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建国
(如东县丰利中学,江苏如东 226408)
“学习共同体”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
☆ 何建国
(如东县丰利中学,江苏如东 226408)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意在将学生从学习的客体状态转化为主体状态,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其构建依据是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教师可采用协作教学形式构建师生、生生之间平等互助的学习关系,进而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实现共同的学习愿景。
学习共同体;学习愿景;协作学习
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教师)共同组成的团体,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媒介,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为目标,引导学生彼此之间进行平等的互动与交流,通过分享学习经验、观念和意见完成知识的学习和迁移,进而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习小组。实践表明,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以4人左右的小组讨论为最佳形式,具有实践性、主体性、互动性和协作性的特征。教师在组建学习小组时,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让不同智力倾向的学生组成一个团体,便于学生之间取长补短,通过交流彼此的想法和认识促进协作发展。为了发挥“学习共同体”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优势作用,本文在制定小组规范、引导协作交流、有效互动及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意在发挥学习共同体集体智慧的力量,优化教学成效。
促进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与协作是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关键,由于学生长期处在竞争激烈的学习环境中,彼此之间缺乏平等互动、交流的意识,不利于发挥学习共同体集体的力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学习的规范,强调协作的重要性,确定小组各个成员的职责,并以此作为考察的重要指标,进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提升。
例如:在教学“有效获取信息——从因特网获取信息”时,要求学生了解搜索信息的常用方法,并掌握利用搜索引擎获取网络信息的技巧和策略,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教师以搜索有关“中秋节的来历、传说、习俗、诗词”等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教师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将学生按照强弱结合的方式组成以4人为单位的学习共同体,要求学生在一刻钟内利用所学的搜索技巧找到答案,并让小组长代表发言。同时将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每位成员参与搜索的意见表达等作为小组最终成绩考察的依据。组内成员每人负责一个内容的搜索,并在组内交流搜索情况。由于教师并没有指定用哪种方法进行搜索,需要小组首先讨论搜索的策略(目录搜索,全文搜索),然后再各自执行自己的任务,最后进行汇总,由小组长做最终答案的汇报。教师根据各个小组的汇报情况,适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诱发认知冲突,深化学生理解层次,从而实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学习共同体中每一位成员的认知结构都具有独特性,即每一位学生都掌握着与自身认知特点相应的知识,也就是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学生为了在最近发展区内达成一致性的理解,就会主动进行互动和交流,而互动和交流是学生协作学习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教师需要安排多元化的学习任务,让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优势的机会,进而形成良性互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
例如:在学习“设计应用文档”一章时,教师以“我在南京寻找春天”为主题设置制作Word小报的任务,要求学生利用本章内已经学过的Word文档操作技能制作富有创意的小报,并在各个小组间进行评比。首先,小组成员就小报的规划进行讨论,其中涉及图片、正文内容、排版等;然后针对各个项目进行具体操作细节的讨论,如图片编辑涉及图片大小、位置移动、图文混排等;正文内容涉及文字处理操作,主要有字体、颜色、大小、段落设置等;版面的排版主要包括分栏、页眉页脚、版面设计等。所有这些具体的操作内容都需要小组成员进行交流与讨论才能确定实施方案,以发挥集体的力量制作出精美的Word小报。当然学生在进入集中制作阶段也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此时的问题又是引发学生再次进行交流讨论的机会,如学生在将图片与文字混排时,总是会出现图片遮住文字的问题,此时借助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通过“组合”操作解决图文遮挡问题,进而顺利地完成共同的任务,实现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在学习共同体中,师生、生生之间是平等的互动关系,教师要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适时地引导学生并启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深化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教师的有效提问不可或缺,能够起到引导方向、激发思考、串联课堂的作用,从而实现有效互动,营造师生互动、生生讨论的协作氛围,最终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例如:教师在教学“计算机安全与维护”时,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和传播途径,掌握防毒、杀毒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为了完成这些学习目标,教师针对本节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每个小组通过交流与互动,得出统一的结论。“什么是计算机病毒,它和普通的生物病毒有何区别?计算机病毒有哪些特征?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措施有哪些?”针对这些问题,各个小组成员分别通过阅读材料的方式获取相应的答案,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力求结论的统一性。由此,班级中的学习共同体通过有效阅读、有效交流、积极主动参与等方式形成良性互动,进而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编制的程序,通过自我复制快速传播,并在一定条件下被激活,破坏计算机系统,造成巨大损失;它具有繁殖性、潜伏性和传染性。所有这些知识都是小组成员总结归纳的成果,经历了信息提炼、交流总结等过程,让每位成员都能发挥自己的特点,在取长补短中获得不同程度的提升。
在学习共同体中,由于学生的分工不同,教师无法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价,发挥评价激励调节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让每位学生都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进而获得不断进取的内在动力。这里的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知识建构的正确性和解决问题方案的合理性;学生是否在交流、协作中发挥有意义的作用;学生参与共同体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评价方式采用组内、组间、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等多种方式进行,从而确保学习共同体实施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数据图表与分析”一节内容中,教师以“西藏旅游考察”为主题,要求学生建立拉萨各月平均降水量、拉萨年气温表、西藏民俗节日在各月份中的个数三个方面内容的图表,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图表能够更加直观地获得需要的信息,便于安排出游计划。这其中涉及图表类型(柱形图,折线图,饼图)的确定、掌握图表构建操作、图表编辑等内容,需要学习共同体中的每位成员通过交流确定图表绘制的方案。每组在提交作品后,教师开展多元化的评价。首先是学生自评;然后根据教师展示每组的作品进行组间评论;最后由教师进行评价,先是针对各小组图表类型选择的合理性(降水量,民俗节日可用柱形图,气温用折线图)进行评价,再针对学生图表构建操作正确与否(插入-图表-图表向导)进行评价,最后对小组交流环节每位学生是否积极表现、主动参与并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等内容进行评判,从而评出最优的学习共同体。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在肯定学生闪光点的同时,也对不足的地方提出改进建议,帮助学生补充短板,获得提升,巩固了学习成效。
总之,“学习共同体”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由被动知识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知识的构建,强调学习中师生、生生之间平等、民主的学习关系。学生彼此之间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组建的协作团体,利于学生集体智慧和力量的发挥,进而实现学习效益的最大化。因此,教师应制定小组规范,明确学习目标;积极引导学生主动交流合作,创建协作学习氛围;巧设问题引导师生有效互动,实现有效交流;开展多元化评价,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共同的学习愿景,实现教学质量的最优化。
[1]王天晓.理论视野下的学习共同体探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04):1-5.
[2]雷金屹,李景山,赵玉琳.学习共同体理论的价值及本土化[J].高教论坛,2017,(01):20-22,27.
[3]张杰.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探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101-104.
[编辑:闫长松]
北京高校成立博士宣讲团
北京高校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士宣讲团日前在清华大学授旗组建。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郑登文表示,成立博士宣讲团是北京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创新举措,宣讲团成员要先学一步、学深一步,原原本本、逐字逐句地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领会“8个明确”的科学内涵和“14条坚持”的基本方略。根据受众特点,设计宣讲内容,把道理讲清楚、把热点讲透彻、把难点讲明白,真正做到入脑入心。
据了解,博士宣讲团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委讲师团联合清华大学组建,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43所北京高校的150名优秀研究生党员骨干组成。
(施剑松)
G434
A
1671-7503(2017)21-00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