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永伟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2)
河南省文化特区建设刍议
师永伟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2)
河南省文化特区建设是落实河南省第十次党代会关于建设全国重要文化高地战略的可行路径之一。文化特区不是以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为目标,而是以破解文化发展难题、引领文化发展方向、带动社会综合发展为最终定位。文化特区建设不仅是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构筑全国重要文化高地的需要,而且是展示河南省良好形象的需要,更是为人民服务的需要。
河南省;文化特区建设;战略意义;路径选择
河南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指出要建设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建设对于实施文化强国战略、传承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在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中原更加出彩的关键阶段,建设河南省文化特区,发挥文化的独特作用,打造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特色文化高地正当其时。
所谓文化特区,即是在文化资源富集或其他优势(区位、经济等方面)凸显的地区,政府给予比其他地区更加灵活的政策,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拉动力,并以此为平台探索社会发展新路径,以文化催生经济转型发展,最终形成以文化为核心的复合型社会发展模式。河南省文化特区总体上可以统称为“华夏之源文化特区”,其中又可细分为古都文化特区(洛阳)、大宋文化特区(开封)、根亲文化特区(新郑、淮阳、固始)、功夫文化特区(登封)、殷商文化特区(安阳)、曹魏文化特区(许昌)、陶瓷文化特区(神垕)等具有浓郁特色的特区。河南省文化特区以破解文化发展难题、引领文化发展方向、带动社会综合发展为最终定位。
1.破解文化发展难题的试验区。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紧紧跟随国家发展步伐,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瞩目成就,经济总量突破四万亿,稳居全国第五位,但河南省文化发展出现了与经济发展相脱节的现象,文化发展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成为制约河南省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文化特区利用灵活的政策,打造文化高地,破解文化发展难题,为文化市场准入机制、文化产业投资融资机制、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改革等提供了广阔空间,成为名副其实的试验区。2009年,河南省政府就曾通报建设登封、开封、禹州、镇平、浚县、宝丰、淮阳和新县8个省级文化改革发展实验区,同时省政府投入8000万元资金支持8个省级文化特区建设,这是河南省最早开始的尝试性建设。经过实践检验,这些文化发展改革实验区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动力不足、势头不强,这就需要进一步改革,文化特区就承载了这样的历史使命。
2.引领文化发展方向。文化特区设立之地要经过严格甄选和专家论证,必须具有突出的文化资源优势,如洛阳、开封、新郑、登封等地的选择,无不如此。文化特区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生命力,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发挥集聚效应,为文化创新注入新活力。文化特区在促进文化传承、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旅游园区发展等方面必定成为全省甚至是全国先进文化发展的指向标,同时这也是检验文化特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
3.打造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精神基础和动力之源,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作为一种上层建筑,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相辅相成。文化特区建设的带动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文化领域,同时也会促进社会治理、制度等融合发展,这就直接促使文化向文化生产力的转化,这个转化过程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而且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行为规范,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1]。文化发展,尤其是文化高地建设不断催生新业态,倒逼传统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加快深化供给侧改革进程。文化特区释放的强大活力必定成为带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1.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更加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战略资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以及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更是发出了传统文化发展的时代最强音。在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文化特区,通过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进行文化精髓阐发与教育,融入现代科技元素,必将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构筑全国重要文化高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危机让物质财富犹如沙上之塔”。没有文化的支撑,民族的路很难走远。河南省文化特区建设,一方面能够有效保护和传承华夏历史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推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了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推动了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传统文化蕴含的包容性、开放性、创新性等文化基因在当今的中原大地不断得到发扬光大。河南省不断扩大对外人文交流吸收异域优秀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文化特区建设。这不仅能够加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中原更加出彩、建设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的进程,而且助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
3.展示河南省良好文化形象。河南省文化特区依托中原文化特色和现代文化元素,向世界展示河南省“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而不同”的兼容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中庸兼爱”的宽厚精神、“恋家念祖”的内聚精神等文化形象,成为河南省良好文化形象的集中展示窗口和文化形象名片[2]。在文化特区建设过程中,凝练出代表河南省文化形象的词语,提升人们对河南省的认同感。同时,对于增强文化自信、文化吸引力和向心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4.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是我党执政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文化特区建设探索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推动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等统筹发展,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实现均衡配置,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城乡居民进一步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更大程度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升人民群众的认可度。
1.建设文化特区试验田,总结规律性认识。建设文化特区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条件较好的地区开设试验田,总结一般性规律,形成具有指导性的建议,然后再全面推广。如河南省文化特区建设的首选之地是洛阳,洛阳有极其重要的文化遗产,文化积淀深厚。洛阳需要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下放一定的权限,认真组织和规划,从顶层设计上下功夫,保证政策、资金、人才等配套跟进;组织听证会,广泛征求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在文化特区建设过程中,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企业等开展广泛的合作,定期向社会发布建设进程情况,接受各界监督;最终总结经验教训,形成规律性认识。同时,河南省文化特区建设可以借鉴山东曲阜的做法,实现山东经验“河南化”。
2.彰显文化特色,打造主题鲜明的文化特区。河南省地处中原,在民间风俗、历史古迹、自然风光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近年来,河南省对地域文化的挖掘力度越来越大,但需要深入推进。打造主题鲜明的文化特区就要根据河南省地域文化特色,突显其“特”之处,这也成为建设特色文化高地的有力抓手。如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开封府等历史文化资源夯实了开封作为大宋文化特区的基础;新郑每年举办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成为全球华人关注的热点,这是新郑成为根亲文化特区的缘由;登封少林寺功夫成为河南省的一张名片,功夫中积淀的中华文化让人如痴如醉,这就决定了登封成为功夫文化特区的核心区域。定期开展具有浓厚中原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的活动,形成特色鲜明、定位准确、管理先进、业态合理的文化特区,从而打造基础牢固、模式新颖、理念先进的特色文化高地。
3.深化改革,推进文化特区建设。第一,将文化特区体制改革落到实处。深化文化特区人员任用体制改革,做到人尽其才;完善特区工作机制,建立全面监督考核体系;编制完备的《文化特区发展规划纲要》等政策性文件,形成制度化管理;下放经济管理权限,经济计划直接上报或申报,简化中间环节;深化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改革,支持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等。第二,推进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文化产业集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的规律现象[3]。文化特区重点建设文化产业集聚区,实现集聚效应,如教育培训、休闲体验、动漫产业等,不断吸引国内甚至是国外文化企业入驻,在文化产业发展质量上取得新的突破。第三,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文化特区所在地政府要下拨专项资金,同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动文化特区交通、金融、建筑等行业的全方位发展。第四,提供人才保障。鼓励、支持文化特区与省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合作,夯实人才支撑;完善相应的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真正实现人才不仅引得来,而且留得住、用得好,发挥人才在文化特区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4.适时推动文化特区转型升级。第一,河南省文化特区内部发展的转型升级。文化特区经过一定阶段的发展后,根据现实的需要,推进区域或跨区域资源优化与整合,划分主导产业、重点产业、潜力产业、一般产业等,突出重点参与区域和重点发展领域,实现区域联动、产业互动、人才流动,提升整体发展水平,优化产业发展路径,全方位打造具有河南省特色的文化高地。如扩大重点文化产业集聚区规模、培植特色文化产业体系,建设文化带;利用河南省旅游文化资源,把河南省建设成为旅游大省、旅游强省[4]。第二,推动河南省文化特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文化特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其他社会资源,这就需要推动河南省文化特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一些重大项目列入国家财政预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共中央宣传部等直接对接相关重要工程,同时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
5.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华文化的重要品格就是包容互鉴。“君子和而不同”“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等正是此意。“如果说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实现了全球化1.0版本,美国通过贸易自由化实现了全球化2.0版本,那么全球化3.0版本将是以中国包容文化为指向、以‘一带一路’建设为载体、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理念造福于更多国家与人民的伟大工程”[5],以全方位的开放格局,更好地融入世界发展进程中。河南省文化特区建设,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与世界对话。如韩国为发展文化产业,成立了首尔游戏学院、全州文化产业大学、清州文化产业大学等[6],河南省可以借鉴韩国的做法,设立专业性较强的文化产业大学。再如欧美国家在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法律制度中对从业人员、文化区域、文化行业等实行优惠政策[7],河南省可以从这些成熟的法律制度中寻求制度设计,对文化特区税收优惠做出全面规划。
[1]丹增.文化力与文化生产力:文化经济发展的立足点[J].思想战线,2007,(3).
[2]张新斌.中原文化解读[M].郑州:文心出版社,2007.6.
[3]韩骏伟,胡晓明.文化产业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81.
[4]任瀚.论河南旅游资源的文化特色[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2).
[5]张占仓,唐金培.千年帝都洛阳人文地理环境变迁与洛阳学研究[J].中州学刊,2016,(12).
[6]张胜冰,徐向显,马树华.世界文化产业概要[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140.
[7]郭玉军,李华成.欧美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法律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责任编辑 李孝敏]
G127
A
1671-6701(2017)03-0081-03
2017-04-11
师永伟(1989— ),男,河南周口人,硕士,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研究实习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