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万莼
为供给侧改革装上“新农业”车轮
——聚焦浙江新农业发展三大趋势
□实习生/万莼
浙江农业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将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步嵌入农业领域,对传统的生产经营、资源利用、营销方式以及管理过程进行深度改造和重构升级,不断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向深入,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路
早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农业专家今村奈良臣就提出将农业嵌入二产、三产变为“第六产业”,如今发展“第六产业”已成为中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义。农业“三产融合”的意义在于,在延长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提高经营者的收入和效益的同时,将社会上优秀的农业人才、加工业人才、市场营销与服务型人才和资本资源有效地集聚到农业产业上来,从而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全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实现优质高效和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
近些年来,浙江农业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将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步嵌入农业领域,对传统的生产经营、资源利用、营销方式以及管理过程进行深度改造和重构升级,实现了农业与二、三产多元化融合发展,催生并形成了一批新理念、新业态、新人才、新资本、新技术、新机制,并以新农业为抓手,不断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向深入,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路。纵观当前浙江新农业发展,智慧化、定制化、休闲化已成为三大重要趋势。
智慧农业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3S技术等多种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领域的应用,运用传感器、无线通信技术与移动平台对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与环境进行控制,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与智能化决策。
浙江智慧农业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恐怕就是“丁磊养猪”。2009年,互联网大咖丁磊高调宣布养猪,这一养就是七年之久,而将养猪打上智慧化的标签,丁磊却是先驱。骨子里渗透着互联网思维的丁磊,毫无悬念地打造了一座智慧化养猪场。与传统养猪场有别,网易将参数标注在芯片上,通过最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向用户传递什么是安全、领先的养殖技术。同时,养猪场还配套“零排放”环保处理系统,实现了猪场粪污的无害化、资源化利用,且占地少、建造成本低,猪场粪污经过处理后,处理终水水质超过城市自来水标准;有机肥则低价提供给周边农民,实现了养殖场的生态循环。日前,农业部部长考察网易味央(安吉)现代农业产业园时,对网易养猪给予高度肯定。七年磨一剑,“丁磊养猪”的成功实践,为浙江农业智慧化找到了一个成功的突破口。
农业智慧化实践,浙江走在前列。事实上,目前浙江许多规模化农业企业已与微电子、软件公司开展合作,为农场配备了智能农业设备和信息化智能监控系统,实现了环境精准监测、智能节水灌溉、病虫害监测预警、工厂化育苗和水肥一体化等精准化作业。同时,浙江省农业厅也在加快建立益农信息服务体系及智慧农业监管体系。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就是从供给出发,重点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释放农业经济增长新活力。而智慧农业恰恰就是在供给领域加足马力,利用科技创新驱动,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与效率。其一,智慧农业以信息化测控体系,从供给端、生产端入手,分析现有农业生产资源,将资源优化配置,并通过生产和市场信息的迅速传递,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其二,智慧农业利用智能化手段达到了产量扩大、人工减少的效果,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降本增效。其三,智慧农业从根本上转变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传统观念。单纯依靠经验的传统农业将逐渐被改造与淘汰。在农业智慧化时代,农户足不出户就可获取各种科技和农产品供求信息,信息化、专业化逐渐成农业新常态,一种全新的、更贴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念的生产、供给思维由此催生。
高效化、精细化、集约化将成为浙江智慧农业未来发展的三大趋势。高效化主要体现为生产领域的升级改造,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全力打造农业生产智慧化系统平台。例如,浙江省智慧农业云平台就是通过快速传递天气变化、市场供需、农作物生长等数据,满足农业智能生产、信息监管、生态运营的需要。精细化主要体现为通过种养业生产精确化操作,改进生产工艺、营销方式以适应个性化与差异化需求。网易养猪场就是由清华大学人居设计团队专门设计,采用全架空方式建造猪舍,用“蹲马桶”、“睡公寓”、不吃药的独特方式来饲养原生态“丁家猪”。集约化主要体现为对农业资源的集约合理利用。浙江地少人多的省情,注定了在农业领域必须走可持续集约发展道路,既要保护好绿水青山,又要实现农产品优质绿色。目前,浙江已有一批综合型高科技企业,将目光瞄准为农业生产企业提供智能化设备,以科技化手段提升智慧农业水平。可以预见,这将会成为农业智能化发展中的一股强劲动力。
当前,通过网络平台直接向农民下私人订单的农产品C2B模式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在浙江,一批“私家菜园”、定制农场相继亮相,成为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绿色化需求的新兴载体。
浙江省供销社和聚划算平台共同打造的“耕地宝”就是一个典型的定制项目,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认购私家菜园的果蔬,农业生产者根据订单来种植,将产品快递到消费者手上。整个定点种植、包年直供的模式让消费者不仅享受到专门供应的绿色果蔬,也让其体验了一把农场主的滋味。
逐渐风行的私人定制优势主要集中在私人化营销和消费体验上。具备消费能力的城市居民委托村民进行定向种养殖,以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私人定制的营销模式给城市消费者创造了一种专属服务的满足感,这种方式最有利于小产区农产品从“藏在深闺无人识”走向“供不应求”。
私人定制农业模式发力产业结构调整,以市场化为导向,通过减少低端供给来拓展高端供给,倒逼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用定制农产品激活市场来增值增利,适应了个性化的市场需求,极大地拓展了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助推农业结构的优化,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力点。
值得关注的是,就浙江目前发展情况而言,定制化农业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逐一化解。首先,定制化农业的多数认购用户为高收入人群,并没有成为一种常态化消费方式,且多数用户都是抱着尝试的心态去认购,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标准。其次,私人定制的农业产品依然存在较高的安全隐患,监管缺乏,不少定制产品尚未经过正规的检疫检验程序就流入市场,消费者也无法亲自前往几十公里乃至上百公里以外的农场确定产品的真实性和安全性。未来,应加强对这一全新领域的监管,切实解决消费者担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农业的“接二连三”特别是与休闲、健康产业的融合趋势,催生了休闲农业。当前,人们放假出行的首选已从景点观光游慢慢转变为田园游、民俗游、农家乐、村落乡镇游等新休闲度假模式。这种由农业、旅游业及服务业交叉而成的新型农业模式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开发利用当地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叠加地区农业文化、餐饮住宿、旅游、运输等功能,设立综合性休闲农业区。农业发展不再只是传统的种植与销售,消费者可以采摘、观光、农作、住宿,全方位享受乡村风土人情。
浙江省农业厅数据显示,2015年浙江休闲观光农业接待游客总人数达10269.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37.7亿元。杭州市余杭区的休闲农业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截至2016年11月,全区已拥有133个500亩以上的规模型现代农业园区,拥有综合休闲类园区52个。政府大力推动现代农业园区的建立,鼓励园区推广民俗风情、生态理念,拉动江浙沪等地游客来体验农业观光园、智慧园、农业景观园等。据统计,2016年余杭区农业园区体验游客人数达50万余人次,园区活动收入6000余万元。
这种新模式恰恰贴合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关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其优势首先在于因地制宜地开发农业农村资源,将农业生产、参观农事活动、体验农村风光和文化艺术加工等融为一体,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带动农村运输、住宿餐饮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形成较为完整的休闲农业产业链,提高地区农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次,新产业带来的大量就业机会可以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提升当地农民创收水平,把握住了改革在于增加农民收入主要目标。再次,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企业无疑会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的建设和投资,这也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农村面貌,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作为新农业的一个重要方向,农业与二、三产业充分融合基础上的休闲农业已成为浙江新农业领域的一大特色模式。不过,虽然休闲农业的实践在浙江开展较早,但是“产品缺特色、农庄缺个性、休闲缺品位”的抱怨依然频出,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如何实现差异化与效益最大化成为发展休闲农业一大困扰。未来,在休闲农业中加入养老元素将是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应致力于将目标群体从短期的城市游客群体扩大到长期的中老年群体,提供灵活的民宿、耕地出租、果蔬采摘、观光学习等项目,吸引老龄群体来体验住宿,缓解城市的养老压力。同时,也可激励农户自主开发农家休闲养老,为老龄人群提供一站式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