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型城市化理念引领城乡一体发展

2017-01-25 23:52:46方海勇
浙江经济 2017年9期
关键词:温岭城乡建设

□方海勇

以新型城市化理念引领城乡一体发展

□方海勇

当前,中国的城市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城市治理面临更多的矛盾和挑战。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套开,传递的信号是:经济问题需要城市化发展来解决,而城市问题也亟需新的破解方式。目前所推崇的新型城市化,是以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共享为基本特征的城市化。以新型城市化引领城乡一体发展,既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四化”同步发展的内在要求。去年底,台州市列入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同时提出“三区两市”协同发展、湾区统筹发展战略,对温岭的城市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温岭能否把握住机遇,先行先试,对于温岭提升城市能级、巩固在台州经济发展领头羊的地位至关重要。对于温岭而言,就是要强化统筹城乡发展理念,致力于城乡的全面融合,建立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建设“五型城市”。

实施战略融合,做好体制机制创新文章,建设开放型城市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村,关起门来过家家都难有发展。清朝的闭关锁国使中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被动挨打;江苏的华西村则抓住了1978年国家改革开放的机遇一跃成为国内第一富村。当前,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今年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宁波都市圈定位为长江经济带龙头龙眼和“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其中台州是宁波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岭要搭乘这班国家战略的动车组,必须加强与国家、省、台州市重大战略的深度对接,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战略视角,从宁波都市圈、台州“山海水城、和合圣地、制造之都”的功能布局来审视温岭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尤其是要发扬温岭人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在重大政策示范、重大改革引领、重大项目合作上做好谋划梳理,扎稳立足点,找准突破口,深挖民资丰厚、民营经济发达这一优势,对接台州市国家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国家级民间投资创新综合改革试点、国家新型城镇化改革综合试点以及台州市“三区两市”协同发展战略,谋划金融服务、产业创新、城镇化等领域的前瞻性改革,争取成为省级乃至国家级改革试点,抢占改革先机,赢取发展良机。同时,还要稳步推进一批面上的改革项目,如县域经济体制综合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以消除体制机制障碍,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城乡统筹发展解套松绑。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思维定势,克服思维惰性,建立与周边地区的学习机制与合作机制,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先进,合作共赢,为企业吸纳资本与人才创造开放的城市环境。

实施多规融合,做好城市功能完善文章,建设现代化城市

规划先行,谋定而动。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龙头,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经营和管理“四位一体”发展,关键在于城市规划要具备科学性、前瞻性和可实施性,落脚点则是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资料显示,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达到132年,美国是74年,而在中国一般是25-30年,这其中并非建筑质量的问题,而是因为城市规划频繁调整导致房屋在一二十年就被拆除。要减少这一现象的发生,可充分吸收德清县、开化县“多规合一”国家试点成功经验,按照“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思路,推动市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功能区划在空间布局上的统一,进而实现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大项目规划在目标指标体系、项目库体系上的无缝对接,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等项目用地管控在统一的规划框架内,构建“一城一带多点”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城市发展理念必须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为引领,高度上立足于共建宁波都市圈、打造台州都市区副中心城市,维度上统筹把握以人为本的价值之维、实力为先的经济之维、城市更新的形态之维、治理精细的社会之维、环境和谐的生态之维,角度上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内涵提升转变,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突出城市地位。东部副中心城市、小城市和中心镇是构建温岭现代都市区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抓手,在全面加快新型城市化的进程中,担当着先行先试和辐射带动周边镇、村发展的使命,在规划建设中,可借鉴天津滨海新城、宁波东部新城的相关建设经验,以构筑多中心多组团网络化的城市空间结构为导向,坚持各组团协同发展,并以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配套设施体系进行串联,促进资源充分整合利用,实现城市建设效益最大化。

实施产城融合,做好产业转型升级文章,建设产业型城市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先产业后城建”的发展模式实现了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但同时也带来重复建设和布局混乱等问题。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就要充分考虑产业发展要求,而在产业布局引导时,也要同步建设城市配套设施。天台县平桥镇、白鹤镇“三集合、三同步、三融合”的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就很值得借鉴。根据规划确定的建成区范围,温岭应坚持“以产促城、以城兴产”,遵循“服务经济在中心城区、制造经济在城区周边”的思路,科学编制《温岭市“十三五”产业布局规划》,重点做好建成区规划拓展区域的产业谋划,避免产生新一轮的“退二进三”。从资源利用的最优化、产业管理的有效性考虑,应鼓励推进产业的园区化、集群化发展,避免分散式点状布局。针对温岭拆后利用地块多、散、小的特点,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尽可能通过规划调整、指标调剂等方式进行整合,选择合适的地点规划建设若干个工业集聚区,进行整体开发和系统管理,减少对城市的割裂。要坚持“把特色产业做成精品”的理念,市级层面、镇(街道)层面可分别盯牢1-2个优势产业,提升其在全国的知名度、美誉度。比如市级层面可立足于打造全国精品泵业制造之都,依托铁路新区省级特色小镇创建,构建集研发-孵化-制造-检测-商贸于一体的泵业全产业链,镇(街道)层面可在系统分析产业发展基础、潜力的基础上,以农渔业现代化、制造业智能化、服务业高端化为方向,重点扶持发展1个当地特色产业,打造成为吸引人才、技术、资金的金名片,促进城乡进一步发展。

实施服务融合,做好公共服务提升文章,建设普惠型城市

1994年的政府机构改革开启了政府职能转变之路,从本质上讲,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就是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基本公共服务职能不到位,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职能也很难到位。对于温岭来说,推动城乡一体发展要坚持“保障民生、补齐短板”导向,把公共服务均等化、城市管理智能化落到实处。公共服务均等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强法治、民主、透明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消除城乡公共服务差异。在基本民生领域,应每年梳理若干项为民办实事工程,公共财政予以重点保障;在非基本领域,宜采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更多地发挥市场力量,提高教育、医疗、文化、养老、交通等方面的服务水平。当前要继续深化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实施“薄弱学校升级行动”“教育均衡发展提升行动”“公共体育服务惠民计划”等,重点加强偏远地区、经济薄弱地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补齐短板,增强广大市民的获得感。城市管理智能化的切入点就是要引导智能化服务模式向镇、村延伸。温岭是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要加快智慧温岭数据中心和应用系统建设,推进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在全市的应用。同时,依托浙江政务服务网,在全市830个村已实现浙江政务服务网服务事项和网上服务站全覆盖的基础上,发挥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功能,按照“一张网”运行、“一站式”服务要求,实现农村居民在村便民服务中心办理行政审批事项,方便群众办事。

实施文化融合,做好文化价值认同文章,建设文化型城市

新型城市化首先是人的城市化,统筹城乡发展,除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的同步完善外,还需要城乡居民在文化观念、价值理念、行为习惯上的统一,也就是文化认同。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实力,建设文化型城市、实现市民对文化的认同,对于城市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首先,城市文化的凝练是基础。温岭的曙光文化、石文化、民俗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而温岭人与生俱来的勤奋和敢闯敢拼的劲头成就了温岭城市的快速发展,应充分挖掘,提炼出各界认可、通俗易记的城市精神,增强市民的城市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同时还要强化市民文明素质培育,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其次,城市文化的传承是保障。既要妥善保护物质文化,也要继承和发扬精神文化。传统文化是连接情感的重要纽带,是城市文化底蕴的体现,也是这个城市的记忆。对于古城、古街、古村落、古建筑等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必要加强古迹保护和人文开发,让乡村展现环境之美的同时也能传递更多的人文之美。再次,城市文化的融合是关键。尤其要进一步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城区文化与乡村文化、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以中心城区、小城市、小城镇为载体,梯度引导本市农业转移人口、转产转业渔民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就地市民化,同时积极开展城市文化活动,提升城乡文化生态生活品质,让新市民在身份体制上、思想意识上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作者单位:温岭市发展和改革局

猜你喜欢
温岭城乡建设
温岭嵌糕
甬台温高速至沿海高速温岭联络线大溪枢纽设计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温岭坞根之秋色满塘
文化交流(2019年10期)2019-11-22 10:41:21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城乡涌动创业潮
红土地(2018年12期)2018-04-29 09:16:34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中国卫生(2015年5期)2015-11-08 12: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