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莹,赵明明
(1.中华全国总工会 信息中心,北京,100865;2.北京中电普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普华研究院,北京,100192)
“互联网+”语境下工会服务职工的路径探析*
张晓莹1,赵明明2
(1.中华全国总工会 信息中心,北京,100865;2.北京中电普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普华研究院,北京,100192)
探索“互联网+”语境下工会服务职工群众的路径有助于进一步明晰新业态、新关系下工会的工作机制和服务方式,增强组织凝聚力,实现工作创新突破,更好地开展服务。面对当前工会运用“互联网+”服务职工存在整体规划模糊、信息共享不足、数据价值发挥不够充分等问题,建立权威的、全国工会层面的工会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可以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促进社会合作,为职工提供更精准、更深层、更长远的服务。该平台应以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即App为主,侧重服务、互动、综合信息的分析与发布,其建设需要工会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共同深度参与、持续完善。
“互联网+”;工会;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App
“互联网+”时代,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人际网络新关系、产业新能力、劳动关系新形态。企业组织形式、生产方式发生变化,人际沟通呈现多元化、移动化趋势,企业管理扁平化发展,职工诉求多样化,使劳动关系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形态,为工会组织带来服务新定位和发展新课题。应当看到,当前工会的交流方式与职工的需求还存在一定距离,需要及时调整、创新发展:工会既需要与职工群众“面对面”,也需要运用网络手段与职工“键对键”,全时、全域、全方位回应职工需求,打造网络空间服务路径,实现对职工的高效连接和互动服务。
近年来,工会在“互联网+”服务职工群众方面开展了研究和建设,进行了探索尝试。各地工会结合自身优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移动“互联网+”建设和应用,“一键入会”、“一触入会”的工会基层组织建设快捷模式比较成熟,“一键维权”、“一触求助”的职工维权服务相对完善,形成了服务职工的全新格局和方式。
按照系统定位和功能实现,工会“互联网+”建设和应用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宣传和信息发布为主要内容,多数为省级工会、行业工会和工会媒体的微信公众号、微博。通过这些平台,工会推送职工普遍关注的维权、普法、政策和各类活动等信息,追踪重大经济社会发展动向,反映职工意愿,沟通与各方面的关系,塑造自身公共形象,凝聚多方力量。第二类以工会业务网上办理兼宣传为主,多为市县级工会和基层工会的App、微信公众号。开设办事服务以及各类互动活动,突显服务互动功能,开展入会建会、普法维权、技能培训、职工普惠、就业招聘、知识竞赛等活动。第三类以信息数据的分析及增值服务为主。目前少数工会在这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它的基本形式是电子商务,工会依靠市场和社会的资源,通过项目化、企业化开展运营,为职工提供普惠性服务、实名制、点对点服务,并进一步对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利用,依托网络发挥更大的服务功能。其基本服务免费,增值服务收费。
按照应用频率,工会“互联网+”建设和应用大体亦可分为三类。最好的一类是应用频率较高、互动频繁、服务广泛的平台。第二类是通常情况下被关注和使用的次数较少,偶尔有个别文章关注度相对较高。可以说,目前不少工会的“互联网+”建设和应用属于这一类。最差的属于僵尸类。微博、微信公众号、App鲜少被下载或关注,成为移动互联时代沉默的“数字僵尸”,更谈不到留住用户了。
纵观当前工会运用“互联网+”开展职工服务情况,具有以下特点:
(一)普遍重视,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状
工会“互联网+”建设和应用各具特色,并能逐步解决思想认识沟通、权利责任划分、具体工作协调、克服本领恐慌等诸多工作难题。据统计,近年来,工会新媒体发展到9000多个,粉丝总量超过1亿人,影响覆盖的职工人群超过2亿。如北京市总工会以“三级服务体系”为载体,采集了近20万工会组织、400万工会会员数据,应用于税务代收、互助保障、法律援助、劳模管理等业务系统。河北省总工会强化会员实名制普查成果运用,升级全省工会会员实名制数据库,实现了全省工会会员信息口径统一、身份唯一、信息兼容,强化职工会员卡和职工服务网“一卡一网”作用发挥,开展对职工的普惠服务。湖北省总工会建设全省服务职工“一张网”,省总工会综合服务平台与全省17个市州、湖北工会网、“湖北工会”微信服务号实现联通交互,在99个县市区工会建成由微信服务号、职工服务外网和服务职工内网平台构成的“一微一网一平台”,工会网络工作的触角延伸到乡镇、社区和部分村庄。[1]
(二)各地工会运营能力很不均衡
有的工会近几年着力进行网络基础设施与平台建设,在维护职工权益、服务职工需求方面开展得有声有色。如,厦门市总工会以工会会员服务卡为载体,以工会会员数据库和基层组织数据库为支撑,打造微信移动端服务,使“互联网+工会”工作常态运行,累计推送信息近3000 条,多条内容阅读量突破10万+,累计阅读人数达到1250余万人,累计阅读次数2100余万人次,累计分享转发近70万次。重庆市总工会采用“顶层设计+分级部署+五级联动”机制,重点打造工会新闻发布、网上工会服务、技能素质提升、渝工创新服务、工会大数据分析五大系统,实现十大类“互联网+工会”专业化服务,完成了市总工会官方服务平台、13个部门、7个产业工会、40个区县总工会子平台的建设。[2]与之相反,有些地方工会由于领导的思想认识不足,“互联网+”建设经费投入不够,基础设施落后,部门和人员之间协同配合不畅,工会信息化工作开展力不从心,更谈不上利用“互联网+”开展工作了。
(三)利用“互联网+”开展工会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
尽管各级工会正在打造服务职工网络载体,建立全国统一的工会工作和会员信息基础数据库,正在推动网上网下互动融合[3],但大多数工会的“互联网+”建设还处于工会系统信息化阶段,“互联网+”平台的开放共享、跨界融合、结构重塑、连接一切等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如工会普惠服务的开展,多年来,工会形成了自身运行的一套体系,往往利用自身资源为职工会员开展服务。然而,在“互联网+”背景下,仅凭工会自身资源,鲜少积极有效地调动社会和市场的力量,服务呈现出力不从心的状态。如何发现和创造出利用互联网思维、普惠思维、共享经济思维的运营模式开展服务,是值得继续深入探索的课题。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工会运用“互联网+”服务职工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缺少整体规划,系统定位模糊
浏览苹果的App Store或Android的应用市场,以“工会”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会查到多个同工会业务相关的应用。有些是由各地方工会开发的区域性官方应用,有些是由企业、民间团体或个人开发的。这些工会移动应用的建设使用使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会各项业务跨界融合,初步实现了人与服务的连接。但在开发前缺少统一组织和规划的环节,相互间也没有沟通,完全从各自的角度出发,造成了系统定位的混乱,业务实现的严谨性有限。由于缺少规划且独自建设,这些应用甚至存在相同业务处理流程和要求不同的现象。不同区域地方工会建设的应用由于侧重点不同,实现的功能差异性也较大,不能做到工会业务的完全覆盖。
(二)信息共享不足,容易形成“信息孤岛”
很多工会移动互联网应用由于所属组织不同,系统架构不同,数据结构不同,相互间的信息共享很难实现。目前,这些独立运行的应用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功能上不能关联互动,信息上不能交换共享[4]。甚至在一些地方,有多少个工会,就有多少个信息系统,每个信息系统都由自己的信息中心管理,所涉及的信息被完全封闭在系统内,难以被其它应用或组织使用。从浅层次看,是数据编码和信息标准不统一的原因;从深层次看,是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阻碍了信息的畅通,地区和业务部门分管了工会的各项业务,无意中分隔了原本应该统一的信息数据。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孤岛”也是工会信息化规划不足的映射。
(三)数据价值没有发挥,对“大数据”理解、使用不足
“互联网+”的时代,不仅仅是移动互联网应用得到快速发展,数据的价值也逐渐被认识,尤其是对大数据的分析结果、前景预测,被各级政府机构、企业和组织重视和认可。由于“信息孤岛”的存在,工会各系统的数据难以共享,数据价值不能被充分发挥,更重要的是无法将所有的数据在同一个维度进行分析,不能为工会工作服务。大数据并不在于“大”,而在于“有用”,如何利用这些大规模数据是赢得竞争、开展服务的关键,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要进行专业化处理,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
(一)工会运用“互联网+”开展职工服务的主要路径是构建工会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
了解职工需求,为职工提供多类型、跨地域、全天候的服务,提高网上工作水平是工会运用“互联网+”的目标[5]。针对工会“互联网+”服务职工现状,实现这一目标,工会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建设将成为先行基础,基于平台思维,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由此精准对应每位职工的需求。
工会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应当在全国工会层面上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开发由多个定位不同、功能互补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数据共享、业务互通,建设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服务支撑平台。其核心是通过共享数据资源,在提供高效、便捷的业务访问基础上,实现基于大数据运算的智能分析,为工会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辅助。
(二)工会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将促进各类信息有效连接整合
建立权威的、全国工会层面的工会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不仅可以实现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工会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促进社会合作,更将成为工会工作的“发动机”,进一步以网络为手段提升工会工作质量,精准了解职工、企业、社会的各种需求,在平台建设的发展和积淀的基础上,进行大数据运用分析,指导相关工会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工作,进而为职工提供更加精准、更深层次、更加长远的服务。
(三)工会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以App为主
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即App,是苹果公司在智能手机推出后的又一大创新,它是指安装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上的第三方应用软件或应用程序。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工信部出台的《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App)预制和分发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以及中国互联网中心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2014)》,都对App进行了明确定义。App的客户端与服务器间通过建立特定的通信连接,配合运行。从最初功能来看,它是为了扩展手机功能而开发应用的小工具。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App迅速被广大用户接受并使用,很多大型企业顺应形势,开发了各类App,使用户可以下载到适合自己手机操作系统的应用软件,达到了企业宣传、业务拓展、电子商务的效果。App也向政务领域拓展,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开发了内容丰富的应用软件,实现了电子政务、智能办公。2016年8月1日起我国实施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第四条,明确鼓励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人民团体积极投入对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的使用。
在移动互联网产品众多的今天,通过App来开展服务,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App的易用性较高。现代用户在消费产品、选择服务时越来越关注易用性,互联网新产品的设计也越来越关注易用性。一个使用复杂的应用软件即使功能设计完善也可能造成推广困难。App是手机的第一入口,用户在使用手机时,打开App就可以同企业或者政务组织互动,了解信息,直观、快捷的办理业务。据北京市总工会统计,通过“12351”App入会的职工人数占网络渠道入会人数的70%,需要帮助求助的占互联网来源的58%;北京各级工会搭载在该App上的服务项目超过5000项,超过90万人次参加服务。
第二,App的自主性强。移动应用的开发必须基于组织的个性需求实现,完全展示和达成组织的建设目标。App的功能实现完整独立,不依赖于任何第三方平台或系统,可以做到统一规划,灵活建设,充分体现了系统实现的自主性。App可以充分展示组织的特点。比如星巴克公司的App,不仅实现了一般企业App的常规功能,还创新提供了定时闹钟,在闹钟响后去星巴克,部分产品半价。这个功能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到星巴克,被评为App营销的典型案例。作为职工的“娘家人”,工会App可以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为开展各种创新性职工服务活动提供支撑。
第三,App的信息安全程度较高。作为党的群团组织,工会需要一个规范的专业平台进行业务处理和形象推广。这个平台必须安全、可靠,需要专业维护人员,发布的信息内容应当及时、准确、不被篡改。从提供移动互联网服务的角度看,当前不少工会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微信是企业的开放性产品,具有很好的传播性和易用性,是一个开放交流的公开平台。但是由于公开平台和工会组织的信息安全等级不一致,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不可能完全达到工会组织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数据未根据重要程度分级保护、大量敏感数据依旧采用明文传输或存储,存在泄漏隐患等。同时,由于外部边界防护不善,网络隔离措施有限,应用层的漏洞大批存在,导致大量敏感数据面临失窃风险。进一步说,任何一家企业的产品都有生命周期,但工会组织所发挥的作用不能停滞,所承担的职责不能消亡,应当把持续性很强的业务搭建在App这种具有较强确定性的自有平台上,降低信息安全风险。另外,移动互联网上众多的工会应用来源渠道复杂,很可能发布错误、虚假的信息来误导使用者,不排除欺骗用户,达到敛财的目的,甚至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以多个不同功能的App构成工会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从宏观上看,可以整体规划,协同运作,形成合力;从业务上看,可以突出重点,相互支撑,深度融合;从数据角度看,可以实现数据共享、实时更新、展现关系。建立这样的统一平台,不论是在功能设计、页面风格还是操作特点等多个方面,都可以充分显示工会对职工的吸引力、凝聚力,让职工一经使用,欲罢不能。
(一)工会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App应侧重服务
从国内外的政务App、企业App发展特点来看,普遍重视与使用者生活密切相关的功能,如教育、医疗、环境等领域App,不只提供内容,而是内容和服务并重。从国内看,公安、人社、税务等政府部门多重于管理职能。工会作为党的群团组织,与这些部门的区别在于,重在为广大职工提供服务。工会有着强大的服务内容,以职工为本,与职工群众最为贴近,以为职工维权和解忧为目标和方向。因此,工会App正是要通过“互联网+”这种“指尖”的方式,为广大会员提供贴身的、畅通的服务。纵观当前运行较好的工会App,都是集职工所需、工会所能的服务项目,工会的线下服务,基本上都能在线上得到实现。工会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应该像一个内容丰富的超市,更加智能化、更有扩展性,可以不断增加更多内容,在实现工会宣传的基础上,同各项业务相结合,让职工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工会的服务。比如,加强技能培训,加强从业指导,疏通职工思想,宣传党的政策;再如,针对特定人群,如农民工、下岗职工或者从事新产业、新业态的流动性强的职工等,为他们量身定制所需服务,实现从“职工上门找”到“围着职工转”的转型升级。浙江舟山市总工会App“舟山市总工会”基于当地的产业结构、行业分布与职工需求专门设立了“要情直报”、“直播频道”、“交友平台”三个版块,为从事近海和境外远洋渔业的职工提供当地电视台网络直播服务,第一时间接收家乡动态;为流动性较大的外来船舶修造施工队、水产品加工服务队人员提供职工和企业便捷申报、工会快速处理的渠道,便于职工维护自身权益。[6]
(二)加强互动性
一些城市的政府部门推出了政务App,但是有的下载量小,有的下载后不能使用,有的更新不及时,甚至出现手机系统升级之后无法使用的情况,成为实际应用中的“僵尸App”。目前,不少政务App还停留在信息发布阶段,没有实现互动等更高级的应用。从当前互联网应用的使用情况看,一个被大众广泛使用的应用不仅能发布信息,更能实现与使用者互动。这也是App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突出“功能性”,通过与使用者互动,趋向聚合服务的方向。因此,工会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应充分发挥App交互性强的优势,强化工会App的互动功能,增加用户吸引力。如开展困难职工帮扶、阳光就业行动、劳模服务等工会特色活动,突破时间、空间限制,为职工提供更加便捷、立体、多元的服务,更加自由灵活地实现这些业务功能。同时,更有针对性地面向普通职工、面向专向人群,如特定行业的农民工群体,开展以普惠性金融、普惠性职工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搭建面向每位普通职工开展服务的平台,一方面考虑增加咨询、投诉、工会信箱、网上调查、有奖意见征集等;另一方面再通过数据分析形成点对点的服务,通过消息推送,吸引用户使用,形成“互联网+工会”的良性循环。在功能设计上,要考虑同工会政务网以及传统网上工作平台和服务系统的无缝对接,增强系统的一致性。通过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工会与职工群众“指尖上”互动,实现服务对象从少数的、特殊的群体向全体会员职工转变,提高服务职工水平,满足职工个性化需求。重庆市总工会“渝工娘家人”App的建设以“公益为主、开放合作、互惠共赢”为导向,探索“1+N”服务体系,为职工提供问诊、挂号、助困等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同时提供文体娱乐、休闲旅游、普惠金融服务,整合了近260万京东直营商品、30万全国医生问诊的资源,可以通过App实现线下门店扫码消费和线上商城兑换购买、会员积分与福利兑换机制,根据会员参与活动情况提供服务和福利的权限,面向普通职工提供普惠服务。[7]
(三)提供综合性信息的发布和分析服务
当前,政府信息越来越开放,数据公开越来越及时,广大用户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所需的信息。全国工会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可以与人社、民政、住建、银行、公安、商务等部门的数据对接,并综合汇总,从工会的角度进行分析,想职工之所想,将分析结果及时发布,为广大职工服务和维权指引方向,并不断汇集数据,实现数据分析与提供服务的良性循环。如通过对各地各行业就业率、平均薪酬、岗位空缺人数等信息的综合分析,引导职工参加专业对口的岗位培训,并联合人社部门开展认证,提升职工就业和加薪的机会。由此也可以看出,工会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的构建很大程度上是对工会业务的一次流程改造,不是简单的“捆绑”而是深度的“焊接”,不是表面的“挂钩”而是整体的“融合”,是运用“互联网+”思维,融汇工会业务,创新服务模式的探索。
(一)明确建设工会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的目标和主要功能
明确建设工会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的目标和主要功能是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未来使用率能否得到保障的核心。工会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各项功能的开发设计,应当结合工会网上工作规划,实现工会业务流程再造,使工会的组织、维权、服务、教育功能能够在平台的各个App上实现。首先需要认清自身工作的侧重点,明确“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系统了解、把握进而推进“互联网+工会”工作的进程,明确“当前做什么”;尽可能发挥连接和协调的作用,借助党政力量,联合其他群团组织,动员社会和市场力量,明确“如何开展”。
(二)合理组建项目组,按照开发计划的安排快速实现功能
工会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项目组的构成不仅需要技术人员,工会工作人员的参与程度更是这一平台成功与否的必要因素。究其原因,一是“互联网+工会”的建设具有全局性、整体性、系统性等特点,涉及业务内容广,影响范围大,技术人员很难快速掌握,影响开发效率和功能实现的准确性。二是只有工会工作人员深入项目其中,才能深入了解服务平台功能的实现过程,有利于服务平台的后期运营和管理。三是如果工会工作人员深入了解“互联网+工会”落地的全过程,有利于对服务平台更全面地规划,使其不断完善和提高。工会业务部门提出需求,网络部门提供供给,技术人员迅速实现,才能更有效地达成网上服务和网络技术有机的结合。
(三)建设工会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的推广渠道
比较而言,自开发的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的推广难度要略大于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它的推广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可以从全总和各级工会的官网上、微信公众号、微博上推广,也可以进行商业化运作提升推广效果。内容营销是商业化推广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在各大门户网站、权威媒体发布一些软文,不仅提高用户的口碑,也加大了宣传的力度。积分墙打造也是一种普遍采用的方式,通过客户端推荐累计积分进行排名并对排名领先的客户端进行奖励,扩大系统的影响力。
(四)通过实用性功能和互动性服务留住用户
使用广泛的App通常具有高度的用户黏性。工会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和App要获得长久生命力,就必须对职工具有长久的吸引力。正如商场通过不同特色吸引不同客户一样,有的靠商品质量,有的靠热情服务。工会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和App的吸引力应当体现在服务项目中,也体现在与职工的互动中,从而使广大职工乐于使用,并经常使用。
淄博市总工会打造的“爱工惠”App在上述方面率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该App定位在提供网上服务职工的功能,着力构建网上网下相互融合、互为支撑、协调配合的服务职工新模式。一是在建设和运营模式方面,采用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将系统建设和运营委托给社会组织、大型企业、高等院校等社会力量承担,提升了系统规划、设计、实施、运营的专业化水平;二是在功能设计方面,以会员实名数据库为基础,以办理会员服务卡为载体,由手机App、网站、微信和管理后台组成,具有线上维权、购物优惠、咨询发布、移动办公、金融服务等功能,设有工会咨询、帮扶救助、法律援助、心理咨询、志愿服务、素质提升等20多个模块。[8]通过这些功能的实现,有效地促进了工会工作理念、服务模式、活动方式的转变,密切了工会组织和职工会员的联系,打通了服务职工的“最后一公里”,增强了工会组织对职工会员的凝聚力、服务力和向心力,让职工会员随时随地感受到“职工之家”就在身边;三是在品牌化运营方面,在系统策划阶段提出“出精品”、“创品牌”的目标,建设前期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爱工惠”商标和吉祥物,运营期间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品牌宣传,加强市场影响力;四是在分阶段建设方面,将系统分解成一系列可独立运行的功能模块,优先上线核心功能,重点关注可提升用户吸引力的功能。如先期上线的电商化惠员,提供了工会会员持实名制会员服务卡消费享受购物优惠的服务,促进了会员实名制入会的热情,增加了系统黏性。
所有系统的建设都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完善提升。工会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应当采用分期上线的策略,逐步完善。建设初期,系统架构应多考虑系统的可用性和可拓展性,设计功能应多涉及职工最关注的业务。随后,通过使用者的意见反馈及建设规划,逐步完善提高,这必然涉及到工会内外任务分工、流程再造和资源配置等诸多方面的重大而实际的问题,对此各级工会组织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1][2][6][7][8]全国总工会网络工作部.“网聚职工正能量 争做中国好网民”主题活动及全国工会新媒体建设推进会资料汇编[Z]. 2017:333、17、223;43、325;340;326;336.
[3]勇于推进改革创新热诚服务职工群众——全国总工会负责人就全总改革试点答记者问[N].工人日报,2015-11-25(1).
[4]蔡志峰,等.互联网+工会:移动互联时代的改革创新思维.[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6:76.
[5]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Z].中发[2015]4号.
Exploration on the Practical Path of Trade Union Service to Worker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et +"
ZHANG Xiaoying1, ZHAO Mingming2
( 1.All-China Federation of Trade Unions, Beijing 100865, China;2.Beijing China-Pow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100192, China )
The trade unions should explore new ways to serve the worker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et +". This can help the trade union to further clarify the working mechanism and service mode in the new era. It can also enhance the cohesion of the organization, which providing better service.But now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cluding the overall planning is not clear, lack of information sharing, insuf fi cient use of data. At present, a mobile internet service platform in national union level should be established. It can achieve information exchange, resource sharing, promote social harmony, provide employees with more accurate, deeper and more long-term service. The subject of this platform is mobile internet application (App).It focus on service, interaction and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analysis and publi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pplication need deep participation with the trade union work staf f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Internet+; trade union; mobile internet service platform; App
D412.6
A
1673-2375(2017)06-0105-07
2017-10-15
张晓莹(1981—),女,辽宁沈阳人,博士,中华全国总工会信息中心情报资料处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互联网+工会”理论与实践;赵明明(1978—),男,辽宁沈阳人,工程师,北京中电普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普华研究院项目总监,研究方向为企业信息化和项目管理。
[责任编辑:文 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