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强:国家兴衰的历史沉思

2017-06-13 10:42王晓峰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国家

王晓峰

(天津外国语大学 亚非语学院,天津 300204)

富强:国家兴衰的历史沉思

王晓峰

(天津外国语大学 亚非语学院,天津 300204)

国家富强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富有学术价值和政策意蕴的关键词。国家富裕并不一定强大,富裕与强大之间并不具有必然的指向性。国家富裕是内部发展的结果,而国家强大是对外显示出来的状态。历史上挨打的未必是经济落后。近代世界历史表明,富国反而常被打败,不少富国没有转化为强国,被历史淘汰、抛弃,走向消亡。国家强大,必须尚武并善武,具有足以让敌国畏惧的强大国防。经济发展水平应与国防水平相匹配。江山社稷为本,百姓安危为天。强国需居安思危,杜绝奢华,崇尚艰苦创业精神。

富强;尚武;善武;腐化

问题的提出

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往往较多地关注核心价值观的整体,而较少地关注具体的某一个方面的核心价值观;二是往往较多地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构成部分的民主、平等、自由之类的观念,而缺少对富强观的研究;三是较多地从理论与逻辑上分析富强观,而缺少从历史事实角度的解读。其实,近代以来,在救亡、启蒙、革命的时代话语背后,总是涌动着富强国家的或明或暗的时代潮流。即便是一向被人们认为是“革命”压过“生产”的“文化大革命”时期,追求富强也是那个时代的一种难以完全遮盖的不绝如缕的声音。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权威文件里,富强一直是国家追求的目标。学界政界广泛地使用“富强”一词。在当代,实现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复兴,更是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作为热词之一的“富强”,在十八大报告中高频度出现。党中央把国家繁荣富强与人民共同富裕并列,把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新中国成立百年时的目标,把倡导富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以世界历史中不同国家的兴衰轨迹为背景,探讨富强观的内涵以及与富强相匹配的时代精神显得迫切而重要。

在教科书中,盛行着一条不言而喻的命题:国家富裕一定强大,落后就要挨打。在社会大众的思维中,“富”与“强”被放在一起共同组成一个词汇“富强”,似乎“富”了一定导致“强”。

问题在于:富与强之间的关系是绝对的吗?是互通性对应关系吗?也就是说,国家富裕了一定走向强大吗?国家强大的原因一定是国家富裕吗?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提问:落后国家一定挨打吗?挨打的一定是落后国家吗?

其实,富强不是一个普通的词汇,而是一个需要深刻把握和理解的富有学术意义和政策意蕴的关键词。历史表明,富和强之间的关系并非如日常人们所认为的那样简单,并非是人们惯常所认识的唯一对应关系,国家富裕并不等于国家强大。对国家富与强的关系,需要放在历史视野中进行深入的剖析,而不能肤浅地进行表面化的粗略理解。

近代中国富而不强

历史上,有许多国家的富裕并没有带来强大,反而迅速衰微,被经济实力远不如自己的国家打败,证明富和强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历史表明,标志清朝的衰败且强烈刺激国人的大事件,一是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二是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通过这两个大事件,历史教科书反复教育人们,先进的西方文明打败了落后的中国文明,证明富裕了才能强大,落后就要挨打。但这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

关键问题是搞清楚,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与英国两国的富裕程度。与一般人的认识相反,较之于其他国家,鸦片战争前后的清朝依然相当富裕。

从1662年到1795年,是史称的“康乾盛世”时期。在这个时期清朝的经济水平或者富裕程度牢牢地占据世界领先地位。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农业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人口3.1亿,占世界9亿人口的三分之一。据罗兹曼研究,19世纪初,世界上拥有50万居民以上的大城市一共有10个,而中国占了6个。[1]205法国启蒙学者伏尔泰认为,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2]7

须知,一个庞大的强盛的帝国的崛起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同样,一个强大帝国的衰败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而被文献誉为盛世的这个时期的最后一年,即1795年,离鸦片战争开战的1840年,仅仅有45年。那个时期的社会变迁进展缓慢,其发展速度并非像现在日新月异。一个庞大帝国积累了数百年上千年的丰富财富,难道可以在45年短短的时间里挥霍一空?清王朝是因不富裕且与英国交战而一败涂地?言外之意,清朝衰败时,是国家经济贫困乏力而富不敌英国,还是另有原因?

国际学术界的许多学者承认,清朝被英国打败时,在世界上依然是富裕国家,是世界经济的中心。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弗兰克通过大量详实的历史资料,在其名著《白银资本》中得出结论:在1400年到1800年间,中国“不仅是东亚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表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这种位置和角色的现象之一是,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这一统计还力图表明,这些白银是如何促成了16世纪至18世纪明清两代的经济和人口的迅速扩张与增长”。“所谓中国自郑和下西洋于1433年终止之后退出海上贸易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中国的出口商品和中国商人依然支配着中国海地区的贸易,从而为至今影响巨大的海外华人社群奠定了基础。”[3]前言19-20弗兰克的这个观点在学术界影响了很多人。

我们再看另外的数据。《大国的兴衰》的作者肯尼迪引用了另外一个西方学者贝罗克整理的统计表格,说明18世纪中叶以后世界主要国家制造业的水平,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或者富裕程度。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1750-1880)的表1显示,在1830年到1860年,也就是鸦片战争爆发前后的时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中国富裕程度低于英国。由于亚洲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净人数多,在蒸汽机和动力织机改变世界的均势之前,亚洲比人口少得多的欧洲在世界制造业的产量中占有远为巨大的份额。在1830年,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占到接近30%。而英国仅仅占不到10%。再过10年,就爆发了鸦片战争。难道英国在10年时间里就超过了中国的富裕程度?事实上,一直到1860年鸦片战争过去20年后,英国的制造业水平才基本与中国持平。

可以断定,鸦片战争时,中国的富裕程度不低于英国。富裕的中国并没有获得胜利,与中国相比并不富裕的英国反而获得胜利。所以,富国并不一定强大。

表1.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1750-1880)

鸦片战争爆发54年后,即1894年,中国和日本之间爆发了甲午战争,同样演绎了富国被穷国打败的一幕,证明富国并一定是强大的国家。

学界有一种说法: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家实力迅速赶上中国,中国甲午战败是因为中国实力不如人。但是,这个观点与历史真实不符。日本在1868年维新,到甲午战争仅仅26年,对政治组织能力提高和改革军事制度见效甚快,但是,对经济发展的激励作用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见效的,至少在甲午战争前,对经济发展的刺激效果没有完全显示出来,更没有超过中国。有学者说维新后的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其实,日本的军费开支没有中国多。比较甲午战争前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中国明显地胜于日本。

在财政收入方面,1893年日本年预算收入为8804.5万日元,决算为11376.9万日元。日元折算白银后,中国1893年财政比日本决算多出1286万两。[4]1227在军费方面,有学者估计,在1885年到1894年间,中国军费年开支为4000万两,占全年财政的53.3%;也有的学者估计中国年军事开支在五六千万两以上,占财政开支的70%到80%之间。而日本军费占财政收入的40%左右,1892年为3450万日元,以一块银元换1.5个日元来算,相当于2300万两白银,较中国少得多。京都大学文学部国史研究室编《日本史辞典》(东京创元社昭和58年12月发行版)承认,进出口方面,甲午战争前,中国的进出口量是日本的两倍多。中国整体经济实力远远大于日本。

有资料显示,甲午战争前后,日本新式交通业、棉纺业等轻工部门超过中国,但大机器工业如军事工业及钢铁工业还比不上中国。1884年到1890年日本横须贺厂造军舰7艘,除1艘外,其余皆不足2000马力。同期的福州船政局造7艘船,其中有5艘超2000马力,且有日本所没有的钢甲兵舰。除江南造船局和福建船政局外,中国还有天津、南京和广东机器局造船,其能力远大于日本。[5]157在军事工业方面,日本1893年合计雇用职工10132人;中国缺乏准确的统计,仅仅根据少数企业的材料,测算中国雇用职工的人数。1891年江南制造局3592人,1874年福州船政局2600人,19世纪80年代的金陵机器局有800人左右,天津机器局2600人左右,如果合计中国21个军工企业人数,将大大超过日本。就企业设备而言,日本1893年陆海军工厂的机器动力总计2205马力,而中国江南制造局一个工厂在1891年就有4521马力。1891年东京炮兵工厂有六个车间,发动机15个,300马力,而1891年江南制造局有蒸汽动力机361台,总马力为4521。

如果再考虑人口、国土面积、资源等因素,可以确定,中国远富于或综合国力远大于日本。但是,甲午战争中,富有的中国如同40年前发生的鸦片战争一样,被经济力量不及自己的敌国打败,再次演出富而不强的悲凉一幕。

国家富强的历史辩证分析

富为什么不一定强?根本原因在于:富是一个国家自身的事情,是一个国家自己可以决定的事情。一个国家,只要物资财富增加到可以充裕地维持社会开支,尚有大量结余,就可以称“富国”。而“强”不是一个国家自己能够决定的事情,需要与外部势力作比较。一个国家实现强大,必须在经济力、军事力、政治动员力方面,与要比较的对象国家相比更加有优势地位。经济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大的重要指标,但是,单有财富量的多寡,还不能够确定一个国家的强弱。即便是经济实力较弱的国家,只要在历史许可的时间里动员足够的资源,依然可以称为强大国家。而那些经济实力强大,但是资源动员能力差的国家,却不能够称为强大国家。

所以,富与强之间并没有天然的由此达彼的桥梁,富国未必一定也是强国,近代中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富不会自然达到强,由富到强是一个复杂的多变的过程,其间有大量的、艰难的台阶要跨越,有复杂的各种情况要应对,由国家富裕走向国家强大绝非易事。

(一)无尚武精神,国虽富而不强

一个曾经领先于世界发展数千年的傲视群雄的天朝大国被区区数千名英军打败了,割地赔款,朝野震动,给以后的学者带来了无尽的历史反思,给我们带来的一个沉重的历史结论就是:富而不尚武,国家不会强盛。

诚如前面的分析,鸦片战争前,与英国相比,清朝不可谓不富裕,但为什么在英军面前一败涂地?有人认为是先进的英国打败了落后的中国,此言值得商榷。这种观点遵循的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规则,用适用于自然界的达尔文主义评判了复杂的人类社会事件。事实上,中国与英国的这场战争,是野蛮战胜了文明,而不是先进打败了落后。

中国历史上没有尚武精神,没有兵文化。中国历史上虽然有大规模杀戮,但和为贵的思想一直不绝如缕。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的是克己复礼、仁义礼智信、和为贵、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中国人民爱好和平,崇尚友谊。孔孟劝说统治者行仁政,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古代流传下来许多优美的爱情故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嫦娥奔月,较少西方荷马史诗那样血腥杀戮的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打仗也要讲究礼仪,双方要等待对方在战前先列队摆阵准备,对方没有准备好,不许出击,不许偷袭。败兵一方逃跑五十米远后,占有优势地位的一方不可以追穷寇,否则,为天下人嘲笑。这就是“五十步笑百步”的由来。秦汉以后尽管有分裂状态,但分久必合,在大多数时间里,中国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国家统一,自然战事较少。中国自古以来幅员辽阔,国家富裕,尤其是在繁荣时期,少有与之抗衡的周边国家,周边小国往往向中国纳贡而不会发生战争。面对不太发达的周边国家,中国统治者没有改进武器的迫切需要,因为他们已经拥有压倒敌人的各种实力。正因如此,中国历史上发生战争的时期并不长,人民喜欢安居乐业,排斥神鬼暴力动乱,崇尚善良性格平和田园,追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需军备,尚武精神也渐失落,以至不少学者认为中国在概念上是一个“无兵的国家”。雷海宗教授仔细推敲二千年来的历史后,认为:“二千年来中国总是一部或全部受外族统治,或苟且自主而须忍受深厚的外侮;完全自立又能抵抗外族甚至能克服外族乃是极少见的例外。”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东汉以下永未解决的兵的问题”。雷教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不尚武的文化,“主要的特征就是没有真正的兵”,据此提出中国“无兵的文化”这一论断。[6]49,52梁启超也有类似雷教授的看法:中国有兵之形而无兵之神,有兵之人而无兵之魂,无魂之兵,犹如无兵。

中国传统社会缘何有兵而呈“无兵的文化”景观?对此,梁漱溟做了深入的思考。他认为,中国长期以来“重文轻武,民不习兵,几乎为‘无兵之国’”。[7]297何谓“无兵的文化”?梁漱溟作出回答:“所谓无兵者,不是没有兵,是指在此社会中无其确当安排之谓。”秦汉以来所形成的“崇文耻武”价值取向,使得“兵”在某种程度上是“贱民”的代名词,社会上信奉“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他赞成雷海宗教授关于“中国自东汉以降为无兵的文化”的观点,并将好人不当兵,而“当兵的只有流氓匪棍或者以罪犯充数,演成兵匪不分,军民相仇之恶劣局面”,称之为“变态”的景观,导致“全国之大,无兵可用。有事之时,只得借重异族外兵,虽以汉唐之盛,屡见不鲜,习以为常”。他沉痛地反思:“以中国之地大人多,文化且高于四邻,而历史上竟每受异族凭陵,或且被统治,讵非咄咄怪事。”[7]298无论中国积弱之原因何在,总不出乎中国“无兵的文化”。

而属于西方文化圈的英国,一直就有崇尚武力的传统。在欧洲,国与国对峙,战争不断。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里讲到:“当你观看16世纪世界‘实力中心’的地图时,欧洲有一个特征会立刻引起注意,这就是政治上的分裂。这并不是像中国在一个帝国崩溃之后和在其后继王朝得以重新收紧中央集权政权的绳索以前的一个短时期内出现的偶发或短命的事态。欧洲在政治上总是四分五裂,尽管罗马甚至做过最大的努力,他们的征服也未能超过莱茵河以北多少;在罗马陷落后的1000年里,主要政治权力单位同基督信仰和文化的稳步扩张比较起来,都是既小而又局限在个别地方的。像西方查理大帝时期或东方基辅罗斯时期那样政权的偶然集中,只是暂时的事情,会因统治者的更换、国内起义或外部入侵而随即结束。”[8]16国土分裂,诸侯纷争,战争不断,也就有了改进武力使用方式的需求,并一直保持着尚武精神。

与西方社会政治的多元化及伴随发生的、你死我活的武器竞赛相对照,尽管文明的中国发明了纸币,加速了商业的流通和市场的发展;尽管在11世纪末中国已有可观的冶铁业,每年能生产可以制造武器的大约12.5万吨铁,这一生产数字要比700年以后英国工业革命早期的铁产量还多;尽管中国是第一个发明真正火药的国家,而且在14世纪末明人曾用大炮推翻蒙古人的统治,但是,中国统治者长期忽视发展武器生产,挨打后,才搞洋务运动,但是为时已晚,难以赶上欧洲的领先地位。“正像在一般经济领域一样,欧洲在军事技术这个特别领域受到繁荣武器贸易的刺激,取得了对其他文明和实力中心的决定性领先地位。”[8]22

具体到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当时的经济实力大概仅为当时中国的三分之一。中国当时制造业占世界制造业的29.8%,而英国制造业仅占全世界的9.5%。但是,英国依赖的战争资源和战争动员力明显高于中国。盛洪先生认为:中国税率是5%,而英国是16%的税收,还有8%的战争借款,合计为24%。[9]222由此可见,英国在国内征得的用于战争资源的比例相当于中国的5倍左右,可以用于战争的资源总额比中国大得多。

一个崇尚武力热衷于掠夺而聚集战争资源,而一个盛行“无兵的文化”。到了1840年,两种文化的接触与碰撞,其结果立即分明。历史告诉我们:国家富了,如果不尚武,照样不会强大。

(二)尚武而不善武,国家同样不强

国家不尚武不能够富强,国家尚武了,是不是一定由富而强?历史的答案是,尚武而不善武,照样不会由富而强。

甲午战争前的中国,已经意识到不尚武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于是乎,轰轰烈烈掀起洋务运动,起初武器装备好于日本,但由于临近战争前的一段时间里军备废弛,依然战败。中国以血泪历史向世界表明,仅仅尚武还不能够由富而强。尚武还要善武,方是国家富而强之途。中国甲午之败,不是败在尚武上,而是败在不善武上。

国防战略方面,清朝有严重失误。经两次鸦片战争失败,清朝已有创建近代军事以增强国防的愿望。诚然,清王朝发展军事之目的,当然是为御外侵,而1874年日军入侵台湾之后,朝野强化了对日本的警惕。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认为:日本奸猾贪婪,甚于西洋诸国,诚为中国大患。在《北洋海防水师章程》和《议复每期照条陈折》两个重要海防战略的文献中,提出了海上震慑思想,制定了优先发展北洋海军的方针,创设造船厂,立海军衙门,向外国购买舰船,构筑旅顺口、威海卫等海军基地,开办各类水师学堂。北洋海军盛极一时,声威大震。

而日本针对北洋海军的筹建,先后拟订了第六、七、八次扩充海军的计划,以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作军费,发展较北洋海军更为精锐的舰队。其中所谓“三景舰”,是具有足以穿透北洋舰队“定远”和“镇远”舰装甲的火力。就在这中日双方竞建海军的关键时刻,清廷几乎停止了继续大踏步发展海军的节奏,自1888年至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的7年间,没有购买过一艘军舰。宫廷内部矛盾,后党主持的户部于1891年决定两年内停止向外购买枪炮、船只及器械。

关键是,甲午战前清王朝的国防体制已腐朽不堪,八旗、绿营早已无战斗力。军事、外交等统由北洋大臣李鸿章经理,但无指挥调度之权,有事尚需提请中枢批准,向皇帝报告情况,领受指令,层层转递,北洋大臣衙门难以起到战时司令部的作用。而同一时期,日本的陆军将原来的镇台制改为野战师团制,成立了由天皇直接领导的军事统帅部——大本营,战争机器已全面现代化了。

海权思想淡漠,消极保守,战备工作迟缓。战前,清朝寄希望于1885年中日签订的《天津会议专条》,认为日本“更无远图”,而自我麻痹和陶醉,得过且过。①关于甲午海战与中国国防的教训,国内外学者已经有相当深入的研究。纪念甲午海战100年学术研讨会上,国内外学者发表了大量成果,汇集成书。参见: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和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办公室合编《甲午海战与中国海防——纪念甲午海战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此书收录了杨志本的《甲午战争中的北洋海军》、史滇生的《甲午战争和中国海军的近代化》、张炜的《李鸿章海防战略思想刍议》、苏小东的《李鸿章的海军震慑思想及其对甲午海战的影响》等,总结了甲午海战经验教训。还可以参考戚其章等:《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和世界——甲午战争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而日本积极备战,刺探我情报,寻机对华战争。爆发战争后,李鸿章迷信“万国公直”,寄希望于西方列强出面调解,过分依赖海上威慑的非暴力运用,企图以和平手段谋求和平,没有兵戎相见的决绝和果敢,终于未能避免战争。清王朝对战局的进一步发展全然无预案,无从谈起制订国家本土战役计划,陷入全面的被动。

战略谋划不当,战役指挥失误。清朝被动应战后,没有科学统筹地方与军队、海军与陆军、君主与太后的关系,②户部是慈禧太后的势力范围,海军衙门是光绪倚重的李鸿章的天下,帝后之争,导致户部减扣海军军费,海军装备在战前得不到更新。山东威海之战,海军要求烟台的陆军支援,山东巡抚李秉衡属于帝党,不理会海军要求,导致威海海军孤立而败。内部纷争,内耗严重,直接导致无法意志坚定地处理战与和、攻与守的关系。战备工作拆东补西,顾此失彼。清军北不坚守旅顺,南不坚守威海,对实行陆海协同始终缺乏认识,甚至全国海军亦无法协同,甲午战争的关键时刻,无法调动南洋海军、福建海军共同作战。旅顺、威海相继失陷,北洋舰队全军覆灭,使得“严防渤海”的战略方针成为空谈,京城暴露在日军进攻的兵锋之下。

军事素质低下也是导致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清兵一般长期驻防地方,以对付平民,大都从未纵横南北征战。有的是从他省临时抽调,临时招募,没有及时训练,直接奔赴战场。中下级军官大多出身行伍,文化水平很低,未经正规军事教育。高级军官大多知识陈旧,年龄老化,难堪大任。尽管有庞大的军事资源,人口兵员、武器装备等方面优于日本,但是,清朝仅局限于从外国引进机器和技术,而对腐朽的军事制度、指挥体系、军官培训任用制度等不去触动,使近代化的武器装备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完全不是偶然的。[10]830

与此相对照,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与日本重新开战,结果是日本战败。究其原因,是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能够将分散的民众组织起来,正面战场和侧面战场配合,正规与游击战兼备,战略战术得当,时间和空间有效利用,善于打仗,勇于打仗,敢于取得胜利。

往事并不如烟,史实确凿地告诫人们:尚武而不善武,国家照样不会强大;善武是国家强大的前提条件。

(三)富而骄奢,国家由盛转衰

贫穷绝非人心所愿,但穷则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能堪大任。国家富裕,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共同心愿,但富裕易骄奢淫逸,盛世而衰,国家终难以强大。

古罗马提供了鲜活的例子。

公元1至2世纪是罗马帝国的强盛时期,人口达到6500万-8000万,国土面积空前广大,北部边界到达现在欧洲的英国、德国、奥地利、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等地,东边一度达到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南面包括非洲的埃及和苏丹北部、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西边面临大西洋。罗马帝国的法律、道路交通、度量衡、货币制度都在这个年代得到统一,并通行全国。被历史学家盛赞为人类历史上辉煌的时代或幸福的年代。

一个繁盛的帝国为什么不能够继续强大,反而走向灭亡?富而骄奢,恐怕是历史对罗马灭亡的恰当注脚,古罗马是因为极度繁荣中的极度奢侈而使它走向反面。

历史学家早就给我们清晰的结论。法国启蒙学者孟德斯鸠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中提到:“我以为在共和国末期传入罗马的伊壁鸠鲁学派大大地有助于腐蚀罗马人的心灵和精神。”“罗马人的那种无限多的财富就引起了一种空前的奢华好浪费。最初由于自己的财富而堕落下去的人,后来却由于自己贫穷而堕落了。”“就像是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遭遇到的命运一样,他们是会过于迅速地从贫穷走向富足,再从富足走向腐化堕落的。”[11]6,53-54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说:“罗马的衰败可是过分雄伟的自然的不可避免的结果。繁荣使腐败的条件趋于成熟”,“公私所有的财富中的绝大部分都被奉献给了慈善事业和拜神活动的无止境的需求”。他还描写了皇宫的奢华无比,在“气势、宏伟、富丽方面无疑更胜一筹,至少引起了拉丁人的钦慕”。[12]138,140,413繁盛时期的罗马,好像是在欢度假期一样,脱下了古代的战袍,穿上了自由欢乐的锦袍。罗马剧院宽大宏伟,经常有三千名舞女和三千名歌手,加上主唱组成各种合唱团一起表演。

美国历史学家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凯撒与基督》中,随处可以见到对罗马人奢侈腐化生存状态的描写:“贵族和巨富竞相过豪华、奢侈的生活。……元老院议员躺在床上睡懒觉,很少有人愿意去开会。他们的孩子打扮得像娼妓一样,在路上扭捏作态。这些公子哥穿着皱边的袍子和妇人的便鞋,身上珠光宝气,香水扑鼻,大家竞相效法希腊的所谓‘两性公平’。”[13]140腐化还表现在服饰上。有一个贵妇穿的衣服,从头到脚缀满了翡翠与珠宝。爱德华·吉本在另一本《罗马帝国衰亡史(第3卷)》中提到:贵族们“拿出自己在各行省拥有的财产清单,从日出到日落不停地炫耀家世和夸大财富,非要激起每个人的恨意不可”。[14]131贵族们享用精美的食品,穿着华丽的衣服,乘坐豪华马车。马车用纯银制造,遍布精美的浮雕,骡马使用的是黄金镶嵌的马具。此种竞相攀比奢华的风气从尼禄在位,一直蔓延到霍诺留时代仍未止息。杜兰特惊叹:上层已经是华服、美食、漂亮家具和堂皇家庭的享乐主义的乐园了。

罗马人的奢华和习俗已经成为罗马历史研究领域热衷的话题。有人说罗马人是“泡在浴室里的”,是说罗马人有洗浴的癖好,浴池是罗马人奢华生活的代表。罗马建立共和国初期,有钱人家往往有私人浴室。据计算,公元4世纪时,罗马城的公共浴场已超过1000家,其中特大型的有11家,里面布满珍奇的植物、精致的雕刻和巧夺天工的镶嵌图案。爱德华·吉本提到:著名的卡拉卡拉浴场“一共有1600个大理石座位的容量”,“戴克里先浴场的规模更大,有3000多个座位,高大房间的墙壁砌上色彩绚丽的马赛克,模仿铅笔画的风格看起来非常雅致,埃及花岗石镶嵌着贵重的努米底亚绿色大理石显得格外精美,热水从成排闪闪发光的银喷口不断注入宽大的浴池”。[14]138大多数澡堂除游戏室、热气室和浴池外,还有商店、酒吧、咖啡座、演讲厅、休息厅,甚至图书馆和剧院等设施。澡堂成了有闲阶层比富斗乐的安乐窝,在里面谈天说地,尽情谈笑,得到旧闻新事,八卦丑闻。喜欢炫耀财富的富人,穿戴最漂亮的衣饰来到公共澡堂,带一群奴隶随侍服务,“等他们尽情在浴池洗涤感到身心清爽以后,重新佩戴表示高贵身份的戒指和饰物。带来的私人衣柜里装满精美的亚麻衣服,足够供十多人穿着,他们从里面挑选最喜爱的样式,而且直到离开都摆出睥睨一切的态度。”[14]132

人世间的幸福生活需要辛勤的劳动创造。古罗马社会如此奢华消费而失去辛苦创造的能力,是导致其由富裕走向灭亡的导火索。因为国家腐败,军队缺少物资供应,军人擅离职守,对保卫国家不再热心了,战斗力空前下降,入侵的日耳曼人长驱直入,不战而胜,对罗马人的孱弱感到吃惊,因为杀死一个罗马士兵比杀死一头羊还容易。《西方将主宰多久》一书的作者伊恩·莫里斯提供了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公元378年8月,罗马兵与哥特人大战,失去1万多官兵。莫里斯议论道:“回想奥古斯都时代,失去一万军队并不是重大损失,甚至不会留下书面记录,因为当时的罗马有能力组织起更大规模的军团展开可怕的报复。然而,公元378年的罗马帝国已经日益衰微,这些死去士兵的空缺无人补充。”[15]205问题是罗马为什么没有了兵员或者兵源?因为罗马的人口大规模递减。杜兰特揭示了人口递减的原因:在罗马,“新自由制度把旧有的伦理传统破坏殆尽。当时的罗马妇女几乎与男人一样毫无约束,自然洒脱。……婚姻已失去意义,妇女也跟她们的丈夫一样——随时都做好离婚的准备”。[13]373,688,689“过度纵欲,降低了生育能力,迟婚或不婚也造成同样的结果。”[13]688奢靡腐化、道德沦丧,社会流行不养育孩子,人们追求富有单身而无嗣。“有些妇女选阉人当做节育的丈夫,有些女人则与贫穷的男人假冒结婚,条件是妻子无须生儿育女,她可以随心所欲地要多少爱人都行。”[13]373有明智者呼吁“男人结婚生子是为国家尽责,尽管太太会带来不少麻烦,但是,独身的人以及婚后无子的人的数目反而更多。养孩子演变成一种‘奢侈品’,现在只有穷人才‘养得起’”。[13]142而罗马之内或之外的民族以及东方人口日益增加。所以,“罗马帝国的被征服,实非由于外来蛮族的侵袭,而是其境内蛮族不断地繁殖所造成的结果”。[13]689

无独有偶,因为奢侈腐化而倒台的王朝,在中国也有类似的例证。秦朝统一中国后,修建阿房宫,杜牧专门有《阿房宫赋》,其中写尽其奢华:“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但最后“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不止一位中央高层领导在中央纪委的会议上的讲话中,总结了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了中国的封建帝王,开始是代表了历史发展要求的,但他好大喜功,横征暴敛,弄得民怨沸腾,不过传之二世秦王朝就灭亡了。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唐王朝建立后,唐太宗励精图治、纳谏任贤,成就了贞观之治。但是,唐王朝后来的统治者渐渐忘乎所以,沉醉于声色犬马,唐玄宗“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各级官吏贪污贿赂成风,结果“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发生了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就从兴盛走向衰落,最后王仙芝、黄巢起义攻下长安,不久唐王朝就寿终正寝了。这方面的例子还多得很,我们应该以史为鉴!领导们的这些讲话,可谓语重心长,诚哉斯言!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阿房宫成为焦土,原先宏伟的罗马澡堂已变为颓垣断壁,骄奢淫逸的秦人和罗马人亲手断送了大好的帝国。历史严正警告:富而骄奢,国家何以强大?

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看法:

结论一:国家富裕并一定强大,富裕与强大不是唯一的指向关系,不具有由此达彼的必然性。历史上挨打的未必是经济落后的国家。经济上富足之时,恰恰是危险来临之时。富国容易在走向强国之时,被历史淘汰、抛弃,走向消亡。

结论二:国家富裕是内部发展的结果,而国家强大是对外显示出来的状态。要想使国家强大,国民应有高度的国防观念,必须尚武且善武,具有足以让敌国畏惧的强大国防。经济发展水平应与国防水平相匹配。

结论三:要想成为强大国家,一定要提高国家的资源动员能力。凝聚人心与聚积物质同样重要。而提高国家组织力动员力,就要有坚强而正确的组织领导,壮大和充实组织者的民意基础,江山社稷为本,百姓安危为天。“富而学奢、富而骄淫”,是亡国之兆,为国家民众之大不幸。无论庙堂之上的当政者,还是江湖之远的黎民百姓,均需居安思危,杜绝奢华,崇尚艰苦创业,否则,民族复兴难以梦圆。

[1][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学习时报》编辑部,编.落日的辉煌——17、18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3][德]安德烈·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M].刘北成,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4]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5]吕万和.简明日本近代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6]雷海宗.中国的兵[M].北京:中华书局,2016.

[7]梁漱溟自选集[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M].陈景彪,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

[9]盛洪.为万世开太平——一个经济学家对文明问题的思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0]戚其章,等.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和世界——甲午战争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法]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M].婉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2][英]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M].黄宜思,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3][美]杜兰特.世界文明史——凯撒与基督[M].台湾幼狮文化,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14][英]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第3卷[M].席代岳,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

[15][美]伊恩·莫里斯.西方将主宰多久——从历史的发展模式看世界的未来[M].钱峰,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郭彦英]

Prosperity:Reflections on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Nations

WANG Xiaofeng

(Schoo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Tianjin 300204,China)

Prosperity has been a keyword that requires in-depth studies due to its academic values in reflecting regulatory policies of a nation.There is no significant relation between prosperity and the nation’s overall strength.Prosperity is the reflection of internal development while the nation’s overall strength has been an external state.Not all the victims of aggression were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There had been developed countries that failed to enhance the overall strength in the modern world history.They were finally defeated by others and lost their positions in history.To enhance its overall strength,the country should take national defense as an important strategy to be free from the threat of enemies.The nation’s economic development should match its national defense capability.A nation of superpower should take people’s interests as a top priority.Itmust cultivate a sense of crisis and hardworking instead of the indulgence in extravagance.

prosperity;militarism;military forces;corruption

D068

A

1674-0955(2017)03-0077-08

2017-02-20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中国成立初期治理腐败方略的功效性研究”(13BDJ007)的阶段性成果。

王晓峰,女,北京市人,天津外国语大学亚非语学院教师,研究东南亚文化与政治问题。

猜你喜欢
国家
国家公祭日
国家
《12·13 国家公祭日》
正是吃鱼好时节!国家呼吁多吃鱼,这五种鱼你一定都吃过,但你知道好处都有什么吗?
面积最少的国家
地形最狭长的国家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返璞归真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