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为平 汪振标
作者单位:温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全力补好基本公共服务短板
□邵为平 汪振标
基本公共服务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具体体现,由政府为主导,以兜住民生保障底线为目标,作为政府层面保障全民基本生存与发展需求的一项制度性安排。温州市由于历史基础条件差、人均财政收入水平低、公共设施建设滞后,使得基本公共服务普遍存在规模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和发展不平衡等短板,特别是中心城区公共服务首位度不高,供给不足,基层服务设施不完善等矛盾依然突出。
当前,温州市委、市政府正在全面开展“大拆大整”专项行动,围绕加快转型和保障民生这条主线,大力度推进危旧房、违法建筑拆除和城中村改造,为发展腾出空间,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建议以此为契机,强化顶层设计,加大政府投入,推动城市功能修补与有机更新,努力补好基本公共服务短板,通过“大拆大整”,实现城市“大建大美”。
要紧紧抓住“大拆大整”专项行动之机,把补好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作为“大建大美”的核心任务之一,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共建共享”的理念,以普惠性、保基本和均衡化为基本原则,努力健全和完善以公共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服务等为重点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提升全市特别是中心城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巩固提升温州在全省的“铁三角”地位奠定扎实的民生基础。
公共教育。重点完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基础设施布局,提升公共教育供给能力和水平。中心城区高中及以下学校生均建筑面积要达到省建设标准,幼儿园办学规模配置要达到30-35人/千人、小学办学规模配置达到55-65人/千人、初中办学规模配置达到25-30人/千人和高中办学规模配置达到25-30人/千人。
基层医疗。重点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量配置上,要达到常住人口每3-10万人设置1家的要求,在规划布局和服务半径上要满足中心城区“15分钟健康服务圈”的要求,在业务用房建设规模上要达到省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房建设标准的要求。
文化体育。重点完善群众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以构建“15分钟都市文化圈”为目标,建设一批城市书房、文化驿站和社区文化中心、文化礼堂。以打造城市“10分钟健身圈”为目标,建设一批体育公园和群众健身体育设施,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
养老服务。重点完善覆盖所有老年人群的基本公共养老服务体系。分级设立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和社区嵌入式小型养老机构,打造“20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中心城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点(站)覆盖率要达到100%。
补好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关键在于要充分利用好大拆大整腾出的新空间,高标准、高质量地规划利用拆后土地,通过新建、迁扩建和共建共享一批公共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和养老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努力在全市形成布局合理、网络健全、功能完善、服务便利和群众满意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要结合城市规划、人口分布情况、主要交通干道和自然界线等要素,划定相对合理的教育设施统筹范围,按照教育片区和教育单元进行分级统筹。初中及以下学校应尽量结合居住区设置,提高基础教育设施可达性,原则上按照幼儿园步行5-10分钟、小学步行5-15分钟、初中自行车5-15分钟确定教育设施服务半径;幼儿园和小学要确保在教育单元内解决,初中在教育片区内统筹解决。小学、初中的服务范围不宜跨越城市快速路及主干路;幼儿园的服务范围不宜跨越城市次干路,尽可能在居住区内解决。学校规模要适度,应有合理的规模效益,幼儿园建议控制在9-12班,小学建议控制在24-36班,初中建议控制在36-42班。考虑到当前政府财力和保基本的要求,近期建设的学校班额按照大班额标准来配置,远期可考虑逐步实现小班制来配建。
加快推进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目前中心城区范围内已设置了5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机构设置的数量上已基本满足了配置要求。但在设置布局上存在不合理,不能满足中心城区“15分钟健康服务圈”的要求;在规模和建设标准上还达不到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其用房面积总量还不到省标的50%。特别是中心城区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离省标还有较大差距,需借此次“大建大美”之机进行新建或扩建,据初步统计,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要新增用地约180亩。同时,对中心城区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布局进行优化和调整。对新建居住区和新城区要严格按照常住人口每3万-10万人配建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要求,与居住区、新城区实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对老年人口比重较大的老城区、老住宅区适当增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服务站,并拓展医养结合和社区康复等功能。
加快完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要根据城市功能布局和常住人口集聚变化,合理规划布局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努力构建“15分钟都市文化圈”,形成市、县(市、区)、街道及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每万人拥有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的要求,在大建大美中充分考虑公共文化建设要求,对基层社区文化中心布局进行优化,适当增加建设规模,使社区文化中心覆盖率达到100%、建设达标率达到100%;力争中心城区规划布局城市书房达到40个,落实一批文化驿站建设布点。加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方便市民就近健身。严格落实国家新建居住区和社区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套群众健身相关设施,并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老城区与已建成居住区要因地制宜配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积极推进小型多功能体育场馆建设,优化全民健身设施布局结构,为市民提供便捷、可及、多样的全民健身设施,打造“10分钟健身圈”。坚持城市公园绿地、城市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植入体育健身设施,实现共建共享。要控制城市改造开发强度和建筑密度,根据人口规模和分布,合理布局城市广场,满足居民健身休闲和公共活动需要。
加快推进基本养老服务能力建设。政府在养老服务方面要承担保基本、兜底线的责任,要坚持以居家养老为基础,分级建立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和社区嵌入式小型养老机构为骨干的基本养老公共服务体系。在大建大美中要坚持腾出空间,合理布局建设一批标准化的街道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对新建住宅小区按不少于住宅总建筑面积的2‰,且不少于20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建成一批社区嵌入式小型养老机构。对老城区与已建成居住区要根据实际老年人口比重,积极创造条件配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和老年食堂、托老所等养老服务设施。同时,要积极探索社区医养结合模式,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服务中心进行共建共享,在老年人口较为集中的片区应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设养老床位,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康复病房建设。
加强统筹协调。借助大拆大整、大建大美专项行动,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议在市级层面建立专门协调机构,由市相关部门和县(市、区)政府共同参与,加强对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工作的组织领导,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市相关部门要结合职能积极发挥作用,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各县(市、区)要承担起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责任,全力落实具体任务。
强化规划保障。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要坚持规划先行,强化规划约束,建议市教育局、市卫计委、市民政局、市文广新局和市体育局要会同市规划局,抓紧研究教育、卫生、养老、文化和体育等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对已颁布的专项规划,要结合大拆大整具体片区情况,抓紧进行修编完善;对尚未编制的专项规划,要抓紧编制出台,为大建大美实施提供专项规划支持。同时在对拆后土地利用进行整体规划时,建议市规划部门要结合各行业专项规划和建设标准要求,根据片区实际情况合理划定服务半径与服务人口,确定需配建的公共服务设施、规模与数量,并确保在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明确具体地块和相关技术指标。对具有配建要求的出让地块应在土地出让设计条件中明确约定需同步配置的公共服务设施类型、规模、位置、是否独立占地、建设标准、建设时序、资金来源、建设主体、具体实施方式和移交时限等内容。
加大资金投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各级政府应尽的义务,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要坚持政府主导,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探索建立多渠道的财力投入机制,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对于义务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可由政府投入或国有投资集团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标准化建设,建设完成后移交相应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对于文化、体育等具有一定收益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可通过政府投资、PPP、民间投资等多种供给相结合的方式满足居民不同层次的需求。
狠抓责任落实。要按照统筹有力、协调有序、分工明晰、责任明确的要求,抓紧推进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工作。建议市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本领域补短板的要求,抓紧启动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各县(市、区)政府要同步研究拆后利用土地功能定位和控制性规划,对明确要配建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要制定工作任务表、时间表,要明确责任主体,确保工作按计划有力推进。市级协调机构要发挥督促落实作用,定期通报工作进度,抓好任务落实。
作者单位:温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