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铁三角”历史新方位

2017-01-26 04:38孙娜
浙江经济 2017年18期
关键词:铁三角温州改革

□孙娜

重塑“铁三角”历史新方位

□孙娜

以打造“大温州”城市格局为引领,实施城市复兴再造、创新生态再造、开放市场再造、活力社会再造、改革优势再造五大战略,加快做优长板、补齐短板、整体赶超、势能重构,使温州市综合实力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巩固提升全省“铁三角”地位。重点打好向东面海牌、民营经济牌、交通枢纽牌、山水生态牌等几张牌的组合牌

在相当长时期内,温州是中国改革的急先锋,是市场化改革的草根力量,创造了中国改革最脍炙人口的财富增长和制度变迁奇迹,与杭州、宁波的“三足鼎立”之势构成了浙江发展格局。但2004年以后,温州地位在“铁三角”格局中有所弱化,在全省新一轮发展中明显滞后。无论是“三十年如一日”的温州工业结构,还是不断弱化的微观经济,亦或是遭受质疑的温州精神,无不极大地动摇和影响了温州在全省的“铁三角”地位。

好在2013年以来温州经济筑底回升其势已成,转型发展正在呈现积极迹象。随着资本积累、主体提升及环境改变,温州在集约发展、消费升级、创新增长等领域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战略机遇,未来亟需站在更高的视野和角度、以更加前沿的理念,科学谋划发展战略,优化本身经济行为,深化区域性改革,重构温州发展新势能,重塑“铁三角”历史新方位。

紧抓五大战略要点

基于温州当前发展基础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认为温州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是,以创新、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构筑更为全面系统的生态发展体系为主旨,以打造“大温州”城市格局为引领,实施城市复兴再造、创新生态再造、开放市场再造、活力社会再造、改革优势再造五大战略,加快做优长板、补齐短板、整体赶超、势能重构,使温州市综合实力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巩固提升全省“铁三角”地位,与杭州、宁波共同扛起浙江转型升级大旗,再创温州发展改革新辉煌。

加快城市复兴再造。以“大温州”理念重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宏观上要跳出温州市区、站在全市、长三角甚至整个东部沿海的视野高度,以大都市理念引领新型城市化,提升主城区能级,拓展全市新的开发开放空间,强化“大温州”对于集聚高级要素、助推结构升级、打破城乡分割的动力功能。微观上以“大拆大整”“大建大美”系统重建城市空间生态,促进土地利用向集约紧凑、功能复合、低碳高效转变,实施城市肌理翻新改造,从根本上解决“半城市化”问题。同时以物理空间的改造,打破传统封闭思想的束缚,促进开放心理和社会融合,最终形成社会风气和城市精神的重构。

加快创新生态再造。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增长,加快构建包括创新平台、创新要素、创新环境等在内的创新生态体系,加快推进温州由“跟随性创新”到“技术原创”转变、从“政策性创新创业环境”到“自主型创业创新环境”转变。以创新驱动,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推动制造方式和营销方式变革,从根本上加快解决产业结构低端锁定、行业技术水平低、劳动生产效率低等短板。最终以更智能化的工业化升级,全面增强温州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能力与未来竞争优势。

加快开放市场再造。深入参与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三大建设,以海陆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为突破口,以温州全球独有的信息网、资金网、供销网、商会网和乡情网优势,实施全面开放的国际化战略。加快营造全国一流的营商环境和接轨世界的投资环境,推动内外资源融合竞争,最终实现温州市场竞争力、价值竞争力、创新竞争力提升。促进有形的温州和无形的温州创造新的市场价值,在汲取新一轮开放红利中占得先机。

加快活力社会再造。市民幸福是城市发展的根本追求,未来加快构建一个公平完善、弹性包容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全面优化生活、就业和出行环境。加快改变现有社会阶层结构布局,从教育、职业、收入三个维度,加快推进“橄榄型”社会构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重塑城市文化空间结构,实施“文化+”发展战略,提高城市文化开放度。全面提升生态品质,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显著改善环境质量;系统建设城市生态区、市域生态环廊和城乡公园体系,加快建成更加可持续发展的韧性生态之城。

加快改革优势再造。温州当前处于前几轮改革带来的制度红利不断弱化,而新的体制机制优势还未完全形成的转折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诸多深层次矛盾。要进一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合理确定改革目标,认真梳理改革重点,适时调整改革方式,加大改革突破力度。全面深化国家级、省部级改革试点,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着力解决一批长期积累的体制机制性问题,优化构建新型政府—市场—社会关系。在全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再次鼎立改革潮头,打造“温州模式”的制度优势。

形成阶段性发展目标

用10至15年的时间,力争完成一批重点发展改革任务,城市、经济、社会、改革等各个领域实现做优长板、补齐短板、整体赶超和势能重构,“铁三角”体系“温州一角”牢固树立,升级版“温州模式”再创辉煌,为国家、区域和浙江的转型发展积累经验和提供样本。

第一步,调整,短期发展目标(2019年)。基本完成“大拆大整”“大建大美”攻坚战,铲除影响温州肌体健康的顽瘴固疾。以此为突破,实现城市空间优化、功能重构和形象再造,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端制造业集聚取得新突破,社会领域短板补齐,为实现“铁三角”总体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步,崛起,中期发展目标(2021年)。通过区划调整和统筹发展,温州大都市区集聚辐射力基本形成,并建成与城市功能相匹配的对内对外综合交通体系和高品质的社会服务网络。区域创业创新中心地位确立,基本完成动力转换。民营经济活力再次繁荣,服务型政府框架体系基本形成,城市文化影响力扩大。综合实力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第三步,跨越,长期发展目标(2030年)。全面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发展,形成富集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潜力,活力开放,生态优先,睿智增长的城市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一般比较优势逐步转变为城市新名片和竞争力,全面建成“大温州”“新温州”,温州模式实现全新跨越升级。

审视温州发展新方位

实事求是、科学研判,从全国改革开放历程的角度、从区域开放竞合格局的角度、从全省协调发展的角度,多重维度重新审视明确温州方位。

首先,中国市场改革先锋和风向标。从全国来看,温州模式是中国改革的典型坐标。在相当长时期内,温州是中国改革的急先锋,是市场化改革的草根力量,创造了30年中国改革最脍炙人口的财富增长和制度变迁奇迹。时至今日,即便经历了“失落的十年”“2011年民间金融危机”的阵痛,温州模式出现式微与固化,但是温州市场改革的一举一动仍是关注的焦点。从全国来讲,温州发展所具有的风向标意义,并没有明显的弱化。在诸多领域,温州仍然是全国市场改革的晴雨表和显示器,温州仍然承担中国发展改革先行者和探路者的重要作用。

其次,东南沿海中心城市和开放窗口。从区域来看,温州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一站,是我国14个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首批13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之一,是全国首个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温州港是我国25个沿海主要港口之一,是温州及其腹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战略资源,其镇守浙江第二大江瓯江入海口,为温州西向腹地最近、最大、最直接的一个江海联运出海口。未来紧要的是,抓住“一带一路”等开放战略机遇,利用好其区位优势和“两头在外”的经济格局,发挥区域性枢纽城市作用,打造高度国际开放的东南都会。

再次,浙江“第一梯队”和“铁三角”城市。从浙江来看,过去30多年,杭州、宁波、温州历来雄踞全省前三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构成了浙江发展格局。温州的历史地位、历史作用决定了温州的发展应该在全省乃至全国走在前、作示范。“铁三角”目标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我们就“铁三角”的内在含义做进一步深入分析。

“铁三角”是一个时间上的纵深概念。温州作为全省的“铁三角”,不是当前的新变化、新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温州模式异军突起,从综合实力和城市影响力来看,温州一直就是浙江排名第三的城市。从经济规模来看,1985—1995期间,温州与绍兴市在全省的排位有所反复,但到1996年后,与绍兴市拉开较大差距,GDP总量稳居全省前三。因此,温州在全省的“铁三角”定位,既是对过去的总结、也是对当前的评价,亦是对温州未来发展的要求和憧憬。

“铁三角”的重要意义在于站稳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第一梯队”。巩固和提升“铁三角”地位,并不意味着要确立赶超杭州、宁波的发展目标。从综合实力和发展阶段来看,温州与杭州、宁波仍有较大差距。巩固和提升“铁三角”地位,首先要正视与杭州、宁波二市的差距,形成以杭州、宁波为目标的发展导向,并不断缩小发展差距;其次,要在整体上拉大与第二梯队城市的发展距离,形成“第一梯队”的绝对发展优势。

“铁三角”战略需要一个“利基跨越”的新思维。“铁三角”既是整体实力的竞争,也是相对优势的打造。在温州未来发展过程中,不求事事领先,全面出击,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力量和外部条件,找到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集中力量把优势领域做到最好,形成独特的核心优势,力争在有限的领域达到最领先的水平,走先变高、再变强、后变大的跨越发展道路。

未来重点打好“五张牌”

重点打好向东面海牌、民营经济牌、交通枢纽牌、山水生态牌等几张牌的组合牌,根据“木桶理论”,取长补短,优势组合,增强“铁三角”实力,进一步提升温州在全省和全国战略层面上的地位。

着力空间拓展,打好向东面海牌,增量、存量双向破解土地空间瓶颈,构筑蓝色经济带和东部增长级新优势。当前温州城区可利用空间不断缩小,客观上既制约经济能级提升,也不利于人的城市化进程。中心城区首位度低,城市集聚辐射影响力不足。外来人口多,城市面貌长期处于“乱哄哄”的低档次繁荣。城市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城市建设处于低水平困局,这已成为制约温州发展的首要短板。下一步,要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掀起沿海大开发大建设热潮,加快建设18万亩围垦项目,改造全市15万亩城镇低效用地,将30万亩用地作为温州转型发展的空间保障。大力推进沿乐清湾、沿飞云江和鳌江流域发展,打造陆海统筹、产城融合的城市东部新增长极和贯通南北、带动全域的沿海蓝色经济带,全面推进从“瓯江时代”到“拥海时代”的新跨越。

着力市场化提升,打好民营经济牌,破解民营转型难题和释放民间创业创新活力,提升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新优势。长期来,民营经济、温商资本、温商网络乃至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创业文化、温州精神,都是温州发展的核心优势所在。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和先行区,民营经济是温州的主体力量、发展根基、最大特色。温州经济转型滞后短板,很大程度上源于民营经济自身发展出现的诸多问题。下一步,从价值理念、战略思路、要素结构、产品结构、治理结构、行为准则等多方面推进温州民营经济转型升级,重点在民间投资、温商回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打造全国民间创业创新新样本和温州民营经济的升级版。

着力系统建设,打好交通枢纽牌,破解长期以来的区位交通制约,构筑国际化开放新格局新优势。在历史上“水路一条”的年代,温州曾经是个交通“死角”,闭塞的交通不仅影响出行,长期来更成为温州经济和城市发展的羁绊。近年来随着交通设施布局的完善,温州正逐渐从交通末端的尴尬地位中摆脱而出,但交通短板仍然存在。下一步,紧抓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战略机遇,推进直通高铁、加密高速、发展城轨、优化港口、提升机场等重大工程,由“通道型”城市向“枢纽型”城市转型,以交通破题,引领温州开发开放新格局。

着力开发保护,打好生态文化牌,扩大城市文化影响力,打造绿水青山和城市文化价值新优势。温州闻名遐迩的不仅仅是“温州商人”,更有“温州山水”,永嘉、泰顺、文成一带是浙南山水的典型代表,2016年温州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虽然从全市范围看一些地区生态环境并不理想,但温州整体环境状况在全省排名领先,这是温州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优势所在。下一步,深入实施“大拆大整”“五水共治”等,加快补齐部分县市生态质量短板,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性好转。以永嘉、泰顺、文成为主要基地,整合全市山水人文资源,科学谋划发展生态休闲产业,打响“浙南生态”“山水斗城”品牌。强化城市历史文脉保护,继承弘扬瓯越文化,建设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着力人力资本投资,打好人才优先牌,壮大温州创新创业“新四军”群体,强化转型升级支撑新力量新优势。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温州与其他城市相比,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较为匮乏,人才外流和高端人才引进难问题突出。城市人口素质、制造业从业人员素质长期低于全国和全省。下一步,要树立人才优先理念,重点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鼓励在外温州年轻人回乡创业,创新人才管理、评价、支撑、分配、激励、流动和保障机制,打造优质的创业创新生态,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人才环境,把温州建设成为区域人才集聚高地和创业创新基地。

作者单位: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

猜你喜欢
铁三角温州改革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三角
改革之路
宇通以“铁三角”开启非洲新时代
往全面而均衡的方向迈进 Audio-Technica(铁三角)ATH-MSR7SE限量版
拥有精雕细琢的音乐,又比以往有更全面的重播表现 Audio-Technica(铁三角)
改革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