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泽伟
(蒙古贞日报社,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123000)
突出民族特色彰显地域特点
——《蒙古贞日报》以“小报特办”坚守内容品质
□肖泽伟
(蒙古贞日报社,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123000)
地域上的接近性,是县级报独有优势。如何变地域上的“有限”“接近”为心理上与受众“无限”“贴近”,是增强受众黏性的有效途径,更是县级媒体融合发展的压舱石。
《蒙古贞日报》是辽宁省内仅存的两家县级党报之一。面对上有国家、省级大报不断挤压,中有地市级报无限扩张,加之新媒体加速“攻城略地”的生存态势,《蒙古贞日报》顺势而谋,及时调整办报思路,扬长避短,提出了“坚守内容品质,小报特办”办报原则,突出民族特色,彰显地域特点,形成了具有“党报性质、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民族报,在媒体融合中“风景独好”。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俗称蒙古贞,蒙古贞是“蒙古勒津”部落汉译名。《蒙古贞日报》是辽宁省最早创办的县级民族报之一。近年来,面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大势,《蒙古贞日报》在“融合”中坚守内容品质,突出民族特色,报纸质量不断提升。汉文版由过去的黑白印刷周报变为彩色印刷日报,蒙文版由过去的一个四分之一黑白版面,“扩张”为一张每周三独立出版的彩色报纸。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就办报而言,越是报道地域的和民族的,越是当地读者、少数民族群众喜欢的。近年来,《蒙古贞日报》在民族特色上做足、做透文章。蒙汉两种文字报纸以民族文化宣传为统领,以专栏带动版面,以版面凸显特色,以特色赢得受众,以受众引领市场。
开设特色专栏专版,突出民族特色,做好“垂直内容”。在蒙古贞地区,“三人行,必有一歌手”。针对蒙古族群众爱听歌、爱唱歌的民族习惯,蒙文版开设“蒙古族民歌——好来宝”专栏,专门介绍传统民歌、好来宝、祝颂词等。特别是刊发一些面临失传、散落在民间的民歌、好来宝、祝颂词。先后刊登民歌歌词《乌云珊丹》、好来宝词《婚礼颂》、祝颂词《敖包颂》等120首,不少读者一期不落地将栏目歌词剪下来装订成册。
蒙古文文化版的“民族味”更足、“民族风”更炫。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是文化大县。全县有非遗项目89个,其中,国家级项目3个,省级项目11个。蒙古族乌力格尔、东蒙短调民歌、蒙古勒津好来宝、蒙古勒津四胡音乐等项目是“蒙古勒津”传统文化经典。蒙文版对民族文化内容报道从不吝惜,汉文版也不缺席。特别是对蒙古族婚礼、蒙古族饮食、敖包文化等当地民俗文化的宣传,蒙汉两种报纸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互译互发。如,每年八九月份,是当地一年一度的敖包文化节,蒙汉文两个编辑部提前策划,提早联动,隆重“开办”新闻纸上的“敖包文化节”。五彩缤纷的文字报道、五花八门的节日花絮、五颜六色的图片,让读者尽享“敖包文化节”的视觉盛宴。每年的宝力根寺、瑞应寺庙会是当地蒙古族群众的盛大节日,蒙文版用详细的文字报道“品”庙会,汉文版则用多彩的镜头领着读者“逛”庙会。
《蒙古贞日报》蒙文版的读者群是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中小学教师和学生。为遏制蒙古族语言丢失,特别是针对蒙古族青少年丢失母语严重现象,蒙文版开辟民族教育版块,设有“学生作品”“新名词术语”等栏目,为推广、学习、使用民族语言文字助力。汉文版推出“每天学一句蒙古语”栏目。每天刊发一句蒙汉对译的日常生活用语,并且用汉字或拼音标出读音。如,汉:你好。蒙:塔塞努。不管你是不是蒙古族人,会不会蒙古文字,只要能识字,就可以跟着栏目学蒙古语。该栏目的推出,深受读者的喜爱,特别是工作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汉族同志和不会说本民族语言的蒙古族同志,他们每天拿到报纸的第一件事就是跟着栏目学蒙古语。有不少汉族同志,通过学习,达到了用蒙古语日常简单对话的程度。
办好特色文化副刊,突出民族风情,做好“细分文章”。《蒙古贞日报》提倡办好“两张纸”,即把这张四开小报既办成新闻纸又要办成文化纸。
《乌兰山》文化副刊是《蒙古贞日报》汉文版的“老牌”副刊。乌兰山是当地第一高峰,用山名做副刊刊名本身就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几十年来,《乌兰山》文化副刊秉承“家乡人写家乡文”的办刊宗旨,刊发的都是本地作者“生产”的具有乡土气息、民族风味的“土特产品”,内容既有民俗民风,也有亲情友情;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如:“蒙古语地名溯源”“蒙古族汉字百家姓”等栏目。于寺镇是“中华诗词之乡”,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是“省报告文学之乡”,浓厚的文化氛围与《乌兰山》文化副刊互相培植和烘托,共生共荣。蒙文版文化副刊《希日塔拉》,更具民族特色和地域地点。蒙古文字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竖写体文字,它具有独特的文字结构和特点,与其它民族文字书法相比有着不同的艺术魅力。副刊版开设“蒙古文书法”栏目,主要刊登蒙古族书法爱好者的书法作品。
打本土牌,是办好县级报的优势所在,这是其它纸媒无法复制的。所以,县级报要赢得读者,增强黏性,必须深耕本土。
《蒙古贞日报》提出了“离您最近,和您最亲,与您同行”办报理念,坚持党性原则不动摇,做到“大局宣传”绝不缺位,“本土报道”必须到位。为深耕本土新闻,《蒙古贞日报》对每周五出版的汉文版扩至8版,取名《蒙古贞周刊》,以“本地人本地事、本地人外地事、外地人本地事、本地人关心的外地事”为报道重点。“蒙古贞人在外地”栏目每期推出一位从本地走出的杰出人物及事迹。累计推出杰出人物近百人。如,著名蒙古族歌曲《敖包相会》词作者玛拉沁夫,国家一级演员迟小秋等。
《蒙古贞日报》于2014年创办的《玛瑙之都》专刊,更具“人无我有”的地域特点。
阜新是中国主要的玛瑙产地,2016年,又被赋予“世界玛瑙之都”称号。为了让玛瑙这张名片更具文化味,《玛瑙之都》专刊应运而生。办刊宗旨是:弘扬玛瑙文化、展示产业风采、传播行业资讯、助推行业发展、服务玛瑙客商。为办好具有地域特点的专刊,报社聘请玛瑙玉石界专家、学者作顾问,同时聘请既精通玛瑙知识又擅长写作的人士为特约通讯员。版位定性和栏目设置力求专业性和贴近性。《玛瑙之都》专刊一经推出,令玛瑙界人士和广大读者眼前一亮。无论是版面内容,还是版式设计,均显得“高大上”。
贴近就是力量,优质富有魅力。在当前媒体融合的“新常态”下,《蒙古贞日报》之所以“桃花依旧笑春风”,离不开“本土+贴近”的内容“垂直主打”,更得益于“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双轮“细分驱动”,在唱衰纸媒的喧嚣中,以“独特逆行”的方式诠释着县级小报融合发展之路。
(编辑:高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