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劲松 雷超 闫成松
文化产业发展要有“八大转变”
□谭劲松 雷超 闫成松
浙江文化产业要聚焦专业化,瞄准产业链高端,向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互利互惠、整体发展的专业化、精细化、定制化、规模化的大生产方式转变,推动文化产业从“小而散”向“大而强”跨越
近十年来,浙江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很猛,走在全国前列,增加值年均增长18%。目前全省有近十万家民营文化企业,十万余个从事文化产业的个体工商户。但浙江文化产业大而不强、增速快而质不优等短板明显:一是文化企业小而散、多而乱、小而全、遍地开花,一哄而上,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程度不高,缺少大生产方式、大传播体系、大创作平台。二是文化产品科技含量低、同质化雷同度高;文化企业高端科技人才、艺术创作人才和科学管理人才缺乏。三是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缺少在国际文化市场上叫得响、立得住的文化品牌产品,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巨型文化企业和大企业集团。
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打造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八大万亿产业”。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以上,文化产业总产出达1.6万亿元。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应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
在文化产业国际化步伐加快、市场竞争加剧的今天,文化产业面对的是国际巨型文化企业,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文化企业大鳄、巨无霸,靠“小舢板”式企业是无法与之抗衡的。只有以“航母”式企业去对阵,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面对日益激烈的文化产业国际竞争,浙江文化产业要转变小而全、多而散、大而弱,遍地开花、各自为政的发展方式。实施集团化战略,加强企业间的重组与兼并,通过强强联合组建大型文化集团,形成文化产业联盟,构建大传播体系,打造大创作平台,发展大生产方式,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资本运营效益,增强产业整体优势。
文化产业要顺应“十三五”时期产业升级发展要求,减少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聚焦专业化,逐步分离低附加值、非核心业务,瞄准产业链高端,充分利用浙江高度繁荣的产业集群和行业细分完善的产业链生态,向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互利互惠、整体发展的专业化、精细化、定制化、规模化的大生产方式转变,推动文化产业从“小而散”向“大而强”跨越。
文化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对从业者素质和技能要求较高。文化企业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生产力、第一竞争力的新理念,把打造行业人才优势当作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来抓,广纳天下贤才,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建设一支既懂经营管理、又会文化创意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以提高企业的文化创新能力、科学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以人才优势开拓国际国内文化市场。
文化企业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探索文化人才开发模式,完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健全人才培养引进机制,改善人才成长环境,加大急需人才引进力度。通过激励、培训和引进,优化从业人员结构,提升整体素质,加快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换,打造人才优势,以人才振兴文化产业、以人才资源挖掘文化资源,推动文化资源向发展资源、资本资源转化。
文化产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加强顶层设计,注重机制创新,实行科学管理。文化企业要走出“小作坊”“家族式”的管理模式,由粗放式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广泛运用网络化技术和数字化管理平台,形成合理有效的企业运行机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文化企业要注重管理队伍培养与建设,以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企业形象。文化企业既要注重外延扩展,更要注重内涵发展、内功提升,营造良好企业文化。
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创新,在于现代科技手段的支撑。文化产业转变发展方式重在坚持创新理念,走创新发展之路。首先,文化企业要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加大研发力度,增加研发投入,走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文化产业高端发展之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进入科技引领轨道,增强文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其次,文化企业要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科技含量,以科技为依托打造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品牌,用科技手段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国内外文化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差异性大、偏好性强,文化产业转变发展方式,要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从同质性标准化生产理念向差异性多样化转变。文化企业要注重市场的精准地位,文化产品的生产与营销要考虑不同地区市场,不同群体文化消费的习惯、传统、偏好和支付能力。要善于抓住消费者的需求,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文化产品作为精神产品,其生产制作不能标准化、模式化,而应差异化、多样化。文化企业只有以高品质、差异化产品和服务,才能立足市场,形成竞争优势,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文化产业有别于工农产业,文化产品不同于工业产品和农副产品,文化产品的消费如电影、电视、游戏、图书等,主要是用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生活需要,它既有引导社会风尚的功能,又对人们的“三观”具有引导和影响作用。文化产业转变发展方式,要在提高产品质量、优化服务、多出精品佳作上下功夫。要以质量立业,对社会负责。文化产品不仅要制作精良、技术先进,而且要“三观”正确、艺术高雅,杜绝粗制滥造、亵渎英烈、戏说历史、愚弄观众的神剧、雷剧,多生产《国家命运》《大圣归来》《主义之花》等传世精品佳作,打造文化企业“金名片”。
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要求企业在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上,注重资源开发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走集约高效利用之路。一方面,开发文化资源要循序渐进,把开发文化资源同保护文化资源结合起来,摒弃“急功近利”的传统理念,即使是有市场潜力的文化资源,同样需要企业长期精心培育、运营维护和开发。另一方面,企业对文化资源开发要有前瞻意识,要精于开发和挖掘文化资源,不能搞掠夺式开发和过度开发。一些稀缺独特的文化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容易造成破坏,而一旦破坏其结果往往是不可逆的。文化绿色既是文化产业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要善于打好绿色可持续这张牌。
浙江文化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杭州、宁波、温州等城区文化产业发达,而农村尤其是山区、海岛等欠发地区文化产业落后。“城乡文化二元结构”,既不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也与文化产业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不相符合。建设文化强省,必须打破城乡文化二元结构的制约,推动城乡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全省文化产业要围绕“一核三极三板块”的合理布局。既要抓好主体功能区文化产业建设,又要统筹新区文化产业开发;既要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又要健全城乡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体系,使文化产业在协调推进中拓展发展空间、在补齐短板中增强发展后劲。当前和今后浙江文化产业发展要更加注重农村、更加注重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国有文化企业要做好“上山”“下乡”“入海”文章,在克服“城乡文化二元结构”、推进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上发挥国家队主力军作用。
文化产业与农村农业相融合,可以孕育出新的农业文化业态;与城镇化发展融合,可以推进生态人文城镇建设。将文化创意要素根植到“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之中,有利于加强城乡协调发展,丰富美丽乡村和美丽城市的文化内涵,加强城镇生态景观保护和建设,发展有浙江记忆和地域特色的美丽城镇,推进生态人文小城市试点,建设一批具有江南风情的小镇。如发展“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生态农业园观光”“特色民宿”等,有利于实现浙江核心区域外周边地区,其他相关产业的整体和附加值提升。
文化产业要注重开拓国际市场。浙江是对外贸易大省,在经济新常态下,文化产业围绕“一带一路”战略,率先走向世界市场,扩大文化商品输出,改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贸易逆差状态,推动浙江对外贸易转型升级。
浙江文化产业对外贸易的发展,要依托浙江高度发达的物流行业和互联网贸易平台,推进线上和线下两个交易平台的建设;打造一批精品文化会展品牌,如加快推进义乌商贸城、海宁皮革城等重大文化会展平台建设,打造以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动漫节等为代表的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文化展会,提升国际影响力;培育一批掌握自主核心技术、善于创新、竞争力强的对外文化贸易重点企业,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展开跨国经营,推动企业布局海外市场,建立海外贸易基地。最终推动浙江文化产业要素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充分流动,建设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大流通格局。
本文系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关于开展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浙江发展经验研究”课题成果。
作者:谭劲松,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社科基础部主任、浙江理工大学教授;雷超,浙江理工大学辅导员;闫成松,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社科基础部思政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