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旭初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省情与政策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111)
云南实现三七产业千亿目标:条件·问题·策略
郭旭初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省情与政策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111)
2015年,云南省政府确定三七产业到2020年实现一千亿元的目标,把三七产业作为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来抓。云南具备实现三七产业千亿目标的条件,同时,面临着诸多问题亟待研究和破解。为此,一是力推三七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全力开拓市场,扩大三七产品市场占有率。三是着力技术创新,让三七产业拥有更多不可复制的核心技术。四是创新政策体系,细化产业跨越发展措施。五是激活三七资本市场,满足融资需求。六是发掘三七文化内涵,增强三七产业软实力。七是借旅游资源,催生“旅游+三七”新业态。
云南;三七产业;一千亿;转型升级;技术创新;政策体系
三七是我国中药材资源中研究开发最深入、产业化程度最高的药材品种,是中药材单方制剂最大市场规模的品种。三七产业是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多业态多功能的完整产业链,2015年,全国三七种植、加工、销售、健康服务已形成近千亿规模的产业群。同年,云南省政府确定了三七产业到2020年实现一千亿元的目标,把三七产业作为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来抓,相关部门和州市都围绕这个目标提出具体措施推进产业发展。到2016年10月26日,省政府办公厅发布了《云南省三七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整个产业的发展逐步规范。中国三七之乡——文山,是三七道地药材的原产地和主产区。2005年,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文山三七”注册,“文山三七”取得原产地域保护和证明商标权。因此,三七产业的“三七”,在文中一般指“文山三七”。谋划“文山三七”产业的发展对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和示范意义。
(一)健康中国建设和生物产业扶持政策的推动
国家十三五规划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健康中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不断加大对中医药产业的扶持力度,如《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从加强中药、民族药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医药骨干企业培育、特色医药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等方面,着力推进医药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完善政策体系和专业规划。省委、省政府将生物医药产业列为重点培育的6大千亿元产业之一,生物技术药物则越来越受到大型制药公司的青睐,这为三七为主的生物制药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三七的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各种心血管疾病是世界最常见的导致死亡的因素。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非传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每年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1700万人,预计到2030年,死亡人数还将上升到2330万。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快速到来,以及环境污染、食品不安全和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心脑血管、恶性肿瘤等疾病也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三七含有70余种三七皂苷和77种以β-榄香烯为代表的挥发油,以三七素为代表的氨基酸以及三七多糖、三七黄酮等多种生理活性的物质,其人参皂苷种类和含量高于和多于人参和西洋参,是治疗心脑血管、神经系统、代谢紊乱综合症等疾病的首选药。同时,三七在癌症、肝病、糖尿病、消化性疾病、呼吸道疾病、妇科病、前列腺症、五官科疾病、血液病等方面也具有较好疗效。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中药能有三七这样突出的疗效。
(三)云南文山的道地产区优势明显
云南是三七的原产地和主产地,文山州种植的三七,皂苷含量最高,药效最为明显。“文山三七”种植历史悠久,培养了一批“职业七农”。这些人掌握了三七种植的核心技术,既是种植技术的实践者,又是传承人,已形成了一整套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以及适应市场需求的三七标准化种植技术体系,是“文山三七”产业的宝贵资源。文山三七的GAP规范栽培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通过加大GAP认证和执行检查力度,全面推广GAP种植和强制认证,确保三七原料的质量。从2002年11月起,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就对文山三七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四)三七产业体系已具雏形
1.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日增。2014年,全省三七在地面积79万余亩,文山州在地面积29万亩,年产量达到9万吨左右,远远超过1.2万吨的市场需求量。全省除迪庆州、怒江州和丽江市之外的州市均有种植。
2.加工企业众多,产品多样。当前三七中药制剂达360多个,生产批准文号3600多个,涉及全国中药生产企业1300多家。2009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102个中药制剂中,三七品种有10个。2015年,我国心血管系统药物市场排名前10的中成药品种中,三七制剂占4个。据统计,2015年,三七总皂苷制剂血塞通(血栓通)系列产品市场规模超过150亿元,是中药材单方制剂最大市场规模的品种。
3.流通市场功能日益显现。现有三七国际交易中心和文山鲜三七、初级原料交易市场,搭建了“文山三七”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推进了“文山三七”在天津渤海交易所挂牌上市。“文山三七”交易平台物流配送体系与全国各大中药材市场和国内外需要三七原料的生产企业实现链接,已基本成为全国的三七集散中心。2014年实现交易额90亿元(线下交易85亿元、网络交易5亿元)。三七产业园区作为三七产业发展的主要支撑平台,产业聚集效应逐步显现。已形成由独立研究院、专业研究部门、大学、企业等参与的三七研发体系和合作机制。
(一)环境资源约束突出,三七品种的退化现象越来越明显
三七种植对地理环境的选择十分挑剔,纬度、海拔、坡度、朝向、土壤等考察下来,最适宜区仅仅是文山州境内的大部分区域,适宜区域可扩大到省内部分地区。第一,连作障碍十分明显。一般三七种植户认为,种植一轮之后,至少要七年后才能再种。如果大水大肥,且无节制用药,间隔需要20年以上。第二,土地成本不断升高。近几年,三七的种植区域正在悄然转移,省内其他州市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三七的道地性在减弱。新式化肥和农药不断出现并广泛使用,甚至于滥用,致使土地的自然恢复能力减弱,三七的抗病害能力降低。
(二)技术开发滞后,核心竞争力不强
三七产业的专项研发资金、团队、机构少,缺少长期的、可持续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企业虽有研发机构,但由于无力投入、不敢投入、不善投入和人才缺乏的原因,在一些关键领域和关键技术上始终没有取得突破。研发的滞后,导致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三)三七原材料市场层次低,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弱
目前主要以出售三七原料为主,加工生产占比还小。每年外销的原料三七占到产量的90%以上,就地加工生产不到10%。整个三七产业的市场源头在文山,州内和州外种植的三七都需到文山交易,全国的采购商也都集聚到文山采购,全国所有药企和中药材市场的三七都发货于文山,这为文山从源头对三七进行控制提供了便利条件,拓展了操作空间。但是,就总体而言,第一,三七市场容易受需求、价格等因素的影响。当市场疲软时,风险瞬间就会传导给生产者,并由种植户承担。三七价格大起大落,市场波动大,急需建立专业、标准、规范的三七市场。第二,以三七药品市场为主,三七食品市场、化妆品市场和三七保健品市场建设近似于空白。2014年,前十位心脑血管系统用药收入,三七皂苷仅列第五,收入6.9亿元,增长率6.7%。第三,发达国家对农产品采取提高标准、设置壁垒、通过质量认证等措施,致使三七难以迈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
(四)标准缺失,政策约束
第一,整个产业尚无严格的标准。国家有关部门应根据三七产业发展需要,制定覆盖三七种植、加工、流通等各环节的质量标准、认证及监测体系,使三七产品的生产、加工等各环节都有相应的标准可循。第二,药品开发周期长、审批难、监管严,在市场的拓展上有局限性。三七进入食品市场、保健品市场、化妆品市场还需要创造条件,改革审批政策等。
(五)产业集中度低,市场结构分散,资源配置效率低,价格扭曲
第一,种植环节,化肥农药的使用缺少有效的控制。第二,加工环节。缺少专业化的监督和管理,三七根、茎、叶、花、籽质量标准不清,三七片、粉等饮片的标识没有强制约束。三七产业尚未走出低成本的竞争模式,特别是在血塞通等常规药的生产销售上,多年都是以低价位争夺市场。第三,缺少规范稳定的营销网络,在营销环节的利润增值还不明显。第四,三七产业与全国医药产业“多、小、散、乱”的产业格局是一样的,整个产业呈现的是粗放型发展态势。
(一)力推三七产业转型升级
1.培育一批致力于三七产业的大企业。培育领军企业。目前,三七企业“弱、小、散、差”问题突出,科技研发与产业化体系不健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新产品研发能力弱,尚未形成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规模与千亿产业的要求不匹配。需要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竞争力和对行业发展有较强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力争到2020年,培育一批年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为1000亿目标提供实体支持。
支持引导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借鉴云南白药集团收购文山七花公司、云南三七科技股份公司增资扩股特安呐公司的成功经验,积极引进有资金、有技术、有管理经验的国内外企业收购、重组三七企业,在资本运作、人才供需、技术需求、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生产销售等领域进行合作。
引进大企业。设定目标,力争每年引进国内医药500强企业和世界医药500强入省,融入三七产业;认真谋划制药大企业的产业延伸,择优引进;做好项目储备,建立和完善三七产业项目库及项目储备信息网,科学规划、储备一批有特色、有潜力的三七产业项目。
2.创造新的客户价值、新产品和新服务。第一,三七功效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还有很大的空间。随着研究的深入,可以不断挖掘出新的功能,让不同层次的客户都能找到满足自己需要的产品,享受到三七的呵护。第二,通过三七健康体验馆的布局,让人们不断地体会到新的服务和新的功效。第三,创新商业模式。三七产业急需创造新的利润增长模式,通过三七这一关键资源,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支撑较高的利润增长率。
(二)全力开拓市场,扩大三七产品市场占有率
1.规范现有的市场。以文山三七国际交易中心为核心,着重建设好红子、子条、鲜三七、干三七、三七商品等市场,使市场有固定的场所、规范的交易规则、明确的标准、专业的管理人员。构建连接国内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种植企业、加工企业的三七产品交易体系。加快三七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加大执法打假力度,规范三七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和交易行为。
2.拓展中老年市场。由于三七在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病方面具有独特疗效,心血管病的主要患者集中于中老年人,当前三七的主要消费群体也集中于中老年人。第一,着力拓展市场,提高三七产品在老年群体上的使用率和覆盖率。如果以全国心血管病患者10%为目标进行测算,3000万人每人每年消费2000元的三七产品,市场规模将达到600亿元。第二,重点围绕4.2亿中年人,让中年人吃三七预防心脑血管病成为生活方式。如果以10%为靶向,每人每年消费500元三七产品,市场规模将达2100亿元。这既解决我国血管病患病人数快速增长的问题,又为三七产业带来巨大的商机,催生出巨大的市场。
3.打开食品市场。三七食品食用历史悠久,如果三七进入国家《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将会无限扩大三七的食用需求。按照吉林人参的食药市场比例预测,三七药用与食用的比例,将会由目前的80%:20%,调整为20%:80%;即使按50%:50%测算,食品市场规模也将达到1000余亿元。为此,要强化工作力度,加快推进国家相关部门批准三七地下部分进入食品目录。
4.培育国际市场。巩固以日本、泰国、越南等亚洲国家为重点的国际市场,不断拓展新的消费群体和市场,逐步形成覆盖全球的三七营销网络。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商品交易会和展洽会,鼓励支持企业增加三七产品出口,不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5.强化网络市场。充分发挥“文山三七”电子交易市场、三七网上商城和相关商品交易所的作用,引导并鼓励产、供、销各环节开展电子交易;提高三七企业电子商务应用范围和发展水平,加大电子商务在三七流通领域的应用。
6.叫响“文山三七”品牌。“文山三七”品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三七产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它既是产业的标志和根基,又是开拓市场、提高竞争力的强大武器。因此,打造“文山三七”品牌是三七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要打造以“文山三七”大品牌为主,名医、名药、名方、名企、名店为支撑的品牌体系,打造一批国家、省、州市级优秀品牌。
(三)着力技术创新,让三七产业拥有更多不可复制的核心技术
三七产业创新要围绕种源、产品、应用、机制进行创新。第一,种源创新。力争在三七优良新品种的选育上取得重大突破,培育出1—2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高产、抗病的三七新品种。第二,产品创新。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进一步增强三七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三,应用创新。深化三七药理分析,认识三七新功效;开展三七新资源食品和“三七药食同源”的研究工作,推进三七食品的开发,拓展三七产品应用领域。第四,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相关科技力量联合。
1.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着力抓好创新型企业的培育,支持企业加强研究中心建设,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新技术企业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和三七系列新产品研发,支持企业承担国家和省部重大科技项目,突破三七产业关键技术瓶颈,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全面落实国家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收、奖励、补贴政策。
2.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第一,针对制约三七产业发展的三七功效机理、种植加工技术、产品开发等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及集成创新,突破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性、共性技术难题,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三七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支撑能力。第二,深入系统地开展三七物质基础、药理药效、安全性评价、三七组方配方及医疗机构制剂等方面的研究,深入研究三七功效和药效基础,为三七生产开发、消费和市场开拓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第三,开展三七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研究及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开展林下三七种植关键技术研究,从良种选育、病虫害防治、连作障碍、重金属农药残留、产地初加工、仓储等开展技术研究,从源头上把住三七质量关。开展三七泡制新技术、提取分离新技术、制药新技术、中药制药设备技术升级研究,改变三七生产加工技术落后的状况。开展三七检验检测分析技术研究、三七综合开发信息数据库研究,为三七服务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结合三七产业技术需求,以企业为主体,以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为依托,搭建三七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形成较为完整的三七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推进三七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人才资源,建立连接企业、园区、国内外科技人才的三七研发平台、人才培养交流平台和技术成果转化平台。支持、鼓励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企业开展科研合作与技术交流,推进产学研结合。
4.增强创新要素的供给。建立财政对三七科技投入的稳定的增长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在科技投入中的引导作用,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科技创业的投资引导,带动企业、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投向科技创新领域。充分利用好省科技融资政策,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项目、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支持,积极选择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和股权质押贷款等试点工作,引导企业和社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5.以民族民间医药为重点,创新发展三七处方。在三七药用价值研究的基础上,组织云南本土的专家,对少数民族中医药处方进行挖掘整理,不断丰富和发展三七处方,发掘三七的功用,加强以三七为主药研制的三七系列中成药及药剂产品开发。
(四)创新政策体系,细化产业跨越发展措施
《云南省三七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是三七产业的行动纲领,为三七产业的跨越发展明确了原则,指明了方向和目标。但是,还需要若干实施细则来逐一分解落实,要充分发挥政府在三七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1.用足用活现有政策。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强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扶持,纷纷制定和出台了大量政策。例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 《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药 (民族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其中包含了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物产业、支持生物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等扶持政策。
2.培育三七产业人才。第一,重点抓好领导、企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三七的认识和研究能力,把热爱和熟悉三七的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持久深入地开展企业家培训教育,把企业主纳入培训计划。在职业高中、职业学院、文山学院开设支撑三七产业的相关专业,为三七种植、生产和加工企业量身定做、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第二,根据生产经营和科研所需,有针对性地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壮大三七产业人才队伍。
3.做好项目储备。围绕千亿产业目标,按照国家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国家中药、生物产业政策导向,按照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思路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兼顾的原则,做好专项规划和建设项目的全面衔接,建立千亿三七产业发展项目库。
4.完善三七标准体系。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和产业发展需要,制定覆盖三七种植、加工、流通等各环节质量标准、认证及监测体系,使云南的标准成为国家标准、国际标准,使三七产品的生产、加工等各环节都有相应的标准可循。政府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对三七产业进行宏观调控,对三七产业的发展进行面积和价格调控、道地性保障,实现三七资源配置最优化。
(五)激活三七资本市场,满足融资需求
1.用好财政资金。第一,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优化整合各项财政支持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由直接对项目投入向以奖代补转变,由无偿补助和贷款贴息向产业基金转变。以财政资金为主,设立三七产业发展基金。第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将监督、管理和控制贯穿于财政资金支持三七产业发展的全过程,调整财政支持三七产业发展的资金规模、资金投向和支持方式。
2.引进上市药企。制定专门针对引进上市企业的政策措施,为上市企业从土地、财税、奖励等方面量身定做一系列优惠政策。上市药企的进入,将改变云南药企的竞争结构,对云南以三七为主的医药企业形成竞争压力,进而促进云南药企加强科技学习和创新,带动本土药企进行差异化经营。同时,引进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基金,满足三七产业的融资需求。
3.建设良好的上市环境。加大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企业改制上市与债券发行工作的意见》,对从事三七种植、销售、研究的企业到全国股转系统挂牌融资以及利用发行债券融资等融资方式给予奖励,降低企业改制、挂牌以及发行债券的成本。
4.用好保险市场。扩大对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范围与比例,争取把三七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范围,开展保险试点,研究并推广三七产品质量保证保险等新型险种。鼓励保险公司积极开发适合三七企业特点和三七产业发展需要的保险产品,共同促进三七产业保险的创新发展。
5.成立三七产业投资公司。鼓励和协调小额贷款公司、资本管理公司和融资登记服务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大力支持三七产业的发展,联合组建三七产业投资公司,调动新型金融机构支持三七产业发展的积极性,解决三七企业和种植农户的资金需求。
(六)发掘三七文化内涵,增强三七产业软实力
1.挖掘三七历史文化。三七文化是各族人民在对三七的发现、驯化、种植、利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漫长历程中积淀下来的与三七相关的记录、痕迹和意识。挖掘三七历史,彰显三七文化魅力,能增强产业发展的凝聚力。
2.聚集宣传资源。三七文化传播的目的是让更多人了解并消费三七文化,让三七为人类健康造福。第一,建一个网络平台。完善和提升“中国三七网”,将三七文化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向国内外传播,让国内外对三七文化感兴趣的人都可以上网浏览并下载信息,满足不同受众对三七文化的不同需求。第二,创办报刊。刊登有关三七文化的文章,推介三七产业发展的先进事迹和优质产品。第三,在网络开专栏和利用微信等自媒体进行宣传。
(七)借旅游资源,催生“旅游+三七”新业态
1.建立旅游与三七融合发展机制。把丰富的中医药生物资源与旅游相结合,把三七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把旅游作为三七产业的动力之一进行培育。树立“三七+旅游”融合发展理念,建立三七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机制。
2.开发系列三七旅游商品。第一,鼓励旅游公司和旅行社开发三七旅游产品,鼓励三七生产企业设计生产具有旅游属性的产品,形成三七为主的中草药生产、药草蒸浴、理疗推拿、中药养生、中医排毒、三七艺术品等旅游系列商品。第二,把三七园区、三七加工企业按“观光+购物”的思路,进行改造提升,在工厂内设置购物场所,让游客参与商品生产过程。第三,在石林、普者黑、坝美、老山等景区建设三七体验馆,在云南境内高速公路沿线的服务站、加油站设立三七展示柜,让外地游客能够看得到三七广告,买得到三七产品。
3.开发系列三七康体旅游路线。三七旅游形式多样,可推出三七之乡寻根访祖游、三七学习考察游、三七民俗风情游、野三七找寻游、三七保健游、三七之乡生态游、三七生产参观游等形式的三七旅游,不断推出令旅游者满意的三七旅游线路。
[1]云南省三七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G].2016.10.
[2]雷绍武主编.呼唤三七产业的新崛起,发展三七产业与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
[3]世界制造业发展报告(2014-2015)(战略性新兴产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4]郭旭初.新兴绿色产业—文山三七的现状与未来[J].生态经济,2007(01).
[5]吴韬.大数据国家战略下的云南生态工业强省建设[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6(03).
[6]启航.2015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刘建文
F326.12
A
1671-2994(2017)01-0121-05
2016-12-15
郭旭初(1965-),男,云南丘北人,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省情与政策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