置压有突筋。这在早期学者称为“葵口”。总之碗的造型从底足到口沿的变化,使造型变得轻巧美观,犹如一朵盛开的花朵。

与碗相配套还使用了碗托,也称“茶托”或“茶船”。是与盏配套使用的器具。在唐代时期是卷荷叶状,发展到五代开运三年 (946)时荷叶状则不在卷叶,托台也由盘形变为碗状,而圈足由矮变为高外撇。

盘类有翻口、斜壁、平底盘,敞口、壁底盘,方盘和葵瓣口盘以及各种各样的杯、盖盒、盏托等。碗和盘的口沿造型,被制作成葵花瓣形、莲花瓣形等不同样式。而盏托则做成荷叶形。

茶托的托口,一般比较矮,而在浙江宁波出土的唐代青瓷茶碗,有的是碗和托连烧,有的茶托口沿作卷曲状荷叶。茶碗则作花瓣形,再加上翠青的釉色而显得雅致,整体和谐。

另外,还有唐代女子使用的小盒,盖盒小巧,盖与盒子母口相合,盖面上还刻画有花纹图案等。器物吸取了金银器的造型装饰特点,细巧玲珑,新颖美观。

唐代的历史文化积淀了丰富的艺术文化,唐代的统治阶级为了彰显身份与地位,具有偏爱金银器物的审美习性,唐朝艺人对青瓷借用金银装饰工艺也进行了创新。特别是晚唐以后,许多器物明显的效仿金银器具。特别是宫廷用瓷,还镶嵌有金边和银边,成为“金扣”和“银扣”,使器物更加庄重华美。如法门寺出土的“银棱金银团花秘色瓷碗”,瓷器上就装饰有“金银平脱鸾鸟”团花纹样,把金银金属的刚毅之美与瓷器含蓄质朴之美,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在瓷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金银装饰工艺技法中的贴金、镶金、描金等,与唐代青瓷工艺技法一脉相承。厚重的瓷器具有的历史积淀,更加彰显了其大气磅礴的特质。唐代金银器的发展时期是在7世纪至8世纪中期,受中亚地区的影响。当时的金银器是以棱形器身、鱼地纹、胡人、狩猎、联珠边饰和兽纹等图案为主,造型以高足和带柄为特色。鹦鹉是西亚一带阿拉伯人最宠爱的动物,常以此图案装饰器皿。这些繁华的图案直接被青瓷艺人借鉴,把金银器里的錾、凿工艺直接转变成刻、划、镂空等工艺,使青瓷华丽转身成为优雅的器物。如:盒、杯、盂、罐等,特别是金银器里的鹦鹉纹鎏金圆盆,高足盘和莲花纹罐可以说与青瓷图案完全相同。所以,在唐朝时期越窑青瓷上刻画鹦鹉图案的碗、壶、盒,曾大量销往西亚或中东一带。[7]205

唐朝时期的商人,不仅通过丝绸之路与外界开展贸易,还开辟了海上的陶瓷之路。当时中国的青瓷生产不仅面对国内的市场,产品也大量输出国外。对外输出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条是陆路,一条是海路,唐代是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而青瓷又是中国当时对外贸易的商品,随着瓷器的出口,中国文化中影响着世界。特别是唐朝时期的文人气质,把中国文化走向雅致阴柔。可以说,唐朝时期的青瓷,虽然没有宋代时期的那么繁荣,但却是中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它是以一种新的风格展现出唐人的创造性和勇于鼎新革故的时代精神。

[1]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 [G].1804:3.

[2]浙江博物馆,上虞县文化馆.联合调查资料 [G]. 1977:9.

[3]党华.浙江萧山县上董越窑窑址发现记 [J].文物参考资料,1955(3).

[4]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鄞县古瓷窑址调查记要 [J].考古,1964(1).

[5]熊海堂.东亚窑业技术发展与交流史研究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27.

[6]薛风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9:159.

[7]叶喆民.中国陶瓷史 [M].北京:三联书店,2006:143.

[8]童兆良.上林窑工:文博——越窑·法门寺秘色瓷国际学术讨论会 [C].1995(6).

[9]佛教海陆传人中国论 [M].南京:东南文化,1992:21.

[10]田青.中国宗教音乐 [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7:3.

[1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M].上海: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157.

(责任编辑:李 宁)

Research on the Pattern and Modeling of Yue Kiln Celadon in the Tang Dynasty

LIU Shujuan

As the birthplace of celadon,Zhejiang has been flourishing for 1,800 years.Its main kiln is in the Yuyao and Shangyu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state of Yue.Yue kiln celadon in the Tang dynasty is fine and evenly enameled with a feeling of moisturizing,enjoying the reputation of“southern celadon and northern porcelain”.Although the celadon is famous for the glaze,the decoration of the utensils is also unique.The decorative patterns are novel and diverse,and the modeling is fine,far beyond the previous generation.The celadon has been among the mainstream of China’s porcelain industry.It embodie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m of Chinese culture in the elegance.

pattern of Yue kiln celadon;modeling;research

J527

:A

2017一01一21

刘淑娟 (1970—),女,安徽阜阳人,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艺术学教学与研究。(宁波315211)

*本文系2017年度浙江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越窑青瓷唐朝时期的造型和图案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 17NDJC128YB)

猜你喜欢
越窑青瓷瓷器
越窑青釉直颈瓶
龙泉青瓷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解析元代瓷器——釉里红瓷器和钧窑瓷器
博物馆青瓷藏品欣赏
青瓷出越窑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浙江上虞禁山早期越窑遗址考古发掘 青瓷溯源
“洪州窑”瓷器赏与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