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乐舞俑略说

2017-06-15 17:30:15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5期
关键词:陶俑乐舞浙江大学

汪 琦

(浙江大学,浙江 杭州 310028)

唐乐舞俑略说

汪 琦

(浙江大学,浙江 杭州 310028)

乐舞女俑作为中国古代陪葬明器中人俑的一个重要部分,能够充分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繁荣和多彩。本文拟以一件收藏于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文物室中的唐陶女俑为分析对象,从其体貌造型、用途、制作工艺、艺术特征等方面来阐述,试图说明它作为文物的特质。

唐;陶女俑;乐舞

本文的分析对象是一件现藏于浙江大学文博系文物室一件唐陶女乐舞俑,其于1961年由其他部门交至本系,女俑双臂残失、下半部断裂残缺,属于严重残缺文物。女俑通长20.5厘米,通宽8厘米,残高4.8厘米,残余部分的重量为0.303千克。①其形象及姿态当属于唐时期的乐舞俑,那么该乐舞俑具体形制、用途、艺术特是什么样的状态?本文试作探讨。

一、女乐舞俑的体貌造型

这个乐舞俑外表特征明显,虽该女乐俑由于下半部断裂残缺,但由其形态可初步判断其应为立姿。俑为女性,神态安详,面含微笑。头梳高髻,身着红色窄袖衣,外罩水绿色半袖披肩,胸前束带。根据残留的裙子部分判断下半身着装应该是属于唐代女子常见的高腰大裙,裙色暗,裙腰高及胸。仔细观察其面部,女俑的额头及面颊有红色残留,应属于朱色的“花子”,即六朝、隋唐妇女化妆所喜用的“梅花妆”和“靨钿”,且眉色浓厚。从整体上来看,人身的各部分剩余比例呈现出协调而自然的状态,其形制也已经脱离了六朝时期女俑的纤巧柔弱的状态但又似乎没有盛唐以后形成的雍容华贵的形制,参见杨万里先生的《陶俑》一书,该女俑应属于初唐时期。

唐代由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尤其是前中期的宽松社会氛围和底层人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陶俑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制作灵感和素材。同时隋唐时期乐舞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也促成了隋唐乐舞俑及其他乐舞相关的文物资料在今天被大量的发现。乐舞俑,是唐陶俑中最具特点、活泼、优美的一种类型,其中有女性也有男性。根据文献资料分析,其中乐俑和说唱俑多为男性,往往表情丰富动人,刻画惟妙惟肖;舞俑则多为女性,极具东方女性神韵。本文描述的这件女俑由于破损严重无法判断其是否有手持物或手势状态,但是其表情自然,衣褶的线条既有雕塑的立体感,流动的线条贯穿衣裙,基本上可以判断出其为舞俑的身份,也表现出了唐代女性姿态自由的精神风貌。

二、女乐舞俑的用途

女俑一般都是作为古代墓葬中陪葬的器物,是一种拟人形的明器②。女俑所属的陶俑类可以比较真实可信地反映当时社会的生活习俗、衣食住行等。值得注意的是,陶俑往往还与当时的文学、宗教、绘画等其他的形态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基于这样的联系上,便有了东汉经学家郑玄在《礼记•檀弓》中注解的那样, “俑,偶人也,有面目机发,有似于生人”,又如《说文解字》所提及的,“偶,桐人也。”俑往往都是按着真实的活人比例进行缩减的,而且越是上层社会的的墓葬中的人俑就越发精致,例如1957年陕西省郊区鲜于庭诲墓出土的两件开元三彩女俑,便是最好的例证,色调多彩且图案优美生动。

唐俑象征的身份往往是依靠分析其所属墓葬主人的身份地位、被放置的墓室、属于墓葬的什么位置、制造的工艺等信息来进行判断,因为人俑的制造往往是配合死者的生前吃穿行用的标准进行的,尤其是在封建社会中任何的社会行为都有严格的规制,如“布衣”“白丁”等就系平常百姓,所以在丧葬礼仪上也是如此,乐舞俑往往也是贵族阶级所属的产物。所以笔者推断这个女乐舞俑便是用来满足死者冥世生活的需要的,正是“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

乐舞本就是作为娱乐使用,女乐舞俑在墓葬的出现正是说明了唐朝社会经济繁荣,尤其是统治阶级已经摆脱了寻求基本物质生活的满足,步入了对享乐生活的追求。旧唐书记载:当时“王公百官,竞为厚葬,偶人像马,雕饰如生,徒以眩耀路人,本不因心致礼。更相扇慕,破产倾资,风俗流行,遂下兼士庶。”就是其真实写照。所以这一时期陶俑中,人物俑所占的比例大增,文官俑、武士俑、仕女俑、乐舞俑等成为这一时期的常见种类。其中乐舞俑特别是乐舞女俑开始大量地出现在墓葬中,显示出死者在死后世界中的财富和舒适生活,也侧面反映了当时安定的社会环境和人民的丰厚物质生活条件。根据上述的分析,该件文物应该是属于贵族阶级的殉葬品。

三、女乐舞俑的制作工艺推断

该女俑的的头部比较大,头颈肩的关系比较流畅,脖子的长度也比较符合人体比例。表情刻画自然,这样的陶俑的制作工艺是怎样的呢?具体流程参照相似形制的陶俑,应该是雕塑与模制相结合的工艺,如下即推断步骤:

工匠应该是先根据实际范例进行相应的造型构想,再用陶泥进行整体造型的雕刻,在泥胎上塑造出五官后,经反复修改后最后成型。

在整体成型之后制做细节,进入将雕塑成型的作品进行分割、翻模的程序。像乐舞陶俑之类的翻制模具较多,将陶泥放入模子用手按压,然后用泥浆对衔接处进行粘接合模。等到模具里的陶泥具有一定的强度时,取出粘接的各部位组装,完成整体造型,并用专用器具将粘合部位修复平整,用手指或毛笔、毛刷等细软物什进行蘸水修饰,以达到完好的模具效果。

在制作首部形态时,应该没有一定的程序,大抵上是根据工匠自身的手艺进行制作。但由于该陶俑的双臂部分缺失,对于其形态我们也不得而知。

之后便是女俑的素烧过程,也就是女俑在烧制过程中并不上色,而是采用阴干陶胚直接烧制。根据唐三彩的烧制过程,我们可以推断出这个女乐舞俑的烧制应该没有类似于唐三彩的两次焙烧过程,而只是经过一次焙烧,大概温度在800℃~900℃。

最后是 “开相”,即对人物的头部不施釉,仅涂以白粉;唇和面颊上,添加朱红;对眼眸、眉睫、花钿等,用墨或彩色来描画,以增强写实效果。

这样的一个女乐舞俑形象体现了工匠们从生活中抓取艺术形象的高超能力和表现力,从头发、眼眸等细小处,到上身的短衫富有造型的肩部设计、造型逼真的衣褶等细节都体现出了其精细的制作工艺。

四、女乐舞俑的艺术特征分析

该女乐舞俑虽然只是一个殉葬品,其刻画的身份也是社会底层人民,但是她呈现出的却是饱满自信的非奴性状态。从艺术特征上来说,这样的陶俑作品既区别于两汉时期陶俑的古朴素雅,又不同于魏晋时期的清秀灵气,想来这应该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也使得造型手法和写意完美地统一在一起。

而其自身的艺术特征也体现在:一、它呈现了自然天成的审美特征和协调的色彩,在其制作的过程中应该是添加了大量的装饰技法,有可能会有散点配彩、贴花涂彩、开相勾画等,在成型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技法相结合,可以使得复杂的人物表现得更加精彩传神。二、它呈现出了立体雕塑和平面绘画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使得整体造型丰满、比例精确,也是使得女俑的整体形象刻画得更加细致,也更好地彰显了其写实主义的艺术特征。三、女俑色彩的装饰手法应该是先用白色染料在陶俑表面均匀涂抹作为打底的颜色,然后再对其头发,面部的五官、衣饰等部位进行各色的渲染。对眉眼、嘴以及脸颊的精细处理也反映了唐朝工匠的高超技艺以及对美的追求,这样的色彩呈现出鲜活的状态。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2015年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文物普查—陶器类普查信息表,文物编号为34B33-60.

②按,明器又称“冥器”,是中国古代专为陪葬而制作的器物,包括模仿各种礼器、日用器皿、车船、家具、房屋模型以及偶人和动物模型等,质料以陶、木最为常见,还有瓷、石和金属制品。

[1](清)朱彬.礼记训纂[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清)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王子云.中国雕塑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5]刘道广.中国古代艺术思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98.

[6]徐连达.唐朝文化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7]陈万里.陶俑[M].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2000.

[8]冯贺军.雕塑鉴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J722

A

汪琦,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猜你喜欢
陶俑乐舞浙江大学
龟兹乐舞
金秋(2021年22期)2021-12-02 03:26:33
丹阳市十墓山西汉墓出土器物
先秦时期乐舞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10
浙江大学农业试验站简介
浙江大学作物科学研究所简介
关于汉阳陵着衣式陶俑制作工艺的探讨
西汉彩绘守门陶俑
欢迎订阅《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邹城汉画像中的乐舞百戏
丝路艺术(2017年5期)2017-04-17 03:12:20
La jeunesse chinoise d'aujourd'hui
法语学习(2016年5期)2016-12-18 15: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