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理论的当代建构

2017-01-27 08:48何建华
伦理学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现实建构理论

何建华

共享理论的当代建构

何建华

建构适合现时代需要的共享理论是实现共享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立足于经济全球化、发展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坚持全面性与重点论相结合,历史、现实、未来相结合,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理论建构与实践促进相结合的原则,在价值观、制度安排、政策体系等层面全面构建共享理论体系,厘清共享的边界,并在推进共享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共享理论。

共享;价值观;制度安排;政策体系

共享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新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它既是我国传统大同社会的理想目标,也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共享集中体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社会和谐安全的重要保证,是民生幸福、社会有序发展的基本前提。然而,对于共享的内涵、共享的对象、共享的基础等相关理论问题,目前无论政界还是学术界还均未形成共识,相关研究还不深入。共享是公平正义理念在现代社会生活和公共秩序中的集中体现。必须立足于经济全球化、发展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深化对共享基本理论的研究,建构适合现时代需要的共享理论,从而为认识和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的公平正义问题、促进社会共享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一、当代共享理论建构的立足点

共享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曾涌现出丰富的关于共享的社会理想。但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共享无疑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事实上,共享理念总是受到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基础的制约,它始终只是现存经济关系的观念化表现[1](P310),“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2](P305)。因而,在建构当代共享理论时,必须弄清共享理论建构的现实背景。

1.全球化时代的和平与发展是构建当代共享理论的时代背景

共享是全球化进程中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共享首先是财富分配时代的中心议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展开,人类创造财富的能力不断增强,所创造的财富也日益丰富,于是人们的关注点开始从创造财富为重心转向以财富分配为重心,财富收入分配和再分配问题逐渐成为现时代的中心议题。从世界各国的实际情况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面临着财富分配公平的问题。让人民共享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成果,已经成为衡量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共享也是现时代各国法律制度重视人的平等权利所蕴含的一种基本价值诉求。从本质上讲,现代国家都力求在制度安排上尊重和保障人的权利。尽管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人权与主权的关系有不同的看法,但重视和保障人权是现代国家不可或缺的文明特质。“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人人有权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3],“每个人和所有国家人民均有权参与、促进并享受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发展,在这种发展中,所有人权和基本自由都能获得充分实现”[4],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20世纪末以来,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人权的普遍性逐渐得到大多数国家的认可,人权事业获得巨大突破。人类社会开始逐步在消除歧视、走向平等方面形成共识,并在实践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生存状态获得了改善,不少国家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同时,当今世界仍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有些地区的贫困与不平等在不断加深,穷国和富国、穷人和富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在进一步扩大,穷国和穷人越来越被边缘化,等等。因而,如何实现共享是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我们必须在全球化背景下来思考和建构当代共享理论。

2.发展市场经济是构建当代共享理论的现实基础

发展市场经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高速增长,是同期世界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表明,市场经济是一种有效率的经济活动,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的一种方式。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财富占有的不平等现象日渐增多,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贫富两极分化日益严重。财富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不仅表现在城乡居民间和东西部地区之间,还表现在城市内部、农村内部、不同行业之间、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等各个方面。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也是当代中国构建共享理论的现实状况和基础。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就是“资本处于支配地位的社会形式”[5](P31);资本是市场经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诚如马克思所分析的那样,资本具有价值的两重性。一方面,资本是创造财富的动力和机制,为财富共享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资本逻辑必然导致“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6](P743-744)。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尤其是随着我国资本积累的增加和资本规模的扩大,必须对资本的困境与弊端保持高度的警觉。如何大力培育共享意识和共享精神,处理好市场与共享、资本与共享、财富创造和财富分配的关系,让资本创造的财富为大多数人所共享,是市场经济时代共享理论建构的核心课题。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构建当代共享理论的历史方位

共享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与自由主义强调自由、资本主义强调资本不同,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在强调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平等和共享。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而每个人的自由是其他人自由发展的前提,因而共享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前提。他们认为,只有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消除雇佣劳动赖以存在的基础,才能“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才能“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7](P243)。共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在大力发展生产力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共同富裕。因而,社会主义本质上要求共享。我们要坚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就必须坚持共享原则。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8]。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来思考我国的共享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以快速发展。但由于底子薄、基础弱,生产力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状态。在农村,虽然有一些地区的农民比较富,但不少山区、边缘地区的农民仍然处在贫困状态,城市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种种问题。这说明,在消除绝对贫困和缩小贫富差距方面,我们所面临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现阶段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也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建构共享理论必须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因为搞社会主义,我们追求共同富裕、共享发展的目标不能变;但因为是初级阶段,我们对共享的要求也只能是基本的、有限度的,即要与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只有这样,实现共享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总之,建构当代共享理论必须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现实背景出发,必须从经济全球化、发展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来思考我国的共享问题,建构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共享理论。

二、当代共享理论建构的方法论原则

建构当代中国的共享理论,必须把握正确的方法论原则。只有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原则,才能对社会发展实践及现存的各种共享理论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价,才能建构正确引导当代中国人价值追求和制度安排的共享理论。因此,在明确当代共享理论建构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的同时,必须坚持全面性与重点论相结合,历史、现实、未来相结合,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理论建构与日常促进相结合的原则,深入地研究和全面建构当代共享理论。

1.全面性与重点论相结合的原则

共享是全民共享,人人共享。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的价值取向是多方面的。共享主体的全覆盖性和人的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决定了我们建构共享理论时必须坚持全面性原则,必须建构多元包容的共享理论。共享是全面共享,不仅是物质财富方面的共享,而且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权益的全面共享。共享目标和内容的全面性要求我们全面建构共享理论,通过对共享的价值追求与制度安排既能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提高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或经济效益,丰富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又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协调,促进社会活动中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个人与组织及群体的关系,使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关系越来越趋于合理、有序,使社会主体间的对立与冲突越来越缓和;将个人从各种不合理、不必要的内在和外在束缚与限制中逐渐解放出来并获得更多自由,促使个人的潜能天赋及创造力获得更加充分的发挥。然而,由于人类共享目标的多样性,加上历史条件的制约,人们在追求共享目标的过程中,时常会发现各种价值目标难以同时得到实现,甚至还会发生矛盾和冲突,如效率与公平、自由与平等、自由与秩序、物质与精神、发展与资源环境等。必须根据现实的需要,有重点地进行优先选择。因而,在建构当代共享理论时,必须把全面性原则与优先选择原则结合起来。

2.历史、现实、未来相结合的原则

构建当代共享理论,首先不能离开人类文明演进中积淀的历史文化成果。人类在追求共享、走向共享的进程中,已直面各种社会矛盾并勇敢地提出诸多共享思想。中国传统社会早就提出“大同社会”、“小康社会”、“天下为公”、“耕者有其田”以及“等贵贱,均贫富”等共享社会理想。在西方,财产共享观念最早出现在犹太教派以及早期基督教修道院中。早在公元前二世纪,犹太教艾赛尼派库兰宗团就实行“凡物公用”、贫富共享的宗教共产主义生活。《圣经》中基督和他的使徒是绝无私产的,一切财物都归为公有。近代以来,闵采尔提出的“万物公有”、莫尔的“乌托邦”、巴贝夫在《平等派宣言》中提出的“财产和劳动的共有制”,这些都是人类共享思想的重要资源,也是构建当代共享理论的思想资源。因而,在构建共享理论体系时,必须注意共享观念和社会制度演进的历史性和民族性,研究、掌握、借鉴人类文明进程中所创造出的既有的共享思想,在学习、借鉴中根据中国的特殊境遇与问题而创新发展。同时,构建当代共享理论还必须着眼于现实、直面现实,必须扎根于现时代的发展实践深刻地体察共享观念演进的一般规律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共享的追求。在现时代,共享已经从一种美德、一种价值观上升为一种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包容性增长的理念已成为全球共识。通过开放市场、社会职位和普及教育等让更多的人参与发展,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环境发展的成果,已经成为现时代发展模式的基本要求。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又使分享经济通过市场机制让闲置的资源等得以共享,为共享价值观的实现提供了机制和平台。因而,共享是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客观要求;构建当代共享理论,必须从现实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出发,从现实的经济社会结构着眼来考察、认识和把握。构建当代共享理论还必须面向未来。在当代,共享不仅是一种价值立场,更是一种社会发展趋势。共享、合作、共赢已成为建立世界经济发展新秩序的一种潮流。因而,构建当代共享理论必须坚持历史、现实、未来有机结合的原则,在考察历史,分析现实的基础上,指向末来,站在时代发展的制高点上去把握共享理念和制度安排演进的未来趋势,从而构建适合时代要求的共享理论。

3.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

共享是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作为一种理想、理念和价值,共享无疑具有思辨性、理想性。任何社会都有一种共享的价值追求,共享体现了人对人的尊严、平等价值以及社会公平的憧憬,是一种具有理想性和超越性的价值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就是一种共享的社会理想。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体现了对人的尊严和平等价值的追求、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及社会公平正义的憧憬,体现了人类对共享追求的理想性和超越性。因而,在构建共享理论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共享理论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方向。同时,作为现实的社会实践,共享的范围、水平、深度等只有在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才能得到确证并不断扩展,共享目标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才能获得最深层的根据并得以落实。因而,在构建共享理论时,必须在共享理想与现实、共享价值与事实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既要重视共享价值目标的建构,在关于未来社会理想中寄托我们对社会发展未来的憧憬,以引领和指导共享实践发展的方向;同时又要十分重视现阶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共享理念和共享原则的建构,以对现阶段各种利益关系进行有针对性的协调,在现有的经济社会条件下让共享理念得以最大限度的实现。

4.理论建构与日常促进相结合的原则

共享问题既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日渐凸现的重大理论课题,也是重大的实践课题。人类历史进程表明,社会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人们探求共享的过程,人们在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中根据新的利益关系的变化不断调整原有的利益关系,抛弃不合理的利益关系,从而建构新的共享理论,不断推进共享实践。在现代社会里,共享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属于伦理和价值观的层面,二是权利和制度的层面,三是社会政策的层面。这三个层面是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历史地形成的,也是当代中国共享理论建构的基本内容。同时,在当代,人类对共享的追求已纳入社会发展实践进程之中,成为它的内在目标和内在动力。共享问题只有在社会发展中才能解决,社会发展只有在促进社会正义的进程中,通过对日常生活中诸多不公平、不合理、不包容现象的有效克服,不断消除不公平、不正义现象,才能日益走向完善,走向公正和共享。因而,在建构当代中国的共享理论时,必须把理论建构与日常促进结合起来,一方面要重视理论建构,使当代中国的共享理论不偏离人类价值观和制度文明的大道;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日常促进,追求相对共享而不是绝对共享,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不公平不正义现象的逐个克服和消除以促进和实现共享发展。

三、当代共享理论的基本内容

共享是人类社会具有永恒意义的基本价值追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共享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同时共享也被赋予了更多更新的涵义和内容。在构建当代共享理论时,必须吸取整个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尤其要积极吸取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在共享理论和实践上所取得的成果。同时,共享是具体的历史的。在当代,共享是一个由价值观、制度安排和社会政策体系等组成的有机系统。必须立足于现时代,从现实的经济社会条件出发,全面构建共享理论。

1.共享是一种社会价值观

共享是公平正义理念在现代社会生活和公共秩序中的集中体现。与公平正义强调的是利益和负担的平等分配有别,共享则主要是指利益的平等分配和共同享用。作为一种价值观,共享体现了人的社会性,它是人作为社会动物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作为社会合作体系成员的基本权利。人类对共享对象的认识由一个从最基本的人身权、生存权到土地权再到自由和平等权的不断深化、不断觉醒的过程。在现时代,共享理念不仅是传统“大同社会”、天下为公理念在现实中的反映,而且是人们追求自由和平等权利不断提升的产物。与传统共享思想的理想性、抽象性相比,当代共享理论是以权利为价值基础的,它建立在权利基础上,既以不侵犯他人权利为前提,也旨在保障作为社会合作体系成员的个人的生存权、就业权、受教育权、发展权等基本权利。因而,共享是一种强调个人权利和社会正义的价值观,在现时代具有现实的社会价值基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完善是共享的价值目标。当代共享理论的根本目标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和谐完善。强调共享就是要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求,把抑制和克服不公平不正义现象、实现共享发展看作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共享强调人是发展的终极目的,社会应该让所有的人受益,消除贫困,让所有人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以使他们能够获得充分和全面的发展。共享要求切实保障人的基本权利,关注人类生活各方面的成就与人权的改善。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共享价值观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共享的前提是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共享的要义是让全体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共享的目标是守住民生底线,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这些共享价值观在获得社会广泛认同之后,不仅能推进解决现实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公平不正义现象,它同时也会成为一种公认的人文价值,成为人们反思社会不公正、反抗不公正对待的思想源泉,成为影响社会政策制定者确立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基本价值尺度。

2.共享是一种发展模式、制度安排和政策体系

共享不仅是一种社会价值观,更是一种发展模式、制度安排和社会政策体系。共享价值观总是体现在制度安排和政策体系中,也只能通过一定的技术、体制和机制来实现。如果没有体制机制的保障,共享将会不现实地流于一种口号、一种理念。与传统共享思想相比,当代共享理论更重视把共享愿景变成现实,把共享理念变成实践,所以是一整套利益表达、协商、协调的体制机制。社会是一个合作体系。在社会合作体系中,每一个成员都应当具有同样的尊严、同样的基本权利,人的生存权、就业权、受教育权等基本权利应当得到保障,这是当代共享理论的内在依据和基本宗旨。当代共享理论要求在社会制度安排中坚持自由与秩序相统一、效率与公平相统一、个人幸福和社会和谐相统一的原则,在社会发展中首先确立最有利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和制度安排,同时又要建构整合程度最高的制度安排。换句话说,共享的社会应该是依法有序的,能够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体系将千百万人从各自利益出发进行各种活动的结果最终导引到最能够促使社会公共利益增加,促进经济与社会共同发展,使社会稳定、协调、有序地发展。从总体而言,共享的发展模式是将效率与公平兼顾的最好的制度安排,即既能保证效率的最大化而又不失公平,或者既能实现公平而又不失效率。一方面,发达的物质基础是现代意义上的共享社会的支撑构架。只有以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为物质基础,才能为社会分配提供足够的资源,才能为共享提供必要的前提和条件。与此同时,必须健全社会保障体制、利益表达机制、公平分配机制和民主决策机制等,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切实保障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尊严,以使共享由理念变成现实。当前在制度安排上尤其要注意机会平等和规则平等,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市场主体享有平等的经营权,开展公平、合理的竞争,反对阻碍自由贸易和机会均等的垄断。要实施精准的扶贫战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消除贫困,建构财富共享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要在实行有效的政府再分配制度的同时,积极发挥社会慈善特别是企业家慈善在财富分配中的作用。要妥善处理劳资关系,建立健全协调劳资关系的制度安排。要建构政府、资本、社会良性互动的治理结构,有效地利用资本与规制资本,让资本创造的财富为其创造者——全体劳动者所共享,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人的全面发展。

3.共享是有边界的

从字面上看,共享是指共同享用、享受。与传统共享观念相比,当代共享理念无疑具有更广泛的外延和更深刻的内涵。历史发展表明,人类对共享的追求经历了由生存需要到应得权利再到平等尊重价值的过程。而需要、应得、平等之间的内在关系与动态平衡,正是当代共享理论的重要主题。共享是全面共享,是全民共享。但从共享的内容和对象看,共享还是有边界的。一是从共享对象来讲,共享主要是指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的共享。一般来说,物品可以分为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和混合物品。共享是指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的共享。而私人物品总体上是不能共享的,当然可以被分享。对介于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之间的混合物品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其次,共享是一定生产力水平上的有限共享,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共享是财富创造前提下的共享,是效率基础上的共享,不是搞平均主义,片面强调财富分配结果的一致性。如果我们一味追求结果的一致性,那么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被抑制,社会发展将没有发展动力可言。再次,共享是全民共建共享。共享以共建为前提,不能搞民粹主义和福利主义。诚然,共享要防止财富和资源被少数人垄断,造成贫富两极分化和社会不公,但共享也要防止民粹主义风险。同时,共享也不是福利主义。人的福利需求通常是刚性的,如果盲目追求福利增长,社会中创造财富的人就会减少,社会财富就会枯竭,而超越现实经济发展水平的共享是不可持续的。

4.共享是一个系统,也是一个过程

共享是一个由价值观、制度安排和社会政策体系等有机组成的系统。同时,共享也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需要在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进程中达到动态平衡,共享的目标要在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和扩展。与此相关联,当代共享理论也是一个由共享理念和价值、共享的原则和规则体系、共享的人性基础和社会环境、共享实现的机制和途经等组成的有机系统。在共享理论中,涉及到共享的主体与客体、财富创造与分配、人的权利与资源共享以及共享与资本、共享与人性、共享与发展、共享与环境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必须深入研究现代化进程以及市场经济发展实践中共享理论的基本内容与规则,重视当代共享理论的逻辑建构,以切实地规范和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同时,由于共享理论的复杂性,现实的共享实践又是一个过程,因而,共享理论的建构也是一个过程。现阶段的共享理论应重点厘清共享的边界,研究共享实现的机制制度安排,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构建共享保障体系。毫无疑问,我们现在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贫富差距太大的问题,也就是要解决收入、财富分配结果不公平的问题。而这种收入、财富分配结果不公平现象主要是由经济活动的起点不公正和规则不公正所引起的。因而,要实现共享发展,首先是必须在制度安排上解决起点公正和机会公正的问题。

此外,对个体而言,共享还是一种道德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共享倡导一种克己奉公的奉献精神,倡导美美与共、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文化氛围和道德境界,倡导关爱他人、平等待人的慈善品格,如此等等。当代共享理论应深入研究共享所内含的道德底蕴,探索共享理念和生活方式形成的机制和文化土壤。只有当大多数公民都对共享理念有一个最低限度的文化认知,才能广泛地接受共享的价值准则,普遍具有共享意识及其相应的道德素养,并将共享的道德意识和思维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为共享的实现提供道德和文化支撑。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Z].1948.

[4]联合国.发展权利宣言[Z].1986.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20.

何建华,浙江省委党校哲学部教授,浙江省重点研究基地“科学发展观与浙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湖南师范大学共享思想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湖南师范大学共享思想研究中心项目“共享理论的当代建构”(17GX01)

猜你喜欢
现实建构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漫画:现实背后(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