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荣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资料信息中心,太原030006)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维度
周荣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资料信息中心,太原030006)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确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伦理、心理、法治、行为契合维度,形成全方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良好局面。具体来说主要是:以一定的文化形式来表达核心价值观,将其融入人的内心世界,并对人们健康思想观念的养成发挥长久作用;从良好的伦理关系建构做起,立足于构建良好的家庭、社区及社会伦理关系,进而把伦理意识和伦理观念融入全民族的文化与文明建设;从人本和谐的角度分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与意义,在价值观构建过程中将价值观很好地与人们的心理发展相契合;构建民主法治社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相契合;把培育人们形成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与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规范所作出的行为结合到一起,实现思想认识与行动践行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契合;伦理契合;心理契合;法治契合;行为契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及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决定了其培育是一个内涵丰富、过程长期、多方配合的系统工程。习近平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思维,总结历史经验和分析当代情势,提出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的要求。这就要求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契合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道德伦理、人们健康心理活动、全面依法治国的法治路径及伟大实践的行为历程,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日用而不觉的思想和行为准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观念与行为相统一的文化现象。作为引领人们行为规范的价值目标、价值标准和价值追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一定时代的文化灵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与一定时代的文化内容与文化活动相契合,以一定的文化形式来表达,才能融入人的内心世界,并对人们健康思想观念的养成发挥长久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相互融合发展,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生活习惯和文化。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建立在民族文化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理念,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力的提高。从民族文化特征方面分析,核心价值观代表着一个民族文化的心理需求。在核心价值体系中不是所有的文化思想都能被纳入其中,这些文化和思想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成为核心价值观,而这个条件指的是我们上面所说的民族文化。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所包含的文化必须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它必定是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文化延续的内聚力。从这些方面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核心文化价值,所以吸收民族传统文化精华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
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形式,儒家文化核心主张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儒家文化尊重人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认为天、地、人是相互协调而合作的,它主张“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和“仁者爱人”的思想,承认和肯定人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另外,儒家思想认为民意就是天意,在政治领域主张“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尊重人民主体思想。正是因为这些思想和主张才使儒家思想传承下来,所以儒家思想的精华部分就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构建的文化资源。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长久不衰,也来自于它所固有的与时俱进的文化品质,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注入新鲜血液并发扬光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内涵和科学品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于文化,就是契合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建设。首先,文明是社会主义文化追求的核心价值目标,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社会主义是一种高级文明形态形式,同时社会主义也是社会得到全面发展的时期。邓小平指出,要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看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和重要特征,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构建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提升社会主义文明程度,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进行共融、发展。其次,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之一。我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将互助纳入其中,并将其作为社会功德和行为准则。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仁爱”思想,强调“仁者爱人”,为互助在我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友爱互助、精诚团结的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发展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互助、助人的传统美德,为我国文化传承奠定了基础。几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都比较重视互助精神的发扬,积极鼓励集体主义、团队精神的发展,促进我国社会文明、健康、稳定发展。在社会主义国家,互助是我国人民高尚品德的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在人人平等、共同利益的思想下形成互帮互助、文明和谐的人际关系。比如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我国人民发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全国人民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在团结互助的核心理念下共渡难关,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互助价值观。
价值观可以说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思想表现和精神支柱,所以在构建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将其与伦理相契合。在分析价值观的情况下必须肯定意识形态的属性在构建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作用和具体措施。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方面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积极发扬社会主义伦理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我国历史上存在过很多核心价值,这些核心价值均是反映社会历史时期统治者的经济关系和思想观念的,但是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同时也才能从本质上说其发展体现出以人民为本、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标准,只有这样才是符合中国广大人民利益愿望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伦理进行融合能很好地反映社会主义国家长期稳定发展中的价值追求。伦理维度处理的是社会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的结合,同时渗透着道德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能够反映这些特殊的社会关系。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角度进行分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的意识形态和道德伦理必然出现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伦理,在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作用下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也在发展,并实现人自身的发展,最终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来看,国家的发展是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目标进而实现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发展途径,在此基础上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国家与公民是一种政治关系,同时也是重要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与个人、国家的关系既是相互交融的关系,同时也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个体组成的团体是社会权利对于国家权力的一种制约,也是公民权利的一种实现方式。在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国家、社会和公民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相互之间的矛盾归根到底是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具体利益与根本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差异。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矛盾就其性质来看不是对抗性的,而是非对抗性的。因此,伦理道德在调整社会利益关系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于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建设,能够发挥其他因素无法起到的作用。
在社会发展中个体存在于集体中,而集体的发展离不开个体的拥护,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也就是说,这两种关系中任何一种形式的个体均离不开集体,任何集体又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在社会的发展中必须实现个体与集体的有效结合。从伦理方面来分析,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责任和角色的一种社会实践,其中角色是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特定的地位对个体的一种代表。在这里,个体、社会、国家行为的角色主体,他们各自的身份和地位是一种伦理意义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角色伦理实质上是一种伦理模式,涵盖了行为价值和责任主体的目的,是一种伦理思维形式的体现。这就要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契合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关系建设的过程,从良好的伦理关系建构做起,立足于构建良好的家庭、社区及社会伦理关系,进而把伦理意识和伦理观念融入全民族的文化与文明建设,使诸多个体间相互信任、相互扶助、相互包容的伦理意识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认同。
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标准、价值导向功能,决定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知具有多层分析角度和多种价值意义。心理维度的分析主要是从人本和谐的角度分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与意义。在价值观构建过程中必须将价值观很好地与心理相契合,这样才能够创造和谐、欢乐的社会环境。从心理学方面来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关注人的交往能力、宽容、灵性、智慧以及责任感等,这些美德的建立均要着眼于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构建,积极鼓励人们追求幸福生活。这样才能促进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和赞同,从而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精神。
人本和谐(即以人为本的和谐)要求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以人为本理念与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及西方的人本主义理念从内容和本质方面均有很大差别。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本质是将老百姓当作统治对象,“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民本观念不过是统治者的工具。而西方人本主义在肯定人的力量及其作用的同时,否定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差别,用抽象的自由、民主、平等掩盖了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的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保障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及当家作主的权利,发挥了人民的主体作用,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上获得了真正的解放,为人民群众积极健康的心理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的心理发展相契合,就要积极推动心理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健康的引导,以崇高的精神引导人,以和谐的文化滋养人,以健康的心理爱护人。要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养成科学健康的心理素质,增强辨别是非、坚持正确、抵制错误的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反映了人民诉求,又来自人民的生活,它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和科学性,要求我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文性、和谐性以及历史性有机结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情感的升华。另外,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注意利用目前大家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积极的养成和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潜移默化地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中,让人们真正地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必要性,使人们自觉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自己的观念,滋养自己的生活,改造自己的灵魂,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自觉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人们的行为更加规范、社会的发展更加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更加良好的过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养和教育人的思想的过程,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的养成,离不开法治的规范和治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开辟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新观念、新视角、新领域和新路径。只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全面依法治国相契合,才能为我国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外部环境,同时也只有在民主法治环境下才能保障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思想环境,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相契合,要从构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社会做起。民主是社会主义追求的一种社会状态,虽然资本主义国家也主张以民主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但是资本主义的民主针对的是少数人的民主,而社会主义民主主张的是人民群众的民主,是国家大部分人的民主,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真正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民主是政治领域的核心价值,它离不开经济制度中所有制的影响。在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前提而实现的,这种民主是资本主义形式的民主,并不是所有人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在公有制条件下实现的一种大部分人的民主,这种民主是能够真正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民主,是全面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实质是主张人民的权利,使人民享有各种权利,不仅享有公民权利,而且享有经济管理和政治管理的权利,这一点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与资本主义国家建设的根本区别。社会主义民主是全民族享有的最广大的民主,其发展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所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党始终坚持的发展目标,而资本主义民主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是垄断资本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不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必须将民主放在重要的位置,保障社会主义的先进性。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相契合,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上狠下工夫。法治是社会主义的民主保障,民主是法律范围内的民主。我国是一个有健全法律制度的国家,不但要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而且要求法律执行的民主化和公平化,这样才能建设公平、公正、平等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主人。在我国必须将依法治国和民主思想有机统一和融合,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依法治国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障,也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体现。在依法治国过程中,人民必须在法律范围内实行其民主权利,并保证法律的权威性。公平正义是法治实施的基本准则,必须通过法律有效整合社会关系,保证社会主义国家民主的顺利实现。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的是人存在的合理性和实现形式,在发展、形成构成中解答“如何成为人”的问题。人们在长期活动中形成的统一价值观对人在交往实践中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人们是非善恶的评判均有一定的标准,这种标准既是人们活动的行为准则,也是社会伦理规范。在社会活动中要遵循这些准则,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就是把培育人们形成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与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规范所作出的行为结合到一起,将其作为一个整体的行为过程,实现思想认识与行动践行的有机统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维度应该注重对行为习惯的强化,强调人们在社会活动中遵守统一的行为准则,这种准则必须是从实践中总结而来,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然后将理论上的价值观与生活相互联系,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把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性的行为维度,要注重公民道德行为的养成与践行。道德是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和基本体现。道德是不同于法律的制约人们行为的一种准则。一个人、一个民族能不能把握自己的行为与个人和民族的道德价值有很重要的关系。道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明确道德准则,并在道德建设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个人品德、家庭道德以及职业道德建设。积极鼓励和引导人们崇尚道德、明德惟馨,培养公民具有知荣辱、作奉献、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气。公民良好道德的形成既来自公民个人的自我认知完善,也来自良好道德的自我实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要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觉践行道德要求,使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得到实实在在的落实,坚持行胜于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生活化、具体化,使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和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在规范和内在追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在社会各领域、生活各方面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建立和规范必要的礼仪制度,做到市民遵守法纪、乡村遵守民约、企业遵守厂纪、学生遵守守则,通过坚持不懈、行之有效的传播和发展,提高人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1〕唐晓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理论资源与方法论〔J〕.浙江社会科学,2012(9):112-117.
〔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EB/OL〕.(2014-11-11).http://www.docin.com/p-10299175 35.html.
〔3〕唐晓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维度和建构〔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39-43.
〔4〕顾海良,张岂之,靳诺,等.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7):4-7.
〔5〕陆树程,郁蓓蓓.家风传承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14-20.
责任编辑:宸羽
D616
A
1009-1203(2017)01-0012-04
2016-12-25
2014年度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周荣(1964-),女,山西永济人,中共山西省委党校资料信息中心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