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民省,白慧玲
(1.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太原 030006;2.中共山西省委党校资料信息中心,太原 030006)
着力塑造山西“六个形象”
张民省1,白慧玲2
(1.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太原 030006;2.中共山西省委党校资料信息中心,太原 030006)
2016年10月,中共山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了塑造和展示山西“六个形象”的战略决策,为山西人民描绘了美好未来,明确了山西发展的具体方向。新形势下,山西必须塑造和展示人文形象、转型形象、开放形象、壮丽形象、清明形象和安康形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为实现山西振兴崛起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山西;“六个形象”;塑造;展示
2016年10月31日,中共山西省委书记骆惠宁在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了“五个山西”(山西步伐、山西路径、山西气魄、山西答卷、山西担当)、“六个形象”(人文、转型、开放、壮丽、清明和安康)〔1〕的重大战略任务。这既是山西省委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顺应时势确立的重大战略决策,又是对全省人民渴望美好生活愿望的回应和向全省人民发出的共建美好家园的号召。山西“六个形象”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只有认真研究、合理施策,才能树立美好形象,实现山西的振兴崛起。
“文化璀璨”,形容一个地方精神文化特别繁荣;“人才辈出”,形容一个地方有才能的人一批接一批地涌现。在中国,山西是最能担当得起“文化璀璨、人才辈出”这八个字的省份之一。山西有“五千年文明发展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都“是山西省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标识”〔1〕。然而,人们今天说起山西,可能首先想到的却是煤炭、黄土,很少想到山西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每个省都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如果山西总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是难以为继的。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虽然山西有着自己独特的光辉历史与历史地位,但应清醒地认识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并不会自然而然变成文化璀璨、人才辈出的人文形象。要知道,今天的山西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总体上仍然不足,与历史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还不相称,努力建设“文化强省”依然任重道远,创造新的文化产品、让新的文化名人能够脱颖而出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当前,山西要塑造和展示文化璀璨、人才辈出的人文形象,必须转化文化资源优势为发展和竞争优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山西力量,繁荣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创作,努力发掘和明晰山西优秀文化的特质,进而把山西建设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转化区、革命文化的保护弘扬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发展区。
“创新驱动”就是要通过政府的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结构优化”是通过经济支柱、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各经济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并在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中实现合理化和高级化。其目的在于实现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得当地经济逐步驶向经济结构更加均衡、环境更加友好、收入分配更加包容、经济增长更具创造力的理想彼岸。但是,长期以来,山西因煤而兴又因煤而困,包括私挖滥采等在内的长期粗放式大量开采行为,不但污染了山西的自然生态,也破坏了山西官场的政治生态。早在2010年12月1日,经国务院批注,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设立了“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项目,至今六年多时间过去了,山西省的转型虽有启动,但效果还不明显。因此,才有了2017年9月国务院针对山西省颁布的“国发(2017)42号”文件。文件指出,山西省应“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能源供给、消费、技术、体制革命和国际合作,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实质性突破,将山西省建设成为创新创业活力充分释放、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显著的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2〕。总而概之,就是用先行先试擦亮转型“综改试验区”的招牌,开辟山西转型综改试验的新天地。
当前,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支持山西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我们应抓牢这一机遇,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努力“实现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形成产业多元支撑的结构格局”〔3〕。为此,山西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塑造和展示山西创新驱动、结构优化的转型过程中,应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大力营造活力充沛的转型生态,实现能源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变、产业结构向多元化中高端转变、发展动能向创新驱动转变、发展形态向园区化循环化转变、城乡统筹向一体化转变、经济增长向平稳健康可持续转变。
“活力”指旺盛的生命力,反映在一个人的行动上、思想上或表达上就是要有生动性。有活力,才能有生命力;“合作”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行为方式;“包容”,字面的意思是宽容、容纳,如明代李东阳“草木有情皆长养,乾坤无地不包容”的诗句,就是对大自然博大胸怀的赞美。包容,于自然、于人文都必不可少。一个地区、一个社会,要想有活力,需要不断地补充新的血液,事物才能有勃勃生机并快速发展;而社会发展进步的活力,只有有了合作、包容的态度,才能被激发出来。山西的历史发展经验证明,凡是合作包容的年代,社会就能相对平安,经济发展也才能充满活力。今天的山西,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形象欠佳,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包容不够开放不足。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提高全省人民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开放意识、开放素质和开放能力,树立全球视野,立足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观念(两个市场是指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指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在这里主要是指资本、技术等),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协同,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把山西省经济纳入国际国内市场大循环,依托山西地方优势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带动全省形成“东融、南承、西联、北拓”的开放格局〔4〕。
塑造和展示山西省充满活力、合作包容的开放形象,应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工夫:一是提升传统产业影响和生产水平。加快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以多种方式支持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焕发生机。二是提升山西经济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应对一些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高附加值的产品予以重点扶持,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努力使山西的产品从一般性的“山西制造”向独有的“山西创造”转型。三是提升山西的标志性品牌形象。要围绕产业、产品的转型升级,系统定向招商引资;培育外向型骨干企业,扩大优势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鼓励优势企业走出去。力争使全省的每一个市、县用五年左右的时间,着力打造出几个甚至一批标志性品牌来提升自己的形象。四是提升山西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合作包容”的前提下,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的“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山西品牌”,推动山西经济创新发展迈上新台阶。
“生态美好”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而“生态美好”的环境,是人类遵循了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反映。山西有着得天独厚、表里山河的地理条件,大自然鬼斧神工般为山西留下了太多看不够的风景。但是,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则难寻。时至今日,虽然山西有不少名胜美景,如从1982年起至2017年底国务院公布的9批225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有山西省风景名胜区6处(括号中数字为批准批次):五台山风景名胜区(1)、恒山风景名胜区(1)、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2)、北武当山风景名胜区(3)、五老峰风景名胜区(3)、碛口风景名胜区(8),由山西省政府公布的省级风景名胜区29处〔5〕,但与3000年前《诗经·魏风》中描述的“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的良好生态文明环境相比,近代以来山西省的生态环境变得非常脆弱,如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干旱缺水,土地贫瘠;私挖乱采,满目疮痍……面对此状况,唯一的出路就是“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科学施策、标本兼治、铁腕治理”〔6〕。为此,应在以下四方面着力:一是着力生态环境保护,以环境保护优化发展布局,助推结构调整升级,降低资源能源消费量和污染物产排量,实现经济绿色转型和低碳发展。二是着力治理空气污染,通过完成以电代煤、以气代煤工作,解决燃煤污染问题,全面推进污染源治理和机动车尾气治理,对高排放机动车进行专项整治,重拳治理大气雾霾和水污染,使今年全省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都要明显减少,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明显下降。三是着力抓好水污染防治,争取到2020年,全省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污染严重的水体较大幅度减少;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城市水体污染问题基本解决;地下水超采得到严格控制,地下水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重点流域水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扭转;全省水环境管理、执法、监测、预警及应急能力显著提高。四是着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开展违章建筑整治行动,加大集贸市场治理整顿行动,积极开展交通秩序整治行动,开展垃圾源头治理和集中处理行动,开展城乡绿化、亮化、美化行动。由此,才能“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山西省战略性支柱产业”,实现“建成富有特色和魅力的文化旅游强省”〔1〕目标。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传统。明代政治家于谦曾在山西省作过巡抚,他留下的“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道尽了他自己廉明一生的政治追求。被称为“天下清端”、廉吏典范的于成龙是山西省吕梁人,他45岁做官,大部分时间在地方上任职。由于其断案铁面无私、严查贪官污吏的作风,致使所到之处官吏皆“望风改操”,百姓安居乐业。“艰苦创业”是指为了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理想,在艰苦的环境中勤奋不息、开拓工作的状态。艰苦创业精神,既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也是人们成就任何事业不可缺少的精神动力。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无一不是艰苦创业精神的结晶。可是,在党的十八大前,山西“官场”腐败问题之大,震惊全国,被中央定性为“系统性、塌方式腐败”。不良的政治生态,使一些能干事、想干事的干部屡屡碰壁,工作积极性严重受挫,甚至对党失去了信心,严重地损害了人民利益和山西省形象。山西省为什么会出现“系统性、塌方式腐败”呢?笔者认为:一方面,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是山西滋生腐败的土壤。政商之间以资源为媒介相互勾结搞利益输送,为一些腐败官员提供了各种各样权力寻租的机会。畸形的官商同盟圈、官场利益圈,严重侵害了健康的市场经济环境。另一方面,选人用人的制度漏洞是破坏山西政治生态“大气候”的重要原因,突出表现为潜规则盛行,跑官要官、卖官鬻爵问题较为突出,官员之间拉帮结派,搞团团伙伙、权权交易,基层干部吃拿卡要、为官不为等违规违纪行为频发。如此一来,形形色色的腐败现象,就严重蛀蚀着山西的政治肌体,成为影响山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毒瘤。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凌厉的作风,对腐败问题重拳出击,查处了一批腐败官员,净化了政治生态。可喜的是,经过三年多的治理,目前山西政治生态已明显好转,创新转型发展态势鲜明,干事创业氛围日益浓厚。同时也要看到,“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山西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态势依然严峻,为此,我们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有力地把反腐败和反对“四风”的工作做实做强:一是落实主体责任不动摇,即要严格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纪委的监督责任及党组织的应有责任;二是坚持作风建设不停步,即坚持从小事、具体事抓起,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一抓到底,不断巩固作风建设的成果,切实转变和改进党风政风;三是扎紧权力笼子不松懈,即按照中央的统一要求和部署,完善干部廉洁自律的领导体制,创新各方面的工作制度,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机制;四是维护党纪国法不含糊,即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决维护党纪国法,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五是严惩腐败现象不手软,即出重拳、下猛药、用重典,严惩腐败分子,遏制腐败蔓延势头。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态度坚决、行动有力、绝不手软。
“安康”即平安、健康。人民群众的平安健康离不开充分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制度的使命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是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笔者认为,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只有做到了“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才会增加。一般说来,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也应该逐步扩展,保障水平也会逐步提高。但是,目前山西省民生水平还不高,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贫困人口占比大、贫困程度深。由此所导致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人口结构、分配结构等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引发了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民生问题,能否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我们党和政府做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7〕。按照习总书记2017年6月在山西视察的讲话精神要求,山西应“统筹做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食品安全、生产安全、公共治安等各项民生的保障和改善工作,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3〕。第一,要加大精准扶贫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山西的贫困地区多是革命老区,扶贫工作应“确保到2020年,5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32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8〕。第二,要坚决深化创业创新,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有关部门应扶持新建一批“双创”示范基地,鼓励大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加强对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支持,打造面向大众的“双创”全程服务体系,使各类主体各展其长、线上线下良性互动,使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竞相迸发。第三,要坚决深化社会保障,提高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目前,应以增加职工工资、促进农民增收、帮扶低收入群体为重点,构建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多渠道增收新格局,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第四,要坚决深化公共服务,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各级政府应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的方向,在加大政府对社会事业投入力度的同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社会事业,实现共建共享相统一,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惠及千家万户。第五,要坚决深化社会治理,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相关部门应鼎力协作,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加强社会治安防范管理,维护正常的治安秩序,预防和打击犯罪,推动山西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网络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安全、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有序运行。
总之,中共山西省委塑造和展示山西“六个形象”的部署,为山西人民生动鲜明地描绘出一幅令人向往的美好图景,为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明确了着力和突破的方向。为此,全省各级党员干部应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带领全省人民顽强拼搏、锐意进取,向着不断塑造山西美好形象、逐步实现山西振兴崛起的目标而奋斗!
〔1〕骆惠宁在中国共产党山西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6-11-07).http://cpc.people.com.cn/n1/2016/1107/c117005-28841142.html.
〔2〕国务院.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N〕.山西日报,2016-09-12(01).
〔3〕新华社.习近平在山西考察工作时强调: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环境〔N〕.人民日报,2017-06-24(01).
〔4〕山西省长楼阳生作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7-01-19).http://www.shanxilr.gov.cn/lxyz/ShowArticle.asp?Arti cleID=43501.
〔5〕山西省风景名胜区名单〔EB/OL〕.(2014-04-11).http://www.sxfjms.com/Browse/NewsShow.aspxCID=113&ID=270.
〔6〕李克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EB/OL〕.(2017-03-0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3/05/c_11205 70729.htm.
〔7〕习近平关注民生问题: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EB/OL〕.(2013-03-07).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jryw/2013-03-07/content_8431133.html.
〔8〕山西:58个贫困县2020年全部“摘帽”〔EB/OL〕.(2015-11-11).http://sx.sxgov.cn/content/2015-11/11/content_6432760.htm.
责任编辑 敬亭山
F124
A
1009-1203(2017)05-0055-04
2017-09-02
山西省社科联重点课题(SSKLZDKT2017015)。
张民省(1964-),男,山西永济人,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白慧玲(1988-),女,山西五台人,中共山西省委党校资料信息中心研究实习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