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 昕
(陕西工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3)
[职工队伍研究]
“三种精神”引领职工文化自信*
乔 昕
(陕西工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3)
职工文化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打造健康文明、昂扬向上的职工文化,离不开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伟大品格,离不开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这三种精神,是新时代职工文化建设的旗帜,是新时代职工文化自信的引领。
职工文化自信;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打造健康文明、昂扬向上的职工文化。”[1]这一论述既突出了职工文化的重要性,又强调了职工文化的思想性和方向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要求“突出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引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教育,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这三种精神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2]是新形势下职工文化建设的旗帜,是新时期职工文化自信的引领。
职工文化首先是一种“文化”,其具有文化的“人化”特征和“化人”功能。“人化”指职工文化是职工群众创造的文化,它回答了职工文化从哪里来;“化人”指职工文化最终要服务于职工群众,教化、感化和同化职工群众,实现职工群众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它回答了职工文化到哪里去。“由人化文,以文化人”,体现了职工与文化的互动生长。
(一)职工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2008年,《中国工会十五大报告》指出“职工文化建设是职工提高职业技能素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激发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的重要载体,企业文化建设是体现企业形象特点、增强凝聚力、提高竞争力的必要手段。”2013年,《中国工会十六大报告》强调,要推广先进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同年,新修订的《中国工会章程》也明确提出,要推进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可以看出,职工文化,是与企业文化相对应的一种文化形态存在,两者并不等同,而是统一互补的关系。它们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地位上对等、内容上互补和最终战略目标一致。从地位看,劳动关系是两个法律主体的关系,即企业与职工的关系,两者在精神层面上的追求表现为两个主体的文化关系,即企业文化与职工文化的关系。从内容看,企业文化是“要我做”的文化,反映企业对职工群众提出的基本要求、管理规范和战略使命,属于一种外在的“被动管理”文化和“他人管理”文化;职工文化是“我要做”的文化,体现职工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属于一种内在的“自主管理”文化和“自我管理”文化。从目标看,企业文化代表的是管理者群体的管理理念和价值追求;职工文化代表的是职工群众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追求。从落实看,企业文化需要得到企业职工群众的认同,职工文化也需要得到企业管理者群体的认同。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和推动者是以企业家为代表的管理者群体,职工文化的推动者和运作者是工会,因为工会是职工群众的“娘家”。可见,职工文化和企业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存在交集但互不隶属,它们是各自相对独立的存在。
(二)职工文化是“人化”过程
职工文化是“人化”过程,它来自职工群众,职工是其出发点。职工群众中蕴藏着丰富的智慧和潜能,职工群众中涌现了众多的先进人物和劳动模范,把广大职工群众进步的言行、先进的思想、伟大的品格不断总结提炼、优化升华,就形成了职工文化。职工文化是以先进职工为代表的职工群体创造的,在广大职工群众中生成和提炼的职工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及精神风貌。与企业文化管理自上而下的过程相比,职工文化建设是自下而上的过程。打造职工文化的基础在“职工”,强调的是职工群众的力量。职工文化表现的是职工自动自发、心行一致的行为,展示的是职工群众的智慧和价值追求。美国学者马修·凯利说:“只有你的职工致力于成为更好的自己,你的企业才能成为更好的企业。企业文化可以让企业走的更快,职工文化能够让企业走的更远。企业要持续获得成功,就必须重视职工文化,重视职工群众的力量。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发展的不竭力量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振兴经济的希望在于广大的职工群众,正如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言:“管理者要做的是激发和释放人本身固有的潜能。”职工文化的源泉和灵魂是职工群众。
(三)职工文化是“化人”过程
职工文化是“化人”过程,职工文化体现职工群众的价值追求、展现职工群众的精神风采、反映职工群众的快乐生活、表达职工群众的集体呼声。先进的职工文化必须再回到职工群众中去,教育引导职工自我管理和自我修炼,全面提升职工群众的综合素质。一要利用先进的职工文化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艺术地融入到广大职工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之中,加强正面引导,大力弘扬新风正气和宣传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及时批评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糊认识、错误观点和不良风气,引导职工群众明辨真假、是非、善恶及美丑,发挥先进典型、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等的示范带动作用,激发广大职工学习先进、追赶先进、争当先进的持久内生动力。二要利用先进的职工文化促进职工提升技术技能水平。叫响做实大国工匠品牌,把先进的职工文化作为提升职工群众业务能力的有力抓手,把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职工文化“化人”过程的重要方面,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三要加强职工文化体育教育等阵地建设和活动开展,推广先进的职工文化,将其转化为生动活泼、特色鲜明、富有成效的群众性实践,不断满足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职工文体活动把工作和生活中涌现出来的具有正能量的先进人物和积极事件反映出来,全面提高职工群众的人文修养、精神状态和身心素质。
(一)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信仰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后,“工匠精神”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名副其实的高频词。如何定义工匠精神?它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有学者认为,工匠精神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爱岗敬业、守正创新。[3]有专家认为,工匠精神的内涵有三个关键词:一是敬业,二是精业,三是奉献。[4]“大国工匠”高凤林认为,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工匠精神,思想层面: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行为层面:开拓创新、持续专注;目标层面: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笔者认为,“工匠精神”,重点在“精神”二字。“工”是什么?《说文解字》的解释是, 工者巧也。“匠”是什么?本义是指木工,后泛指具有某一方面熟练技能的手艺人。显然,工和匠都是着眼于技能和手艺层面,而工匠精神则着眼于精神层面,它是一种品质,一种追求,更是一种职业信仰。“大国工匠”当然是有着“绝技、绝招、绝活”的技术传奇,但他们更是人生传奇和精神传奇。他们是“工匠精神”的承载者,是把工作当责任和使命的工匠,他们有着自己明确的精神价值追求,他们用生命演绎传奇,体现人生价值,追求人生梦想。所以,工匠精神是对职业操守的坚持和传承,是对工作或手艺精益求精的态度。真正的工匠精神,是有一种把事情做好的强烈愿望,并将这种愿望体现在对产品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上;是树立起一种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把职业做到完美和极致;是一流匠人身上所蕴含的一流品格、一流的心性和一流的技术。[5]
(二)工匠精神让职工文化自信更有底蕴
工匠精神是职工文化自信的职业引领,工匠精神让职工文化自信更有底蕴。首先,工匠精神让普通劳动者更自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任何一名普通的劳动者,只要付出汗水和努力,立足本职岗位练就一手好技术,就能体现劳动的价值,也能体会到职业的快乐。用工匠精神引领职工文化自信,用职工文化自信引导职工撸起袖子加油干、甘于坚守讲奉献,让广大劳动者把自己承担的工作当成事业,把价值融汇到汗水之中,学习新知识、钻研新技术,不盲目崇拜,不妄自菲薄,树立“技能光荣”、“奉献伟大”的精神风尚。其次,工匠精神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培养宏大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要求。工匠精神引领劳动者“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出自《墨子·尚贤》),培育职工高尚的道德品质、高雅的行为举止、良好的素质修养和熟练的技术技能。推动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通过能工巧匠示范岗、劳动模范工作室、绝技绝活竞赛(展示)活动等,拓展广大职工和劳动者成长成才的空间,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技能及业务水平。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打造健康文明、昂扬向上的职工文化,不断提高劳动者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通过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坚定职工文化自信,促进职工全面发展。最后,工匠精神激发劳动者的工作热情。工匠精神是激励劳动者成功的基石,是劳动者实现人生梦想、展示人生价值的重要引领。弘扬工匠精神,让劳动者对所从事的工作产生浓厚兴趣,让劳动者始终带着对工作的满腔热忱,脚踏实地、勤勤恳恳,把本职工作当作成就人生的舞台,用汗水和智慧描绘无悔人生。
(一)劳模精神代表着职工文化的先进性
劳动模范是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国家的脊梁、社会的中坚。劳模精神永远是时代的最强音,是广大职工心中一面永不褪色的光辉旗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期以来,广大劳模以平凡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6]精辟地概括了劳模精神的实质及其时代价值,明确地指出了劳模精神代表着职工文化的先进性。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永远不变的是劳模精神的本质。劳模精神代代相传,历久弥坚,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过程中,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途上,在每个人的平凡工作中都具有莫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作为广大劳动者当中优秀分子的劳动模范,他们身上孕育和凝聚的劳模精神,彰显了职工文化的先进性,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宝贵财富。弘扬劳模精神,就要自觉地承担起用先进职工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责任,用劳模精神引领社会思潮,促进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二)劳模精神让职工文化自信更有高度
劳模精神,是一种起于平凡的不平凡精神;劳模精神,反映的是一个民族在某一个时代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取向;劳模精神,是这个时代引领人们不断前行的精神高地。劳模精神作为由广大劳动者创造又蕴含于职工之中的强大精神力量,能给广大职工群众带来精神上的感染和鼓舞。每个人不一定都能成为劳模,但每个职工都能学习和践行劳模精神。把自己的劳动岗位作为创造人生价值的最佳平台,向劳动模范学习、向先进人物看齐,弘扬劳模精神,争做时代楷模。把劳模精神作为一面旗帜,用劳模精神标示出一种导向,大力弘扬工人阶级伟大品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在本职岗位上,以劳动创造助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劳模精神托起伟大的中国梦。
劳模精神展现了劳动者的崇高境界。劳动价值有大小,劳动分工无贵贱,不管在什么行业、无论做什么工作,也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只要践行各自的职业操守,维护自己的劳动尊严,发挥个人的劳动潜能,就是劳模精神的承载者和实践者。劳模精神是伟大崇高的,但劳模精神绝不是高不可攀的,普通劳动者可能没有光辉的成就和骄人的业绩,但可以尽心尽力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可以把自己手头的事情做得不留遗憾;普通劳动者可能是没有“光环”的凡人,但也可以在平凡的劳动中体验职业的意义、发现的喜悦和工作的乐趣。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方面必须在物质上强大起来,另一方面,还必须在精神上强大起来,这就需要用劳模品质来感召职工群众,以劳模精神来引领职工群众,让职工群众在劳动岗位上作出更多的贡献,实现更高的社会价值。劳模精神永不过时,它是我们这个时代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弘扬劳模精神就是要让崇尚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关爱劳模成为社会的主导价值取向,让劳模精神成为备受推崇的精神品格,让劳模精神成为受人尊重的精神圣地。[7]一个国家要富强、一个民族要前行,离不开推动其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劳模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精神风貌,更是国家发达和民族兴旺的强大动力,不断用劳模精神增强广大职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唱响“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主旋律,是这个时代赋予劳模精神的新使命。
(一)劳动精神体现了职工文化的目标追求
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正是劳动,让人类从结绳记事、钻木取火走向现代文明。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文化,劳动创造了财富,劳动创造了幸福。人类自身的历史,就是人类劳动的历史;华夏五千年的璀璨史,就是五千年的劳动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依靠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8]劳动创造一切,唯有劳动,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只有崇尚劳动,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工人阶级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劳动使广大职工更加自信,劳动精神也让职工文化有了更明确的目标追求。中国道路要靠劳动来浇筑,中国精神要靠劳动精神来支撑,中国力量要靠职工文化自信来凝聚。现在社会上存在着轻视劳动、鄙视一线劳动者、寄希望于一夜暴富等现象,这种轻视劳动甚至否定劳动的思潮,是非常有害的,建设职工文化,必须驳斥和摒弃这样的错误观点。无论社会如何进步和发展,我们一切的生活始终离不开劳动者的创造,劳动永远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弘扬劳动精神,建设职工文化,不需要惊天动地的豪言壮举,但是必须得有“在岗一刻,奉献一刻”的精神,平凡的人生和岗位,只要有了忘我的劳动热情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同样可以彰显劳动的伟大和光荣。“人间万事出艰辛”,无论是“两个一百年”的大进程,还是人生追求的小目标,都离不开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劳动是走向梦想与荣光的主干道,中国梦不能靠空谈去实现,只能靠千千万万各行各业的人民群众流淌汗水,一砖一瓦,胼手胝足来实现,[9]只能靠劳动精神的发扬光大去实现。
(二)劳动精神让职工文化自信更有方向
职工文化建设和职工文化自信,必须有坚定正确的方向,劳动精神恰恰为职工文化自信提供了价值引领。首先,劳动美丽展现职工文化自信。劳动过程是美丽的、快乐的,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表达的就是普通工人在劳动过程中体会到的力量之美,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最美环卫工”、“最美邮递员”等活动,并不是说他们相貌有多美,而是他们用平凡的工作和普通的人生展示劳动过程的美丽。“人因劳动而美丽”,应当成为亿万劳动者内心飘扬的旗帜,也应当成为职工文化自信的靓丽底色。其次,辛勤劳动诠释职工文化自信。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史上我们从来不缺辛勤付出、实干肯干的人民;在今天我们则凭着勤劳和奋斗创造了中国发展速度的神话。无论是建设职工文化,还是用职工文化去教育引导职工群众,都必须要继承和弘扬“劳动精神”,必须要认同辛勤劳动、践行辛勤劳动,“一勤天下无难事”,辛勤劳动既是大力弘扬的劳动精神的需要,也是职工文化自信的独特本色。第三,诚实劳动打造职工文化自信。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每个社会都有分工,每个社会成员都在其工作岗位上履行社会义务,通过职业劳动为社会作贡献。无论身处哪一个岗位,对待每一份工作、每一项任务,都应当忠于职守、诚实劳动,用心用力、尽职尽责地把平凡的事做好,把最基本的事做实,争当一颗优秀的螺丝钉。在充满喧嚣与躁动的物质时代,我们要始终坚守诚实劳动,脚踏实地,恪尽职责,用一点一滴劳动所创造的财富,获得属于劳动者的自信、自由和尊严。第四,创造性劳动铸就职工文化自信。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劳动却有创造性大小之别,从蒸汽机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每一次科技进步都是对人类劳动的一次解放。劳动不能一个劲儿的蛮干,工作也不是机械式的重复,而是要把人的智慧和劳动完美结合起来,讲究方式方法,通过开动脑筋、发挥才智、革新技术、改良工艺、降本增效等,使我们的劳动变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通过有思想的劳动、高效益的劳动、创新的劳动和科学的劳动,不断解决新问题,不断创造新产品,不断满足人们的新需要。劳动能够创造财富,创造性劳动则推动社会进步;劳动能够创造价值,创造性劳动则可以改变世界。大张旗鼓地弘扬创造精神,提倡并努力践行创造性劳动,铸就职工追求卓越、创造价值的坚实基础,使职工文化自信更加贴近时代。劳动光荣,劳动者伟大,无论是挥汗荷锄,还是高速铁路;无论是建筑工人搭起的脚手架,还是科学家夜以继日的探索考察;抑或是手上的老茧、脸上的皱纹,劳动者的每一份付出、每一项创造都在为自己加冕,也在为这个伟大的时代增光添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就劳动者根本问题所作出的一系列决策部署,都有一条红线贯穿始终,这就是党把劳动者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无论时代和条件怎么变,劳动者至上的精神没有变;无论怎样深化改革,劳动者至上的地位不会变。劳动者至上,让广大职工无比自信,让职工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继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一个备受瞩目的概念:文化自信,创造性地把“三个自信”发展为“四个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国道路选择、理论创新和制度构建的文化支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如果没有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的根基就会动摇,理论自信的源泉就会受到污染,制度自信的价值尺度就会造成混乱。脱离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就难以说清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和必要性,难以说清制度的优越性和它对中国历史上治国理政智慧的继承性,难以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所蕴含的中国话语、中国风格和中国气魄。[10]五千多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近百年来党和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包括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正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这些在伟大实践和伟大斗争中孕育出来的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在当代中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文化自信的重建,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离不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我国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我国工人运动从来都同党的中心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职工文化自信,正是来自于工人阶级在建设和谐社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实实在在作用。职工文化自信,是文化自信在当代中国的重要体现,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行动上,广大职工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中,满怀信心,旗帜鲜明地支持改革,积极主动参与改革,投身“践行新理念、建功‘十三五’”主题劳动竞赛,在火热的第一线,为振兴实体经济、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贡献力量;在思想上,通过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在广大职工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职工群众立足本职、胸怀全局,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实现党和国家确立的发展目标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在精神上,大力弘扬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弘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引导广大职工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恪尽职业操守,追求精益求精,把各自的职业做到完美、做到极致,以工匠精神打磨“中国品牌”、助力“中国智造”。我国工人阶级将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展现职工文化自信,并为用职工文化自信托起文化自信贡献一份力量。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来自于伟大的人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是引领职工文化自信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保障。广大职工必将永葆工人阶级政治本色,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1][6]习近平. 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 [z]. 新华网. 2015年04月28日.
[2] 李建国. 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在2017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N].工人日报,2017-04-28.
[3][4]刘维涛. 让工匠精神涵养时代气质——弘扬工匠精神大家谈 [N]. 人民日报,2016-06-21 (20 ).
[5]刘凤敏. 让“工匠精神”成为一种职业信仰 [z], 广西新闻网.2016-05-10.
[7]艾君. 劳模永远是时代的领跑者 [J]. 工会博览, 2005(10):6-7.
[8]习近平. 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z].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2013-04-28.
[9]赵昂. 让劳模精神成为我们时代人人向往的精神高地 [z]. 中工网. 2015-04-28.
[10]陈先达. 文化自信中的政治与学术 [N]. 光明日报,2017-06-12.
"Three Kinds of Spirits" Lead the Workers' Cultural Conf i dence
QIAO Xin
( Shaanxi Labor College, Xi’an 710003, Shaanxi Province, China )
The workers' cultural conf i dence is the important ref l ect of the cultural conf i dence. It is impossible to create the healthy, civilized and positive workers' culture without the great character of the working class and the masses,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the spirit of labor model and the spirit of labor. The three kinds of spirits are the banner of the workers'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period and the leading of the workers' cultural conf i denc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workers' cultural conf i dence;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the spirit of labor model; the spirit of labor
G240
A
1673-2375(2017)06-0074-06
2017-08-10
本文系陕西省总工会委托重点研究课题“互联网时代的职工文化建设”(项目编号:SZY17002)的阶段性成果。
乔昕(1967—),男,陕西大荔人,教育学硕士,陕西工运学院培训部主任、副教授,主要教学和研究方向为工会基本理论、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职工心理等。
[责任编辑:叶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