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钰龙
阳明心学与党员修养
□吴钰龙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从2009年至今,习近平总书记先后10多次提到王阳明和他的学问,其中“知行合一”就提到了7次之多。那么,阳明心学到底和党员修养有什么关系呢?可以截取阳明心学的几个关键词,来看一看它对党员修养的意义。
格物致知与严格纪律。阳明学的归依是古本《大学》,起点则是“格物致知”。南宋以来,朱熹理学成为儒学主流、官方之学,朱子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成为标准理解。王阳明年轻的时候,就曾经想要探究万事万物的道理,于是对着家里的竹子,夜以继日地“格物”,企图了解竹子的“理”,然而他失败了。他开始逐渐明白,格物致知,不是去一事一物上探究天理,而是要“去除私欲”,“格”是“去除”,“物”是“私欲杂念”。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正是应该放下个人利益、去除私欲,为国家、人民而奋斗终身。
知行合一与实践真理。由于王阳明把“格物”理解成“去除私欲”,于是“致知”也就不再是朱熹所说的探究世界上各种各样东西的理,而是“追寻人心之天理”,因此格物就是致知,致知就是格物,这是最高层次上的知行合一。判断一个人“知不知”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行不行”,我们说一个人孝顺,肯定是因为他做了孝顺的事,而不是说了孝顺的理论;我们说一个党员优秀,肯定是他做了利国利民的事业,而不是整日大谈为民服务实际上却尸位素餐毫无作为。知行合一,要求我们以实践来检验真理、以实践来检验党性。
致良知与不忘初心。阳明晚年,提出拔本塞源的“致良知”之说。良知,就是良心,就是孟子说的见孺子入井而生的恻隐之心,是《中庸》里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天命之性”,是没有被外界污染、没有被私欲蒙蔽的纯然善心。对于广大的党员干部来说,我们不必去追究儒家所谓的“天命之性”到底是什么,也不必去深究什么叫“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我们真正要叩问自己的是“什么是我的本心”,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不忘初心”,那颗为人民服务的赤子之心,如神秀和尚说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不要让这颗初心被贪念、私欲所蒙蔽着。
事上磨与砥砺前行。阳明先生是绝顶聪明的人,正如徐复观所说,他的学说正因为他本人过于聪明,不够他那么聪明的人很容易学入歧途。事实上,阳明身后,他的学说就分裂成“良知现成派”“良知修正派”和“良知归寂派”三种派系,一则入于道家,一则入于佛家,流于玄谈怪论,而失去了实践精神,直到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等奔走呼吁,重视实践出真知。正因如此,钱穆先生在《阳明学述要》中说,阳明心学,最吃紧、最见道的,乃是“要在事上磨”五个字。“事上磨”,正是“知行合一”说与“致良知”说的辩证统一。只有在平时日常的种种经历中去学习磨练,砥砺前行,才能够达到真正修养的境界,只有经过实践的不断考验,才能做到孟子说的“不动心”。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不正是要求我们时时刻刻砥砺前行,以党的宗旨为生命的宗旨,以党的纪律为生活的准则吗?
阳明心学博大精深,党员修养则路漫漫且修远,远不是几组词可以讲清楚的,但他们又都很简单,四个字就可以说清楚,那就是:少说多干。
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党的纪律、党员的修养,都是“干”出来的,绝不是“说”出来的,笔者认为这就是阳明心学对党员修养最重要的教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说,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
作者单位: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