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燕
(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太原 030031)
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应对策略
王 燕
(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太原 030031)
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国家的前途命运。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总体上是安全的,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我们要坚持把本国的事情办好,筑牢国内意识形态安全防护网;加强立体化监管,打造多层次、全方位意识形态网络理论平台;夯实马克思主义教育基础,多渠道抵御宗教意识形态渗透;弘扬爱国主义,保卫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利益。
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这就要求我国在以经济建设为工作中心的同时,绝不能放松、懈怠意识形态工作〔1〕。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在政治原则性和大是大非问题上,要加强主动性、打好主动仗、把握主动权,为干部、群众理清是非界限和模糊认识。为此,有必要分析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因势而谋、积极应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保驾护航。
我们一般把意识形态界定为:确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以统治阶级意志和政治、经济利益为核心,体现一定社会阶级、阶层中呈现出的社会关系的理论与思想体系,涵盖道德、宗教、法律、文学等社会意识范畴。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是指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体现出工人阶级、人民群众愿望、利益和要求的道德、政治、艺术、法律、文学等学说与思想体系。当前,我国意识形态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国的发展方向及其发展成效取决于该国的指导思想。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性质决定主导意识形态亦是社会主义性质,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的观念基础、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指导思想的文化、经济和政治根源。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处在核心位置,它整合、引领各类思想意识,成为立党立国、增强民族向心力的坚强精神支柱。伴随改革开放、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人们的精神文化、思想观念也显现出多样化。在意识形态方面,我国鼓励在一元思想指导下,各类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弘扬主旋律、倡导多样性。
我国意识形态不排斥人类优秀、科学的文明成果,同时也不放弃对反党、反马克思主义的各色异质意识形态予以批判,通过对异质理论、社会思潮的批判、抵制,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捍卫我国的主导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批判不单是解构异质,还要在批判中建设主导意识形态〔2〕。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中央领导集体以敢于突破禁区、冲破传统观念的勇气,在批判与建设统一的历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结合中国国情、围绕中国特色,在探索中赋予意识形态新的发展要素,创立、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该体系与时俱进地回答了我国面对的重要理论、实践问题,是我国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彰显了主导意识形态的生命力和权威性,发挥了意识形态导向、凝聚的重大作用,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我国意识形态是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现实情况的反映,同时它继承了中国优秀历史文化资源,表现出意识形态的继承性。面对国内外的新形势,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继承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思想道德体系,与法律法规相得益彰,指导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在我国整个社会价值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以此为基础,党的十八大提出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这一体系的内核,是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层面达成的最大公约数的价值共识,不仅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还继承了人类优秀文化,从中国特色的角度界定了民主、自由、平等的理念,展现出意识形态的包容性。总的来说,我国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是人民团结一致、社会有序运转的强大支撑。
自古以来,异质意识形态间的博弈就一直存在。冷战以后,西方敌对势力将分化目标转到中国,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手段更为隐蔽、巧妙。当前我国正经历着重大的社会转型,稳定事关大局。因此,中国人民要保持警觉,分析国际、国内形势,认清挑战。当前,我国在意识形态建设中主要面临以下挑战:
伴随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实践,我国进入大的社会转型阶段。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总体和谐,但是伴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影响和谐的深层次矛盾、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逐步暴露,如环境污染、区域发展与收入差距、腐败、诚信不足等现象愈加显现,不公正事件时有发生,教育、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在开放条件下,各类文化交融共生、相互激荡,人们接收外来信息较多,易用西化模式、标准去分析、审视我国社会,使得一些人的价值判断出现了偏差,进而怀疑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质疑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的解释力,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理论的权威性面临挑战。面对此状,亟待用强大的社会主义理论说服力疏通群众思想,譬如不可盲目将中外情况进行比较,不能忽视初级阶段中国各方面有待完善的国情,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的曲解和不实报道等。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由于社会主义教育尚未有效覆盖全体民众,加之群众政治素养参差不齐,使部分人对党和政府有了不信赖感,动摇了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反而对西方文化有了亲近感,有人甚至否定党的领导,鼓吹西方主流观念。另外,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文化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主导意识形态与人们认同的意识形态不再是以往的高度统一,加之物质利益、分配方式多样化,人的主体性得到强化,主导意识形态协调社会运行的难度加大〔3〕,使其他意识形态有机可乘。
网络化时代,信息高度密集并跨国高速流动,网络信息繁杂。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化、工业化的长期累积过程中,拥有了传播媒介的技术垄断,也拥有了媒介霸权。一些国家重点运用网络控制权实现其政治目的,使得网络成为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途径,需要我们高度警惕。当前意识形态话语权斗争的本质是西方霸权主义国家借其信息主导的强势力量向发展中国家推行资本主义社会的“普世价值”〔4〕。如今网络渗透无孔不入,西方霸权主义势力勾结境内敌对分子利用网络媒体散布“新自由主义”“宪政民主”“意识形态终结”“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错误理论和思潮,亵渎王进喜、雷锋、刘胡兰等典型模范和革命英雄。在关于意识形态热点事件上,一些网络社会思潮领袖分外活跃,主要利用新社交媒介如微博、微信等对我国进行信息围攻,雇用大量写手整合大数据打造社会热点,夸大负面效应和非理性成分,并植入西方意识形态引导舆论,以隐蔽性的方式夺取网络话语权,破坏我国的社会隐定〔5〕。一些网络大V美化西方影视剧、音像制品,迎合部分民众的心理,影响着人们的文化认同。加之各类社会思潮、理论良莠不齐,很多网民的思维被其塑造。中国新生代在信息时代生长生活,易被这些看似新鲜的东西感染,对历史艰苦岁月难以深刻领悟,青年尤其是高校学生群体成为敌对势力文化渗透的重点。在网络信息洪流的冲击下,部分群体尤其是青少年难以辨明是非,也不去深究发声者的目的,给我国的文化安全造成了很大危害。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关系更为复杂,宗教国际化程度加深,敌对势力宗教渗透需要我们高度警惕。近些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影响力、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彰显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优越性,促使世界人民对资本主义制度、价值观念进行反思。因此,西方敌对势力把中国的不断强大视为对其制度模式、意识形态的挑战,逐步加强利用宗教对我国西化的渗透。必须认识到,宗教渗透不是纯粹的信仰传播,而是带有文化殖民和政治恶意的反动活动,披着“传扬福音”“灵魂救赎”等宗教外衣,实现破坏意识形态、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21世纪以来,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所谓的宗教“松土工程”“撒种方案”,渗透手段更为多样化,主要有:秘密提供经费,以经济援助的名义发展受众;遣派人员在我国办学校、培训班,设立聚会点非法传教;通过学术赞助、宗教文化交流、主题会议等途径,拉拢我国知识精英,并利用精英群体把西方意识形态灌输到中国,影响中国决策〔6〕。此外,境内外敌对分子通过讲经布道、电台报刊音像制品传播等一系列方式,煽动宗教狂热,怂恿分裂分子搞暴力恐怖活动,制造民族分裂。境外“三股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活动活跃,50多个东突恐怖组织分布在境外,定期策划暴乱事件〔7〕。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疆暴恐事件红灯频现,已严重威胁到国内的和谐、安全。一些国外敌对势力帮助“东突”组织,企图促使“新疆问题国际化”。境外宗教势力的渗入严重侵害了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对我国政治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意识形态安全是守卫本国文化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中流砥柱。西方敌对势力企图通过复杂、隐蔽的意识形态渗透手段达到和平演变、搞垮中国的目的,作出一系列挑战中国底线的行为,威胁中国领土、国家主权安全。面对这些攻势,我们必须提出反渗透对策予以有效还击。
新形势下,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需要把握其建设规律。第一,打好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经济基础。解决国内所有的问题,都要依赖自己的发展,意识形态建设同样如此。意识形态学说不应是独立于民众生活之外的思想理论,而应是反映民众社会生活的思想观点、精神信仰。同时,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受经济基础制约,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制约国家文化共生形成的根本原因。理清这一关系后,进行意识形态建设首先要打牢经济基础,为化解其他问题提供雄厚保障。第二,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增强我国主导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维护我国主导意识形态的主力军。意识形态文化之根应当深扎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土壤之中,因此政府要不断改善民生,使人民生活、工作得更好,吸引群众主动认同社会主义理论,从而为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赢得民众支持。第三,构筑意识形态安全保障要靠人民参与。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宣传中树立“一个大局”的服务意识,以人民参与为工作导向〔8〕,增强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效覆盖力,同时开拓渠道调动人民参与的积极性,让人民认识到维护文化安全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并通过自觉践行,汇成行动的合力,投入到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事业中来。总之,扎实的经济基础、国家的美好前景、人民的积极参与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把本国事情办好,才能筑牢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防护网。
互联网是意识形态之战的主阵地,强化互联网管理刻不容缓。近年来,互联网上的意识形态呈现多样化态势,要求我们灵活打造多层次、全方位的意识形态网络理论平台,这就需要党和政府做好具体部署工作。一是建构话语体系。要抓住网络技术发展新机遇,畅通中国道路、制度和相关理论的表达、沟通渠道。对于居心叵测的复杂攻势,要以社会主义立场给予积极反击,展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揭露虚假信息背后的不良用心。二是掌握、研究并主动回应国际涉华舆情。我们要把握先机,对于网上表现出的思想新动态、社会热点,要分析、过滤原信息,完善舆情反应机制。每有重大事件发生,都要使网民尽量早知、多知,防止敌对分子截取片段来影响舆情,保护人民知情权、表达权,倡导积极、正面、理性的舆情导向,引领公众避开网络陷阱〔9〕。三是完善、普及网上新闻语言制度,培育网民正确的网络意识和行为。实行实名上网,加强公民责任意识,用严格的政策、法律惩罚兴风作浪者;实时监管有害信息,发展网络屏蔽、过滤技术以控制不良信息;对网站审批、运作原则、违法管制等进一步加强规范,把握信息传播控制权。总之,要构建技术先进的硬件系统与网络制度的软件系统,通过二者的相互配合,形成包含如下内容的立体化监管体系——技术把控、行业自律和法治督导相结合,日常管理和应急管理相结合,道德、经济和行政制裁相结合,以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宗教渗透能瓦解人心,让人不战而屈,对此我们需提高警惕,有效应对。一是形成联动机制。宗教工作机构需尽早把握境外组织渗透的新动态,主动应对,与教育系统、海关稽查、外贸等部门加强联动,力求把宗教渗透首先防范于国门之外。二是要依法管理宗教事宜。要及早研究关于打击宗教网络渗透的条例措施,完善相关宗教法规,规范宗教团体及其活动,依法打击犯罪并保护合法宗教活动。三是处理好与宗教国家的外交关系。这要求我国在处理宗教问题上体现出更多的智慧,尤其要结合民族地理分布情况,做好地缘战略工作。四是加强对话交流沟通活动。顺畅、丰富的宗教对话沟通、交流交往,能够使国际社会打消顾虑,了解、信任中国宗教政策,粉碎敌对势力假借宗教危害中国统一的阴谋。另外,马克思主义是我党执政、立国的思想基石,也是国家意识形态的灵魂,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科学观点,党中央一直强调打赢意识形态之战,其中科学的无神论力量不可忽视。因此,在掺杂宗教渗透的多种思想碰撞中,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对民众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用科学理论武装民众,使理论大众化、基层化,夯实理论的群众基础,巩固主导意识形态。
爱国主义是人民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是对自己祖国肯定、积极支持的立场、心态。自古以来,爱国主义一直是鼓舞人心、抵御外敌、促进国家统一的一面旗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面旗帜对抵制分裂祖国、出卖民族利益和外来意识形态渗透的行为同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后,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在持续探索中,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发展开始蒸蒸日上。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面对敌对势力的干扰,我们要弘扬五千年社会意识形态中积淀的爱国情怀,弘扬红色文化,宣传爱国爱党思想,促使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主导意识形态立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观念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爱国主义,并把这一理念植入核心价值观,就是要使爱国之情内化到人们平常的点滴生活中,化为固有理念,认同主导意识形态,再化为自觉行动。广大人民要提高警惕,树立甄别意识,保卫国家利益。不管敌对势力耍什么样的花招,中国都将万众一心,绝不改易旗帜!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意识形态主要表现出一元性与多样性、批判性与建设性、继承性与包容性并存的特点,总体安全,但是也需认清挑战。从国内看,转型时期中国深层次问题开始显现。在如此深刻变革中,思想领域内的起伏将影响整体社会发展,要求我们谨慎而稳妥地解决意识形态中显现的多种问题和隐患。从国际看,全球化过程中资本主义生活、生产和思维方式扩张,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价值观在网络上恣意传播,变相的宗教渗透无孔不入,使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多重挑战。为此,我们既需要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也需要行之有效的反和平演变战略,两者缺一不可,否则社会主义发展将会功亏一篑。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办好自己的事情,一方面,大力推进社会主义事业,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展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使意识形态安全获得根本保障;另一方面,针对敌对势力渗透的主要手段和目的,打好主动仗,通过建构话语体系、把控舆情导向、完善新闻语言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占领互联网主阵地;坚持对民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夯实群众基础,多渠道抵御宗教渗透;唱响主旋律,弘扬爱国精神,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放射光华,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1〕李春华.正确处理“中心工作”与“极端重要的工作”的关系——从习近平关于经济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关系的新思想谈起〔J〕.理论探索,2015(1):5-9.
〔2〕梁周敏.当前我国意识形态新特点和面临的主要任务〔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6):17-22.
〔3〕张 敏,王志刚.文化融合背景下我国主导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0):88-89.
〔4〕赵欢春.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当代挑战〔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14-18.
〔5〕邓 群.网络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6.
〔6〕苏 娟.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威胁与战略对策〔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3(4):10-15.
〔7〕任天波,雷鸣选.境外敌对势力应用宗教渗透的特征与危害性〔J〕.理论观察,2016(4):45-47.
〔8〕李安增,朱辰晨.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六种意识”的思维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50-53.
〔9〕洪美云.大力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7(1):93-97.
责任编辑 周 荣
D616
A
1009-1203(2017)05-0101-04
2017-08-25
王 燕(1979-),女,山西介休人,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