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资源开发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2017-01-24 05:17杨崇磊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民主中国共产党资源

■杨崇磊

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资源开发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杨崇磊

政治制度资源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资源,充足有效的政治制度资源更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总布局的重要前提。自执政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对政治制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经历了模仿苏联、自主探索的历史转折,积累了众多宝贵的开发政治制度资源的历史经验。对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资源开发的历史脉络的回溯与基本经验的科学把握,必然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政治制度资源开发的重要前提。

国家治理现代化;政治制度资源;中国共产党

政治资源是现代国家建设发展的重要资源,其中具有规范性、全局性、长期性的政治制度资源更是现代国家政治框架与政治秩序确立的核心要素。世界历史证明,“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而由“动乱”向“稳定”过渡的过程,事实上就是政治制度资源开发以建构国家制度体系的过程。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亦是如此,只有充足有效的政治制度资源支撑,才能顺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六十多年,也是开发政治制度资源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六十多年,有成就、有挫折,更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回顾这段历史进程,把握政治制度资源开发的历史经验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政治制度资源的开发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一、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资源开发的历史进程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历史不仅展示着中国现代化曲折的过去,还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未来。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六十多年的历史,不难发现中国政治制度资源开发的历史轨迹,随着国家建设与治理水平的发展而跌宕起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效仿与探索:建国初期政治制度资源开发初步展开

中国的政治制度资源开发始于对苏联的效仿。自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之后,中国政治制度资源开发的历史进程随即开启,而效仿苏联的政治制度架构成为中国政治制度资源开发的第一步。效仿苏联既是一种主观愿望,也是一种客观要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中国共产党深知“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夺取政权与执政建设国家不同,怎样将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国家,怎样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既是一个崭新的极其艰难的历史命题,又是一个严峻的不容错失的时代挑战。尤其是在经历了近代西方列强殖民和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折磨之后的中国,一副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贫弱局面:经济上,生产萎缩、市场混乱,生产力亟需恢复;政治上,国民党袭扰、国际形势严峻,政权亟待巩固。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必须及时开发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资源。苏联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巨大示范作用以及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巨大影响,也就使效仿苏联成为政治制度资源开发的一种必然选择。

不脱离国情的效仿也是一种有效的探索。对苏联的效仿并不是对其政治制度架构简单照搬与硬套,而是在效仿其基本原则与构建基础上立足中国特色国情的探索。“苏联发明了利用国家控制来快速建立工业基础的方法”,这对于亟需发展工业的中国来说相当具有吸引力,特别是在苏联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果的示范作用之下,中国共产党开始着力效仿苏联的政治制度,并将其作为基本样本结合中国自身国情开发政治制度资源,并建构起社会主义中国国家制度的“四樑八柱”。例如,人民民主专政体制的确立。新中国诞生前夕《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这条社会主义中国国家制度的主心骨正式确立。又如借鉴苏联联邦制度,探索出中央到地方五级政府的大行政区制度:省级(1952年为43个),地级(259个),县级(2762个),乡级(27.5万个)。再如学习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开发出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都是在效仿苏联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开发出的有效政治制度资源。此外,中国共产党还根据中国独特国情自主摸索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2年)。由此,社会主义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框架基本建构成型。

(二)挫折与迟滞:文革十年使政治制度资源开发遭受重创

通往伟大事业的路上,永远不会一帆风顺,中国共产党对政治制度资源的开发同样也遭受挫折。1966年,正当中国克服了国民经济中的严重困难、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爆发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实际上不能称为革命,而是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场内乱”。这场“内乱”彻底打断了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节奏,使社会主义建设陷入重重危机,也使党对政治制度资源的开发遭遇极其严重的挫折。不少学者将文革的原因归结于毛泽东“在一系列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上混淆了是非”。除领导人的决策失误之外,文革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还归咎于政治制度资源开发的不充分与不成熟。同时文革内乱也迟滞了社会主义中国政治制度资源开发的步伐。邓小平同志在谈论文革时指出:“我国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政治制度资源的缺失不仅迟滞了社会主义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还为党、国家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混乱。

文革的混乱不仅基本上废弃了既有的政治制度资源,还彻底阻碍了新一轮政治制度资源的开发。在“四人帮”对“全面夺权”和“砸烂公检法”的鼓动下,既有的政治制度资源遭受了来自国家内部的巨大破坏。中国共产党的会议制度、表决制度、选举制度、监督制度等基本处于荒废状态,“踢开党委闹革命”浪潮更使“革命委员会”集党、政大权于一身,形成党政合一的一元化领导体制,彻底破坏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社会的领导体制。在1969年4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取消党员的权力、中央书记处和党的中央监察委员会的规定。“这次大会通过的党章还把林彪‘是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写入总纲,这种完全违反党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的做法,在党的历史上是从来未有的。”严重的个人崇拜基本上取缔了党中央的集体领导体制,之前在毛泽东领导下“创建的庞大的制度性结构——党、政、军——来治理中国,但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这些结构的完整性和合法性”。这十年期间,公检法系统停止运转,作为最根本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是被彻底废止,政治制度资源开发更是举步维艰。

(三)创新与发展:改革开放使政治制度资源开发恢复生机

挫折中焕发生机的政治制度资源。“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毛泽东晚年的失误也“在于政,不在制”,文革“大内乱”的原因,同样“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失败,而是领导人主观决策的失误,不是社会主义道路的失败,是脱离国情、超越国力、急于求成的主观主义决策的失误”。相反,正是因为在建国初期对核心政治制度资源的确立,中国共产党才能从文革的“大内乱”回到改革开发的正途上。新中国成立以来到“文化大革命”十七年的时间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194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相继被开发成型,并建构起了社会主义中国基本的政治制度框架。囿于政治制度体系尚未完善,与之相配套的政治制度资源还未开发成型,再加上阶级斗争的革命思维惯性掣肘,文革十年废置了这一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到检验的且逐步发展成熟的政治制度体系。正是因为这些核心政治制度资源在文革之前的开发成型才避免了国亡政息的悲剧,同时也检验了社会主义制度的韧性,奠定了文革后中国能有恢复经济发展、焕发政治制度资源开发生机的深厚“家底”。

创新与发展成为政治制度资源开发的基调。挫折的迟滞让中国政治制度资源的开发成为政治发展的亟待渴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既是中国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对政治制度资源认识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通过对文革十年中党的集体领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制等重要政治制度遭到破坏等问题的总结和反思,认识到了对政治制度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新一轮政治制度资源开发开始大刀阔斧地展开。从《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1990年)、《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1995年)、《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1997年)到《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2003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2004年)等重要文件和规定和文件的颁布与实行。再到党的十七大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写入党章,将中国人民民主的制度构建从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发展成为四大政治制度基石,发展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国共产党对政治制度资源的开发也开启了不断发展的新篇章。可见,政治制度资源开发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关键命题。

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资源开发的基本经验

“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政治制度资源开发的历史进程同样也暗含着一般的发展规律,通过对这一历史进程的梳理与回顾,不难从中发现中国政治制度资源开发的政治逻辑与基本经验。

(一)遵循党建国家的政治逻辑,牢固确立政治制度资源开发的领导核心

政治制度资源的开发必然存在关键主体与领导核心。从现代政治发展态势来看,每一个政治系统的运转和每一项政治活动的进行,必然存在其主要依赖和起主导作用的政治主体,正如众多矛盾中存在主要矛盾一样,找到了发挥主要作用的政治主体,也就把握了推进政治系统运转和政治活动进行的关键。鉴于政治制度对建构正常国家秩序的重要性,政治制度资源的开发必然就成为了每一个国家建设的重要政治过程。这一政治过程中必然存在多样的政治主体,如政党、政府、社会团体等。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开发政治制度资源的关键主体,甚至同一国家在不同阶段都会出现不同的关键主体。而这些关键主体直接左右着政治制度资源开发的性质与效能,所以,只有在政治制度资源开发进程中找到了关键的开发主体和正确的领导核心,才能实现政治制度资源的有效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政治制度资源的潜能。结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领导党,无疑是政治制度资源开发的领导核心和关键主体。

始终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政治制度资源开发的领导核心与关键主体。近代中国的历史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六十多年的历史不争地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繁荣复兴的命门所在,这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中国国家建构的结果。中国被外部现代化力量强行拽入现代化大潮之时,传统中国的帝国体系基本崩塌,外部殖民压迫与内部的军阀混战将中国推向危机边缘,中国亟需挣脱压迫以实现民族独立并建构一个崭新的国家秩序以维系中国社会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带领中国人民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构起了新中国的基本秩序。与西方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是在带领中国人民建构真正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体系过程中获得的领导地位与执政地位,而不是在既有政治体系内通过选举竞争得到的执政地位,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事实上,离开了中国国共产党的领导,谁来组织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谁来组织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因此,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制度资源开发依旧要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和关键主体。这也就要求“在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确保自身在国家制度框架和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同时,不断提升执政能力与领导能力,将政治制度资源的开发始终保持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大方向之下。

(二)植根中国政治的现实土壤,科学制定政治制度资源开发的战略规划

科学的战略规划是现代政治发展的重要前提。建筑高楼大厦需要设计蓝图,建构国家治理体系同样需要战略设计。“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顶层设计就是站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对发展全局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科学的认识和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国家发展的战略规划以指导实践和降低风险,这是经过改革开放实践检验的正确方法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要开发出科学有效的政治制度资源同样要有科学的战略规划。因此,如何制定科学政治制度资源开发的战略规划必然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议题。马克思恩格斯早已对此类议题作出了回答,“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就旧环境。”这深刻指出战略规划的制定必须要深刻把握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内在规定性,只有在充分掌握和运用这些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前提上,“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才能制定出科学的战略规划。因此,政治制度资源开发的战略规划要根据中国发展实际,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发展而制定。

首先,要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一次次证明了从中国国情出发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的真理性。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及时认识到当前“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政治派别都应当以民族利益为重,使自身的利益服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这个最高的民族利益”,并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于持久战的倡议与主张。毛泽东更是在《论持久战》作出:“抗日战争是持久的,最后胜利属于中国”历史预测,极大了鼓舞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士气。再到社会主义建设期间的“五年计划”,改革开放的“点线面”开放规划,都是根据国情特点制定的战略设计。其次,要坚持用世界眼光来筹划。改革开放带来巨大的经济飞跃,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中国对世界的依赖越来越大,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政治制度资源的开发必须要用世界眼光来考量,既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有益的开发经验,又要考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经验对世界的示范与影响。再次,要坚持有鲜明的问题导向。不可否认,由于中国政治制度建设与经济发展速度的不匹配,社会利益日趋多元、社会组织发展失范、人民组织性缺失、官员消极腐败等问题的存在,政治制度资源开发必须要具有针对性,注重系统化、配套化开发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三)着眼人民民主的发展导向,创新开辟政治制度资源开发的有效路径

民主政治是现代政治的价值追求,人民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典型特征。毋庸置疑,世界上任何一个现代国家无不以民主作为标榜,然而由于历史社会文化条件的不同,民主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形态。透过民主各式各样的表现形态,不难发现其实质上的不同只在于,是针对少数人的假民主还是多数人的真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就是众多民主形态中针对多数人的真民主。人民民主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筛选成果,更是社会主义中国政治发展的根本逻辑。“秦汉至明清的两千多年历史,是朝代更替、治乱循环的历史,期中不变的主轴是‘官民二元结构’。”“官民二元结构”难以避免“官逼民反”改朝换代的历史变革,只要“官民二元结构”没有打破中国就难以跳出政权兴亡的历史周期律。1946年毛泽东与黄炎培的窑洞问答给出了社会主义中国跳出这一历史周期律的新路,那就是民主。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组织起来成为掌握政权的集体,使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只有人人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因此,人民民主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健康发展的命门所在,只有牢牢把握住这条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政治逻辑,以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找到政治制度资源开发的科学路径。

紧密结合人民民主发展需要,始终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治制度资源开发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前夕就深刻认识到,只有践行人民民主,让人民监督权力才能跳出政权兴亡的历史周期律。人民民主既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建构的必然结果。“在中国的现代化与现代国家建设的逻辑中,有了一般国家建设所没有的两大决定要素:一是政党领导;二是社会主义取向。”中国在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过程证明:只有政党与人民紧密结合,将人民凝聚一体,实现人民掌权,才能完成现代国家建设的任务。只有始终坚持发展人民民主为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最终目的,中国共产党才能不断稳固自身执政根基。革命、建设年代,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蕴藏在广大的中国人民之中的力量与智慧,全面深化改革年代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更要深挖藏于人民群众的无限能量,而这完全依赖于建构一种代表和实现人民利益的制度环境。这就要求政治制度资源的开发着眼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需要,坚持以人民民主为政治制度资源开发的价值导向,坚持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评估标准。质言之,政治制度资源的开发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从人民群众来,到人民群众去”的价值追求,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于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中探寻政治制度资源开发的有效路径。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充足的政治制度资源给予有力支撑。这既需要充分利用好政治制度资源的存量,又需要及时开发出政治制度资源的增量,不断满足政治制度体系建构与完善的代谢需要。因此,政治制度资源开发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永恒主题,而开发路径的建构与选择则是中国历史社会文化发展所决定的。只有准确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资源开发的历史进程,并科学把握其背后的基本经验与客观规律,才能在新形势下开发出契合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政治制度资源,最终实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目标。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8]胡鞍钢.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14.

[9]胡乔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0]胡绳等.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11]黄炎培.八十年来[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

[12]蒯正明.建国60年来党的制度资源开发的历史阶段与现实启示[J].理论研究,2009(4).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017-06-21

杨崇磊,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16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政治。(江苏南京,210003)

D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9(2017)04-0011-05

责任编辑 谢培丽

猜你喜欢
民主中国共产党资源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中国式民主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完善论与民主工具论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