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昌余
安徽省舒城县推行“5+X”服务 创新受灾群众安置模式
◎ 郑昌余
2016年夏,安徽省舒城县普降大到暴雨,最大降雨量超过410毫米,日降雨量最高达183毫米。全县21个乡镇、1个开发区普遍受灾。面对严重汛情和重大灾情,舒城县采取“5+X”模式,为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提供服务保障。各安置点在确保“五有”——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衣穿、有安全的临时住所、有医疗服务的基础上,拓展服务范围,优化服务方式,不仅为安置群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同时还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组织领导系统化。舒城县成立救灾安置指挥部,构建统一指挥、分类指导、部门参与、分工负责的组织网络;临时党组织发挥“主心骨”作用,在群众集中安置点组建临时党组织,一个党组织就是一个堡垒,为转移安置群众、保障群众生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党员发挥“排头兵”作用,广大党员在各安置点主动亮明身份,积极开展服务,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很快成为广大受灾群众最信赖的人。
二是服务管理网格化。县、乡镇政府派出专门人员驻点服务,村干部全力以赴开展工作,各安置点明确具体负责人,安置点各房间从安置群众中确定一名“室长”,从而建立起“县、乡镇、安置点、村、室”五级管理网格,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空缺,不留死角,实行服务管理全覆盖。
三是日常服务人性化。在保障基本生活同时,各安置点的房间、帐篷,相继配备了电视机、电风扇、凉衣架、洗澡棚等。尤其是为丰富受灾儿童生活,县教育局和桃溪中学组织党员女教师和志愿者,为50多名儿童建起了帮学中心,每天开展活动,寓教于乐,深受孩子和家长的欢迎。县文化局和县电影公司,每天送电影到安置点,同时播放科普知识幻灯片,丰富受灾群众的文化生活。
四是规范服务有序化。各部门各单位履职尽责,规范服务。乡镇党委、政府总体负责安置点生活秩序;民政部门适时掌握物资使用情况,第一时间调拨到位,同时做好捐赠款物的接收、保管和分配工作;公安部门派出警力,24小时全方位在岗执勤,对灾区实行昼夜巡逻,保障受灾群众家庭财产安全;卫生部门派员驻守临时医务室,为患病群众解除痛苦,每天巡查消毒,检查食堂卫生,开展卫生防疫;教育部门调动大量教职工,放弃暑假,为保障受灾群众一日三餐做好服务;广电部门及时安装广播、电视,宣传报道汛情及救灾工作开展情况;广大志愿者和义工在指定地点为受灾群众有序服务。
安徽省舒城县结合实际,全面做好防汛救灾应急救助准备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经验值得借鉴。首先,应健全机制。完善防灾减灾领导机制、工作机制,逐级分解任务,科学分工,层层落实责任。第二,应完善“预案”。重新修订《舒城县自然灾害应急预案》,防汛救灾期间,民政系统实行24小时全天候救灾应急值班制度,确保信息畅通。第三,应部门联动。民政与气象、水利、国土等有关部门,适时开展信息沟通和会商研判,健全完善应急联动、灾情会商和信息共享制度,形成防汛救灾应急救助工作合力。第四,应督促指导。及时指导乡镇完善救灾应急工作机制,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救助能力和水平,确保突发重大自然灾害后,能够第一时间启动救灾应急响应。第五,应加强储备。在城区和各乡镇预先设立应急避难安置场所,确定救灾指挥车辆,做好救灾物资储备。采取协议储备方式,与供应商达成方便面、饮用水等食品储备协议,确保灾害来临时,第一时间将生活必需品送到受灾群众手中。
(作者单位:安徽省舒城县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