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燕
(保定日报社,河北保定071051)
论新媒体时代如何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谢晓燕
(保定日报社,河北保定071051)
置身新媒体时代,怎样更好地传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怎样更好地化解矛盾、在危机事件发生后掌握主动权,怎样更好地听取群众呼声,是摆在新闻宣传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的喧嚣与杂乱,让公众无所适从,人们潜意识里仍会期待传统纸质媒体的“盖棺”定论。与此同时,传统媒体发布的信息也是构成网络新闻信息的重要来源,经传统媒体发布的信息常常能够衍生出网络舆论的源头。
“思想宣传阵地,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去占领”。中国网络文化发展的价值标准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用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
因此,我们要通过新媒体传输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构机制,把核心价值观渗透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实践和信仰层面,在最大范围内实现价值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让主流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成为人民大众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新媒体利用网络平台,凭借自身的优势可以掌握庞大的新闻线索。采编人员可以通过新媒体,发现许多新闻线索,特别是一些突发性和即时性的新闻线索,以及一些专业领域的消息,都可能通过自媒体被各式各样的人发布、转发。新媒体要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在自我宣传的基础上利用自己的权威性、公信力进行日常信息发布。此外,建立网络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健全网络预警机制和应对机制,科学分析网络舆论的性质,准确判断网络舆论的倾向,实现对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
新媒体应培养自己的意见领袖,以掌控网络舆论话语权。一方面可以培养以资深评论员、记者、编辑、各领域专家和社会名人为主的意见领袖;另一方面可争取、吸收来自各行业、带有“草根性”的网络意见领袖,充分发挥他们在网民中的威信和影响力,以对网络舆论起到正面引导的作用。
传统媒体主导的传播形态,其特点是“一对多”,媒体往往能够引导和控制舆论,起到议程设置的作用。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点击率够高、转发量或转载量够大,普通人的言论一样能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引发社会大讨论,传播形态变为“多对多”。
这就要求党和政府部门必须遵守新闻传播规律,主动出击,善于运用传播技巧,使媒体愿意围绕自己发布的信息进行报道,并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互动,产生放大效应,合理地为公众设置议程。
议题设置是舆论引导的重要手段。新闻管理部门要俯下身子,侧耳倾听民声民意,多从公众舆论中捕捉话题,多从群众角度设置议题。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共同的“兴趣点”,大到党的治国理政方略、国家内政外交决策,小到百姓安危冷暖、人间社会百态,只要戳到“兴奋处”,都能形成同频共振的舆论场,发展壮大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
对于平常百姓而言,更多的是关心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情。中国文明网自2014年9月以来,持续开展的“好人365”好人故事传播活动引起社会极大关注,掀起一股向好人学习的浪潮。随后,中国文明网联合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和中国网络电视台,“五网联盟”同步共推“好人365”专栏,每天在网上讲述一位中国好人的感人故事。在草根中发现好人,在群众中推荐好人,用最潮流的手段传播好人,取之于基层,反馈回基层,这是“好人365”获得群众认可的最扎实基础。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有效的议程互动,有助于增强舆论引导的效果。
新媒体具有“去中心化”“碎片化”“分众化”“大数据”的特点,容易形成新媒体中的“蝴蝶效应”。社会核心价值观传播必须适应这种趋势,实现“多对多”的互动转化。
一是要建立畅通的交流沟通平台,用群众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主动发声,开展网络议事沟通,推进人民群众有序议事的广度和深度,“让群众在内化与外化双向互动中实现灌输与渗透、自律与他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传播由“平面化”向“立体化”、“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化。
二是要利用网络媒体平台,采用多种形式协调人民群众不同的利益诉求,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主体的地位,通过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民生问题,使更多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成为对主流意识形态忠实的支持者、拥护者和践行者。
三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反馈机制和舆情信息分析研判机制,通过反馈及时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整、控制和改进,冲破意识禁锢,主动回应公众质疑,保持政府的公信力,增强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
(编辑:高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