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休闲农业处 杨礼宪
专家观察
合作社应成为田园综合体建设的主要载体
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休闲农业处 杨礼宪
田园综合体建设必须以农民为主体,让农民受益。农民合作社利用其与农民天然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民不仅参与田园综合体的建设过程,还能享受田园综合体带来的各种潜在效益,如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农产品品牌价值的提升、乡村土地价值的增长等。因此,在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中,合作社理应成为主要载体。
201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强调了农民合作社在田园综合体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田园综合体建设的主要内容,确定了田园综合体建设的主要方向。
田园综合体是以田园景观和农业生产为基础,以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为核心,以综合开发为手段,以村容绿、村业兴、村民富为目标,以观光休闲功能为主题的乡村发展平台。田园综合体融合了生产与生活生态、一产与二产三产,包含了农业生产交易、田园休闲体验、乡村生态居住等功能。在保障乡村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的有机结合,在有限的空间里充分融合乡村的产业功能、休闲功能、文化功能、社区功能,具有典型的特征。
一是农民广泛参与受益。田园综合体是以田园景观和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环境为基础,在特定的农业生产、乡村民俗、农家生活空间环境基础上,充分利用农田景观、生态环境、农耕文化等特色农业资源,与休闲体验相结合,形成农业转型升级和乡村和谐发展的平台。农民合作社利用其与农民天然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民不仅参与田园综合体的建设过程,还能享受田园综合体带来的各种潜在效益,如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农产品品牌价值的提升、乡村土地价值的增长等。
二是强化融合突出体验。田园综合体在开展农业基本生产的同时,也满足农产品加工的二产需求,还要满足观光、休闲、贸易、物流等三产的要求,将农业从单一的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发展,三者之间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助推田园综合体的发展。同时,田园综合体汇集独特的乡村民俗文化,通过建设休闲体验设施,开展休闲体验活动,将乡村休闲服务充分地渗透到农田景观中,让城乡居民的休闲从单一的观光向体验拓展,强化参与性,突出休闲体验功能。
三是强调农业创意理念。农业创意是田园综合体的亮点。田园综合体的农业创意,是以特色农业产业为基础,以农耕文化为灵魂,注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按照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的创意理念,将创意作为生产要素融入田园综合体的产品设计、服务设计中。其中,创意农事景观符合生态环保要求,与周边环境融合,有主题性内涵表达,体现自然之美。创意活动对周边具有影响、辐射、带动作用。创意服务项目特色鲜明、功能突出,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强。
四是集约配置乡村资源。我国乡村长期以来有分散居住的习惯,呈现传统乡村规模小、位置分散、距离远、土地等资源使用不节约等现状。田园综合体立足当地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在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当地民俗的前提下,对当地农村的资源禀赋和乡村传统文化等进行系统梳理、综合利用。引导乡村社区居民集中连片居住,集中建设配套设施,提高生产生活条件的便利,具有引领区域资源共生、聚合增值的作用,能够优化配置乡村土地、生产要素等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产要素最大利用化的组合分配。
田园综合体建设并不是传统意义的乡村建设,也不是单纯的休闲农业园区建设,其核心是农民,必须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一定要抓住农民这个主体,才能有效地把政府、资本、市场三方的力量糅合到一起,形成田园综合体的理想模式。田园休闲综合体建设一般包含农业景观区、休闲聚集区、农业生产区、生活居住区、村社服务区等5个基本功能区。
一是农业景观区。农业景观区是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休闲吸引物,开发不同特色的主题观光活动的区域,是吸引人气、提升田园综合体效益的关键所在。我国农业文明历史悠久,气候及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各地农业生产差异明显,孕育了丰富的农业景观资源。该区域主要是利用当地资源环境,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生产过程、优质农产品等,开发特色园圃等农事景观,让游客观看绿色景观,亲近美好自然。
二是休闲聚集区。休闲聚集区是为满足由农业景观区带来人流的各种休闲需求而设置综合休闲产品体系,实际上是各种体验活动的聚集,包括利用农村奇异的山水、绿色的森林、静荡的湖水、生态的湿地,发展观山、赏景、登山、玩水等休闲体验活动以及其他的休闲体验项目。休闲聚集区使城乡居民能够深入农村特色的生活空间,体验乡村风情活动,享受休闲体验带来的乐趣。
三是农业生产区。农业生产区主要从事种植养殖的生产活动,具有调节田园综合体微型气候、增加休闲空间的作用。通常选在田间水利设施完善,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的区域,结合我国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遴选合适的种养品种,形成自己的特色农业生产内容。
四是生活居住区。生活居住区是田园综合体迈向新型城镇化结构的重要支撑。农民在田园综合体平台上参与农业生产劳动、休闲项目经营,承担相应的分工,又生活于其中,不搬迁异地居住。由于田园综合体各要素的延伸,带动休闲产业发展,形成以农业为基础、休闲为支撑的综合产业平台,通过产业融合与产业聚集,引导人员聚集,形成当地农民社区化居住生活、产业工人聚集居住生活、外来休闲旅游居住生活等3类人口相对集中的居住生活区域,从而形成了依托田园综合体的新人口聚集区,构建了乡村的人口基础。
五是村社服务区。村社服务区是田园综合体必须具备的配套支撑功能区。它服务于农业、加工业、休闲产业的金融、技术、物流等需求,也服务于生活居住区居民的医疗、教育、商业等需要。这些功能叠加不是机械地相加,是功能融合,可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公共村社服务区。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综合了生态、文化、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目前还处于探索发展、总结经验阶段。对下一步各地建设好田园综合体,提出几点意见建议。
一是强化产业基础。农业产业是田园综合体的基础。田园综合体建设作为一项复杂工程,科学推进其建设,需要全方位打好“组合拳”,而重中之重的一拳就是要在强化农业产业支撑上下工夫。正确处理好农业产业和田园综合体的关系,通过农业生产将产业、生态、文化进行深度融合,做到产业优势明显,满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护型农业发展要求。强调产业效益突出,辐射能力强,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增收。另外,农业产业有利于田园综合体整合国家涉农财政资金和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这方面大有可为。
二是抓好规划设计。田园综合体的本质就在于“综合”,建设田园综合体要在“综合”上做足文章,不仅要标新立异,更要坚持和突出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防止千篇一律,实现个性化发展。田园综合体规划不是单一的农业园区规划,而是各种元素高度关联的综合性规划,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多规融合,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和协调性,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要站位高,有前瞻性和可行性,找准发展定位,将当地的人文美与自然美有机统一,将村民生产生活真正融入田园综合体建设中,增强田园综合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是树立示范典型。示范典型本身就是一种力量。田园综合体作为新鲜事物,全国还没有成熟的典型案例,各级政府重点要抓好点上的典型培育,营造氛围、打造品牌、推动发展。国家层面创建一批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引导涉农资金汇集;省(市区)层面,打造省(市区)级田园综合体,整合涉农资金导入,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四是加大政策集成。政策引导始终是任何新鲜事物的话题。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保障田园综合体建设与发展所需要的相应的土地规模,并按一定规模或比例解决配套设施用地问题。大力鼓励开垦荒山、荒坡兴建以农业、林业为主导产业的田园综合体。田园综合体建设具有投资大、回收期长、收益不确定、社会效益高等特点,其发展离不开财政资金扶持,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当前各级政府要整合有关农业、科技、财政、金融相关政策,导入田园综合体建设。
五是搞好宣传推广。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好东西如果不宣传、不推广,就很难形成足够的市场认知度。要广泛宣传、强势推广,在新媒体时代,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并积极利用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兴媒体的优势,加大对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宣传力度,唱响品牌、提高知名度、增强吸引力,扩大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