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
道德经济:当代经济伦理学研究的应有主题
周丹
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道德经济是在企业社会责任思潮和消费者对企业社会目标的期待的双重推动之下而兴起和发展的,社会企业的蓬勃发展是其兴起和发展的典型表征。以研究人们经济活动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为宗旨的经济伦理学应该把道德经济纳入其中并赋以主题地位,而道德经济也可以展现经济伦理学为经济发展创设价值目标的学科价值,丰富它的研究内容,为它合理指导经济决策提供新思路,从而构成经济伦理学现实化的实践平台。与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不同的是,经济伦理学研究道德经济建立在经济主体是“经济人”与“道德人”相统一的理论假设之上,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价值分析法研究道德经济。
道德经济;社会企业;经济伦理学;实践平台
道德经济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新兴的经济现象。本来,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著名历史学家E.P.汤普森提出来的,但甫一提出,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各领域学者就对其产生了极大兴趣,并给予格外关注。其实,道德经济不仅是上述学科应关注的问题,它同时也是一个经济伦理问题,是研究人们经济活动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的学科即经济伦理学应纳入其中的重要问题。那么,从经济伦理学角度,我们到底如何理解道德经济?它与经济伦理学理论体系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如果有,它在经济伦理学中到底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且具有何种意义?本文认为,道德经济应构成当代经济伦理学研究的主题,是经济伦理学得以现实化的实践平台或机制。
从时间上看,道德经济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从内容上看,道德经济则是随着企业对社会责任的重视及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变化而出现的,可以说,企业社会责任思潮为道德经济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因而道德经济是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拓展和消费者对企业社会目标的期待这样的双重力量的推动之下而兴起并获得发展的,当前经济社会中社会企业的蓬勃发展是其典型表征。
第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发生变化促发了当前道德经济的兴起。20世纪90年代以前,经济领域流行的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企业的唯一社会责任就是增加利润”[1](P100)这一经济伦理观念,从此,利润优先的原则成为经济领域的圣经或伦理信条。然而,随着在这种伦理信条指导下的经济中不道德逐利行为的升温,产品安全问题、资源与环境问题、金融问题层出不穷,贫富差距、机会不公等问题日益突出。面对这种局面,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悄然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增加在社会责任上的投资,主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表明对公益捐赠、环保管理、节约资源能源和降污减排等的重视。甚至有企业公开宣称自己的首要目标不是追求利润,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产品传达对社会的关爱,希望对公益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当然,在这些企业的声明中也不乏存在自我标榜的成分,但也确实存在大量的以行动来落实目标的企业。
众所周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很多企业为了顺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惜为此投入更多的资金。例如,美国阿斯本国际滑雪场(Aspen Skiing Company)修建了美国最早被认证为“绿色”的建筑,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帕特·奥唐纳(Pat O'Donnell)在记者提出的相关问题中这样说到:“我们这样做是因为这是正确的事情,这栋建筑让我们多花了无数美元,但管理层和所有人一致认为这是我们的指导原则和我们的价值追求。”[2](P28)由此,奥唐纳的话语中无疑蕴含着以道义论伦理指导公司经营行为的意旨,“正确的事情”成为“指导原则”和“价值追求”具有浓厚的道义色彩,哪怕“多花了无数美元”也在所不惜,这一话语表明了阿斯本公司籍此向公众传达其自觉履行环境责任的态度。2000年的秋天,丰田汽车美国销售公司(Toyota Motor Sales USA)在加利福利亚签订了一份最大的绿色能源合同,每年从绿山能源公司(Green Mountain Energy)购买由风、水、太阳和其他再生能源生产出的4亿千瓦时电能,丰田公司的指导方针是积极致力于对环境无害的事业[2](P29)。在产品的营销中,“绿色”“环保”概念帮助该企业树立了良好形象并开拓新的业务,成为其最好的营销诉求。
第二,消费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目标的期待也是当前道德经济兴起的另一个重要动因。在许多企业越来越重视其社会责任的同时,消费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注意力也转移到了企业的社会目标上。众多消费者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怀有期望和要求,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常常超越了基于经济理性的标准,趋向于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立场和具体活动,这对那些缺乏社会责任的企业会构成一种强大的抵制。随着消费者环境、人权意识的增强,他们倾向于消费那些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并将这种消费观看作理性的消费行为。在企业、利益相关者和消费者的一致关注中,企业再也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必须把社会利益放在显著的位置上。
第三,当下经济社会中社会企业的蓬勃发展是道德经济兴起的典型表征。社会企业是一种有别于通常意义上的商业企业同时也有别于非营利组织,介于公益与盈利之间的企业形态。因为这一新的组织形态具有企业化运营方式,同时又受社会使命驱动的混合特征,兼具了公益和盈利双重目标,所以,西方普遍地称之为社会企业(SocialEnterprise)[3](P1)。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国家经济普遍不景气并引发了福利国家危机,所以自80、90年代以来这种国家福利体制也开始转型,在此背景下,社会企业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和公益模式逐渐显露,它把商业模式与社会目标、盈利与公益结合起来。它既不同于全部依赖捐赠的传统公益性慈善机构,也不同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一般商业企业,投资者的目的以及对它的绩效衡量是解决某些社会问题,而不是赚取利润[4](P506)。
社会企业自20世纪90年代起在西方国家产生并迅速发展。其始终以社会目标为目的,以商业运营为手段的模式受到广泛关注和赞誉。在理论界,安东尼奥·托马斯(Antonio Thomas)提出,它(社会企业)是第三部门的要素之一,是社会经济的另一种形式[5](P246)。众多学者将社会企业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探讨其对社会福利体制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贡献。
社会企业受到从大众到政府,从个人到企业的广泛认可和欢迎,正因为其具有自身的优越性:首先,社会企业具有明确的目标。社会企业力图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社会价值的创造是其所追求的明确目标。企业围绕这一目标做出决策,其关注点主要是有益于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盈利只是社会企业为了维持自身的运行,从而更好地创造社会效益的一个手段,而不是其最终的目标。社会企业的盈利活动是围绕其社会目标而展开的,社会企业存在的基础是某种社会目标,社会目标是社会企业的价值准则。与一般的商业企业相比较,社会企业盈利的压力较小。其次,社会企业具有可持续性。社会企业谋求社会价值实现的同时,兼顾经济价值的创造,采用商业模式旨在社会问题的解决,这种创新性举措改变了非营利组织纯粹依赖个人或集体的捐赠以及政府拨款的运作模式,改变了在资金上依赖第三方的现状,实现了组织的自给自足,具有可发展和可推广性,企业可以持续发展。再次,社会企业具有其独特的价值。西方学者卡罗·波兹卡(Carlo Borzaga)和雅克·迪夫尼(Jacques Defourny)对社会企业的独特贡献做了探讨,将其贡献归纳为五点,即福利系统的转换、创造就业机会、社会凝聚力与创造社会资本、地方发展、第三部门的动态性[3](P111)。我国学者舒博提出社会企业具有六个特点: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鼓励民众承担自我改善生活的责任,减少为慈善而慈善的需求;能够吸引更多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参与其中;运作灵活,能有效动用成员的技能,提供多元化服务;在解决社会问题的某些方面能够产生更高的效率;突破了一直困扰公益组织的资金困境[3](P120)。总的来说,社会企业在促进就业、减少贫困、创造经济收入上做出了贡献,在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促进社会融合、满足不同层次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社会需求、积累社会资本、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社会企业都能发挥其独特作用,更重要的是社会企业还具有不同于政府、商业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独特优势。
在运作方式上,社会企业与一般企业无异,只是营利不是其最终目标,而是必须从事与创业宗旨相同、有益于社会的事业[4](P407)。在组织形式上,社会企业具有连续性,是介于传统非营利组织和传统商业组织间的连续体。社会企业异于传统非营利组织,借助成功的商业模式,实现组织的自我运转,依靠自己的盈利来维持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完成服务于社会的目标。盈利在社会企业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是社会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借助商业运作解决社会问题的创新模式,社会企业不但创造了经济价值,而且增加了福利供给、扩大了社会融合、创造了新的工作机会、解决了诸多社会问题。简而言之,社会企业就是追求社会效益,以解决某些社会问题为终极目标,借助经济价值的实现促成社会价值的达成的道德经济。社会企业的创办和发展表明,以社会目标驾驭经济目标,通过经济目标实现社会目标的经济组织方式是可行的,同时其兴起和发展也表明了道德经济在当代经济社会中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
既然道德经济已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人瞩目的新兴经济现象,那么作为研究当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的经济伦理学就不能不对其发声。毋庸讳言,自经济伦理学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性学科于20世纪70年代产生以来,它为经济决策提供依据、为经济发展创设价值目标、为经济运行建立有效的道德规范和秩序保障之功能和重大价值已然充分彰显,正如著名经济伦理学家乔治·恩德勒所说:“经济伦理学在西方(20世纪70年代起在美国,80年代起在欧洲及其他国家)引起了激烈的辩论,而这种辩论被一种动力强有力地驱动着。这种动力便是经济伦理学应该对改进经济实践做出贡献。”[6](P5)在过去的四十多年中,经济伦理学对经济实践的改善和进步、对经济活动和发展的伦理质量的提升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而在当今,经济伦理学要取得更强的生命力,获得现实化,就应该把道德经济纳入其考量之中,赋予道德经济以主题地位,并以其特有的学科理念、理论体系和实践功能推动道德经济的实现。而从道德经济角度来说,道德经济也可以丰富经济伦理学的研究内容,促进经济伦理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构成经济伦理学现实化的实践平台。
第一,经济伦理学的目的是实现道德经济。霍曼在《经济伦理学大辞典》中认为,“经济伦理学研究如何能使道德规范和理想在现代经济的条件下发挥作用的问题”[7](P587)。那么,当道德规范和理想在现代经济中很好地发挥了作用后所形成的经济又是什么经济呢?显然是道德化的经济或道德经济。事实上,在经济伦理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践履,它都秉持着这一目的,力图提升伦理价值观念和价值目标对经济的引领,发挥伦理道德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以便形成经济的道德化。
从经济伦理学角度来看,所谓道德经济,是指以社会制度和共同价值观为主导,以服务于社会为目的,力图实现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相统一的经济组织方式或经济活动形式[8](P86)。道德经济经历了产生、初步形成和发展这样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在这一过程中,道德经济的实践主体始终以一定的价值追求为目标,竭力谋求经济的公平、公正,力图推动经济发挥其服务于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可以说,道德规范和价值诉求在道德经济的发展中一直存在,并导引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其进步。
面对GDP模式已经将经济发展政策引向错误的道路的现状,经济伦理学任重而道远,它必须承担起矫正那种把物质财富增长等同为发展之经济发展模式所导致的误区,为经济发展寻求正确的价值观念,为经济制度的变革提出可行的伦理指导,为经济决策指出正确的方向,为经济行为设立正确的价值目标等艰巨使命。换而言之,对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的探寻是当代经济伦理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大任务。
今天,道德经济的独特优势已经逐渐突显,其以经济目标的实现为手段来实现社会目标的模式受到广泛的赞誉,成为紧跟时代发展的创新性经济活动和组织方式。道德经济的形成,既是时代发展所赋予的要求,同时也离不开学术界长期以来的不懈努力。正如刘可风教授提出的:“它(经济伦理学)是一般伦理学在经济学领域中地位的再发现与深层挖掘。”[9](P1)经济伦理学是一般伦理学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作为应用学科,经济伦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究的目的就是推动经济制度的变革,为经济发展创设恰切的价值目标。道德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之途,其服务于社会、对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追求正是经济全面发展的意义所在。简而言之,经济伦理学的目的就是推动道德经济成为现实。
第二,道德经济展现经济伦理学的学科价值,丰富其研究主题,促进其发展。经济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于20世纪60—70年代有着特定背景的美国。二战后,美国大力发展经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利润的追求似乎成了企业追求的唯一目标。经济的飞速增长伴随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道德缺失、消费者利益和公共利益受损等一系列问题,一些有声誉的大公司不断爆出经济丑闻。学界的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到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对企业在它的管理和经营中是否应当考虑伦理价值观的地位并承担道德义务的研究。在公众的声讨和关注中,作为回应,企业决策层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积极联系相关学者,试图将伦理因素引入到其决策和经营管理的过程,从而使经济伦理学成为公司经营管理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伦理学研究产生于企业解决发展中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经济领域出现的问题不断增多,经济伦理学研究的主题也随之变换,从环境破坏、败德行为到公平与效率、变革与稳定,再到富裕与贫穷、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同时,研究的视角也趋向多维,研究方法亦逐渐多样化。在坚持对经济社会中道德现象和问题进行挖掘、探索并力求从中觅求和提炼出解决问题的理论范式的实践中,经济伦理学成为了一门与时代同步发展的“显学”。而当代道德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无疑也为经济伦理学输送了新的血液,为其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
首先,道德经济展现经济伦理学为经济发展创设价值目标的学科价值。道德经济以服务于社会为基本价值追求,用社会的道德指导经济,把社会目标、公平正义当作最终目标。而经济伦理学研究的目的正是要以道德为经济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目标。所以,道德经济的基本价值追求和终极目标正是经济伦理学研究的意义所在,也就是说道德经济是经济伦理学为经济发展创设价值目标的学科价值的展现。
其次,道德经济对共同价值观的追求有助于经济伦理学研究主题的丰富。道德经济是在一定的制度规范和价值观的引导下,有利于实现一定价值追求的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实践。在当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中,可持续发展、社会正义和效率等基本价值被摆在至为突出的位置,甚至成为人们的首要价值选择。毋庸置疑,道德经济对这些基本价值的追寻和切实践履将极大地丰富经济伦理学的研究内容。
其三,道德经济的运作模式为经济伦理学合理指导经济决策提供新思路。当代经济社会,道德经济以社会企业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谋求社会价值的同时兼顾经济价值的创造,采用商业模式旨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运作模式,有别于一般的商业企业的运作,也有别于传统的非营利性组织的运作。这显然是一种过去未曾出现的新思维,本着服务于社会、满足社会需求的宗旨,这一模式利用并改进了商业企业和非营利性组织的运作方式,校正了它们的不恰当的目标。这种创新在经济伦理学的研究中举足轻重,既体现了经济伦理学与时俱进的一面,也体现出其勇于探索的一面。
总之,对经济伦理学应该如何看待道德经济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肃清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关系问题,而且能够解决经济如何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问题。显然,经济应服务于社会是不容质疑的,而在当前经济社会背景下,探索经济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服务于社会的作用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亦毋庸赘言。
由上述可知,道德经济的兴起与发展已然成为当下经济伦理学研究应给予极大关注的新现象、新问题。那么,从理论上审视,经济伦理学到底应该如何研究道德经济,或者说这种研究与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的研究有何区别呢?
第一,经济伦理学研究道德经济建立在经济主体是“经济人”与“道德人”相统一的理论假设之上。理论假设是现代科学、学科理论体系建构的基石。经济伦理学是经济学与伦理学相交叉而产生的新兴学科,它既是伦理学的分支学科,也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现代经济学的大厦建立“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之上,现代伦理学也是建立在“道德人”这一前提之上,因此经济伦理学也必须结合这两种前提,将其合而视之,并作为自己理论体系建构的逻辑起点。从经济伦理学角度来看,道德因素应是道德经济的必要规定,也是其产生和发展的内在促动力量。我们知道,现实的经济活动中的个人都是丰富的活生生的本真的人,它不仅是理性的人,而且是有意志、情感和冲动等非理性的人,它既是“经济人”,又是“道德人”,是“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合体[10](P32)。道德经济的主体也是现实的个人,是丰富的活生生的本真的个人,无论是企业的决策者还是普通员工,他们既是“经济人”又是“道德人”:一方面,作为“道德人”,道德经济主体都有着良好的愿望,期待在工作中得到肯定,获得成就感,道德无疑地成为了他们追求的目标;但另一方面,作为“经济人”,道德经济主体的行为毕竟是经济行为,作为经济行为,效率也是其重要价值追求,是其作为“经济人”而存在的结构性规定。从这一意义上看,经济伦理学视野的道德经济及其主体的行为实质上是道德价值与经济价值相统一的行为。
第二,经济伦理学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研究道德经济。前文对道德经济的界定表明,道德经济依系于社会制度的引导和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观的推动,其对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双重目标的这种追求,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来看,并非是偶然的,而是具有其历史必然性。当我们把道德经济视为经济伦理学的主题时,我们就应该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来考察、审视它。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任何社会的经济活动形式都不过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这种生产关系必定与一定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生产力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决定一定生产关系的形成、发展和变更,同时,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于生产力的发展时它就是生产力发展的促进力量,当生产关系不适应于生产力的发展时它就是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或枷锁。同理,经济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因此,道德经济的产生从根本上说就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必然结果。
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过去相比都发生了巨大变革,取得了长足发展,而经济的活动与组织方式也相应地处于更迭变换之中。众所周知,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共经历了三次巨大的技术革命,从开创了人类大机器时代的第一次英国工业革命到使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21世纪,我们又面临的是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次革命将再生能源引发的能源互联网与数字信息智能相结合,将导致工业乃至世界发生重大变革,还将导致社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和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发生重大变革,促进人类社会进入绿色低碳、生态和谐、智能开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促使人类文明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11](P59)。第一次工业革命诞生了拥有大型机器或设备的工厂,以工厂为商业组织,第二次工业革命诞生的商业组织方式是公司或企业,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呈现突破性发展,这次的革命让世界变得更加智慧。以大数据、云计算和智能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将带来生产方式和产业组织方式的重大变革,形成信息社会发展的新浪潮[11](P60)。显而易见的是,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对全球产业、经济及社会发展产生了全局性影响,会引发人类生产方式的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生产的网络化、社会化趋势不断升华,众多小企业联网生产逐渐取代了大工厂生产和整合的企业。生产不再在受控的大工厂中进行,遍布于各个社会关系网点中,生产关系渐渐推拓开来并接近比之更为广泛的社会关系。经济主体只有在遵守一套共同价值观的前提下开展交流与合作,除了利润和销售,他们关心的问题也更加广泛、包容并带有极强的综合性。同时,他们意识到如果还是站在工业时代思考经济的活动和组织方式,按照工业化模式视经济增长为发展,只注重利润的逻辑显然造成的是现实与追求之间的巨大冲突和裂痕。我们需要的是道德经济这样一种新的经济活动和组织方式,其所具有的高度灵活性和包容性,所包含的连续而广泛的议题,能适应当前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第三,经济伦理学以价值分析法研究道德经济。与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研究道德经济不同的是,经济伦理学是价值科学,对事物、现象进行价值分析是其学科属性所决定了的。经济伦理学认为,只有以社会制度和共同价值观来主导经济行为,经济秩序方能得以保障。以服务于社会为目的,应该构成道德经济的坚定立场。当然,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也主张道德经济应以服务于社会为要务,但他们只是停留于经验性、描述性的层面,并不给出规范性结论。在经济伦理学视野里,道德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和组织方式,有着两个重要目标:一是经济价值的实现,二是社会价值的落实。其中第一个目标表明道德经济的“经济”属性,第二个目标表明道德经济的“伦理”属性。之所以说需要落实的社会价值是属伦理的,是因为对于经济主体来说,社会施加于它们的“限制或要求通常是道德性的”,它们不敢也不能对这种限定视而不见。它们一方面是社会的服务者,一方面又“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必须以社会作为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保证”[12](P20),因而落实社会价值是道德经济主体责无旁贷的使命。那么,道德经济的这两个目标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道德经济之所以为道德经济,是因为这种经济活动方式中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紧密关联、缺一不可,并相互促进。社会目标是道德经济的中心,它通过经济目标得以实现。社会目标引起、指导、控制、调节主体的经济活动目标,决定着经济主体活动的方式和性质。经济目标的实现是为了社会目标的达成,即是说道德经济的经济目标是实现社会目标的方法、途径,通过经济目标实现社会目标是其根本特点。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社会目标的提出和实现,依赖于一定的经济条件,这种经济条件是提出能实现的社会目标的现实基础,又是保证社会目标得以实现的现实力量。经济目标的树立和追求又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目标。在道德经济活动中,经济目标都是实际用来达到社会目标的,因而是同社会目标联系在一起的。如果经济目标不与社会目标相联系,不能实际用来达到社会目标,那么它就失去了意义。同时,经济目标的力量和作用,也只有在道德经济活动中被有目的地使用才能表现并发挥出来。如果不在道德经济活动中被有目的地使用,经济目标也就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在经济目标达到的基础上,人们可以根据需要提出新的社会目标,为实现新的社会目标而奋斗;社会目标又推动、促使人们去创造新的经济目标;新的经济目标又引起新的需要,人们又提出新的社会目标。就此,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互相制约,互相推动,构成了道德经济的鲜活的发展过程。[参考文献]
[1]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第八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A.Schendler.Where’s the Green in Green Business?[J].HarvardBusinessReview,Vol.80,No. 6,June,2002.
[3]舒博.社会企业的崛起及在中国的发展[D].南开大学,2010.
[4]资中筠.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
[5]Thomas,Antonio.The Rise of Social CooperativesinItaly[J].InternationalJournalof VolntaryandNonprofitOrganizations,Vol.15,No. 3,September 2004.
[6]乔治·恩德勒.面向行动的经济伦理学[M].高国希,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7]乔治·恩德勒,等.经济伦理学大辞典[M].王淼洋,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8]周丹.“道德经济”正义[J].云梦学刊,2017(1).
[9]刘可风.当代经济伦理问题的求索[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10张志丹.多重视域中的道德生产力——兼驳“泛生产力论”的观点[J].伦理学研究,2008(4).
[11]邹力行.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科技产业,2013(7).
[12]理查德·T.德·乔治.经济伦理学[M].李布,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周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博士生,长江大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