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龙建
(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北京 100091)
习近平人民主体地位思想的文化蕴含
徐龙建
(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北京 100091)
习近平人民主体地位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理念,有着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文化渊源。“民惟邦本”的重民思想、“民贵君轻”的爱民思想、利民富民的惠民思想“铸造”了其历史基因,坚持群众路线的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价值观、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马克思主义人民观“锻造”了其时代精髓,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共建共享、促进社会和谐的价值取向“塑造”了其当代灵魂。
习近平;人民主体地位思想;文化蕴含
习近平人民主体地位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习近平关于人民群众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有着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文化渊源,其历史基因源于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底蕴的吸纳和传承,其时代精髓源于对中国特色革命文化思想精华的融合和提升,其当代灵魂源于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价值的贯通和延伸。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涵养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重民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爱民思想、“治国必先富民”的惠民思想“铸造”了习近平人民主体地位思想的历史基因,是习近平人民主体地位思想吸纳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底蕴的集中展现。
“民惟邦本”的重民思想出自《尚书·五子之歌》,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说:“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民惟邦本”作为一种民族思想精华,它伴随着中华民族历代王朝的兴衰成败,见证着5000年文明古国成长发展的兴旺沉浮,以民为本,则万邦安宁,国运昌盛,人民幸福;反之,则天下动荡,社稷不稳,民不聊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习近平人民主体地位思想汲取“民惟邦本”重民思想的合理内核,政在其民,政得其民,以人民利益为重,以民心民力为本,把人民放在中国共产党制定施政方政与各项政策的首要位置,常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民本思想审视自己,告诫自己,要求自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哪怕‘黑云压城城欲摧’,‘我自岿然不动’,安如泰山、坚如磐石”〔1〕368。
“民贵君轻”的爱民思想出自孟子的《孟子·尽心章句下》,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慎子·威德》曰:“故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也。立国君以为国,非立国以为君也。”“民贵君轻”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从几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备受推崇,“帝天之命,主于民心”,“王者以民人为天”,“君为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习近平人民主体地位思想汲取了“民贵君轻”爱民思想的本质精髓,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以纯粹之心、真切之举,毫无半点私利甘做人民公仆,谨记人民是立国之本,治国理政的主体属于广大人民,人民才是国家真正的主人。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2〕。
利民富民的惠民思想出自管仲《管子·治国第四十八》,即“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汉代刘向在《说苑·政理》中说:“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利民富民作为中华民族治国思想所追寻的目标,亘古不变,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国富方能民安,习近平人民主体地位思想借鉴了利民富民惠民思想的思维理念,以人民所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3〕70
中国特色革命文化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独特的历史印记,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文化积淀,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坚持群众路线的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价值观、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马克思主义人民观“锻造”了习近平人民主体地位思想的时代精髓,显著地融合和提升了中国特色革命文化的思想精华。
马克思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毛泽东同志立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现实需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论与实践论主体的阐述,创造性地提出了群众路线观点。群众路线一词最早见于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信中明确提出,关于筹款工作,亦要经过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渡过劫难、跨过坎坷曲折的制胜法宝。革命年代,“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5〕。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正是因为人民群众的磅礴之力才谱写出了新中国的崭新篇章。习近平人民主体地位思想继承和吸纳了坚持群众路线的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1〕365因此,我们必须密切联系群众,相信群众,拜群众为师,依靠群众,带领群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认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6〕28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具体体现,是由毛泽东同志提出的。1939年2月20日,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为人民服务”这一重要观点。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他发表重要演讲,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要义精髓;一个多月后,他又加了四个字,正式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七大将之写入党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习近平人民主体地位思想的根本实现路径。同时,习近平人民主体地位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讲话中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7〕纵观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人民永远摆在党的核心位置,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所向。只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价值观,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思想,中国共产党才能永远得到人民的拥护。
马克思指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6〕306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然要求。在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视域下,人民利益符合社会发展大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人民利益是满足人民生存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利益,它是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的重要体现,习近平人民主体地位思想与之虽表述不同,但内涵一致。习近平人民主体地位思想凸显的是尊重人本身和尊重人的所有,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则要求我们始终做人民利益最忠实的代表,真心实意地为人民利益而工作。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作为直面现实、破解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7〕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基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革命文化的时代升华,是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与时俱进的当代表达。习近平人民主体地位思想贯通和延伸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价值理念,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共建共享、促进社会和谐的价值取向“塑造”了其当代灵魂。
公平正义是人们对社会美好制度的一种向往,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追求之一,是习近平人民主体地位思想核心的价值取向。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需要在三个方面下工夫:首先是维护权利公平,国家和法律要维护和保障好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这是权利公平的基本内容;其次是维护机会公平,主要体现为全体公民在政治、经济、文化所表现的各方面机会面前,公平享有,这是机会公平的基本要求;最后是维护规则公平,人人生而平等,制定规则对任何人都要有同等约束力,且规则制度要在阳光下运行,这是规则公平的基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从人民实际利益出发,加紧了对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制度的制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通过创新制度安排,努力克服人为因素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3〕56。
实现社会共建共享是社会主义价值目标追求的本质体现,是经济快速发展、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是习近平人民主体地位思想关键的价值取向。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8〕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共享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9〕习近平人民主体地位思想坚持实现社会共建共享的价值取向,采取了一系列施政方针,如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实施精准扶贫等,种种切实举措赢得了民心,也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促进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价值目标追求的升华,是习近平人民主体地位思想重要的价值取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矛盾和问题集中呈现、相互叠加,“例如贫富差距拉大、利益群体固化、社会公正缺失等,这些社会矛盾严重地阻碍着社会发展和谐”〔10〕。因此,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发展目标;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促进社会和谐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一个基本要求。习近平人民主体地位思想始终坚持人民观点,持续推进社会和谐建设,如统筹协调各方面群众利益、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创新国家治理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社会和谐稳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人民群众期盼生活幸福,但幸福生活首先必须保证和谐稳定。”〔11〕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06(02).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5〕毛泽东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2).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70.
〔9〕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6.
〔10〕徐龙建.坚定理想信念与“四个自信”的内在逻辑〔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7(1):17-20.
〔11〕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52.
责任编辑 周 荣
D616
A
1009-1203(2017)05-0003-03
2017-08-15
徐龙建(1987-),男,安徽霍邱人,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