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绽放
——评《中国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与现代践行研究》

2017-01-27 08:48姚文佳
伦理学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道德民族理念

姚文佳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绽放
——评《中国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与现代践行研究》

姚文佳

我国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厚的道德文化资源,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在传统社会中,道德始终处于文化话语的中心,不仅是人们评判是非善恶的标准,更决定着大家参与社会生活的资格。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道德文化千百年来连绵不绝,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它在近代却遭遇了现代性的严峻挑战。自晚清之后,随着西方文化的强势渗入,我国传统文化未能自发地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出现了现代性断裂,道德文化也随之面临危机。我们一度对自己的文化产生了严重质疑,以致于在某一段时期否定和排斥传统文化,传统道德文化也被视为陈腐的伦理观念备受冷遇。但在历经一系列文化变革之后,我们发现,传统文化早已浸入中华民族的血液,民族的崛起不能寄希望于外来文化的生搬硬套,而必须在自身内部寻找支柱和脊梁。我们的道德生活最终要在民族的文化语境中予以言说。根本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推进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转型,让传统道德理念得以在今天继续发挥引导和规制的作用。教育部长江学者——李建华教授及其学术团队撰写的《中国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与现代践行研究》直面这一问题,系统提出了从传统道德文化理念的梳理到现代践行的完备方案。

首先,该书提炼了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理念。我国漫长的道德生活孕育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也形成了极为庞杂的道德观念体系。这些观念共同编织了我国道德传统的灿烂星空。只有澄明道德文化的内核,我们才能提纲挈领地梳理道德文化的历史,准确把握我国道德生活的演进脉络。同时,随着社会历史环境的改变,有一些传统道德已难以适应现代的道德模式甚至与现代文明相背离。显然,我们不能把当代的道德生活完全置于传统的道德话语之下,而需要以扬弃和批判的态度对之加以审视,提炼与现代文明相适的核心理念。李建华教授及其团队在厘定道德文化本质的基础上探索出从文化之“形”走向文化之“神”的理念提炼方法,立足于“人神关系”、“天君关系”以及纲常关系领域,对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理念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和凝练。该书所提炼的“廉”、“忠”、“孝”、“悌”、“贤”、“和”理念是搭建传统道德原则框架的基石,代表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要求和人格理想。这六大理念为我们呈现出传统道德文化的层次与结构。熟人社会是传统社会的本质特征,血缘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人际纽带。“孝”、“悌”无疑是传统语境处理血缘伦理关系的关键要素。“孝”彰显了代际之间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悌”则勾勒了同代之间的道德关系,它们共同支撑起家族道德的谱系。社会生活与家族生活保持着相似的结构,社会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家族生活的外化。“廉”、“忠”、“贤”、“和”是“孝”、“悌”在社会层面的道德镜像,它们展示了传统社会领域的内在诉求。当前,我们的社会模式发生了深刻变革,陌生人社会逐渐取代了熟人社会。一方面,我们需要关注公共道德、公共精神,另一方面,我们依然要坚持对道德人格的追求。现代性道德的突出问题在于公共道德与私人道德的矛盾,传统道德由内而外、“内圣外王”的文化进路旨在实现私人道德与社会道德的统一。就此而言,该书提炼的道德文化理念不但秉承了传统道德的基本特质,更对当今道德生活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

其次,该书回溯了传统道德文化理念的践行历史。对于道德文化的历史践行不仅具有方法和工具的价值,更有着本体性价值。就民族而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相反,都植根于民族历史之中。民族的历史绝不是简单的追忆,而是民族成其所是的源头和根脉。如英国著名学者海伍德在谈论民族文化共同体时所言道的,“这些民族可被看成是‘有机的’,因为它们受到自然或历史力量而非政治力量的塑造。文化民族的优势在于,它因强大和历史性的民族团结感而紧密结合,通常比较稳定和具有凝聚力。”民族的道德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文化坐标,成为自我身份认同的标志,更成为文化自信的基石。带着历史责任感,该书作者在宏大的历史图景中回顾了传统道德实践,在对政治领域、家庭生活、职业活动和社会生活的细致考察中发现了传统道德文化理念的主要实现方式——家庭熏陶、官方垂训、师长教化、民间劝善、寓教于乐,这些方式构建了多维度多层次的道德感化机制。为了获得令人信服的成果,李建华教授及团队收集、整理、引用了丰富的史料,为论证提供了坚实的依据。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对传统道德文化实践进行如此严谨、全面的梳理无疑是一项艰难的学术工程,体现了作者团队的学术素养和学术担当。难能可贵的是,该书没有满足于对于实践路径的揭示和呈现,而是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深入总结了其中的经验与教训。虽然作者团队对于民族道德文化都怀有亲近与敬畏,但他们超越了自身的学术偏好,避免了民族文化至上主义的倾向。这种开放的学术姿态为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反思敞开了大门,为其现代超越创造了条件。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产生了新的道德需求。一是人们的自我意识极大增强、注重个性发展,二是权利意识不断提升、期待扩大个人层面的自由限度,三是公共领域得以形成并在扩展之中,公民身份取代亲缘关系成为人际的主要联结。新的道德情境要求我们既要从传统模式中汲取有益的元素,保持形成于其中的文化灵魂,又要通过创新铺筑适合当今道德塑造的实践路径。该书敏锐捕捉了道德文化的现代脉搏,在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开启了对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承和超越之路。

再次,该书构建了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实践策略与机制。将文化付诸实践,以传统理念引领道德生活,是我们共同承担的学术使命,也是促进传统文化完成现代转型的主旨所在。现代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既为道德培养提供了历史契机,也使之面临困境。机遇在于,社会文化的多元和技术手段的发达让我们有着更多的渠道进行道德文化的传播和教化。困境在于,我们生活在共享话语权的时代,传统道德所依赖的权威式推行方式受到了诸多质疑,如何就传统道德文化达成共识成为不可回避的难题。此外,生活的世俗化趋势弱化了对于高位道德的诉求,公共秩序的维护更多诉诸于底线性的道德规则。引导人们抵御商业文明隐含的非道德倾向、突破狭隘的私人利益视阈,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也是传统道德文化理念实践的主题。该书充分考虑了我们所处社会阶段的时代特征,在策略机制选择中表现出多主体参与、多路径并行,从道德管理走向道德治理的逻辑理路。作者团队在研究过程中广泛引用了伦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前沿知识和理论,富有创见性地建立了道德文化传统理念的监测系统,为我们及时了解道德文化理念的实践状况从而作出有效调整提供了方法论和学理性支持,显然是极具现实价值的学术探索。

(姚文佳,长沙师范学院教师,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道德民族理念
我们的民族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多元民族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