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素娥,柳礼泉
(湖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劳模精神:一流教师培育的价值引领*
汤素娥,柳礼泉
(湖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弘扬劳模精神与培育一流教师具有相促相济的关系。劳模精神孕育和助推一流教师的职业发展,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是先决条件;争创一流的工作目标是根本动力;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是必要准则;勇于创新的工作方法是关键法宝;淡泊名利的工作境界是道义要求;甘于奉献的工作品质是永恒魅力。在积极弘扬劳模精神中着力培育一流教师,要在内容、形式、主体、效果上下功夫,着力坚定教师的信念、强化教师的热情、激发教师的共鸣、提升教师的能力。
劳模精神;教师;价值引领
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建设任务”中,把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放在首位,并明确提出了一流教师的“四有”培养标准和应有作用。这实际上提出了应该如何建设一支一流教师队伍、采取有效策略发挥其应有作用的重要课题。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建设一流教师队伍就应该扭住“精神”这个根本,通过弘扬崇高精神来培育一流教师队伍,又要用一流教师队伍建设来彰显崇高精神。事实上,一流教师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领域中的劳动模范,是伟大劳模精神的诠释者和实践者,既内蕴和外显了劳模精神的品质要义,又用劳模精神孕育和助推了自身职业发展,集中体现了弘扬劳模精神与培育一流教师的相促相济关系。
习近平指出:“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来自于伟大的人民。”[1]长期以来,一流教师作为整个教师队伍的先行者、模范生和排头兵,由内而外地承载和诠释了劳模精神的品质要义。
(一)一流教师的本色标识在于综合素质,具有先进性,高度契合劳模精神的主要品质
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就是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队伍”[2]。“四有”是一流教师应具备的综合素质,体现了其本色标识的先进性,是其成为整个教师队伍先行者的重要前提,与劳模精神的主要品质高度契合。
有理想信念是成为一流教师的根本,也是劳模精神所具备的思想品质。一方面,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成为一流教师的根本。“老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责任。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3]在坚定的理想信念的助推下,一流教师时刻谨记自身应永葆的本色,不甘于成为只“传道”的“人师”,也不甘于成为只“授业”、“解惑”的“经师”,而是致力于成为既“传道”又“授业”、“解惑”的大师。另一方面,有理想信念是劳模精神所具备的思想品质。劳模精神的思想品质是从广大劳模身上所体现的思想状况凝练而来。对于广大劳模而言,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他们会倍加珍惜岗位、珍视工作、珍爱事业,能够在平凡中汇聚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永续动力,心甘情愿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民族的复兴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有道德情操是成为一流教师的前提,也是劳模精神所具备的道德品质。道德是处理各种关系应遵循的标准和规矩,情操是自身感情和思想所保持的稳定状态。一方面,“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4]一流教师不仅要能管好自己,确保以身作则,自觉守卫精神家园;而且要能带好学生,教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有道德情操是劳模精神所具备的道德品质。劳模精神的道德品质是广大劳模所具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集中体现。劳模之所以能够从广大劳动者中脱颖而出,离不开他们对自身的严格约束、对他人的善意帮助、对工作的无私奉献、对道德底线的坚守、对高尚情操的追求。
有扎实学识是成为一流教师的基础,也是劳模精神所具备的专业品质。扎实学识是提升个人素质魅力的铺路砖。一方面,具备扎实学识是成为一流教师的基础。“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5]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而对于一流教师而言,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让自己有一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另一方面,有扎实学识是劳模精神所具备的专业品质。劳模精神的专业品质是对广大劳模所具备的学识和技能水平的总体评判。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不断提高自身学识、增强自身本领,确保在本工作领域取得新突破、新进展、新成就已成为广大劳模的共识和追求。
有仁爱之心是成为一流教师的关键,也是劳模精神所具备的灵魂品质。一方面,“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6]对于一流教师而言,爱是永恒的主题、绝佳的法宝、不竭的动力。爱学生,方能增进与学生的感情,让学生在“亲其师”“信其道”中更好地掌握新知新学;爱岗位,方能强化自身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让自己乐意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和书写自己的人生。另一方面,有仁爱之心是劳模精神所具备的灵魂品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广大劳模就是秉怀仁爱之心,扎根于自己的岗位,不断摸索、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在敬业、乐业、勤业、精业中找到荣誉感、增进获得感、提升满足感、强化幸福感。
(二)一流教师的根本职责是立德树人,具有榜样性,高度吻合劳模精神的核心功能
一流教师的根本职责在于立德树人,为国家培育一流人才、为社会创造一流成果、为同仁树立光辉榜样,是其成为整个教师队伍的模范生的重要标准,具有鲜明的榜样性和典型性,高度吻合劳模精神的核心功能。
一流教师为国家培育一流人才,劳模精神鼓舞广大劳动者成为贤才。当前,我国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民族振兴需要一大批一流人才,国家繁荣需要一大批一流人才、提升综合国力需要一大批一流人才,必须努力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出来。一方面,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流教师的培育。邓小平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7]一流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更离不开一流教师。一流教师相对于普通教师而言,具有更前沿的视野、更丰富的学识、更科学的方法,他们既是伯乐,能慧眼识珠,辨识具有成为一流人才潜质的苗子;也是匠师,能精雕细琢,将苗子培养塑造成一流人才。另一方面,人才的培养也离不开劳模精神的弘扬。人才的培养需要精神的引领,当前国家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就是为了在全社会营造劳模光荣、劳动伟大的氛围,鼓舞广大劳动者向劳模学习,努力成为行业贤才。
一流教师为社会创造一流成果,劳模精神鼓舞广大劳动者创造佳绩。教师之所以能评为一流教师,最关键的依据在于其所创造的成果及其影响力。以北京大学为例,为了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明确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关键是建设一支世界一流的教师队伍”的指导原则,并高度重视国际顶尖级优秀人才的引进、大力加强院士级人才和长江学者队伍建设,旨在依托他们的高端智慧和一流成果,发挥其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领军作用和权威影响。另外,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五个一流”,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一流教师队伍”[8]。同理,弘扬劳模精神,展现劳模的先进事迹及其优秀成果,不仅有利于鼓舞劳模本身再接再厉、再创辉煌,而且有利于激发广大劳动者力争成为劳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投身工作的热情,引导他们在具体工作中创造佳绩。
一流教师为同仁树立光辉榜样,劳模精神鼓舞广大劳动者学习典范。一流教师是教师中的精英代表,他们的工作热情、勤学态度、钻研精神、科学方法等都是广大普通教师学习、借鉴、参考的宝贵财富,为广大教师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一流教师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处于龙头地位,发挥他们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有利于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有利于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影响力和战斗力。弘扬劳模精神,就是将劳模作为广大劳动者学习的典范,鼓舞大家学习劳模的先进事迹、优秀品质、突出贡献,不断提升劳动者的工作干劲和劳动热情,助推劳动大军中涌现出更多的劳模。
(三)一流教师的自身定位在于以身作则,具有示范性,高度符合劳模精神的弘扬诉求
一流教师作为教师领域的能手,不仅将教书育人视为己任,而且将以身作则作为自身定位,是教师队伍的排头兵和重要参照,具有引领性,高度符合劳模精神的弘扬诉求。
一流教师是诠释劳模精神的重要主体。一方面,一流教师本身蕴含劳模精神。教师是地位较为崇高、颇受人尊敬和爱戴的劳动者,一流教师作为该行业的杰出代表,在具体的工作中培养和承载了劳模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在每年五一国际劳动节评选出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中,就经常能发现教师的身影。他们既是一流教师,也是当之无愧的劳模,是诠释好劳模精神的主体力量之一。另一方面,一流教师能够从广大劳模身上萃取出劳模精神的精华。一流教师通过倾听劳模的先进事迹、观察劳模的言行举止、分析劳模的心理倾向、总结劳模的共有特征等方式,将蕴藏在广大劳模身上的精神品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归纳、解释、阐明,让劳模精神得到科学、合理、生动的诠释。
一流教师是宣传劳模精神的关键力量。首先,一流教师拥有较多的平台,宣传契机广泛。一流教师是教师行业的领军人物,经常出入各种场合,可以通过课堂、讲座、研讨会、座谈会、茶话会等契机,将劳模精神适宜的融入所讲的主题内容中进行隐性宣传。其次,一流教师掌握较好的方法,宣传方式多样。一流教师懂得因材施教,会根据对象的特征和需求,针对性的采取适当的宣传方式,尽可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再次,一流教师享有较高的人气,宣传效果明显。一流教师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说服力,其言行、举止会有很多“粉丝”关注,不仅主动地“听”其宣传,而且坚定地“信”其宣传,能够让宣传取得最佳实效。
一流教师是发扬劳模精神的现实范本。一种精神的发扬总是需要以承载着这种精神的人为载体,劳模精神的发扬也不例外。一流教师作为劳模的重要成员,本身就蕴含着劳模精神的特质,是发扬劳模精神的现实范本。要深挖一流教师背后成长的故事,作为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不懈奋斗的动力;要宣传一流教师的先进成果,作为鼓舞广大劳动群众积极进取的目标;要总结一流教师的成功的经验,作为引导广大劳动群众勇往直前的指南;要学习一流教师为师为学的德行和态度,作为教育广大劳动群众为人处事的标杆。
广大劳模在劳动过程中,用勤劳和智慧,将自己打造成为民族精英和国家脊梁,并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9]。劳模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强大的精神力量,为激励广大劳动者开拓创新、建功立业树立了方向标,有利于孕育和助推一流教师的职业发展。
(一)坚守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是成为一流教师的先决条件
爱岗敬业,顾名思义,就是热爱自己的岗位,恭敬严肃对待自己的事业,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也是所有教师应该坚守的工作态度。决定教师能否成为一流教师的先决条件在于其能否坚守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一流教师只有对岗位的“爱”、对事业的“敬”比普通教师更强烈,才会全心热爱教育,勤学苦练,甘愿默默耕耘于三尺讲台;才会全心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才会全心热爱科研,广泛涉猎,尽心尽力为国家的发展建言献策。一流教师正是秉持着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才能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才会扎根于本职工作,不管工作环境恶劣与否、福利待遇优厚与否、发展前景光明与否,依旧埋头苦干、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取得不平凡的成就。
(二)树立争创一流的工作目标,是成为一流教师的根本动力
所谓“一流”,并非特指一个量化的数据,而是泛指一种衡量的标准和具体的目标,它代表的是示范、是先进、是典型、是标杆。争创一流,是美好生活的助力,是伟大创造的源泉,是全面发展的推手。目标往往决定事业发展的高度,必须充分发挥目标在指明方向、鼓舞人心、积聚动力等方面的作用。一流教师之所以能成为万千劳动者中的精英,是因为他们树立了争创一流的目标。正是在这个目标的不断激励下,每一位一流教师才汇聚了不竭的动力,帮助他们在劳动的过程中,站位高、谋事深、要求严,在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工作效率等方面始终力争上游。一流教师通常会将目标进行细分,主要包括培养一流人才、取得一流科研成果、掌握一流教学方法等,通过小目标的各个击破,确保自身始终居于一流教师的行列,实现“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聚集世界优秀人才”[10]的伟大目标,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三)保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是成为一流教师的必要准则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人民的优秀品德,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正确路径。艰苦奋斗不仅是每个时代取得进步的底色,而且是每个劳动者实现自我超越的本色。鉴别一流教师能否成为劳模的必要准则在于其是否具有艰苦奋斗的作风。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流教师能够从广大教师中脱颖而出就是因为能保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工作作风。一方面,一流教师在面对各种艰苦环境时能够保持奋斗状态:即使在恶劣的条件下,依然能坚持不懈地完成使命;即使在前途未卜的困境中,依然能保持奋斗不止的状态;即使在山穷水尽时,依然能秉持希望不灭的乐观心态迎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另一方面,一流教师在直面当前现存的各种客观难题时能够迎难而上:遇到地区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时,不旁观,而是想法设法竭尽所能缩小差距;面临教育总体条件不是很理想时,不悲观,而是在深思熟虑后积极建言献策以期改变现状;在教师收入总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不悲观,而是通过拓宽视野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加以改善。
(四)掌握勇于创新的工作方法,是成为一流教师的关键法宝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社会前进的车轮,是个人才能的重要表现形式。勇于创新是一种及其宝贵的精神,也是教师成为一流教师的关键法宝,能够确保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提高实效性。一流教师工作创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有到优的改良式创新,在继承现有的基础上却不因循守旧而有所突破,在借鉴现存的基础上却不全盘照抄而有所改造;另一种是从无到有的发明式创新,这要求他们观察形势有新视角,推进工作有新思路,解决问题有新办法,开展劳动有新工具。一流教师只有不断创新,在进行科研时才能另辟蹊径发现独特的视角和前沿的课题,提高自身在学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在进行教学时才能与时俱进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自己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五)追求淡泊名利的工作境界,是成为一流教师的道义要求
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与俗语“求名心切必作伪,求利心重必趋邪”都直观地说明过分追名逐利乃万恶之源,必须视“名利淡如水,事业重如山”。树立正确的名利观是成为一流教师的毕生的应然追求和恒久的道义要求。从外在道义看,一流教师只有保持淡泊名利的工作境界,才能将自身精力集中于事业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才能经受住各种诱惑、各种腐蚀、各种洗脑,不至于误入歧途;才能在“名”“利”双收的情况下,不为其所累。从内在要求上看,一流教师唯有淡泊名利,才能在淡泊中明志、在宁静中致远,守护好内心的道义底线。一流教师在淡泊名利中,更容易保持一份豁达的心态,让自己懂得回归;更容易找到一份明悟的感觉,让自己懂得取舍;更容易收获一份厚重的思想,让自己懂得沉淀。
(六)养成甘于奉献的工作品质,是成为一流教师的价值追求
甘于奉献强调的是对他人、对事业不求回报、真心实意的付出,是一种大公无私的爱,是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一个没有奉献精神的教师是不可能成为一流教师的。立足岗位积极奉献,是一流教师的份内之事和应担之责。为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一流教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贡献自己的精力和智慧;为确保社会的良序运行,一流教师勤勤恳恳、加班加点的贡献自己的气力和时间;为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一流教师踏踏实实、不辞劳苦,贡献自己的能力和心血。因为甘于奉献,一流教师才会在科研工作方面,始终保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学习境界和钻研精神,最终取得突破、收获成果;因为敢于奉献,一流教师才会在教学工作方面,始终保持“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忘我境界和爱生精神,最终获得肯定,收获感恩。一流教师只有甘于奉献,才能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具备永恒的魅力。
习近平指出:“劳动模范以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立足本职,争创一流,集中体现了伟大的时代精神、创业精神、奉献精神,为国家和民族增添了绚丽光彩。”[11]劳模基于对职业的道德感、对社会的责任感、对国家的使命感等情愫,而形成的劳模精神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必须大力弘扬。与此同时,一流教师作为劳模的杰出代表,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对于规避人才断层风险、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起着重要作用,必须加大力度培育。劳模精神的弘扬和一流教师的培育呈现相促相济的关系,可以在积极弘扬劳模精神中着力培育一流教师。
(一)内容上以事迹呈现为主题,在“铸魂”上下深功夫,坚定教师的信念
弘扬劳模精神,必须要明确内容,在“铸魂”上使力。第一,选树劳模,通过搭台子、选苗子、讲法子的方式,从权威机构已评选的劳模中进行优中择优,根据贡献、行业、背景、表现力等参考因子进行选取,确保素材的多样性;第二,深挖事迹,通过贴身采访劳模本人和其亲朋,获取第一手资料,在参考、借鉴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将劳模的先进事迹进行还原,确保事迹的真实性;第三,凝练精神,通过解读劳模的先进事迹,结合其成长、工作背景和外部评价等,总结出劳模身上所具备的精神品质和成功特质,提升内容的教育性;第四,制作包装,设计出一整套的宣传方案,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等技术的运用,对劳模及其事迹进行包装,加入文学或者艺术等效果,强化设计的实效性。在内容整理上所下的深功夫,实质上就是为广大教师宣扬“铸魂”的渠道。让广大教师学习劳模身上所具备的精神品质,坚定成为一流教师的信念。引导广大教师要认识到自身角色的重要性,以践行劳模精神为己任,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一流教师,书写“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12]的精彩人生,把全部精力、满腔真情、毕生心血无私地献给教育事业,不断创造新业绩、取得新成就、完成新突破。
(二)形式上以受众需求为抓手,在“凝心”上下细功夫,强化教师的热情
弘扬劳模精神,必须要丰富形式,在“凝心”上用功。任何一种精神的弘扬,为了能确保入脑、入心、入行,必须根据受众的兴趣、年龄、关注点、认知水平、能力、媒介倾向等参照物,为不同的类群量身打造不同的宣传方式。在弘扬劳模精神的过程中,也务必以不同形式进行宣传,如此才能获得最广大群众的认同。首先,针对广大手机用户尤其是微信用户,可以设计专门的“弘扬劳模精神”APP或者申请相关公众号的形式,周期性地向广大群众推送与劳模精神相关的内容,让受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劳模精神的洗礼和浸润。其次,针对广大电脑和电视用户,可以制作系列专题、拍摄宣传片、直播劳模颁奖典礼等方式,让观众感受到劳模精神的力量。在此方面,央媒已进行了探索,于2015年4月30日至5月5日,在央视首播6 集电视政论片《劳动铸就中国梦》,引起了较强烈的反响。专家认为,“这部政论片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劳动推动社会进步为主题,歌颂了劳动者,弘扬了诚实劳动的社会正气”[13]。再次,针对广大劳动群众,可以通过组织讲座、观看视频、面对面探讨等方式,积极开展劳模精神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在弘扬形式上所下的细功夫,实质上就是为广大教师提供“凝心”的路径。通过多样化的弘扬方式,有利于抓住受众心理,提升他们将劳模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教师在浓厚的劳模精神弘扬氛围中,遵从自己的内心,找到立足教师岗位弘扬劳模精神的方法,强化成为一流教师的热情,并将这股热情化作不断进取、不断奋斗、不断求索的内在自觉。
(三)主体上以人人参与为目标,在“聚力”上下大功夫,激发教师的共鸣
弘扬劳模精神,必须要带动主体,在“聚力”上施计。“大力提倡劳模精神,用劳模的先进事迹感召人民群众,用劳模的优秀品质引领社会风尚,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崇尚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关爱劳模的良好氛围”[14],弘扬劳模精神不仅是国家和政府的应担之责,更是每一个公民自身的份内之事,劳模精神越是普及深入,劳模就越是层出不穷。只有人人都参与进来,才能汇聚成全社会弘扬劳模精神的合力,让劳模精神感动全社会、激励全社会、浸润全社会,让劳模精神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政府层面,需要自上而下推动劳模精神的弘扬,通过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培养劳模、选树劳模、表彰劳模、关心劳模的机制,将劳模精神的弘扬制度化、常态化、正规化、科学化。个人层面,必须充分调动自身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认识到弘扬劳模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尊重劳模、爱护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让劳模精神贯穿、服务于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在弘扬主体上所下的大功夫,实质上就是为广大教师指明“聚力”的方式。通过动员各层面的力量,营造全社会都踊跃弘扬劳模精神的氛围,有利于激发教师成为行业模范、一流教师的共鸣,并在无形中把劳模精神的种子播种于教师的内心,努力在工作岗位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四)效果上以经验获取为重点,在“尚知”上下苦功夫,提升教师的能力
弘扬劳模精神,必须要提升效果,在“尚知”上倾斜。劳模精神不是无中生有的,一流教师也不是与生俱来的。在弘扬劳模精神中,务必着重分析劳模之所以能脱颖而出的原因,从中知晓、总结、分享经验。一方面,内因起决定作用,必须深挖劳模自身的原因,着重从劳模的求知欲望、努力程度、方法路径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出其中最关键、最重要、最常见的因素,通过弘扬劳模精神,将其中精华分享给广大劳动群众,让大家从劳模的经验中间接获取知识。另一方面,外因提供条件,必须全面分析促进劳模形成的外部环境,盘点各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契机、学习平台、奖励机制等提供助力、动力、定力的举措,在弘扬劳模精神中,将其中的经验提供给广大用人单位,让其在培养劳模的过程中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在弘扬效果上所下的苦功夫,实质上就是为广大教师打造“尚知”的平台。通过经验的分享和传播,有利于广大劳动者尤其是教师从中受到启发,唱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主旋律,让教师始终保持一颗崇尚知识的心,在具体的劳动实践中以勤为径、以苦作舟,在自我摸索中善于参考他人的经验,获取更广泛的知识、掌握更专业的能力,为成为一流教师奠定扎实基础。
[1][9][14]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2).
[2][10]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
[3][4][5][6][12]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09-09(2).
[7]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5.
[8] 柳礼泉,陈宇翔.精品课程建设与一流教师队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7(3).
[11] 习近平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向全国广大劳动者致以“五一”节问候[N].人民日报,2015-05-01(1).
[13] 弘扬劳动精神 铸就美丽中国梦——央视电视政论片《劳动铸就中国梦》研讨会发言摘编[N].光明日报,2015-05-30(8).
A Research on Carrying forward the Spirit of Model Workers and Cultivating First-class Teachers
TANG Su'e, LIU Liquan
(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 Hunan Province, China )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model workers and cultivate fi rst-class teachers promote each other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 the ultimate responsibility of itself to be example and typical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he core function of the spirit of labor model, the self-positioning of itself to be leading and exemplary highly in line with the demand to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model workers. The spirit of model workers nurtures and boosts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fi rst-class teachers, the work attitudes to love one’s job and respect one’s career is the prerequisite, the work target to get fi rst-class is the fundamental driving force, the work style to be arduous and struggle is the necessary criteria, the work method of innovation is the key weapon , the work state to indifferent to fame and wealth is the moral requirements, the work quality to be willing to sacrif i ce is the eternal charm. Strive to cultivate fi rst-class teachers in actively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model workers, Work hard on the content, form, subject, effect, focus on fi rming the teachers' beliefs, strengthening the teachers' enthusiasm, inspiring teachers' resonance, enhancing the teachers' ability .
spirit of model workers; fi rst-class teachers; carry forward; cultivate
F404.1
A
1673-2375(2017)04-0095-07
[责任编辑:刘 晴]
2017-04-26
汤素娥(1988—),女,湖南衡山人,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柳礼泉(1954—),男,湖南衡山人,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