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 宇
应用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效果
温 宇
目的探讨应用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医院收治的15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发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利多卡因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给予胺碘酮,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心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 92.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 77.3%,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有7例(9.3%)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观察组中存在不良反应的患者仅有1例(1.3%),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率为(81±4)次/min,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0±4)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58,P<0.05)。结论采用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降低患者心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胺碘酮;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
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急症,患者往往存在较高病死风险,如何对此类患者予以有效治疗是现阶段临床研究的热点。利多卡因在缓解心律失常方面主要集中于钠离子通道[1],主要作用为抑制心肌细胞自律性,虽然能取得一定治疗效果,但临床作用机制相对单一,已无法满足现阶段的治疗需求;而胺碘酮现已取代利多卡因,成为临床抗心律失常的常用药物,具有较为明显的广谱性和独特的电生理特征[2],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研究就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 15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发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室性心律失常相关诊断标准[3],排除紧急除颤和院外复苏患者,无误诊病例。所有患者对本研究内容均充分知情,且均自愿参与,符合包钢医院伦理委员会相关要求。对照组患者中,男42例,女33例,年龄52~76岁,平均(64±4)岁,治疗前心率(135±9)次/min;原发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7例,风湿性心脏病16例。观察组患者中,男39例,女36例,年龄 53~79岁,平均(65±6)岁,治疗前心率(134±9)次/min;原发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4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6例,风湿性心脏病1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予以利多卡因,静脉注射利多卡因每日50~100 mg,注射速度不超过每分钟4 mg,且总注射量不多于150 mg。观察组患者则予以胺碘酮,将150 mg胺碘酮与20 ml 10%葡萄糖溶液混匀后静脉滴注,确保在半小时内输注完成;若输注后无明显效果,则在注射完毕后20 min再推注50 mg胺碘酮,推注速率维持在每分钟1.5 mg,1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1周。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心率。治疗过程中每天进行1次心率检测,1周后取平均值作为治疗后水平。
1.4 疗效判定标准有效:治疗后患者心室率降至100次/min以下,或心室率降低幅度不低于治疗前的20%,或心动过速转变为窦性心律;无效:治疗后心室率仍高于100次/min,或心室率降低幅度低于治疗前的20%[4]。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比较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有效69例,无效6例,治疗有效率为92.0%;对照组患者中有效58例,无效17例,治疗有效率为77.3%。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9,P<0.05)。
2.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治疗过程中经观察发现,对照组患者中有 7例(9.3%)出现药物不良作用,包括4例血压下降,3例心动过缓;观察组患者中存在不良反应的患者仅有1例(1.3%),在治疗第1天出现心动过缓,通过适当减少药物剂量后症状消失。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9,P<0.05)。
2.3 治疗前后心率比较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心率分别为(95±6)次/min、(96±6)次/min,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率为(81±4)次/min,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0±4)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58,P<0.05)。
已有研究报道指出,室性心律失常在80岁以上老年人群体中的发病率高达 62%,且其中约一半属于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5-7]。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早搏等均为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的快速室性心率失常,若未能及时予以有效治疗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甚至可能导致心源性猝死。室性心律失常具有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等特征,需及早发现并在第一时间予以治疗,否则将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低血糖、晕厥休克等严重后遗症,危及生命。目前认为,导致心律失常的根本原因在于在神经冲动形成过程中出现异常或障碍,以及心肌复极异常延缓。室性心律失常在较为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室颤或心源性猝死。心律失常对于人体功能最明显的影响为导致血流动力学异常。就一般情况而言,针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需首先明确心律失常类型,结合患者具体情况予以针对性药物治疗。目前临床上尚未发现可同时治疗多种心律失常的有效药物。
胺碘酮属于现阶段应用最为广泛的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为含碘苯丙氟烷衍生物,电生理特性十分明显。一方面胺碘酮能够作用于钠离子,对心肌纤维快通道内钠离子内流机制有显著抑制作用,且可抑制钾离子,使心肌细胞复极化时间尽可能延长;另一方面,胺碘酮还能减慢钙离子内流,减缓房室间传导,且还可以对相关受体加以阻断,降低房室结自律性以延长心室不应期。应用胺碘酮还可以降低患者心肌细胞整体耗氧量,帮助增加血流量的同时,有利于减小外周阻力。且还涉及对相关受体的阻滞作用,包括对α受体和β受体的针对性阻断,降低房室结自律性的同时,也能够特异性地阻碍蒲肯野纤维传导,降低传导速率,从而尽可能地延长心室不应期。胺碘酮口服吸收十分迟缓,肝脏是其主要代谢消除部位,本研究采用静脉注射给药后可迅速到达病灶部位,发挥药效;且胺碘酮在组织内的转运速率相对慢,有较高亲和力,且在给药后数天便开始清除,不会引起十分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相对更高。
利多卡因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室性震颤等的首选药物,虽然在临床治疗中能够对急性心肌梗死起到一定防治作用,但临床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利多卡因在缓解心律失常方面的作用主要集中于钠离子通道,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心肌细胞自律性的抑制方面,并不具备胺碘酮的广谱性;且在安全性研究方面还发现,利多卡因经静脉给药后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十分明显的抑制和兴奋双相作用,患者可能会出现嗜睡、惊厥等不良反应,甚至可能在血药浓度较高时出现心排血量下降、心脏传导减缓等问题。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在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急诊治疗中应用胺碘酮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率,具有较高安全性,促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与刘俊峰等[8]的研究结论相似。
虽然,胺碘酮作为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治疗药物,其疗效确切和安全性高,但在实际临床应用中仍需注意以下问题:①胺碘酮的生物利用度因人而异,在30%~80%范围内波动,其药物半衰期也存在明显个体化差异,故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计算最佳负荷量,同时兼顾疗效和安全性;②肾功能不全患者可予以常规剂量胺碘酮治疗,但在停药后需注意持续药物清除,避免碘离子经尿排泄对肾脏造成损伤;③严格评估患者是否符合胺碘酮适应证,对于合并碘过敏、甲状腺功能异常病史等患者禁用,若发现患者存在肝功能或肺功能不全、低血压等,则需结合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应用。
综上所述,在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中应用胺碘酮,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可靠。
[1] 刘志宁,尤莉,赵庆霞,等.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老年室性心律失常213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1):4771-4772.
[2] 谢芸芝,陶蓉,蒋东坡,等.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15):1722-1723,1726.
[3] 陈言智,严国胜.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2):127-128.
[4] 刘华兵,高文妹,沈虹,等.短期静脉应用胺碘酮急诊治疗高龄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12,28(11):1155-1157.
[5] 李春朝.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老年室性心律失常[J].中国医药指南,2014,14(20):108-109.
[6] 张天花.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急诊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1(20):4613-4614.
[7] 温丽民.老年室性心律失常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12(2):129-130.
[8] 刘俊锋,郑玉成,何荔苍,等.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老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4,13(6):715.
Clinical effect of amiodaron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rrhythmia
Wen Yu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miodarone in patients with arrhythmia.MethodsInAugust 2014 to August 2015, 150 cases of ventricular arrhythmia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75 cases in each group.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lidocaine conventional treatment,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amiodarone,the clinical efficacy,adverse reactions and heart rat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The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group was 92%,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77.3%,effectiv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control group had 7 case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9.3%),1 cases with existing adverse reactions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1.3%),to observe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patient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fter treatment,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heart rate (81±4)/min,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90+4)/min,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13.58, P<0.05).Conclusion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miodarone in the treatment of arrhythmia is significant,it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heart rate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miodarone;Ventricular arrhythmia;Clinical efficacy
10.12010/j.issn.1673-5846.2017.02.021
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中心医院,辽宁沈阳 1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