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投入、制度创新与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

2017-01-25 05:11楚明钦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供给文化

楚明钦

(郑州大学,河南郑州 450001)

要素投入、制度创新与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

楚明钦

(郑州大学,河南郑州 450001)

要素投入;文化产业;供给侧;制度创新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供需错配”。我国文化产业的供给侧改革,需要从文化需求和文化产品供给两方面着手,需要增加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和企业家精神等要素的高效投入。我国文化产业结构性调整的关键在于有效的制度创新,通过降低文化市场交易成本,激发文化产品供给的内生动力,实现文化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提升。

一、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与需求错配

2004-2015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突飞猛进,文化产业增加值从3340亿元迅速增加到25829亿元,增长了6.73倍,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5%。2015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达到3.82%,文化产业正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伴随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品供给也实现了飞跃式提升。例如,2015年,中国电视剧产量已经达到1.65万集,中国动画片13.4万分钟,已经成为电视剧和动漫生产数量大国、播出数量大国和观众数量大国。但是,中国国产电视剧的50%没有播放平台,难见天日;中国本土原创动漫消费份额仅有11%。根据《中国文化消费指数(2013)》数据,中国文化消费潜在规模和实际规模存在极大偏差,缺口规模达到3.6万亿。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电视剧和动漫等文化消费潜力巨大,但是中国电视剧和动漫等文化产品仍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文化需求[1]。我国文化消费需求旺盛,但是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我国文化产业迫切需要通过供给侧改革实现转型升级。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精神面貌大幅度提升,人们文化消费支出也大幅增长,文化需求层次不断多样化且不断提高。文化需求主要包括基本文化需求、发展型文化需求和知识享受型文化需求。但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供需错配”。一是我国的基本文化需求层次较低,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并且供给过剩;二是我国的发展型文化需求虽然可以满足消费者深层的情感体验和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但是其供给质量和供给数量都相对不足;三是我国知识享受型文化消费品供给质量参差不齐,知识产权保护不足,价格高昂,抑制了消费需求健康发展[2]。我国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需要增加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和企业家精神等要素的高效投入。我国文化产业结构性调整的关键在于有效的制度创新,通过降低文化市场交易成本,激发文化产品供给的内生动力,通过供需结构调整实现文化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提升[3]。

二、我国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的要素投入

(一)文化产业劳动力要素投入

文化产品生产过程中,“人”的要素居于最核心的位置,文化人才是最重要的劳动力资源投入。人力资本可以集中体现文化产业规模报酬递增特征,人力资本中内含的知识、创意、信息、教育等可以深层次提升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我国文化产业劳动力的供给侧改革,需要让市场在文化产业人力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做到“人尽其才”。同时,还需要强化文化技能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并实现人才培养的体制和机制创新,激发高素质劳动力的创新能力。文化产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是人才,没有一流的人才作支撑,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就无从谈起。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市场相结合的产物,需要文化领军人才的带动作用。文化领军人才通过自己的特殊才能,将带动一批人,并将地域性文化逐步推广到全国,由一般文化影响力发展为特殊文化影响力,由一般性文化演变为文化品牌。

文化产业就是文化经济,文化除了有意识属性外,还有产业属性,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创意性文化和经营管理人才。然而,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归文化事业部门所有,人才的身份意识过于浓厚,文化人才跨地区、跨部门流动性差,不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除此之外,文化产业人才在发展地域文化产业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在实践中,现有的文化人才视野不够开阔,观念还停留在中国传统古老文化上面,缺乏现代国际文化意识,文化包容性和文化创造性严重不足,从而带来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文化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文化基础性教育。虽然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文化资源丰富,但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处于濒危状态。文化作品的创作,需要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但是,当前我国文化创新的制度和经济环境不利于文化创造力的激发。

(二)文化产业资本要素投入

长期以来,我国文化按照事业发展逻辑,由政府进行统包统揽,文化生产、流通以及消费都不能按照市场规律进行独立的产业化发展。文化事业单位向文化企业转型、文化企业集团化、文化公司股份化过程中,也需要大量初始资本的投入。但是,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我国文化事业单位的大量财政投入都是用来“养人”,而不是用来“做事”,导致这些文化单位技术设备相当落后,人浮于事,发展僵化。各类文化单位在改革过程中,面临文化基础设施的改善、文化技术设备的升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改善和发展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另外,在文化领域,政府对很多民间资本和外商直接投资控制过多,再加上转制后的国有文化资本产权并不清晰,导致民营企业在涉及到实质性问题时,很多外资企业都望而却步。

我国文化产业的供给侧改革,需要大量文化资本要素投入。但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大量资金投入到大型国有文化企业集团,对占文化产业总数量99%的小微文化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挤压作用。在政策性金融扶持文化产业中,国家和地方下达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然而,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效率不高,很多受资助的文化企业受到扶持后,创新效率下降,坐等政府后续补贴,甚至部分企业依赖政府补贴维持生存,从而成为“僵尸文化企业”。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主要矛盾,是文化消费需求的巨大潜力与有效文化供给不足,其背后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本要素需求与文化产业资本要素供给乏力之间矛盾[4]。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意和创新,创新的风险程度较高,因而其资本要素也具有风险投资性质。但我国文化企业的资产评估不完善,风险投资对文化产业的热情并不强烈。我国文化产业资本要素的供给侧改革,需要打通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对接的瓶颈。

(三)文化产业土地要素投入

土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由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欠账,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非常薄弱。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主要靠文化产业园区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其对土地的需求旺盛。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文化产业发展,很多房地产公司开始向文化地产转型。文化地产主要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化旅游项目,文化新业态地产项目等。但是,文化地产公司利用国家扶持文化产业的政策优惠,变相利用“文化地产”名号做房地产开发,并没有实质性的文化产业项目入驻。部分地方甚至利用政府对文化“新业态”的扶持政策,大量圈占土地,圈占后并没有按照规定开发建设,甚至违规改变土地用途,严重偏离了国家集约化利用土地的法规政策。

我国文化产业的土地要素[5]供给侧改革,需要理顺农村土地和城市土地的关系。我国的文化单位用地制度,需要明确区分文化事业用地和文化产业用地,文化事业用地需要按照政府公益性用地政策执行,文化产业经营性用地需要通过市场化方式进行。土地流转过程中,政府要按照科学决策严则,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制度,承担好自己的监管角色,不能“与民争利”。关于国家对文化产业及其新业态的用地优惠政策,政府要不断进行完善调整,避免利用政策漏洞大量圈地,或者圈而不建、圈多建少,或者违规改变土地用途等违法违规现象发生。在我国经济服务化背景下,鼓励文化产业向服务业倾斜,文化制造业可以紧密结合国家的“互联网+”政策,推进文化制造业的服务化,以实现文化产业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我国文化产业新业态的用地,要完善文化用地监管制度,鼓励租让结合,盘活土地存量。

(四)文化产业技术要素投入

技术进步是推动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文化产业要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技术要素的供给侧改革是必要内容。当期,我国文化产业核心技术需要进口,文化产业的原创能力滞后,技术创新内生动力不足,技术投入效率低下。截至2013年底,我国小微文化企业数量已经占文化企业总量的98.5%。但是,我国小微文化企业规模小,技术要素投入意识和动力不足,进而带来经营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另外,蒋萍和王勇(2011)对我国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分析,发现大部分省份文化产业纯技术效率都比较低,全国仅有7个省(直辖市)文化产业技术效率比较理想[6]。文化产业技术投入的低效率抑制了我国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技术要素供给侧改革,释放文化产业发展潜能和活力。

文化产业自身生产过程中需要的技术元素主要包括生产制作技术、文化展示技术、文化传播技术、经营管理技术等。文化与科技的融合,需要文化装备与科技的融合,包括高科技广电通信传播设备、演艺装备和印刷设备等;需要传统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的紧密结合带来的网络游戏、数字影视、虚拟娱乐等文化产业新业态;也需要大数据、云计算、商业智能等互联网数字化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综合应用,从而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是我国文化产业生产力解放的关键环节,文化产业的技术创新需要明确文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的文化企业创新环境,深度保护文化企业的知识产权,激发文化人才的创新活力。我国文化产业还要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变革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实现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融合发展。

(五)企业家精神要素投入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过分追求短期利益,忽视了文化产业长期价值的实现。很多文化企业管理者停留在文化商人层面,缺乏深层次文化涵养和国际化视野,依赖于国家对文化产业政策补贴。长期以来,我国文化人才大多集中的文化事业单位,流动性较差,人力资源潜力不能得到充分开发。很多文化艺术领军人才缺乏经营管理经验,懂经营管理的人才又对文化艺术缺乏敏锐性。既懂文化经营管理,又懂文化艺术的人才,又缺乏国际化视野。此外,我国新兴文化产业原创性不足,文化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需要我国文化产业企业管理者发挥企业家精神去开拓创新,实现我国文化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我国的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需要塑造文化产业的企业家精神。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家精神缺失。中国的“官本位”文化使企业家经营过程中,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如何与政府官员结交关系以获取垄断资源,从而使中国很多企业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行贿官员”、“缺乏慈善意识”、“奸商”等负面形象。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塑造,需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在确保国家宏观调控前提下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企业家精神的灵魂是创新,企业文化是企业家精神的显性特征。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塑造,需要通过企业家自身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家国情怀、观念信仰等去培育企业文化,并通过企业家精神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我国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制度创新

我国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在于文化产业制度的有效供给和不断创新,通过制度的供给侧改革,破除阻碍我国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各种障碍。文化产业的制度创新[7],需要进一步理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行文化产业负面清单制度,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完善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实现我国文化生产力的充分解放。

(一)文化产业政府与市场关系创新

文化产业的制度创新,核心是要处理好文化产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长期以来,我国文化部门管理体制是集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为一体的“三合一”的管理体制。我国文化生产和经营单位 “依附”于政府,生产经营与决策仍然受政府不同程度的影响。大量文化产业集团公司,按照现代公司治理制度进行经营管理,但这些文化集团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仍由政府任命,甚至存在一定的行政级别,并存在“预算软约束”等财务弊端,影响到文化企业集团的独立运作。我国文化主管部门还存在各自为政、管理条块分割、部门及区域管理交叉严重,资源分散等问题,导致文化产业整体效率难以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宏观调控,仍过多运用行政命令或者舆论工具,缺乏金融、税收、法律等多层次手段的综合运用,并且行政管理的配套服务措施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文化产业创业创新的积极性。

我国文化产业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创新,需要明确界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属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需要政府提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文化私人用品需要政府设置负面清单。还有一部分属于文化准公共用品,政府需要进行一定的扶持和补贴,也需要收回文化准公共物品的成本,但不能以利润最大化为导向,需要强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文化产业中还有艺术创作和艺术表演,政府要打造良好艺术创作氛围,鼓励艺术家按照艺术规律办事,管理者不能“外行”领导“内行”。文化艺术的意识形态比较浓厚,政府要发挥监管者作用,实行负面清单管理,画出文艺作品的“底线”和“红线”,通过惩罚约束机制减少低俗文化作品供给。通过创新文化产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解决文化产业的政府“缺位”与“越位”现象,真正让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二)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创新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步入“井喷时代”,但我国城镇及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及人均文化消费水平都很低,我国人均文化消费与占人均家庭消费的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文化消费的整体经济环境需要提升;文化生产中“人”的要素居于核心位置,文化产品在向“文化商品”转化过程中,由于“契约精神”的缺失,文化产品交易过程中诚信体系受到挑战,导致文化交易成本比较大,降低了文化市场效率。文化交易过程中有各种违法违规冲突时,人们不愿意通过司法途径去解决;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比较浓厚,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长期被淡化,文化单位在转企改制过程中,文化产品对政府依赖性较高,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认可度急需提升;当前,我国人均受教育程度仅有9.28年,相当于劳动力素质平均只有中等教育水平,人口素质不高导致文化产品的接受程度有限。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优化文化发展环境[8],努力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和人均消费水平。文化产业的供给侧改革,需要通过政策创新,提升居民文化消费意愿和收入水平;文化产业的投融资需要文化企业良好的信用记录,艺术品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也是良好的信用体系。我国文化产业的诚信体系建设,需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约束,也需要完善我国互联网征信系统建设;我国文化产业的法律体系建设,要制定保障文化消费者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有效遏制文化消费领域的各类侵权现象。文化监管部门和文化执法部门要有力协作,尝试建立国家层面主导的跨部门文化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文化消费争端解决机制保证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我国文化产业的社会环境建设,需要强化市场经济意识,创造文化市场氛围,激发民间文化活力,发挥小微文化企业的创造潜力;我国文化产业的文化环境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培养居民的文化艺术素养和文化消费意识。

(三)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创新

文化产业是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其核心是创意和创新,创意和创新的程度取决于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然而,当前我国知识产权立法相当滞后,许多知识产权纠纷在知识产权法规中很少涉及,网络知识产权立法更加缺位,导致我国文化产品盗版猖獗,剽窃抄袭横行,严重抑制了涉及知识产权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另外,我国文化企业和公民的知识产权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倾向于用“私了”解决知识产权纠纷,甚至很多知识产权纠纷得不到有效解决,增大了文化产品交易成本。此外,我国文化产业门类众多,涉及知识产权纠纷的执法的部门各自为政,职责不清,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制约我国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的有效实施。

我国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构建,首先需要通过各类媒体进行舆论宣传,营造知识产权保护的氛围,企业和消费者都要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文化出版商和网络文化服务企业要通过行业协会实现行业自律,强化对原创文化产品和正版文化产品的采购力度,创新商业模式,开发版权自助投诉和版权查询管理系统。全社会要形成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尊重知识产权的社会氛围,激发全社会知识创新的积极性;其次,要完善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互联网文化产业的版权保护制度,可以有效降低文化产品交易成本,为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保驾护航。再次,文化产业决定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建立联动机制,文化产业各部门要协调合作,加大对知识产权违规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形成法律威慑力。同时,还要调动群众积极性,建立对知识产权违法案件的举报奖励制度。

四、我国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的路径

我国文化产业的供给侧改革,需要提升文化产业劳动力、文化产业资本、文化产业用地、文化科技、文化企业家精神等要素投入,同时要进行理顺文化产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健全文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制度方面的创新,具体来看,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路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扩大文化消费

文化产业的供给侧改革,不能脱离文化消费,需要在提升文化消费的前提下进行供给侧改革。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文化消费在我国居民消费中的比重也在快速增长。2014年,我国人均消费支出增长了9.6%,而同期我国人均文化和娱乐消费支出的增长幅度达到16.4%,高出人均总体消费增长幅度6.8个百分点。但是,我国居民的文化消费潜力仍没有得到充分释放,文化消费还存在巨大的市场缺口。我国文化消费潜力的释放,需要提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9]和受教育水平,提升居民的文化消费能力和文化消费意愿。文化消费能力的提升,还需要培育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习惯,通过公共文化等活动引导居民健康消费,引导居民自觉抵制西方文化糟粕和封建文化沉渣[10],提高观众的文化审美层次,不断提升文化消费档次。我国文化产业的供给侧改革,需要通过文化新业态的不断创新,引领文化消费与信息消费的不断融合[11],适应人们个性化、多样化以及便利化的多层次文化消费需求,通过文化产品创新实现文化供给与文化需求的有效统一。

(二)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

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是中国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支撑。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文化企业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价值链的各环节,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并能更好呈现和展示文化内容。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消除各行业之间的技术壁垒和政策壁垒,推动文化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互联网技术进步可以有效推动文化资源重组和文化体制变革。例如,深圳自身文化资源比较贫瘠,但是却以开放和创新的精神,通过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催生了大量以腾讯、华强文化科技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业态。文化产业新业态是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产物,可以提升城市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政府可以利用“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红利,利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培育新型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产品生产方式、传播方式以及营销方式的突破式创新[12]。

(三)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

中国文化产业的投资主体主要由银行贷款、民间投资和企业股权投资、政府项目补贴和上市募资等。文化产业具有轻资产特性和文化产品收益的不确定性等特征,我国还存在信用体系不健全和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不完善等弊病,导致文化产业属于高风险性行业,银行和投资机构不愿意轻易投资文化产业或文化项目。我国国有文化企业政府色彩比较浓厚,预算软约束导致国有文化企业不考虑成本,降低了国有文化企业效率。文化产业民间投资在政府带动下增长迅速,但盲目性比较大。中央到地方政府成立了各种类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但基金的投资主体仍存在“官办”色彩,市场化程度不高,重基金审批,轻文化产品效果,并对民间投资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降低了文化基金投资效率。我国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体系创新,需要建立文化产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降低对间接融资依赖,化解文化市场金融体系风险,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向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转型。

(四)推进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实质性改革

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在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其在推动我国文化与科技融合方面发挥了骨干作用,在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创新方面也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并可以抗衡国际“航母”式文化企业,可以维护我国民族文化企业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完整性,还能维护我国文化产业及文化意识形态安全。但是,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大多由文化事业单位改制而来,其不仅仅是要获得经济利益,还具有文化意识形态属性,必须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13]。我国国有及国有文化企业的供给侧改革,需要借鉴国外文化企业集团的成功经验,实现文化企业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建立国有及控股文化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理顺党政部门和文化企业经营的责权利关系[14],提升国有文化企业效率。

(五)激发小微文化企业的市场活力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小微文化企业发展迅猛,小微文化企业吸收了大量社会就业,活跃了文化产业市场,激发了文化产业市场活力,弥补了国有大中型文化企业的不足,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但是,我国小微文化企业的发展还存在融资约束、市场交易成本高昂、人才综合素质不高、经营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小微文化企业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微文化企业活力的激发,需要政府充分简政放权,建立小微文化企业的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小微文化企业多层次融资体系,创造小微文化企业创意创新的文化氛围,降低小微文化企业的市场交易成本。小微文化企业自身需要将传统文化与科技深入融合,发挥后发优势,加快文化创意成果的市场转化。我国小微文化企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建立文化企业公共服务平台[15],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培育小微文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实现小微文化企业的专业化发展。

[1] 范周等.从供给侧改革看文化发展新思路[N].南京日报,2015年12月9日第A13版.

[2] 张振鹏.供给侧改革:助推我国文化产业转型省级[N].光明日报,2016年1月7日第016版.

[3] 张鸿雁.文化产业深化改革的切入点与行动逻辑[J].江苏社会科学,2014(4).

[4] 王辛夷.文化产业两年吸金6500亿,并购活跃度急剧提升。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2-28/987001.html.

[5] 金魏.文化产业供给侧,该聚焦什么?[N].华夏时报,2016年1月25日第034版.

[6] 蒋萍,王勇.全口径中国文化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研究——基于三阶段DEA模型和超效率DEA模型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12).

[7] 祁述裕,刘琳.文化与科技融合引领文化产业发展[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6).

[8] 刘结成.文化产业供给侧发展应着重四大战略[N].中国文化报,2016年5月14日第001版.

[9] 高莉莉,顾江.能力、习惯与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J].软科学,2014(12).

[10] 范周.关于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N].中国财经报,2016年6月2日第007版.

[11] 吴江波.供给侧改革下如何促进文化消费升级[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5年12月22日第015版.

[12] 楚明钦.新媒体时代中原文化的传播路径[J].青年记者,2016(17).

[13] 谭劲松,程恩富.国有文化企业要在文化产业中发挥主导作用[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3).

[14] 张玉玲.国有文化企业如何实现战略布局[N].光明日报,2015年1月15日.

[15] 刘志彪.江苏文化产业从“新引擎”到“新支柱”的政策取向[J].群众,2011(10).

(责任编辑:白 林)

2016-11-16

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2CJY046);2016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项目(2016B086);2016年度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62400410506);郑州大学“新媒体与公共传播”学科招标项目(XMTGGCBJSQ21)。

楚明钦(1982—),男,河南南阳人,郑州大学讲师,南京大学博士。

F062

A

1008-5955(2017)01-0086-05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供给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