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兵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成都 610072)
马克思主义的魅力何在?何以信仰?
——兼评《马克思主义魅力与信仰研究》
吴 兵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成都 610072)
马克思主义;信仰;魅力
对马克思主义的质疑与怀疑虽然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就存在着,但近三十多年来尤甚,黄明理教授的《马克思主义魅力与信仰研究》一书给予了积极回应。《信仰》一书直面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方面的难点问题,其理论分析深刻而不乏逻辑,其观点既入主流而又富有新意。
对马克思主义的质疑与怀疑虽然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就存在着,但近三十多年来尤甚,黄明理教授的《马克思主义魅力与信仰研究》(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以下简称《信仰》)一书给予了积极回应,解决了许多疑惑,其中特别突出的亮点有以下方面:
其一,深入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人格魅力与其理论创造之间的内在关系,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主体精神。在马克思主义产生条件的研究中,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人格力量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这个为无产阶级解放而创立的伟大理论,不仅是那个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伟大人格的结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中蕴含着创立者的人格魅力,马克思恩格斯崇高的追求是他们理论创造的价值航标,他们的人格力量是推动他们在理论创造过程克服一切困难的最根本的内在力源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如果没有高尚的人格支撑,他们就不可能拥有克服在创立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过程中所遭遇到的常人所难以克服的无数艰难与困苦的毅力。人格魅力是创造富有魅力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内在条件,这一结论解释了在同样的历史条件下,为何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最终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原因。作者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格魅力要素进行了概括,并深入分析了他们的人格力量要素在创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具体作用。显然,揭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与其创立者人格魅力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其二,从理论与实践双重维度概括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的魅力源泉及其弱化的原因。在大众层面上来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一种观点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具有虚假性,或具有独断论倾向,没有公认的客观标准,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由此便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进而也就否定了它的指导思想的地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真理,把科学性视为马克思主义唯一的或根本的属性。这在表面上看是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权威,可是,这种用唯科学主义化的思维来对待马克思主义,最终又容易把马克思主义拖入原教旨主义的独断论,进而否定它存在的合法性,因为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许多重要观点尤其是其价值诉求是无法用单一的科学标准来衡量的。如果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也就意味着否定了它的阶级性、人民性和实践性的价值指向,进而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存在的必要性。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真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自觉统一的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这一定义既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阶级属性,又强调了科学真理性与价值合理性二者统一的自觉性,避免了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信仰》认为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缺乏共识性认知、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和价值理论的忽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严重挫折、社会主义理想与现实的紧张性关系是制约马克思主义魅力彰显的重要原因。
其三,就日益泛滥的泛道德化批判思维的研究开创先河,并深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批判观在矫正泛道德化批判思维中的意义。科学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和基本的方法论要求,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观是科学批判与道德批判的有机结合,蕴含着唯物辩证法的精神和人民的立场,因而是科学的和彻底的批判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是发现真理和超越自身的路径;坚持马克思主义批判的哲学性是发展真理和实现自身的路径。唯有实现哲学的批判性和批判的哲学性的辩证互动,方能保持马克思主义哲学魅力和生命力,从而实现对其它社会思潮的引领功能和对泛道德化批判思维的矫正功能。
自媒体时代,人的思想意识出现了网媒化倾向,网媒信息的自发性、功利性、情绪化和碎片化等,极容易将事件极端化、矮化和丑化。《信仰》用泛道德化批判概念来概括这一现象。作者将泛道德化批判界定为,它是将非伦理现象伦理化后再用理想主义化、甚至是双重化的标准进行道德评判的一种批判方式。批判对象的泛化、批判标准的理想化和批判方法上的特称判断全称化是泛道德化批判思维的主要特征,社会生活的怀疑论和个人生活的悲观论是其必然结果。泛道德化批判正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道德以及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悄然蔓延,已经构成了培育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良好的社会心态,凝心聚力实现中国梦的巨大负能量。历史唯物主义信仰的缺乏是泛道德化批判思维的方法论根源;儒家德性论和德治论传统是泛道德化批判思维的历史文化基因;随着物质生活需要的相对满足后,幸福的意义更依赖于道德来赋予,人们对道德生活有了更高的期盼,这是泛道德化批判思维形成的重要社会背景。
其四,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及其危机的辩证分析。共产主义运动的挫折失误与将坚持马克思主义简单等同于教条式地坚守《宣言》的基本论断密切相关,因为,各国社会主义实践都无一例外地坚持过以阶级斗争为纲和社会主义公有制崇拜论,而阶级斗争理论和消灭私有制正是《宣言》最重要的两个论断。中国共产党虽然也犯过类似的错误,但最终成功地解决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对共产主义理论和实践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是不争的现象,但事实上这一现象具有假象性,很多自以为不信马克思主义,但事实上是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很多人一边怀疑共产主义,一边又坚信人类社会会越来越美好、人性会越来越完善,而这正是共产主义信念的表征,因此,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是情绪上反感、行动上坚持。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会越来越多,但一定是理性化的信仰,即坚持“信中有疑、疑中有信”的辩证法。这样才能避免在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上走向信仰主义或怀疑主义之两极。
总之,《信仰》一书直面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方面的难点问题,其理论分析深刻而不乏逻辑,其观点既入主流而又富有新意。该著作必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魅力与信仰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迪。
(责任编辑:周建瑜)
2016-12-20
吴兵(1969-),男,哲学博士,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A81
A
1008-5955(2017)01-01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