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建筑与现代多功能文化空间的转变
——以大理喜洲喜林苑为例

2017-01-24 15:51董炜纬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5期
关键词:白族客栈跨文化

董炜纬

(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91)

传统民居建筑与现代多功能文化空间的转变
——以大理喜洲喜林苑为例

董炜纬

(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91)

喜林苑是一个传统文化符号在全球化时代通过一些现代文化生产的手段实现资源保护、文化传播和品牌塑造的典型范例,其实现了从传统的民居建筑向民族文化旅游空间、文化保护空间、文化交流空间等现代多功能文化空间的转变。在其转变过程中,受到了全球化、旅游跨文化交流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有自己发展特色的发展模式,值得借鉴。

喜林苑;文化交流;文化空间;跨文化交流

引言

2017年2月20日,以“开放的中国:魅力云南 世界共享”为主题的外交部第六场省区市全球推介活动在外交部蓝厅举行。推介会上,展现云南风采的视频播放,大理部分开篇就提到了来自美国的林登夫妇创办的客栈——喜林苑。

喜林苑英文叫Linden Centre, 是由来自美国的林登夫妇创办的一家客栈。“喜”是“喜洲”的“喜”,“林”是“林登”的“林”。喜林苑也曾被称为杨家苑,院落的原主人是杨品相及兄弟杨民相,曾担任喜洲商帮 “鸿兴源”经理。该院落在中国白族民居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该院落1948年建成,1987年省政府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林登夫妇在2004年考察喜洲古镇之后,想将该宅院作为他们的文化会所。通过与当地政府协商,林登夫妇将该院落租下来,并进行了长达9个月的修复工作。2008年4月完工,并以“喜林苑”这一客栈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2010年9月,喜林苑荣获《新周刊》评选的中国最佳特色酒店,2013年荣获全球著名专业旅游网站Trip Advisor评选的中国前25家最奢华酒店和服务最佳酒店,林登先生也被《新旅行》评为最佳文化交流创建者。

一、喜林苑向现代多功能的文化空间转变

随着喜林苑的发展,文化交流活动、文化功能的增多,喜林苑正从传统的白族民居建筑向现代多功能的文化空间进行转变。

(一)民族文化旅游空间

民族文化旅游空间,是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和产品的样态,也是旅游者体验活动的空间范围和表现形式,是有明确地理空间范围的旅游主客体互动的社会文化空间。从旅游主体(旅游者)的角度看,“旅游空间有着不同于日常生活空间的特征和符号内涵,它既是获得旅游体验的前提条件,也是旅游体验建构的产物。”人们选择旅游,就是为了在不同于自己日常生活的环境中获得不同的文化体验,这种文化体验需要一定的空间来实现。

随着大理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各类精品的客栈酒店也纷纷出现,知名度较高的如杨丽萍的“太阳宫”“月亮宫”,赵青的“青庐”等,这些具有现代设计感、名人效应的客栈酒店,游客们纷纷预订入住。但是在大理,这些具有现代设计感的建筑与白族民族建筑融合度不高,游客们能在里面感受到舒适度较高的入住体验,却不能感受到白族的建筑文化。

喜林苑区别于具有现代设计感的客栈酒店,也区别于一般民居客栈,是将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杨品相宅打造成精品客栈,能让入住者们在具有历史积淀的环境中感受文化。林登先生在打造喜林苑过程中始终坚持的原则是:最大限度保持建筑的原貌,对原白族民居杨品相宅进行最大程度的保护和保存。对于装饰,他甚至会从街上淘来一些别人不要的老物件,让它们和这些建筑完美地搭配在一起。在修复该院落时,林登夫妇几乎未作任何修改,只是添加了灯、排水及污水处理系统,还保存了很多古物。由于经营者对于原建筑的保护,游客们在喜林苑不仅可以有舒适的入住体验,在旅游入住场所全方位地了解白族的建筑以及建筑中所蕴含的文化,还可以乘马车去和白族人一同过本主节、插秧节、绕三灵、火把节等,使入住客人感受白族民俗、大理人文风情,融入当地人的生活,获得不一样的生活体验。

(二)文化保护空间

“建筑,被誉为是凝固的音乐,作为物质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在民族文化系统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建筑文化具有外显性,但在物化的实体之中又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外显与内在的有机结合体。”传统的白族民居建筑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都蕴含丰富的文化意蕴。不仅反映了当地的自然情况、社会的伦理观念,其建筑装饰还体现出白族独特的审美观念及文化的发展。这些白族的文化都通过白族民居建筑体现出来,因此对建筑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民族文化资源是一种活的、具有生长性的资源,它不会因发掘、利用而减少或损耗,但民族文化资源同时还具有易变性,它可能因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甚至消失。”任何文化都是特定环境的特定产物,抛开特定环境、抛开体现文化的载体,文化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喜林苑在改造建设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民居院落的原貌,成功打造成为精品客栈,实现了传统民居建筑的活态保护。不仅能将传统建筑完整地保存下来,还能在经营客栈的同时保护白族文化。

(三)文化交流空间

林登夫妇创办喜林苑的初衷是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喜林苑的经营不同于大多数中国人急功近利的酒店经营模式,而是提供一个具有历史文化积淀的空间,让不同文化在这里碰撞产生火花,进而融合成一次中西合璧的文化之旅。

自从客栈创办以来,喜林苑组织来自世界各地热爱中国文化的人士,通过主题式活动开办了多次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吸引了很多国际人士,如:美国驻华大使、吉他艺术家Peter Murchison,美国从事法律教育的Lauchli夫妇等,这些人士不仅能自己感受中国文化,还能与其他住客、酒店工作人员及参观游客进行交流。

喜林苑同时也会承接一些教育交流项目,其长期合作伙伴有上海美国学校以及美国华盛顿西德维尔私立高中学校,这些学校把一学期的课程移到喜洲来上,至今已经有三四百的学生到访,2015年春季学期,意大利驻美大使的儿子,在喜洲帮老百姓赶了四个月的马车。还会有例如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团队等短期合作对象到这里进行交流学习,由大理世界音乐工作坊和大理喜林苑客栈联合举办的2015年世界音乐夏令营活动也在喜林苑客栈内举办。本次夏令营课程包含美国、阿拉伯、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研讨和分享,还会举办研讨会和指导班等一系列活动。夏令营导师来自美国、黎巴嫩和中国等国,这些优秀的导师曾分别在马友友丝绸之路项目、哈佛教育研究院、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的市政厅音乐及戏剧学院等进修音乐。不同地区的学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用自己的视角来认识中国,认识大理,为文化交流起到促进作用。

喜林苑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文化交流空间,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在这里交汇,中国的传统文化、大理的文化、白族的文化等也通过这里向世界展示。喜林苑这个交流空间虽小,但也是中国展现“软实力”的一个很好的窗口。

(四)文化传承空间

大理地区作为白族聚居地,有丰富的民族文化,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被汉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就连少数民族主体都不重视自己民族文化的传承。为了发展文化旅游、迎合经济发展需要,民族文化主体将民族文化重拾起来,用来吸引游客,却没有从内心深处对民族文化有强烈的传承意识。

喜林苑作为一个客栈,在保存建筑文化、提供交流空间的同时,会为住客提供学扎染制作、学习白族洞经音乐课、参观饵丝场、参观普通白族人家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喜林苑这一外在力量,能让民族主体重新审视自己的民族文化,重新审视民族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进而提升文化自信力,让民族文化能在喜林苑所营造的空间中传承下去。

二、喜林苑空间功能转变发生的原因

喜林苑是一个传统文化符号在全球化时代通过一些现代文化生产的手段实现资源保护、文化传播和品牌塑造的典型范例,在其功能转变的过程中,影响因素多种多样。

(一)全球化的影响

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新技术革命带来的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的现代化,以及冷战结束后各国政治经济关系的日益密切,促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来往更加密切。国家民族间彼此独立存在已经不是现在发展的主流了,地球正在一步步地完成一体化的大融合。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融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中。

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多元价值观的凸显,彰显了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精神。因此,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大融合是当今时代发展的特征,也是未来一个发展趋势,因此文化全球化是全球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从孤立走向沟通、交流、整合的过程。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一部分区域性文化打破地域的束缚成为全球性文化,例如美国的文化;也有很多地域性文化伴随着所依附社会的变迁而影响力骤减,甚至消亡,例如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因此,对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国的日益强大,世界渴望能更深入全面地认识中国,喜林苑就作为一个文化保护、交流、传承空间呈现在世界面前,为世界提供了一个认识中国文化的平台。不同的文化在这个小小的空间中碰撞,中国人能认识到国外不同地区的文化,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也能从各个角度来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

(二)旅游的跨文化性交流加深

旅游者对新奇文化的追求是旅游具有“跨文化”属性的重要原因。在人们有了足够的闲暇时间和经济能力时,好奇心驱使着旅游者希望出去感受异文化。目的地与客源地的差异性就是吸引游客旅游的重要因素之一。旅游的寻求差异的心理会促使旅游者倾向于选择与自己文化相异的环境旅游。跨文化交流被定义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在跨文化交流中,两种文化碰撞与融合,不仅是人们对陌生文化的一种体验,也是对自身文化的重新认识和发现,因为“很少有人清醒地意识到他们自己的文化。只有当一个人置身于一种外国文化并在其中变得不自在的时候,他才会确实意识到自己的文化以及这种文化与外国文化之间的文化差异。”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人们的旅游不仅只局限本国家内,更多的人会选择利用出国旅游的方式来认识世界,了解不同的文化特质。喜林苑将旅游与跨文化交流进行融合,搭建起了一个跨文化交流的平台,使更多的人通过这个平台,以旅游享受的方式感受白族文化,也让多元的文化可以近距离进行接触、碰撞。

(三)文化保护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当今是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大量国外的文化涌入中国,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以美国大众文化为主的西方文化。美国大众文化以其节奏快、娱乐性强等特点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人们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认识与传承变得越来越不重视,这对传统文化及民族文化是一种冲击。

由于中国的民族众多,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对于文化资源的保护需要人力、物力及财力,因此政府即使了解保护的重要性及迫切性,却也力不从心。喜洲的杨品相宅就是如此,它虽然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是由于资金和人力的不到位,在改造成为喜林苑之前,杨品相宅的保护情况也十分堪忧。

林登先生出于对文化保护的考虑,将杨品相宅租下来进行保护性开发,投入资金、人力,在保护文化的同时打造出了一个多功能的文化空间。

(四)经营者的影响

林登夫妇作为喜林苑的开发者和经营者,是喜林苑的灵魂人物。

1984年,20岁出头的林登作为留学生第一次来到中国,并在北京语言学校学习中文,次年成为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派驻中国大陆的摄影记者,出生于美国芝加哥,曾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驻华摄影记者,拍摄过邓小平、胡耀邦、江泽民、赵紫阳等名流政要。1988年,林登回到了美国,在斯坦福大学攻读人类学博士学位。学成后,热爱旅行的林登先后到过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林登偕夫人来到大理喜洲,便被这个具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镇深深吸引。随后,他们卖掉了在美国的房子,筹集了60多万美金,全家来到喜州镇城北村,租下了重点保护民居建筑“杨品相大院”,创办了国际文化交流会所喜林苑客栈。

喜林苑在创办过程中就努力成为当地社区的一部分。喜林苑提供的不仅是拥有文化和历史的院落,而是更多的文化体验。喜林苑团队参与当地村民的生活如婚礼、葬礼和节假日等,还将村民的日常活动融入到客人的行程中去。融入并促进本地文化,成为本地社区的一部分,是开设喜林苑最重要的激励因素。通过喜林苑的项目,也能让当地人意识到古镇保护、传统建筑保护、文化保护的重要,并且能增强当地人的文化自信心。

[1]桂榕,吕宛青.符号表征与主客同位景观:民族文化旅游空间的一种后现代性——以“彝人古镇”为例[J].旅游科学,2013(3):38.

[2]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走向实证科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34—35.

[3]施惟达,段炳昌.云南民族文化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306.

[4]刘萌.大理白族民居照壁的审美特性[J].大理学院学报,2014(9):10.

[5]施惟达.文化与经济:民族文化与产业化发展[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102.

[6]张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保护[J].青海社会科学,2007(1):41.

[7]方申华.浅谈文化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2013(7):138.

[8]肖芸.论旅游与跨文化交流[D].四川师范大学,2005.

[9]萨姆瓦,陈南,龚光明译.跨文化传通[M].北京:三联书店,1988.

[10] Yvette Reisinger,Lindsay W.Turner,朱路平译.旅游跨文化行为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TU241.5

A

董炜纬(1992-),女,白族,云南大理人,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民族文化产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文化旅游。

猜你喜欢
白族客栈跨文化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云南省鹤庆县白族本主庙及演剧活动考论
客栈惊魂(下)
客栈惊魂(下)
客栈惊魂(上)
客栈惊魂(中)
大理白族扎染的传统工艺与图案设计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