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本著作中关于转调、离调概念研究

2017-01-27 11:42白玉娇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241000
大众文艺 2017年7期
关键词:调性声学和弦

白玉娇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 241000)

几本著作中关于转调、离调概念研究

白玉娇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 241000)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和声学著作中关于转调与离调两个概念的比较研究,得出转调与离调应放在相同的背景下进行比较,才能更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区别联系。

转调;离调;和声学著作

“转调”与“离调”是在乐曲及和声配置中对调性关系的变化所采用的手法,在国内外著作中有不同见解,也在实际的创作中广泛运用,结合每一首作品,都有可能看到它的存在。

一、转调

首先,李重光在《基本乐理简明教程》中有关“转调”概念的论述是:“从一个调转换到另一个调或从一种调式转换到另一种调式,叫做转调。”这说明“转调”作为一种音乐创作的技法,在乐理教科书中也得到了重视。继而在深入学习过程中,国内外和声学著作也对其做出进一步的阐述。

该丘斯的《和声学》中概念极为精简,就是:“由一个调进行到另一调,即调的互转。”调的概念包含两层含义,即主音音高标记和调式的名称。所以“由一个调进行到另一个调”,也可理解为“由一个调式进行到另一个调式”,这样一来,就与前面乐理教科书中提到的“转调”相吻合。

斯波索宾的《和声学教程》把转调定义为:“音乐结构转移到一个新调并在新调上结束叫转调。”其中包括到一级关系转调、二级关系转调、三级关系转调及四级关系转调。通过共同和弦来完成前后承接的进行、向小调转调还采用半音进行或弗里吉亚进行的手法、逐渐转调及逐渐转调的加速等,并巩固新调的调性。

沈一鸣的《和声学新编》中的“转调”是通过自然和弦的转调,定义为:“从一个调性转入一个新的调性,并在新调上结束音乐段落。”在大小调和声体系中,严格意义的调性转换,必须使调高发生变化,如调高不变仅是调式发生变化则应看作是同主音调式交替。还有和声调式和弦转调、变和弦转调及等和弦转调,对每部分都包含了具体步骤与连接要求。

沈一鸣和斯波索宾所认为“转调”的结果是一致的的,并指出了“转调”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通过共同和弦转到新的调性;二是在新调上结束音乐段落。

桑桐的《和声的理论与运用》中对转调的论述是:“从一个调性转入另一个调性的和声进行称转调。”桑桐结合了沈一鸣和斯波索宾的方法,并把转调按远近关系分成三部分,近关系转调、远关系转调和等关系转调。在近关系转调中,桑桐是按照前调的分类而把它分成两大部分;对于远关系转调,他是按照共同和弦在前后调中是属于自然还是变音和弦来把远关系转调分成四部分内容。

桑桐和辟斯顿的“转调”内涵存在交叉点,都是改变调性中心。辟斯顿的《和声学》认为:“转调的产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必须先听到一个明确的调;第二,在某个位置改变之前所用的中心音;第三,要能觉察到引起的改变并清楚地听出新的中心音。”

柏西·勃克的《和声处理法》中的“转调”是:“一种从某调过渡到另一调的技术,就是在一个已经确立的基调之外,用明确的步骤来建立一个新调的方法。”这与该丘斯“调的互转”的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他明确的指出“转调”是一种技术,需要以确立一个基调为前提,并用明确的步骤来完成的方法,强调的是它的技巧性与技术性。

二、离调

斯波索宾对“离调”有明确的定义:“即在一个完整的单调结构或转调结构中,短时间的进行到副调就是离调。”离调有两种类型:一是经过的离调,用在结构内部,不用于终止;二是终止的离调,出现在乐句或乐句的一个部分的结尾。

该丘斯的《和声学》和柏西·伯克的《和声处理法》两书中并没有对“离调”作出明确的概念。该丘斯指出乐句或乐段中,有刚转入某新调,立即转回原调,或再转入原调的其他近关系调,将之称为临时转调,临时转调历时短促,长则数拍,短则仅两拍,但不能少于二拍;柏西·勃克只是在转调内部进行细致划分,分为初级转调和高级转调,初级转调强调和弦的机械运用,高级转调强调音乐的效果,并未提及离调二字。

勋伯格的《和声的结构功能》中提到了“离调”,他认为:“采用副属和弦在某种情况下具有离调进入其他领域的作用,即自然音阶式地进入人为属和弦的导音,再接以其后四度上的大、小三和弦。”

沈一鸣的《和声学新编》中所认为的“离调”是:“以主和弦意外的本调各自然(或变化的)大、小三和弦为临时主和弦,由临时主和弦以及附属于它的属和弦、下属和弦所组成的和声进行成为离调。”离调是在不越出本调范围内的一种短暂的、局部的调性游离。

三、离调与转调的区别联系

离调与转调的概念区分要立足于在怎样的背景之下,不同的背景转调与离调的定义就有可能有所不同。

有学者认为离调应与暂转调区分开来,离调是发生在结构内部,暂时离开原调转入新调,但新调并未巩固,很快又回到原调,它持续的时间过程较短,往往只是一个调性和声功能圈的呈示;而暂转调意味着已脱离原调、转入新调,尽管持续时间比较短,但新调已确立。笔者认为这是对离调和暂转调两个词的不同理解,从宏观的理解在音乐作品中相对于原调,调性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很快又回到原调,所以称之为暂转调,并没细致划分到调性巩固的问题;而离调可以理解为转调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属于转调的范畴,在音乐作品中出现了某些临时变化音而引起了调性色彩的改变,仅作了短暂停留之后又回到了原来的调性上。

离调与转调在奏鸣曲及大型套曲中出现的及其频繁,是作曲家喜爱采用的旋律与和声处理手法,加强其表现性、动力性及调性色彩变化的多样性。离调手法表现出似转调而非转调的特殊效果,转调手法体现原调与转调之间的对比性与联系性,离调与转调这两种手法都增加了乐曲的动力,推动乐曲向前发展。同时也都对原调造成一种调性离心力,勋伯格的《和声结构功能》中提及这一词,但离调的离心力仍属于原调向心力的内围,转调其离心力已转入原调向心力的外围。在这种大的背景下,离调与转调要分两种情况:一是在呈示性的片段中,离调与转调的概念分明;二是在展开段发展性的乐段中,离调与转调的概念基本无区别。在奏鸣曲式的呈示性乐段中,转调和离调手法很明显,作为一种调的对比性思维,转调巩固新调性;在展开段时,对主题的延伸推动乐曲的前进和发展,离调与转调的运用更富有概括和集中主题的展开手法。

总之,转调与离调作为调性转换中的基本创作手法,都应予以重视和肯定,在不同的作品中,二者根据作品的整体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进而领悟由离调与转调的不同运用所带来的和声、旋律的风格和音响变化。

[1]桑桐.和声的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2]沈一鸣.和声学新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3]勋伯格.茅于润译.和声的结构功能[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4]该丘斯.和声学[M].缪天瑞编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

[5]柏西·勃克.和声处理法[M].吴增荣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3.

[6]辟斯顿.和声学[M].丰陈宝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6.

[7]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M].陈敏译.2版(修订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8]李重光.基本乐理简明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调性声学和弦
属七和弦解决在配和声中的应用研究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燃气管道泄漏主动声学探测方法
进一步放大细腻通透的优势 Davis Acoustics(戴维斯声学) MODEL M/MODEL S/BASSON 88
还原音乐的本来面貌 Davis Acoustics(戴维斯声学)Courbet N°5
20世纪20—30年代多调性观念与技法管窥
爱的就是这股Hi-Fi味 Davis Acoustics(戴维斯声学)Balthus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