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一带一路:相互尊重才有可能多赢
本刊编辑部
自2013 年提出“一带一路”建设,至2017 年5 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参与和关注。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并得到广泛响应,是其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显著标志。从中国的现实情况看,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将有利于中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有利于中国在全球城市格局和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调整。但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并不只是希望从其他国家攫取资源,而是希望通过双方或多方的合作,促进世界整体经济的共同发展。
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出现了逆全球化声音,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国家逆全球化势头明显。但世界的互联互通是大趋势,资源的流通、成果的共享、文化的分享、过程的参与都将成为必然。这也符合经济学的比较优势学说和要素禀赋理论。经济学又有有效市场假说,认为所有信息都包括在价格中,“任何干预都更可能扭曲市场,而不是纠正市场”。但无论是比较优势学说还是有效市场假说,其使用都需要在严格的条件下,特别是在真正与现实政策结合的时候,需要考虑国家的现实特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前车之鉴就是20 世界80 年代末90 年代初的针对拉美国家内部经济改革的华盛顿共识。华盛顿共识努力提出普适性方案,认为市场能解决所有公共政策问题,解决拉美国家出现的经济问题主要强调的是自由贸易和充分竞争,但是最终效果并不好。该共识忽略了拉美国家内部的一些制度性因素、社会性和历史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个体经济决策和社会经济发展偏离了预期。
“一带一路”倡议推行的是全球治理的一种新模式。这种模式不同于以往国际上带有地缘政治色彩的国际合作,也并非中国为政治目的单方面输出的经济援助; 而是为中外参与方提供更广泛的政治合作、更有效的经济流通、更深度的文化交流,结果将是中国与其他国家、其他国家相互之间的共赢合作、资源互补、文化融合,对中外来说都是机遇。“一带一路”的目标是建设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但沿线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传统各异,因此多边或双边合作都需要考虑到这些差异,在尊重各国利益和制度多样性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需求创新不同的合作方式,开发新的经济增长机会。
( 迟凤玲 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