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工作再认识
唐钧本刊专家委;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天津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
据报道,2017年的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以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尤其是关于民生民政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为总基调,树立了“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分析了民政工作形势,研究部署了2017年工作。
2017年注定将是一个不平凡的年头。在这一年中中国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既然宏观的大环境、大格局如此,民政工作当然也不能例外。
中国的深化改革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就像一列高速前进的列车,不但要有动力机制,还需要有稳定机制。在稳定机制中,不但要有强制性的安全机制,还需要有非强制性的蕴含在日常事务和工作中的平衡机制。这也就是说,高速列车不仅需要动力系统和制动系统,更需要必不可少的整体性的平衡性和协调性,但是,后者可能并不特别显眼。民政工作,在整个政府工作中,便属于一种看上去不起眼但却时刻不能或缺的平衡机制。
就此而言,民政系统的干部队伍的状况还有很多方面有待提高。从目前的情况看,地方和基层民政工作实际上呈现出二元化的格局,既有行政管理职能,也有社会服务职能,各项惠民政策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服务渠道传送到有需要的人民群众手中的,而问题常常出现在传送的过程中,最终影响了政府的形象。而传送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关键原因之一是专业化水平不高。
结合民政工作的实际,这个专业化的方向可以是社会工作。从当前的高等教育来看,比起其他学科,社会工作更强调人文关怀和价值理念,与民政工作的目标高度契合。民政部门在上世纪80年代引进社会工作,其初衷就是民政干部的专业化、现代化建设。但是,到2006年以后,社会工作快速发展,或许因为民政部门自身认识上的不统一和部门分隔,在系统内部使用社会工作却远离初衷没有做好,社会工作逐渐成为游离政府工作之外的“社会力量”。其实,从国际经验看,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政府社工”,就是说凡是政府工作中需要用社会服务手段进行政策传递和落实的,都由专业社会工作者承担。例如香港,社会福利署的公务员都是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而署长就是全署的社会工作总督导。这样的制度设计,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经费发放严格按照规范程序,同时可以及时发现服务对象的问题,运用相应机制,转介给社会服务组织。因此,应该对进入民政部门的干部设立专业门槛——社会工作,在各级民政部门和事业单位设立社工岗位,同时对所有民政干部进行社会工作培训,使民政工作逐步专业化。否则,地方和基层民政工作中的“隐患”将很难排除,很可能在某种时候爆发而影响大局。这时,即使“问责”也改变不了既成的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