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路径

2017-01-27 05:15陈豪
珠江教育论坛 2017年3期
关键词:一节课语文课思维

陈豪

(湛江市第七小学,广东 湛江 524003)

探究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路径

陈豪

(湛江市第七小学,广东 湛江 524003)

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路径在于“三回归”,即回归简单、回归思考、回归启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删繁就简、有所侧重;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耐心等待学生思维的拔节;要不悱不发,给学生撬起真知的支点。

小学语文;删繁就简;思维;不悱不发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乘着新一轮教改的东风,小学语文各种教学流派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这些教学流派精耕细作、推陈出新,烹出一道道语文美味佳肴,让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但是同时也给广大语文老师带来诸多幸福的烦恼——这些看似行云流水的教学模式,借鉴到自己的课堂上却举步维艰!究竟原因在哪里呢?在于两者语文底蕴的差别,在于借鉴者的不因地制宜、不因材施教,在于效仿者缺乏对语文真谛的理解。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在借鉴别人先进的教学模式的同时,心里一定要清楚:语文课到底教什么?到底怎么教?千万不要随波逐流、东施效颦,这样不但把自己给弄丢了,也把语文的根给弄丢了。

那么,语文教学之路究竟在何方呢?笔者认为,语文课应致力做到“三回归”,也即回归简单、回归思考、回归启发。

一、删繁就简,简简单单教语文

当下小学语文教学,流行深犁教材、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流行把语文课上得声情并茂、诗情画意;流行模仿作者的写法,在课堂上“妙笔生花”。好像不这样做,就跟时代脱节似的。结果把小学语文课弄得云里雾里,看起来很近,其实很远。一个稍有语文常识的人都知道,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能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能听懂对方话中之音、言外之意,能读懂作者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道理或意境,能运用文字准确传情达意,作为语文老师,你还有什么遗憾,你的语文课还有什么缺陷呢?

由此可见,听说读写就是语文的根。我们语文老师的任务就是要让这些根长得更加粗壮有力,朝气蓬勃。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老师在听说读写这四方面平均用力,胡子眉毛一把抓,那么结果就是什么都抓不实,每一方面都只能蜻蜓点水、泛泛而过。其实,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材编写者已做了通盘考虑,每一篇选文都有所侧重地安排相应的训练点。有的文章适合指导学生进行写的训练,如《鲸》《索溪峪的“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有的文章适合指导读的训练,如《中华少年》《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有的人》等;有的文章适合指导品词品句,如《圆明园的毁灭》《詹天佑》《老人与海鸥》等。因此,我们老师要慧眼识珠,删繁就简,根据课文的特点,一节课选择一个训练点,在讲清讲透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让学生训练到位。有些老师可能担心:这样做是否把听说读写割裂开来?语文大师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听是用耳朵读,说是用嘴巴写,读是用眼睛听,写是用笔头说。由此可见,听说读写一脉相承,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一节课选择一个训练点并不意味着放弃其他三个方面,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这样经常训练,开口小,角度新,集腋成裘,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2014年“首届全国青年教师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获得者——牛筱琼老师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示范。整节课以训练学生写“幻象”为主要教学环节,摒弃传统以分析课文为主复杂繁琐的教学套路,独辟蹊径,删繁就简,一节课就来解决一个问题——学生学写“幻象”。为落实这一教学重点,牛老师授课伊始先出示了三幅图片素材——卡通猫端着一盘满满的美食、小学生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小女孩面对妈妈的指责,让学生任选一幅图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唤醒学生写作的记忆,从而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情,为下一步教师传授本课的核心知识点——幻象——做足了铺垫。在引导学生按原有的写作思维进行交流后,牛老师指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在学生掌握新知识后,老师让学生用学到的新知识——幻象——重写第一次写作的图片,通过练习把新知识夯实。这种简简单单教语文的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二、沉默是金,耐心等待学生思维的拔节

曾几何时,语文课以课堂气氛作为衡量一节课好坏的重要标准。为了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老师们可谓是煞费苦心:课堂表演、辩论会、老师配乐朗读、奖品激励、小组合作学习、开火车朗读、比赛读,等等。一节课里,你说我说大家说,你读我读大家读。学生欢呼雀跃,小手林立;老师手舞足蹈,疲于奔命。为了避免冷场,老师在备课时一次又一次降低问题的坡度,好让学生在上课时立刻心领神会。这样的课,课堂气氛是活了,但学生的思维真的活了吗?这种不经过思考就立马答出的问题,究竟对学生帮助有多大?语文课不是综艺节目,它需要的不是热闹,而是思维。语文课允许冷场存在,冷场是学生知识酝酿的过程,是学生调动知识储备的过程,冷场之后可能就会迎来学生智慧火山的大爆发。

台湾李玉贵老师《即兴诗》一课,是一节安静的语文课。这节课静得可怕,在一旁听课的我一直在担心她是否能上得下去。然而,就是这节沉默的课,学生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学生普遍能写出一首颇有意境的诗!甚至听课的老师也深受启发,课后诗兴大发,挥笔而就。一节有良好教学效果的课,是一节值得尊敬的课。课后,反刍李老师的各个教学环节,发现她整节课都在强调学生思考。课堂里,她有一个近乎不近人情的环节——全班学生站着反复默读那首藏着案情重要线索的诗歌,能从诗句中推测出肇事车辆的颜色和车牌号的学生可以坐下来,反之继续思考,直到想出来才能坐下来。这节课给我们心灵的最大震撼是,课堂的主旋律是引导学生去思考!新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渐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一直以来,我们存在一个误区,总认为一节好的语文课,一定是上得行云流水、高潮迭起的。其实,我们错了。一节行云流水的课,有可能是一场低质量的师生汇演,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忙着与老师对答案之外,没有思考的时间,没有思维碰撞的机会,没有思维喷发的喜悦。这样的语文课,除了热闹之外,学生还会把什么带出教室呢?因此,我们语文老师一定要细读教材,一篇课文寻找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在学生思维出现卡壳的时候,老师要及时点拨,让学生思维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一堂课上,哪怕学生悟出一个字,也是有价值的。也许有些学生一节课一点儿东西也想不出,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她)动脑思考了没有。就像每一种花的花期不同一样,我们要耐心等待,相信总有一天,他们的潜能会喷薄而出。

三、不悱不发,给学生撬起真知的支点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谓引导,就是在学生思维爬不上坡的时候,老师给予他们一个脚手架,让他们顺势而上,促使其灵感喷薄而出。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特别重视课堂上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反观我们部分老师的语文课,几乎忽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老师在课堂上抛出问题后,就交给学生各抒己见,至于学生谈得如何,老师并不关注,甚至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好多时候,学生浅谈辄止,只在事物的表象上打转转,根本无法深入事物的本质,长此以往,会严重阻碍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

造成这种窘况的原因有二:一是老师对课堂引导的重要性缺乏了解;二是老师不知从何处导起。对于第一个方面,只要端正思想就可以解决了。我们亟待解决的是老师如何去引导学生。老师要想在学生思维卡壳时引导学生,首先要潜心研读教材,彻底地吃透教材。在设计问题时,先想想,假如学生不会回答或回答得不够深入,我将以何种方式去启发学生的思维?抑或是替换词语进行比较;抑或是反复诵读;抑或是解析句子中重要的词语;抑或是介绍时代背景;抑或是联想已知的知识;抑或是换位思考……老师课前有了充分的预设,课堂上就能够胸有成竹地面对学生的各种思维窘况。王崧舟老师上《桃花心木》一课时,在导的方面可谓是耳目一新、匠心独运。整节课,老师以“不确定”这一主线贯穿始终。但是,上课开始,学生对“不确定”一词认知有限。为了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个词语,王老师出示了一个课外的小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找出能帮助自己理解“不确定”的地方。因为小故事的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很快就归纳出故事中人物生活的不确定因素。有了这个小故事的铺垫,学生了解桃花心木在自然界中所遇到的“不确定”就水到渠成了。老师处理这个环节时,预计学生有认知困难,便设计了“读小故事”的环节,然后指导学生通过学法迁移的方法来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学生掌握新知,不是靠老师强塞,而是在老师指导下悟出来。老师给学生一个支点,让学生撬起了真知。

“繁花落尽君辞去,绿草垂杨引征路。”语文教学这项古老又年轻的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代一批批热爱者。我们作为其中的一份子,要解放思想,放眼世界,懂得兼容并受,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让语文之花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1]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 王崧舟.王崧舟与诗意语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董 娟)

陈豪,男,广东省湛江市第七小学,语文小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一节课语文课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托马斯的一节课
语文课上做游戏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