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的内外兼修之道

2017-01-25 02:53王兴盛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精准

王兴盛

(中共聊城市委党校文史教研室,山东聊城252000)

精准扶贫的内外兼修之道

王兴盛

(中共聊城市委党校文史教研室,山东聊城252000)

破解脱贫攻坚难题,必须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通过凝聚脱贫动力、强化脱贫毅力等途径加强脱贫主体内源力建设,通过突出扶贫办的主导作用、强化企业和社会的辅助作用等手段发挥帮扶主体联动优势,通过长扶、真扶、全扶等方式构建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在这种内增动力、外强助力的内外兼修之道的作用下,必然会达到优势互补、相互配合的精准扶贫效果。

精准扶贫;脱贫主体;帮扶主体;内增动力;外强助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既有运筹决胜的战略定力,也有灵活机动的战术指导。深入落实习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系列讲话精神,就要在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不断加强全面脱贫的内源力建设,通过内增动力、外强助力的内外兼修之道,逐步落实,稳步推进,打好、打赢精准扶贫攻坚的歼灭战和持久战。

一、内修:加强脱贫主体内源力建设

调动贫困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内因发挥主体作用,必须加强脱贫主体的内源力建设。

(一)意识共鸣,激发脱贫内力

“治贫先治愚”,在扶贫工作中,为了避免“剃头担子一头热”的一厢情愿,就必须提升贫困人员的认知水平,使之产生意识共鸣,激发脱贫的内力。

一要转观念。要从根本上转变农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以思想观念的转变促成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转变,从“被输血”向“造血”和“防贫血”的转变,从“等靠要”向求富、求荣、求美、求强的转变。

二要顾大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和全体老百姓一起算账,要让老百姓认账”。要使农民逐步认识到精准扶贫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感知到“精准扶贫”的力度和效果;从“真扶贫”、“扶真贫”中体会到党对贫困群众的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体验到更加富裕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意识到脱贫的责任感和舍我其谁的使命感。

三要增智慧。“扶贫先扶智”,要通过“引智”,使农民拓宽视野、增长智慧,放眼看世界,使其自我感知、认知、体会,找差距,寻路子;要通过“融智”,使农民“有心闯世界”,在典型示范和项目引导下,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发现机会;要通过“育智”,使农民“有能管世界”,引导其就业、创业,增强其在生产、流通等环节中的主导权、话语权,减少其在生产、经营中的盲目性。

(二)情感养成,凝聚脱贫动力

实现“情感脱贫”就要使贫困人口从无奈、无助和无聊的情感世界中走出来,感知恩情、培育亲情、扬起激情。

一要知恩情。将经济扶困与精神扶贫结合起来,实现精神扶贫效果的延伸和拓展,以经济解困为基础,积极引导贫困人口形成感恩心态,克服“我是穷人我怕谁”、“我不劳动,共产党也不会让饿死”的不良心态,规避“有些贫困户被好政策养得浑身不舒服”的现象,让群众逐步养成感恩意识、情感和习惯,使感恩回归成为人们内在的道德素质和自觉行动。

二要育亲情。俗话说,“是亲必顾,是邻必护”。对待贫困人口,要逐步摒弃利益面前“六亲不认”、“笑贫不笑娼,认钱不认人”的不良风气。要互助互信,不相互猜疑嫉妒,不要背后议论人,开玩笑要把握好分寸。应遵循正常程序,和气协商解决问题,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遇到困难应主动帮助,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无钱无力出真情,使传统的“守望相助”情怀在新时期发扬光大。

三要扬激情。应引导贫困群众积极参与村屯贫困户的识别、脱贫规划编制、项目选择实施、资金使用管理监督等全过程,以充分激发群众的主体意识与热情。引导贫困人员尊重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形成浓厚的脱贫致富氛围,促使贫困人员脱贫致富的激情得到不断强化。

(三)安心定志,强化脱贫毅力

“致富要先治心”,贫困人口应自觉形成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有能力、能立志脱贫致富的精神风貌。

一要善筹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首先要有个好思路、好路子。贫困人员自我脱贫,也要有个好思路,找准好路子,只有明确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能干成什么,才能量力而行地制订出脱贫计划,进而付诸行动。

二要强意志。俗话说“马瘦毛长,人穷志短”,缺乏脱贫致富的志气和信心,缺乏勤劳实干的精神,就会成为“扶不起来的阿斗”。“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要引导贫困人员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和“贫穷不是不可改变的宿命”的观念,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扶贫先扶志”,就要使贫困人员不怕困难和失败,努力克服消极情绪的干扰,以积极的心态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战胜困难和挫折。

三要树恒心。脱贫攻坚是一个长期的、递进的过程。首先要树立“滴水穿石”的信念,以一步一个脚印的实际行动和锲而不舍的恒心韧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其次要克服“枯形灰心”的影响,“既怕穷”又“穷怕了”的瞻前顾后、畏手畏脚的贫困人员,要树立信心,激发对脱贫目标的热情,保证自己有足够的毅力来实现脱贫。再次要落实“投袂而起”行动,“终日所思,不如一时所做”,行动、不停地行动,是脱贫致富的必然选择。只要认准的事情,就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蚂蚁啃骨头精神和燕子衔泥垒窝精神,坚定恒心,一干到底。

(四)与时偕行,提升脱贫能力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以“治本”为导向,强调授人以“渔”和提高“造血功能”,才能形成“内生发展”的能力。

一要提素质。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实现全面脱贫的基础和前提,应注重基础教育,使贫困家庭的青少年接受普及教育,杜绝贫困文化和贫困现象的代际传承。应加强教育引导,多措并举,分类教育引导,有针对性地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法制观念、市场观念等。

二要强技能。应引导农民不仅依靠勤劳致富,更要依靠科技致富。通过科普宣传使贫困人员正确认识和把握“互联网+现代农业”、网络营销的技巧、风险规避和投资、融资方式方法等。通过实用技术培训,科技人员和技术能手“手把手”地传授技艺,直接为贫困人口提供各种技术服务和能力支持,解决他们在使用新农药、新产品、新技术中的困难,防止他们在脱贫中因知识缺乏和不掌握技术而造成“二次伤害”。

三要善经营。“歉收不只在田野”,脱贫致富,除了抓好生产环节外,还必须抓好流通环节,提高农民适应和驾驭市场的能力,让农民树立起市场意识、品牌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不断推出新品种,拓展新渠道,通过企业帮扶渠道,使农民根据个人实际进入服务业和流通领域就业,或与企业、农村合作社联营从事家庭工副业和个体私营生产加工。

四要富生态。应立足于当地实际,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富口袋”、“富脑袋”与“富生态”统一,处理好“内修精神”与“外修生态”的关系。可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生态经济和绿色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外建:发挥帮扶主体联动优势

在正确引导贫困人员增强自主脱贫意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帮扶主体要准确定位,明确责任,建立起上下联动、横向协作机制,形成一体两翼的“蝴蝶型”结构的精准扶贫模式,从而有效发挥帮扶主体的联动优势。

(一)突出扶贫办的主导作用

党委、政府如同“蝴蝶”的头脑,各级扶贫办就相当于“蝴蝶”头脑的中枢神经。面对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的扶贫攻坚战,各级扶贫办既要认清形势,更要主动担当。

一要独具慧眼。各级扶贫办或领导小组,是精准扶贫的主要责任者,既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政策导向,更要注重上下级工作的衔接和政策落地;既要善于发现问题,又要理清问题的来龙去脉;既要立足于全面脱贫的大局,也要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要耳听八方。要走出机关,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把耳朵“竖”到群众之中,把“听力空间”拓展到各个领域,问需、问计于民,只有真正细致地“望闻问切”,才会准确把脉开方,才能将多元化的贫困人员利益诉求转化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担当。

三要慎思笃行。扶贫要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精准不只是一种要求,还是扶贫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对不同类型的贫困,要把准脉、对症下药。紧盯扶贫项目资金分配、使用、监管等关键环节,用好、管好扶贫项目的“钱袋子”。

(二)强化企业和社会的辅助作用

企业和社会相当于“蝴蝶”的两翼。扶贫不是政府唱“独角戏”,而是需要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参与。

一要创新企业扶贫模式。要从过去企业单纯交“赞助”,定向招工,转向村企合作的扶贫新模式。结合实际,向“一村多品、一村多业”拓展。开发特色资源,发展优势产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为贫困村引进项目,注入资金、规范管理、技术培训,吸纳劳动力和统购统销,构筑起企业与贫困村共建互利的扶贫新模式。金融机构要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拓宽贷款抵押担保范围和融资渠道,开辟“绿色信贷通道”。

二要广泛调动社会扶贫力量。要调动和支持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各类组织积极从事扶贫开发事业,推动社会组织打造社会扶贫精品项目和品牌。地方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对社会组织开展扶贫活动提供信息服务、业务指导,鼓励其参与社会扶贫资源动员、配置和使用等环节,建设充满活力的社会组织参与扶贫机制。

(三)优化村“两委”的引导作用

“要致富,先要有个好支部”,基层“两委”既是扶贫的指挥员又是战斗员,相当于“蝴蝶”的颈部,既要上联下接,还要灵活机动,使基层干部和群众在思想上达成共识,行动上形成共振。

一要做“铺路者”,寻求脱贫新路。村“两委”干部了解本村实际状况,掌握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在农村中有一定的影响力,集中党员干部智慧和力量,以身作则,自主创业,积极探索新常态下脱贫致富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新方法、新路子,能有针对性地解决精准扶贫中出现的新问题。

二要做“探路者”,促成群众脱贫。村“两委”干部作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组织力量,要率先转变观念,了解和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努力成为脱贫致富的骨干带头人,并通过现身说法,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帮助和支持困难群众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三要做“引路者”,夯实脱贫基础。村“两委”干部要加强与贫困户、贫困人员的交流与联系,及时推进项目的落地、资金的到位,适时提供技术培训、相关惠民政策及就业信息,促进就业、创业发展,作有品行的表率、真勤劳的表率、会致富的表率;及时配合第一书记向党委和政府反映所掌握到的最新脱贫、返贫动态,为制定政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四)发挥职能部门的督导作用

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需要精准督导检查。近年来,许多地方结合本地实际,成立了名称不一的监督、审计和巡查机构,建立健全了相应的督查机制,组织部门也成立了“第一书记办公室”,但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督导力度。

一要督有广度。要将蹲点督导与跟踪督查相结合,经常性督导与突然性检查有机结合起来,对村领导、驻村干部、村两委班子是否进村入户摸底、如实调查等情况进行巡查监督。对精准扶贫的各个环节,诸如前期调查、建档立卡、村级公示、逐级审核等进行全程跟踪监督。

二要导有深度。要保障扶贫政策落地有声,严把政策关、调查关和评议关,防止那些玩猫腻的花样扶贫。对扶贫工作出现的“上头热,下边冷”、扶贫项目“失准头”、扶贫资金“撒胡椒面”和“拆东墙补西墙”等问题,要在巡查过程中精准识别,精准处置。要不断强化精准扶贫各项决策部署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保障扶贫政策的“开花结果”。

三要查有力度。扶贫项目是否到位,如何动作,扶贫资金的发放,都要在纪检监察或审计部门的监督下进行,实现全覆盖、无盲区的精准监督,保障扶贫项目和资金落实到位。对扶贫资金动“歪脑筋”,搞“雁过拔毛”式的侵吞、挤占和挪用的,应按党纪国法严厉处理;对扶贫帮扶和驻村帮扶重视不够、扶贫不力的部门领导要严格问责;对扶贫开发领域发生腐败案件和不正之风滋长蔓延的部门和单位要严肃查处。

三、共育:构建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扶贫攻坚既是歼灭战,也是持久战;既要巩固扶贫的成果,杜绝让已脱贫的群众重新戴上贫困的帽子,还要扩大扶贫的战果,在认识上提升、措施上增强、时间上延续、空间上拓展,由点到面、由量到质、由短到长、由急到稳,构建起“共识、共为、共享”的精准扶贫长效机制。

(一)凝聚共识——长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树立大局观念、增强责任意识,全面把握精准扶贫的价值导向,是对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提出的现实要求。

一要着眼长远,不故步自封。要摒弃“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不管脱贫标准如何设定、扶贫台账如何设计,都应树立起“精准扶贫没有休止符”、“扶贫永远在路上”的观念,尤其是扶贫人员和基层领导干部要有“脱贫不脱钩,脱贫不走人”的意识,保持扶贫的温度不降、力度不减。

二要群策群力,不画地为牢。实践证明,什么时候扶贫能调集各方资源,什么时候脱贫就成效卓著、事半功倍。扶贫攻坚既是扶贫部门和扶贫有关人员的事,更需要社会力量的持续投入。扶贫部门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鼎力支持,才能上下联动、内外结合,从而汇聚成战胜贫困的强大合力。

三要阳光普照,不蜻蜓点水。要拓宽眼界、拓展思路,既要使贫困村脱贫,也要关注区域内外其他贫困人员,从本村向周边村辐射,甚至向城乡延伸。唯有挣脱地方和部门利益的阻碍,打破思想观念的局限,才能形成共同为扶贫想招、一起为脱贫发力的生动局面。

(二)健全机制——真扶

谋定而后动,攻坚拔寨要坚定信心,善做善成,健全和完善精准扶贫机制,以钢牙利齿啃下“硬骨头”。

一要建立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应防止因贫失学、辍学,努力让每个贫困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彻底拔掉“穷根”;继续围绕贫困对象提高技能、培养专长、增强致富增收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真正堵住“穷路”。

二要完善基础提升长效机制。在完成贫困村修路、打井、路灯、水电和旱厕改造等基础工程后,应注重通讯网络、广播电视、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根据具体情况,引进健身器材,建设文化大院、农家书屋或娱乐广场,进一步向精神精准扶贫和文化脱贫延伸,在实现脱贫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村容村风村貌。

三要健全产业扶贫长效机制。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游则游、宜商则商”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发展扶贫特色产业,广开门路,发展特色种植业或养殖业,积极推进与龙头企业的联合,加强和规范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积极为贫困户提供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及资金技术支持。

四要保障政策兜底长效机制。应坚持扶贫开发和社会保障两手抓,注重发挥惠民政策的兜底功能,对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贫困人员,识别和帮扶更要精准,要切实保障低收入家庭就业、低保、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权益。

(三)共享发展——全扶

共享既是全民共享、全面共享,也是共建共享。共享发展理念,就是使人民的获得感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强大活力。

一要共享在发展路上。发展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共享发展是激发人民干事创业活力的现实需要,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共享发展的过程,共建共享会强化每个人参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社会分配失衡造成的心理失衡,让更多的人在坚守自己职责、坚定自己信念的诚实劳动中获得成就感。

二要共享在发展成果中。共享就是要着眼全体人民、普惠全体人民,最终让全体人民有获得感。应逐步推进优质医疗、教育等社会服务资源共享体系建设,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好更全更人性化的民生服务,尤其不能放松对老弱病残等无力脱贫群体的关注、关心和关爱,要让每个老乡都觉得自己过上小康生活了,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

〔1〕王祖力.农村劳动力增收能力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5.

〔2〕肖云,徐新鹏,尹新哲.新时期扶贫开发科学发展的十大长效机制设计〔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1-17.

〔3〕刘娟,赵玉.我国农村贫困的新特征与扶贫机制创新〔J〕.探索,2008(1):93-96.

〔4〕左停,杨雨鑫,钟玲.精准扶贫:技术靶向、理论解析和现实挑战〔J].贵州社会科学,2015(8):156-162.

〔5〕李小云,唐丽霞,许汉泽.论我国的扶贫治理:基于扶贫资源瞄准和传递的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4):90-98.

〔6〕刘解龙.经济新常态中的精准扶贫理论与机制创新〔J〕.湖南社会科学,2015(4):156-159.

责任编辑:梁华林

D61

A

1009-1203(2017)01-0053-04

2016-12-09

王兴盛(1965-),男,山东东阿人,中共聊城市委党校文史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

猜你喜欢
精准
深化精准执法 维护长治久安
高邮市紧扣“一三五” 深化推进精准执法
十八洞村 精准扶贫首倡地
“洞”察脱贫——“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录
精准扶贫连着我和你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提醒”,促使干部“自励”
贯彻精准扶贫要求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五大舞台”同唱“精准扶贫戏”
精准的打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