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自信”的重要价值及实践路径

2017-01-25 07:21林映梅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中华文化中华民族

林映梅

(中共衡阳市委党校 基础理论教研室,湖南 衡阳 421003)

习近平“文化自信”的重要价值及实践路径

林映梅

(中共衡阳市委党校 基础理论教研室,湖南 衡阳 421003)

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坚持文化自信,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这一论述充分显示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实践证明,主动提升文化自觉,积极参与文化交流,不断推动文化创新,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交流;文化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中国现实,着眼民族复兴,积极回应当今时代提出的问题,提出了“中国梦”、“三个倡导”、“四个全面”、“五位一体”、“三严三实”、“一带一路”、“和谐世界”等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更是明确提出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且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与自觉遵循,全民族必须深刻理解并切实增强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一、文化自信的底气

近代以来,在西方工业文明的进攻下,在民族危亡的压力下,中华农业文明遭遇严重的文化危机。就民族文化心理而言,国人开始由骄矜自大的文化自负变为技不如人时的文化自卑,[1]成了西方文明的顶礼膜拜者与学习者。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民族独立与富强,经过90多年的不懈努力,不仅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而且还让中国人民富起来了。今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更是响亮地向世人提出了要坚持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那么,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到底何在?

(一)基于极大提升的综合国力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里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一个民族在物质文明上的崛起,必将带来精神文明上的进步,进而提升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力。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创造的丰富物质文明成果,就极大地带动了精神文明的发展,其国家的文化自信不言自明;而经济落后的中国,不仅是精神文明的发展萎靡不振,还一度对自身文化产生了怀疑。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不断努力,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必将为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奠定坚实基础。事实上,随着经济的崛起,不仅是我们的精神文明得到大力发展,国人对自身文化的认知也越来越理性,民族文化认同度越来越高,文化自信也随之提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二)基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文化自信不会凭空而来,光有物质文明的发展远远不够,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家底为基础。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经创造了领先世界的人类文明,拥有五千年不曾断流的灿烂文明,可谓是文化底蕴博大深厚。不必说四大发明,不必说百家争鸣,不必说唐诗宋词,不必说汉唐盛世,光是从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就可看出。时至今日,在中国的周边一直有一个大的“汉文化圈”。这些国家都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或曾学习中国的文字,或曾效仿中国的政治制度,或曾学习中国的技术,或视中国为宗主国,中华文化已经渗透到这些民族的血液里。面对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感到骄傲与自豪,理应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正如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可见,文化自信的底气来源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二、文化自信的重要价值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和民众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敬畏与信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大胆创新,提出坚持文化自信,并把文化自信上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这一重要论述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一)理论价值

1.丰富与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党的十二大首次提出“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命题,并提出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提出建设和谐文化;党的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发展目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命题,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明确提出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且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设定局限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框架,到从战略上把文化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整体布局;从对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的方向、目的、动力、战略、策略等关键问题的清晰认识,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到习近平“文化自信”理论的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探索中,不断丰富与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2.完善与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社会主义是理论、运动和制度的统一,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政党对社会主义内涵的认识是建立在“三者统一”的基础上。党结合中国国情,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出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实现了由“三者统一”到“三个自信”的拓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大胆探索,不仅站在时代发展与战略的高度强调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持文化自信,并且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进而把文化自信上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这种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来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性,是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内涵认识的重大突破,也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是重大的理论创新。

(二)实践价值

从实践看,我国发展面临着严重的风险与挑战。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升国家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树立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文化自信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日益频繁,这其中也伴随着西方强势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透和侵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互联网、教育交流、文化产品等不断向我们输入其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与价值理念,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价值观,从而引起民族文化认同危机。这种文化渗透和文化侵蚀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使得我国的文化安全遭遇严重的挑战。要真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坚守文化高地,自觉抵制西方文化的侵蚀。

2.文化自信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观念前提。通俗地说,软实力其实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所产生的吸引力,而其中文化尤其是价值观的吸引力与感召力更为基础,尤其重要。“文化因素是世界上流动的因素,它构成的软实力难以垄断,文化可以提供跨国界传播,成为其他国家或国际社会的基本价值或主流文化,发源这种文化的社会自然就获得巨大的软实力。”[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宝贵资源。但是,时至今日,国人尚不能完全看到中华文化的价值所在,对中华文化缺乏足够的自信。因此,中国要提升国家软实力,就必须切实提升文化自信。没有文化自信,中华文化的价值难以挖掘,其吸引力、感召力与号召力难以扩展。

3.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然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复兴与繁荣。只有经济的强大,没有强大的、进步的,在世界上具有感染力、吸引力与号召力的文化体系,民族复兴终将是一句空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然而,“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时代变化中能自觉保持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心理认同和坚定信念,同时又能正确看待世界文化的理性心态。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是实现中国梦的内生力量。”[3]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是以文化自信为基础,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三、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

真正的文化自信绝非一句轻松的口号,既不是偶尔为之的“故作姿态”,也不是一段时间的“急功近利”,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列宁强调:“在文化问题上,急躁冒进是最有害的。”[4]因此,我们必须主动提升文化自觉,积极参与文化交流,不断推动文化创新,从而真正实现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主动提升文化自觉

所谓文化自觉,就是文化的自我觉醒与自我反省,包括对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条件和规律的主动把握、对文化发展权力和责任的勇敢担当。习近平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要达到文化自觉,就要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正确认识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最独特的性格气节和最根本的文化基因。世界的精彩缘于文明的多样,每一种文明自有其性格气节与精神内核,这就是其民族文化基因。与西方文明崇尚自由、平等、博爱不同,中华文明崇尚仁爱、民本、诚信、包容、正义、和合、大同等,中华文明的独特精神内核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深追求,是中华民族最独特的性格气节和最根本的文化基因。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民族拥有5000年文明史,中华文明是世界诸多文明中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虽曾遭遇危机,却始终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中华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历久而弥新,引导着人们去提升道德修养,启迪着人们去增强治国理政的智慧,指导着人们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始终能站稳脚跟,不断前进。

2.正确认识并继承革命文化。第一,革命文化是中华文明在特定历史时空下的具体展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深重危机,在艰难和困苦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实践,先后产生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这些精神铸就了极具时代色彩的红色革命文化。革命文化,“究其实质而言,都是中华文明在特定历史时空下的具体展现,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时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5000年中华文明发展脉络上独具时代意义的一环。”[5]第二,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长的重要源泉。孕育和成长于战斗岁月中的革命文化,其集体主义精神、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自力更生精神等,在中国革命征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精神引领作用,同时也保持着自己旺盛的生命力。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之所以能取得社会主义实践的巨大成就,与红色革命文化的引领与支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可以说,革命文化是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制度发展的深厚土壤,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长的重要源泉。

3.正确认识并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第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了人类文明成果,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的精髓。进入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党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有益成果,立足中国实际,不断探索、改革与创新,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性的先进文化。可以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的精髓。第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步方向。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虽然有过挫折,但成绩更是有目共睹,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创造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奇迹,让世界为之侧目。这些巨大成就的取得,源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引领,源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支撑,更源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支撑。现实已经证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步方向,它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进步方向。

(二)积极参与文化交流

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世界不同文明、文化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交流交融日趋频繁,互学互鉴也成为必然。习近平指出:“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我们要真正建立文化自信,必须以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视野,理性对待外来文化,积极参与世界文化对话与交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本国文化的发展。

1.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传播中国价值。这些年来,我们在文化交流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的西方话语偏见一直存在,西方人仍然习惯用自己的视角去解读中国。五千年中华文明里有很多对当今世界发展有着重要价值的思想精髓,比如天人合一、允执厥中、仁者爱人,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众缘和合等,概言之,“就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代代相传的‘天下情怀’与‘和谐理念’。”[6]要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就要遵循文化规律,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传播中国价值,为人类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为人类文明作出我们的独特贡献。

2.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尽管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当前国际话语体系中,掌握主动权的仍然是西方文明,中国的话语权与国际地位不相适应。全球仍然习惯用西方价值与逻辑来评判是非,阐释国际和国内议题,国际话语体系仍处于不公平、不合理的格局。因此,我们要积极构建起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元素,既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又有全球思维、能与国际习惯的话语体系相对接的话语体系与价值体系。同时,要不断用自己的话语体系与价值体系来诠释自己,定位自己、塑造自己、传播自己,让世界增加对中国的了解,让中国为世界提供视角。

(三)不断推动文化创新

1.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文化创新的核心问题,就是指导思想和文化发展的方向问题。在多元文化冲突与碰撞的今天,只有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发展、文化创新中的指导地位,才能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切实维护好国家的文化安全问题。同时,“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的马克思主义,巩固其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能够引领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7]

2.要始终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基因。世界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其多样性与丰富性。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其悠久历史的精神积淀,都是其特有的精神标识。因此,无论文化如何创新与发展,始终不能丧失其文化基因与文化特色,否则,就失去其对于世界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基于此,我们要始终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通过不断推陈出新,实现传统文化的转型与创新。

3.要大胆吸收借鉴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任何文明、文化的发展都不能固步自封,必须走向开放,善于与其他文明进行交流与融合,从其他文明中学会借鉴,才能实现真正的创新与发展。“中华文化的持久生命力,就在其兼容开放的文化张力。”

[8]因此,第一,要以开放包容的胸襟,积极把握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主动融入世界文化体系中。第二,既不自卑自轻,也不盲目崇拜、完全照搬,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以辩证取舍的态度,认真对待一切外来文化,始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大胆吸收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丰富发展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1]徐瑞仙.从自卑到自信: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历程与进路[J].甘肃社会科学,2016(02).

[2]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实力[J].复旦学报,1993(03).

[3][7][8]刘先春,张思源.文化自信与中国梦的内在关系探析[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4(06).

[4]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98.

[5]朱永刚.坚定文化自信的基本路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8-23.

[6]叶小文.中国文化“走出去”[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03).

责任编辑:万泳延

G 112

A

1671-2994(2017)01-0032-04

2016-12-19

林映梅(1975-),女,湖南衡东人,中共衡阳市委党校基础理论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理论。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中华文化中华民族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