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存良
(拂晓报社,安徽宿州234000)
擅于在“会海”中觅新闻
——浅谈如何改进会议报道
□杨存良
(拂晓报社,安徽宿州234000)
以擅写“会议报道”著称的新华社高级记者郭玲春,在谈自己如何写会议新闻时说:“大凡会议,格式程序往往大同小异。不得不奔走于会海的记者,要擅于在‘大同’中求‘小异’。”
笔者在地市党报当了十几年记者,接触得最多的也是各种会议报道。近年来,也一直在怎样写好会议报道方面下功夫。2005年起,笔者参与并负责拂晓报社政务报道采访工作后,便多方探索,大胆地在如何让会议稿看不到“会议”,从会议中挖新闻;从场内“游走”到场外去采访新闻方面进行尝试。经过实践体验,笔者认为,这条改革的路子是可行的。
召开会议是展开工作的基本形式之一,参加会议采访,不仅人员集中,材料集中,而且信息可靠,是报道和反映中心工作的重要新闻资源。怎样把会议新闻报道好?“跳出”会议写新闻是出路所在。不能人云亦云,跟着别人模式走。要在写法上不落俗套,在结构上推陈出新,在用语和修辞上与众不同,使读者不仅获得信息,而且得到艺术享受,增强会议报道的趣味性、可读性和艺术性,从而促使会议报道成为版面上诱人的亮点。
所谓“跳出”,就是敢于冲开会议报道的陈规陋俗,不重点写会议的时间、地点、出席领导和参加人员,而是按会议的主题,找最有新闻价值的“新闻眼”做题,选择消息等新闻体裁,报道群众所关心的重要新闻事实。
2011年12月下旬,安徽省宿州市召开了一次关于组织开展行风评议的大型动员会议,宿州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和市直机关各部门负责人都到会。笔者意识到,让群众评议执法机关和服务部门,怎么评?这才是群众最感兴趣的新闻。于是,笔者不写会上领导怎么部署动员,而是“避开”了会议,以“让群众评头论足”为题,写了一条不到800字的消息,副题是“我市八个部门的行风将受民主评议;八大窗口行业将开展作风整顿”。消息醒目地在《拂晓报》头版头条登出。稿件中把宿州市委、市政府的决定作新闻由头,通篇没有领导人的讲话强调之词,根本看不出这是条会议稿。
有位同行问,会议稿这样写,那些组织开会的领导会不会不高兴?笔者认为,绝大部分领导是开明的,只要报道能达到好的宣传效果,他们绝不会去计较“自己的名字为什么不见报、自己的讲话为什么不突出”的。事实也是这样,至今笔者已写过不少这样的“会议稿”,都没有惹过“麻烦”。
参加会议受到各种信息的碰撞,可以目睹一些反常事实,只要记者及时把握,往往会有意外的惊喜。笔者曾参加宿州市劳模、先进工作者表彰会,会议本身可写的东西很多。当笔者了解到有30多个单位因计划生育超指标“进笼子”被取消出席会议资格,便以失去参加会议资格单位为报道对象,写出一篇消息,结果获了好新闻奖。这件事虽然发生在2001年,但对今天改进会议报道仍然有借鉴之处。
“钻进”会内捕捉会议中的新闻,改进会议报道,记者应树立一个新观念,那就是会议报道要避开会议本身,善于捕捉会议中的“花絮”。这种新闻往往更能赢得读者,不仅反映了会议,而且深化了会议。比如,1983年初,四川省召开第四次党代会,选出新的省委领导班子。紧接着召开中共四川省委四届一次全委会,新当选的省委书记杨汝岱发表长达五千多字的重要讲话,就四川省来说这无疑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两名与会的党报记者没有全面地报道会议,而是选择会议中最有价值的信息发了一篇134字的消息。《各种业务会议书记一般不到会讲话》一文见诸报端,立即引起良好反响,并获得当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除党委、政府召开的一些大型工作会议外,我们接触更多的是部门和行业会议,而且他们都会邀请上级分管领导到会讲话,以示重视,还会催促参会的记者让会议报道尽快见报。这些工作性会议按“规范写法”来处理,读者不爱看,群众更反感,认为“领导就是开会”。不写推不掉,怎么办?笔者采取了“钻进”会内挖新闻的办法,照样撇开“会议”写新闻。实际上,不少部门行业会议都有很多好的新闻素材,就看我们是否善于去挖掘。
2008年5月初,宿州市计生委组织召开了宿州市计划生育协会工作会议暨“村为主”工作现场会。宿州市是近600万人的人口大市,然而,近年来面临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两非”案件较多等问题,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形势较为严峻。笔者注意到会上有不少专家和基层代表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和推进协会工作的新思路。于是,笔者进一步搜集材料,会间采访了一些计生部门的专家和基层干部,写出了《人口大市如何走向人力资源大市》的述评式深度报道,作为报纸头版头条采用。宿州市委分管计生工作的副书记看报后非常高兴,说这种报道指导性强,看后开阔了思路,很有借鉴意义,比纯会议报道强多了。
应当承认,会议报道既好写又难写,标准取决于记者对会议报道的认识和把握。一方面,会议报道好写,好在容易应付。会议报道嘛,时间、地点,参加会议领导,以及会议主题,甚至各类材料应有尽有。简单地对会议有关材料进行取舍、摘录便成为一篇“不折不扣”的会议报道。另一方面,会议报道难写,难在突破条条框框,突破难有作为的观念。就改进会议报道来说,记者自己能否把握写作关尤为重要。特别是承担会议报道的记者更应发挥作用,力争通过捕捉会议中的亮点写出会议报道精品来。
对事物敏感是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之一。作为记者如果对外界的事物没有浓厚的兴趣,或对事物的感知迟钝,甚至麻木不仁,是很难找到好新闻的。
近年来,笔者有个体会,只要有新闻敏感,既可以在会场内挖到新闻,又可以按线索从场内“游走”到场外,采访到不少会内难以得到的好新闻。
笔者有一次应宿州市教育局邀请,随他们到桥区大店镇参加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管理教育现场会。在会外闲聊时,了解到大店中学校长宁宗青刚刚被安徽省人事厅、省教育厅授予“全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笔者先将这次会议用短消息处理后,又利用会外视角采访了大店中学师生、校长本人和他的同事,听到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笔者采用速写体裁,用素描方法简笔勾勒出他的几个故事——《农村基础教育的领跑者——记全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宁宗青》,稿件在《拂晓报》头版登出后,《宿州工作》、《宿州广播电视报》等报刊也纷纷作了转载。
“跳出”会议写新闻,“钻进”会内挖新闻,“游走”场外觅新闻,使笔者尝到了一些“甜头”,在改进会议新闻报道方面积累了一点经验,谨以此文和同行们共同商榷、探讨。
(编辑:高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