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领导思想与实践的特色

2017-01-25 07:09张素玲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愿景领导者领导

张素玲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教研部,上海 201204)

习近平领导思想与实践的特色

张素玲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教研部,上海 201204)

习近平的领导思想和实践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和实践在新形势下的集中体现。执政为民的领导本质观,构建“中国梦”共同愿景的目标领导,统筹全局的战略领导和强调非权力影响力的魅力领导,使习近平的领导思想和实践体现出独特的魅力。梳理研究习近平的领导思想和实践,对于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理论,对于指导领导干部的工作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习近平领导思想;执政为民;中国梦;战略领导;魅力领导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诸多方面和领域,表现出高超非凡的领导才干和领导艺术,凸显了个性鲜明的领导风格及特点。习近平的领袖魅力和领导实践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和实践在新形势下的集中体现,蕴含着深刻丰富的领导思想。不仅如此,习近平的论著中还有大量专门论述领导活动本质规律和方法艺术的文章。梳理研究习近平的领导思想,对于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理论,对于指导领导干部的工作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执政为民”的领导本质观

(一)领导本质观的内涵

愿景对民众思想和行为的驱动,需要通过组织成员一体化的价值观来凝聚众力。卓越的领导者必须通过明确表达愿景,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并且与群众所持有的价值观和情感发生强烈共鸣,才能唤醒群众对集体和集体愿景的认同,才能动员和激发人民群众对领导者的追随。领导在本质上是一个价值选择过程,是充满着价值的活动。价值导向是领导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领导活动的基本问题是领导者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归根结底是解决权力来自哪里,以及领导为谁服务的问题。领导过程中如何定位领导职能、转变领导方式、改进领导方法都与领导本质观密切相关。

习近平非常重视领导活动的价值导向。执政为了谁,执政依靠谁,这是摆在执政者面前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民为本,民为贵,执政为民。民如水,既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历朝历代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是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最宝贵经验,是一代又一代领导人秉持的原则,是习近平执政理念中的核心思想。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在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他鲜明地阐述:“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千万要记住政府前面的‘人民’两字”,群众在干部的心里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习近平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用朴素的语言表达着他对人民的挚爱。综观他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所阐述的执政理念,我们发现,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至上,执政为民,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领导思想的价值追求。

(二)领导本质观的要求

“人民至上,执政为民”的价值导向体现在习近平的领导工作和领导思想中。

首先,就是坚持一切领导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领导者之所以起领导作用,是因为他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因此,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根据人民群众的需要而服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使我们的改革和建设始终获得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最可靠的力量源泉。在《心无百姓莫为“官”》一文中,他充满感情地强调:“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集体‘大事’的‘细胞’,小的‘细胞’健康,大的‘肌体’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对老百姓来说,他们身边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我们是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一定要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以‘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的态度,真心诚意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要抓实做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每项工作,努力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2]26

其次,在领导思想上,要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实践和创新的源泉在人民群众中,他们在自己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好不好,执行得到位不到位,人民群众是最有发言权的。领导干部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请教,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

第三,在领导作风上,要密切联系群众。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和优良传统。然而,由于在和平环境中长期执政,一些领导干部开始习惯于在会议室听取汇报,批阅报告,下基层的次数少了,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少了,与群众的感情淡了。其结果就是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紧张,很多事情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小事酿成大事。事实上,当前暴露出来的很多问题和矛盾,其根本原因就是失去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不能与群众进行有效的沟通。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转变作风,并多次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他指出当前领导干部中存在的脱离基层、脱离群众的现象,强调要打破这种隔阂,打破“围城”“玻璃门”和“无形的墙”,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接接地气,真正做到联系群众。而如何改进领导作风?习近平认为,一方面,领导干部要走出去,到基层,到群众中去察民情,听民声,解民困,及时掌握基层和群众的情况。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把群众真正放在心上,真心实意对待群众,给予群众亲人般的关怀,只有如此,才能打破横亘在领导干部和群众中间的“墙”;另一方面,要善于“请进来”,将群众请进办公室,多向群众介绍党和政府的工作和难处,制定政策时多征求和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双方双向交流多了,才能增进彼此的了解,相互体谅,党群干群之间的误会和隔阂也就慢慢消解了。

最后,以人民为本的领导价值导向体现在领导效能上,就是要把让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衡量领导工作的尺度和标准。习近平强调:“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3]28总之,要做到让人民群众参与,让人民群众做主,让人民群众受益,让人民群众满意,真正使群众成为利益的主体。

(三)领导本质观的渊源

在30多年的从政生涯中,习近平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一方面是对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也与其革命传统家庭的教育和熏陶密不可分,同时,与他独特的生活经历,尤其是在延安插队的7年时间里,他和当地老百姓建立的深厚感情,艰苦岁月的锻造和锤炼息息相关。16岁时,年轻的习近平来到延安黄土地,7年的农村生活、7年的甘苦与共,这段与黄土高原纯朴乡亲摸爬滚打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岁月,不仅让习近平和当地老百姓结下了深厚情谊,建立了血肉联系,树立了牢不可摧的群众观念,熔铸了他对人民的深情,也使他深切了解到什么是中国的农村,什么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什么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他曾坦诚地说,在他的一生中,对他帮助最大的“一是革命老前辈,一是我那陕北的老乡们”。16岁时,当他来到黄土地时,他曾一度迷惘、彷徨,当他22岁离开黄土地时,他已经有了坚定的人生目标,那就是“要为人民做实事”。

二、构建“中国梦”共同愿景的目标领导

现代领导理论认为,领导不是指职位和权力,不是属于领导者的独角戏,而是一种活动过程,是率领和引导他人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所以,领导的重要职能就是要定方向定目标,领导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领导活动就是通过影响部下实现组织的目标。目标是领导活动的第一要素,每个组织,每次社会运动,每项伟大的事业,都始于一个目标和愿景,目标和愿景是创造未来的力量。组织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共同的愿景,否则,组织就会走向混乱甚至崩溃。尤其是在多元价值的现代社会,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更需要去凝聚共识。因此,领导者要创造奇迹,改变现状,开创前所未有的宏伟事业,就需要找到最能够为大众认同的目标和愿景,通过这一目标和愿景去凝心聚力感召他人为共有的愿望奋斗。

愿景是领导者对未来前景和发展方向的高度概括,是通过描绘展现出的一幅美好的未来蓝图,是一幅充满激情的“宏伟画面”,并且让群众相信这样的美好未来是可以实现的,从而激发群众内心的渴望。一个卓越的领导者必定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家,擅长将自己的美好愿景、正确思想,感染、影响和传授给追随者。美国著名领导学专家库泽斯和波斯纳曾经提出,卓越领导者身上具备五个共同行为,其中之一就是创建共同愿景。“卓越的领导者要共启愿景,他们能描绘共同愿景,感召他人为共有的愿景奋斗。”[4]13他们不仅有能力勾勒出一幅宏伟的蓝图,更能清晰有力地将其传递给每一个追随者,使他们感受到愿景对他们的吸引力。

而要让大家能真正追随并愿意为这一愿景和梦想而奋斗,领导者就要走进人们中间,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要,把他们的利益放在心上,使追随者、领导者和组织的共同价值内化于愿景,并要准确识别来自组织内外部环境的机遇与挑战、有利条件与资源限制等,才会形成清晰一致的目标。同时,领导者要用强烈的、富于表现力的方式来传达愿景,以激发追随者为愿景而奋斗的热情与动机,点燃他人心中的热望和激情。领导者还要表现出高度自信、对实现愿景的信心、对追随者的期望和对他们能力的信任,以增强追随者实现愿景的信心。

习近平担任总书记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面临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而要实现这一历史使命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凝聚共识,提出一个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并让他们能够为之拼搏奉献的伟大目标。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首次明确提出了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执政目标,这无疑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树立了一个未来奋斗的共同目标,成为引领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建美好中国的共同愿景。2013年3月17日,他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梦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3]39“中国梦”以朴素平实、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全国人民都容易接受的方式对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愿景作出了生动表述,是对实现伟大目标发出的最美最新号召。它把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追求和憧憬集中聚焦起来,发挥了统一思想认识、凝心聚力的功能。这一愿景是国家民族的梦想、民族复兴的追求、人民幸福的期盼。共同的愿景是要让每一个人都感觉到自己的利益与它密切相关,具有使大家持之以恒为之努力的魅力,它不仅仅是一个任务,而是一项事业,充满了意义,能够让人们的生活充满希望。中国梦就是要让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满足人们的归属感、成就感和被尊重感,表达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愿,让人们在实现家国梦想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力量和方向。“中国梦”的提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宏大的胸怀和宽广的视野,体现了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造福于国家和人民的历史责任和现实担当,激发了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巨大的凝心聚力的作用。

三、统筹全局的战略领导

中国古人云:“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域,不谋长远不足以谋一时。”胸怀大局,把握大势,具备统筹全局,着眼未来的眼界和定力是领导能力的关键。领导活动是一种领导者有意识地影响组织朝着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领导活动作为组织行为过程,是靠领导者的具体行为来实施和实现这一过程的。作为组织的领导者,尤其是在当今急剧变化的环境中,要在变革与混沌中追求目标的实现,在荆棘中开辟道路,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把握本质与要害,就需要站得高,看得远,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洞察力和决断力,即要具备战略领导能力。这就要求领导者要能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看清组织发展大局,理顺各种盘根错节的关系,挑选出重要的活动和行动步骤,把握全局,掌控全局,要有使局部服从和服务全局的意识、眼光和能力;能够把握事物的大势和发展规律,深谋远虑。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曾经说,一个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邓小平有一句名言:管事要管本事,议事要议大事,要把眼界搞开阔一些。他告诫我们要站在全局高度深入思考问题。这些讲的都是领导者的战略能力。

习近平是具有深远历史眼光和宽广世界视野的战略家,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典型特征是战略领导,其领导力的集中体现是其高超的战略领导力。战略视野是一种大眼光、大胸怀、大智慧,需要岁月的沉淀与实践的磨砺。早在河北正定工作时,习近平就特别重视领导者的战略思维和战略领导,在《发展农业、农村经济要多一些战略眼光》中他曾指出:“搞经济,搞大农业,都需要多一些战略眼光,从时间上看得远一些,从空间上看得宽一些。在宏观战略指导下研究自己的微观战略,在全局发展战略基础上研究局部的发展战略。”[5]142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强调,“领导要善于总揽大局,要把领导的主要精力倾注到事关全局性、方向性、关键性的问题上来。要善于着眼全局,潜心考虑和抓好一些能影响和带动全局的大事,争得工作的主动权”。[6]

治国理政是复杂系统的工程,必须统筹兼顾,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把握问题的关键性、整体性和长远性,要“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习近平强调,只有眼界非常宽阔,正确认识和顺应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党和国家面临的大事,才能把握工作的主动权,跟上时代的步伐,促进事业顺利发展。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更趋复杂,挑战更趋严峻的局面,习近平纵览全局,明确提出一系列发展目标和战略部署,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这些重要部署,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在治国理政中观全局、谋布局、控大局的战略谋划。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国际局势,习近平提出了“一带一路”大战略,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参与和好评。

从习近平的治国理政实践和一系列重要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习近平非常强调和重视领导者的战略领导,强调一个卓越的领导者要以长远眼光看问题,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与方向,彰显恢宏的战略思维。这启示领导者,要善于从大局视角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放眼一切方面;同时,还要视野宽广、胸怀博大,紧跟时代步伐,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观察与思考问题,善于透过繁芜丛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与内在的发展规律,做到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既洞悉国情,又把握世情。

四、强调非权力影响力的魅力领导

领导力本质上是一种影响力,领导者的影响力由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构成。权力影响力即社会赋予领导者影响和改变追随者的心理与行为使其纳入组织活动目标轨道的权力所产生的影响力。它与领导者本人素质没有直接关系,其激励作用有限。与之相对应的是非权力影响力,这是领导者凭借自己的知识、智慧、才能、感情、品德等个人素质修养,从而对追随者所产生的一种影响力,这是一种非强制性影响力,也是一种柔性的、隐性的影响力。非权力影响力也叫自然性影响力,它与法定权力无关。相较于权力性影响力,非权力影响力即领导者的人格魅力、品质修养、德行操守等个人因素对领导者而言具有更强的内在性,对于下属的激励作用和影响力要比权力性影响力更加有效且持久。[7]一旦部下认同了领导者的人格,就极容易认同领导者的观点和思路,认同领导者的领导行为和方式。列宁就曾经指出,保持领导不是靠权力,而是靠威信、毅力,靠比较丰富的经验、比较渊博的学识以及比较卓越的才能。

习近平领导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对于领导干部非权力性影响力的重视。他认为,要群众信任领导决不仅仅是靠权力,更主要的是靠你的人格魅力和工作能力。2005年2月7日,当时还在浙江省委领导岗位上的习近平在他发表的《要用人格魅力管好自己》的文章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人格魅力是领导干部人品、气质、能力的综合反映,也是党的干部应具备的公正无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优良品质的外在表现。”[2]114习近平对此不仅有大量的论述,而且,作为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习近平还以他自身独特的人格力量和领袖魅力,以其卓越的领导行为赢得了民众的喜爱、信服与支持,凝聚了人心,成为一位被人民衷心拥戴的魅力型领袖。与此同时,习近平的领导魅力和执政风采,也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美国前驻华大使洪博培评价习近平是继邓小平之后最具有转型色彩的中国领导人,他认为习近平正在相当大程度上展示着“前所未有”的领导风格,以进取的、自信的方式领导,他将促进中国在竞争高度激烈的国际市场环境中取得成功,获得全球思想领袖的广泛关注。2013年,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出版的一本新著《李光耀观天下》中,专门就习近平的领导风格有所概括。他说:“习近平是一个很沉稳、很内敛、很大气、很庄重的领导人,而且视野很开阔,看问题非常透彻、非常深刻。”他还说:“习近平将是一个曼德拉级别的领导人物。”英国《每日电讯报》在2013年6月1日发表的文章中,引用撒切尔夫人外交顾问鲍威尔勋爵的评价称:“习近平是一位真正的领袖”,“有巨大的自信”。习近平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多个方面,下面略举一二。

一是率先垂范的人格力量。古人云:“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领导干部的示范表率作用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打铁还需自身硬,成为最流行的名句之一。习近平强调,要求别人做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到地方视察沿途不封路、不清场,所乘坐车辆与公交、出租、私家车并行,下车后与群众相伴而行,亲民爱民;在河北阜平考察,与陪同人员、工作人员一起吃同样简单的饭菜,住在只有16平方米的县招待所房间;到武汉考察,冒雨在武汉新港阳逻集装箱港区与工作人员交谈;零下30多度视察内蒙古阿尔山,慰问边防线上巡逻执勤的官兵,与边防战士同吃同住等等,一言一行,一点一滴,都是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习近平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表现,赢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同和称赞。人民也看到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管党治党的政治担当,以身作则的务实作风。

二是敢于担当的气魄和胆识。担当就是承担责任,领导干部的担当精神是最具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的。只有勇担为民之责,勇挑发展重任,才能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发动群众,于险境和困难中寻出路,推动人民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多发期和凸显期,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不熟悉、不确定的因素更多,难以预见的风险更多,许多问题的挑战性世所罕见。这就特别需要有直面困难的勇气和敢于担当的精神。习近平强调,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担当,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里,必须要有勇气、有胆识、有担当。他还特别把“敢于担当”作为新时期好干部的标准之一。“大事难事看担当”“为官避事平生耻”。习近平总书记的担当精神表现在狠抓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革命传统家庭的教育熏陶,特殊的经历以及长期在领导岗位上的磨砺和锻炼,使习近平总书记形成了坚强不屈、百折不挠、处世深沉稳重又刚毅果断的性格。他走上领导岗位后,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高度的使命感,敢于向“四风”宣战,向腐败分子亮剑,打“老虎”拍“苍蝇”,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与腐败做斗争,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充分体现了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忧思,体现了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的担当精神还表现在他勇担治国兴国的战略使命上。当前,是党和国家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民族复兴进入形势最为复杂、压力空前加大的历史关头,习近平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战略勇气,冲破利益固化的阻力,敢于发动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亲自担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体现了领导人的担当精神和政治魄力。习近平总书记的担当精神还体现在国际问题上,在一系列关乎国家利益、主权和尊严问题上,敢于发声,捍卫国家利益,充分显示了一个大国领导人所具有的宏大气魄和坚强意志。

领导学著名专家彼得·豪斯认为,魅力型领导是那些有着令人信服的愿景或是使命感的领导者,他们有着高效传达愿景的能力以及动员他人追求共同事业的能力,他们视改革为己任,坚持不懈、充满自信,他们了解实现目标要做出的努力与牺牲,并以自己的能力、德行、品格和魄力赢得追随者的信任。魅力型领导者具有影响他人的强烈愿望、自信、坚定的道德观,并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行为方式,当他们希望追随者具有什么信念和价值观,他们本身就是这些信念和价值观的坚定榜样。魅力型领导的结果就是追随者对领导者理念的信任,对领导者的热情和认同,对实现目标的信心和情感全身心的投入。可以看到,习近平的领导思想和实践集中体现了魅力型领导的领导风格和特点。

[1]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2-11-15.

[2]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美]詹姆斯·M·库泽斯,巴里·Z·波斯纳.领导力:如何在组织中成就卓越(第5版)[M].徐中,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5]习近平.知之深爱之切[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

[6]翁世盛,刘明辉.习近平谈领导[J].领导文萃,1993(1).

[7]刘志伟.领导力视域下软权力与硬权力的运用[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3(5).

[责任编辑 李冲锋]

Characteristics of Xi Jinping’s Leadership Thoughts and Practice

ZHANG Sul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Pudong, Shanghai201204,China)

Xi Jinping’s thoughts and practice in leadership have embodied the Party’s strategies of national governance under new circumstances.Taking public good and people’s concern as the common goal,Xi’s thoughts on national governance embarked from the overall situation with a focus on the influence without authority in leadership.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thoughts on national governance have theoretical values for enriching the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guiding thework of Party officials.

Leadership Thoughts;vision;strategic leadership;influencewithoutauthority

C933

A

1674-0955(2017)03-0023-06

2017-04-06

本文是“习近平总书记领导思想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ELAP2015-YJZD-03。

张素玲,女,河南舞阳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研部教授,领导研究院副院长,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领导学,女性领导研究。

猜你喜欢
愿景领导者领导
友谊的硕果,美好的愿景
共绘中国与东盟合作愿景
2016重要领导变更
海汇村布行业中的真正领导者
绚烂愿景 与你同行
金圣节能清净剂 节能减排领导者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全力护航交通安全——解读瑞典“零伤亡愿景”
我军早期著名的领导者黄公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